我们都可以活着/萨拉丹丹

[“二君不伤人,她总是说给你刀,杀了我吧,我不该活。”插图:曹青]

 

伯特利教堂落成时号称亚洲第一大教堂,远望沾点哥特风,在附近的高层看下来,粗糙的房顶让人像觉得是座仿制品。教堂侧街名“永生路”,配合教堂修建的。

永生路二楼的一个房间,窗台低矮,光线照进来停在人的腰部,人显得特高大。屋里一个穿灰西服的男人说,“她生前最后一句话是感谢耶稣,说明她是信徒,由教堂办葬礼没问题。”

“就凭一句话?”年纪偏大的矮个女人质疑,“感谢耶稣是她口头语,来教会之前,她一直说理解万岁,跟她谈救恩谈罪,她一律回答感谢耶稣。她智力有缺陷。”

“智力缺陷的人没灵魂吗?你是靠智力得救的?” (更多…)

倪玉成与福州美部会/刘阳

[题图:美部会来福州宣教50周年纪念集会(1896年)。图片来自耶鲁神学院图书馆https://collections.library.yale.edu/catalog/11424561]

 

倪柝声(1903—1972)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家族渊源,在福建各倪氏族谱中未见记载。倪家可追溯的历史,是从倪柝声的祖父倪玉成(1839/1840—1890)开始的。<1> 倪柝声在1927年5月《基督徒报》中略略提到他的祖父,但并未给出细节。

“我的祖父是本地最初按立的一个华人牧师。我还记得家祖母对我说,当日因为牧师只有家祖父一人,闽中三公会<2>时常把他轮流借用。”<3>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西方差会传教士纷纷前来福州安家落户。最先到达福州的是美部传道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s for Foreign Missions,简称ABCFM),美以美传道会和英国圣公传道会紧随其后,人称闽中三公会。前两者都来自美国北方。当时福州风气闭塞,民众普遍仇外,连在教士家作帮佣的,都改名换姓,免被人知。传教士遂开办学校,吸引孩童入读,但应者寥寥。倪柝声的祖父倪玉成幼年即入读美部会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1824—1880)开办的寄宿男校,成为首批寄宿生之一。他后来受洗入教,毕业后长期担任华人助手之职,服事教会。1876年他被美部会按立为福州第一个华人基督教会——铺前顶救主堂的牧师。他的妻子来自广州美部会的女子学校,他的儿女也都在教会学校受教,并参与教会服事。1890年倪玉成正当壮年去世。

倪玉成可说是来华新教传教士初期办学传教策略少见的成功典范,他的一生就是美部会在福州开拓和发展的一个小影。倪玉成去世之后,闽中三公会到1890年代中期才逐渐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更多…)

无心插柳—— 东亚基督徒归信的社会影响/孙泽汐

 

教会史学者安德鲁∙沃尔斯(Andrew Walls,1928—2021)认为“基督教信仰的本土性 (vernacular nature)”意味着基督教具有“无限被翻译的可能”。<1> 在他看来,基督教信仰必须“不断进入当地文化并与之互动,否则就会枯萎、衰退”。<2> 因此,基督徒“没有长存的城,没有永久的圣地,或地上的麦加”,基督教也没有恒定的核心区域。<3> 宣教史所给出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基督教的未来往往在于未信的“蛮族”。<4> 在这样的过程中,基督教正是在当地人的“本土宗教中的寄托及传统的价值观”中找到了他们。与此同时,基督教信仰也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超越当地原有的文化。<5>

在这一传播和转化过程中,尤其是当基督教与其他文化相遇时,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发展。鉴于地理和文化的阻碍,东亚的情形与随西方宣教士而来的福音反差鲜明。宣教士是如何使当地人理解基督教的信息?当地人又是如何接受这一新的信仰?他们从这个好消息中获得了什么希望?宣教的成果是否一直在宣教士的预期之内?  (更多…)

传统与现代之间:晚明奉教士人徐光启*/丁祖潘

 

 

一 “举目九重城”

 

159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第一次踏进大明王朝的留都南京,就对眼前这座城市的雄伟秀丽赞叹不已:“它真的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百姓精神愉快,他们彬彬有礼,谈吐文雅,稠密的人口中包括各个阶层;有黎庶,有懂文化的贵族和官吏。”特别是三重城墙环绕着的整个宫殿,或许世上难有其匹。<1>

 

南京是人文荟萃之地,被耶稣会士看作中国思想界的中心。<2> 利玛窦希望在城里住下来,开辟一个传教中心,但时运不济,帝国正与日本在朝鲜开战。当地官员害怕被同僚控告里通外国,恐吓催逼房东将他连夜扫地出门,登船返粤。<3> 想到多年来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恐归徒然,身心交瘁的利玛窦不由得在船上沉沉入睡。他梦见自己跪在地上泣不成声,请求上帝在艰难的中国宣教事业中助他一臂之力,上帝回应他会在“两座皇城里向你启祥(propitious)”。<4> (更多…)

