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幸福原本偶然 / 刘校长

编者按:由多家教会、机构及个人为四川地震受灾地区绵阳安县某小学所筹集捐赠的桌椅讲台数百套已于8 月送到学校。在所举行的交接仪式上,学校刘校长的发言情真意切,没有官话套话,催人泪下。

望着眼前排得整整齐齐的课桌椅仰着的一张张光洁的小脸,闻着着淡淡的木的清香和淡淡的油漆味,我仿佛看见孩子们正在桌前写着算着想着笑着……瞬间,幸福如潮水般地包裹了我,小小的心房承载不住竟饱胀得要开裂了似的,一阵眩晕、窒息……

这次的幸福原本偶然。

那是一个暴雨骤息骤起的深夜,想着“5·12” 的痛,想着孩子们将要在板房教室开始新一学期的生活学习,更想着孩子们的课桌椅还没有着落,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于是又一次翻着手机里的通讯录,再一次搜寻着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名字,再一次将“ 能帮我们想法解决孩子们的课桌椅吗”的短信群发了出去,我不知道这一次是否又是石沉大海……可是,在这样雨声凄切的夜里,在心疼的海里我只能抱着这根救命的稻草!

没想到,雨后初晴的早晨,生命力辅导中心的王姐姐的电话却不期而至,她的声音在电话里倍添了几分清脆柔美如清晨窗外的喜鹊,没有豪言没有承诺,细语叮咛,“ 我让彭老师跟你联系这件事好吗? ” 没容我想这是一种托辞,彭老师的电话已响起,是极具磁性的男中音,“ 我们何不以班为单位?这样可以发动社会,又可以减少援助者的压力? ” 顿时,眼角潮热暖潮汹涌……是的,有时,一句话可以暖心窝,一个点子可以挽狂澜!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我出差辽宁,虽满心牵挂,却鞭长莫及……

一周后从辽宁归来真的是柳暗花明,少先队辅导员谈老师一脸喜色:生命力咨询中心的彭老师用爱心加法的方式为我校筹得课桌椅630 套,还有9 张教室讲桌!

就这样,在雨夜无助的一个偶然里,在无数朋友们的无视中,生命力辅导中心却以无声的态度倾其所有的关注解了我们学校灾后重建的燃眉之急!而我,就这样偶然地又一次的收获了幸福,而且是这样强烈这样持久这样酣畅淋漓!

“ 艰难处彰显生命力! ” 感动中,脑海里充盈着无数个感动的瞬间:

在众多的生命化作殷红想用最后一丝体温平息大地焦灼的五月时,“ 生命力辅导中心” 就成了我校的一分子,驻守在学校的断壁残垣中和受伤的心灵一起哭泣,耐心地等待着一起欢笑的日子! “ 心灵修复小组”成了特殊孩子的乐园,一次次俯身、牵手、微笑,一次次倾心、倾力、倾爱的守候中,寂寞的星期天,孤独的夜晚都成了失去欢乐的孩子们的期待,看电影、听音乐、唱歌谣、学手语、做游戏,心手相牵,心语喃喃……孩子们真的笑了,梨花带雨,楚楚动人,笑声雷动,响彻云霄!一切源于自然,缘于“ 生命力” 不露痕迹地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美丽天使般的精彩!这是“ 生命力” 对生命最好的诠释:真诚、真心、真切、真实,热情、热忱、奔放,没有灾难,没有痛苦,没有孤独!

“ 花开时相约爱无语”,不是昙花一现,不是惊鸿一瞥!从“5·12” 一路走来,时至今日已近三个月,从帐篷到板房再到新学校展露娇颜,从学生的“ 心灵修复” 到教师的全员分期培训再到社区的安全卫生文化娱乐,从课桌椅的援助到图书室的配置再到活动中心的构建……点点滴滴,坚守着大爱岂止无痕还无疆!

作为一个女人,常常做着被人爱的幸福梦!作为一个老师,常常期待着我的学生也被别人爱着的幸福梦!作为一个校长,在“5·12” 巨大的灾难后就一直渴望着有人永远地陪着学校灾后重建的幸福,共经风雨共历艰险!而此时,在生命力无声无息无处不在的爱的光晕里,我突然深感上帝的眷顾:我是幸福的!在“5·12” 带来年华不再生命不再家园不再繁华不再的创伤里,我被众多的生命爱着,我的学生也被众多的爱爱着,我们的学校真的将在不久的将来绽放如花的容颜!我是真的真的很幸福!

有爱的日子是幸福的!在大爱如潮的幸福感受里,透过朦胧的双眸,我知道,和“ 生命力” 有相守就有分离,但我知道,我和我的孩子们因“ 生命力” 张扬的生命弘扬的大爱会成为心灵永远的感动和幸福,在“5·12” 的阵痛后,这一颗颗珍珠会被幸福的长绳穿成一串串风铃挂在心门,在别离后的岁月里,每一次风起云涌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我都会叩响她,任由幸福的涟漪一圈圈撞击,直至沉醉……