倪柝声教会论思想初探/孙毅

[图片来源:台湾福音书房网页https://www.twgbr.org.tw/pages/%E5%80%AA%E6%9F%9D%E8%81%B2%E6%96%87%E9%9B%86]

 

编者按:本文系2023年5月27日创欣神学论坛一次讲座的文字稿,讲座题为“倪柝声教会论思想探讨”。经作者授权本刊首发,以飨读者。特此致谢!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本土教会出现,其所开创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当年所探讨的教会论议题对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参照天主教与基督新教这两个教会论典范,从尼西亚信经中所讲教会的四个基本特征,来探讨倪柝声教会论思想的基本特点,以此来看他在教会论思想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倪柝声  教会论  使徒  合一  普世教会  本土教会  宗派

(更多…)

《世代》第1—18期pdf下载

一、《世代》第1期(2017年春季号:教育)

二、《世代》第2期(2017年夏季号:中产阶级)

三、《世代》第3期(2017年秋冬合刊号:宗教改革、世界观)

四、《世代》第4期(2018年春季号:帝国)

五、《世代》第5期(2018年夏季号:文学)

六、《世代》第6期(2018年秋冬合刊号:启蒙)

七、《世代》第7期(2019年春季号:和合本圣经、五四运动)

八、《世代》第8期(2019年夏季号:研究及创作支持机制)

九、《世代》第9期(2019年秋冬合刊号:如何做研究)

十、《世代》第10期(2020年春季号:基督教世界观)

十一、《世代》第11期(2020年夏季号:基督教与现代性)

十二、《世代》第12期(2020年秋冬合刊号:基督教教育)

十三、《世代》第13期(2021年春季号:基督教民族主义)

十四、《世代》第14期(2021年夏季号:纳粹德国时期的认信教会)

十五、《世代》第15期(2021年秋冬合刊号:帝国与教会)

十六、《世代》第16期(2022年春季号:非基运动·本色化教会)

十七、《世代》第17期(2022年夏季号:反思文化帝国主义)

十八、《世代》第18期(2022年秋冬合刊号:教会学校)

 

“启悟孩童,感其心与导其行”:乔纳森·爱德华兹论教育*/肯尼斯·P·明柯玛

[题图: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

 

译/丁祖潘

摘要本文考察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的生平业绩中教育扮演之角色,包括爱德华兹在18世纪早期新英格兰接受的教育,和他担任教师期间的教学活动。教师是其所从事的诸多职业之一。尤需指出,他在担任英国儿童、印第安人儿童和年轻人的教师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及遵循的原则各具特色。之后,本文会介绍爱德华兹派(Edwardsean)传统中的几位杰出人物,表明这一传统中教育方面的变化与延续。

 

(更多…)

在小肠开始的部位/武陵驿

[“做小学生,也是不容易的。”绘图:曹青]

 

我是一个局外人

年轻男医生的脉脉眼神弯弯绕着打针护士,他们俩正热切地聊着电影《知音》。讲到蔡锷小凤仙如何如何英雄美人一见钟情,女护士的声音就嗲了,赞医生长得蔡锷那么帅(电影里的还是历史上的,我很好奇,但不敢问),她妩媚的姿态,仿佛门诊间就是北京的八大胡同。蔡锷医生拿看小凤仙护士的眼光,打量坐在角落里的我,眼神变了。当然,他也没忘查看我的病历,查看我腿上的创面,那个疮长大了,破了,烂了,化脓,臭得很。

他皱起眉,连鼻子也皱了,瞟着我问:你叫乔宾? (更多…)

“信息与抽象客体”: 论科学的形而上学成分及其神学意味/戴永富

 

一、导论

对许多参加非基督教运动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赛先生”和宗教水火不容,故教会的宣教事工将威胁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普及化及其所带来的现代化。客观而言,当时有许多中国基督徒及(不赞同非基运动的)非基督徒学者都注重科学或积极推动科学教育,所以问题不在于科学和基督教的冲突,而是某种科学观与基督教的矛盾。正如马相伯(1840—1939)和其他基督徒知识分子所言,非基运动对基督教的排斥是出于“科学万能论”或科学主义(scientism)科学观。<1> 非基运动已成历史,但其所依赖之科学主义仍挑战信仰,甚至是知识分子反驳或放弃基督教的最主要理由之一。有鉴于此,为了汲取非基运动的历史教训,面对当下及未来的反有神论挑战(新一轮非基运动?),基督徒知识分子对科学主义要有一定的批判性理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