赴川志愿行动归来后的几点感动 / 陈尉

一、彼此相爱

初到成都时我们与小雨姐因误会而产生的矛盾,不可谓不轰轰烈烈,至少与爱心行动有关联的北京各教会那一阵子都颇关注此事件。初到成都那两天夜里我都睡不着觉,第一天是因为太难过,第二天是因为太喜乐。事件刚发生时,我的心情颇复杂,一方面愿意相信大家的动机都是好的,只是中间有所误会;另一方面又颇觉立场尴尬无能为力。来四川前我一直在红十字基金会做义工,本以为这样一个公益机构一定是世间洁净之地,工作人员都是热心行善的,而两周的见闻却使我非常失望,甚至心理失衡愤世嫉俗,人的罪性真的太大了。我本来天真地以为基督徒应该是圣洁的,基督徒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美好的,但这一次让我明白其实基督徒也一样会犯罪,与世人相比不多也不少。撒旦的能力真是很大,只要有人的地方,他就会利用人的罪性制造事端,谁都逃不开。所以第一天夜里我颇受打击难以入睡。可是感谢神!第二天发生的一连串转机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喜乐,信心油然而生,因为我们有一位主,一切都可以信靠主交托主,基督徒虽然也一样会犯罪,但是与世人不同之处就在于有神在我们之中动工,帮助我们在人际中修复彼此的关系。感谢天父,当我们几个当事人面对面倾吐出内心真实感受后,我们紧紧相拥在一起,喜乐的泪已经冲刷掉了所有的怨愤,神将一股活泉注入我们心底。经历这场风波之后,我们和小雨姐的心靠得更近了,忘不了从大溪被迫撤回的路上小雨姐看到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照片时潸然泪下,忘不了离川前为无法去大溪看望正在暴雨中受苦的孩子们而焦急时得知小雨姐要代替我们去的满心欢喜。我们在神的爱中相拥,在神的爱中同工,每一个工作都会被弟兄姊妹所接续,感谢主让我们虽不完全却能彼此相爱!

二、信实的主

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我就迫切地渴望赴灾区前线志愿服务,我有深深的感动想去服侍那些灾区的孩子们,特别是那些在地震中失去至亲的孤儿们。我一直在打听各种可能的渠道,通过各种途径报名想成为志愿者,同时也在不住地祷告求主带领。得知我们教会有派遣志愿者的计划就迫不及待报了名,一直盼望着派出通知,同时全时间在红十字基金会做志愿者并认真学习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这些都为我进入灾区做了必要的心理预备。虽然等待的日子很难熬,但我现在明白主早已为我们做了最好的安排,震后初期工作重心在救人和尸体挖掘,我难以派上用场;而且在初期我也没有做好心理调适,就算派我去了也十有八九帮助不了别人。感谢主终于应允我的祈求,经过合适的预备后在合宜的时机将我派出,并给我施展所长的机会,以我擅长的方式去切实帮助有需要的人!很多志愿者身处不适合的场所,感到很无奈,有劲儿没处使。感谢主让我很明确服侍的方向,清楚劲儿往何处使,并引导我到合宜之地,使我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做对那里是有益的。志愿者是幸福的幸运的,在灾区的经历使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 救人同时也是在自救” 的含义,其实在我们伸出援手的同时,也收藏了自身心灵的修复和重建,这次志愿行动是一场生动深刻的爱的教育,令许多人被爱之光充满的内心不再空虚。

三、信仰是光

在这次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主悄无声息地在我的内心深埋下了圣灵的种子,四川行之中和之后我能时时刻刻感受到从圣灵而来的温暖的大爱,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圣灵在我内心中作了奇妙的修复工作。这些年来我的内心中积蓄了一堆堆的情绪垃圾,很多是积沉在潜意识深处的,个人发展中的挫折与忧虑以及对世事人生的怨愤不平导致心灵沉重疲累,一味沉溺在后悔不迭与紧张焦虑交织的负面情绪中。而主通过四川之行又为我的心灵彻彻底底地施行了洗礼,我能真实感受到我的心重又柔软温暖、新鲜自由起来,沐浴在主的圣爱之中,虽然仍会为属世生活所烦忧,却有了盼望,被主承托着凡事都有信心,内心喜乐平安,不急不徐地接纳生活中的一切,相信顺利和艰难都是主的恩赐。曾经猎奇的心态非常强,以为精彩的人生就是尽可能体验新鲜的不同的生活,但其实世上的一切经历也好,享乐也罢,都只能是填补空虚灵魂的砖砖瓦瓦;而信仰是光,只要一点光,灵魂就会被充满,任何空虚的角落都会被光点亮,满溢着喜乐!

四、圣爱怜悯

这次基督徒爱心行动中我处处都感受到主的爱,美好的团队、默契的配搭,纯朴的乡亲、可爱的孩子,甚至弟兄姊妹之间一时的冲突矛盾,更甚或一次次遭遇当地政府的抵挡驱赶。主的大爱润物细无声,于点点滴滴中教会我爱人如己。在主内,无论开拓驻扎的还是留守总部的同工们都彼此鼓励彼此关怀,主格外祝福我们大溪团队,我们分别来自三地教会的五个弟兄姊妹之间配搭分外默契,环境的艰苦、人为的阻挠都消减不了我们中间满溢着的喜乐,弟兄们奋力清理出来的空地非常及时地派上了大用场,成为孩子们绝美拼画的天然画板、圣剧表演的完美舞台。感谢主,我从洁馨姐身上学到了敬业舍己,从游大哥身上学到真正的谦卑,从薛队身上学到真挚,从小熊身上学到顺服。张牧说团队内脾性相合的带给你喜乐,脾性不和的是你的祝福,能够使你成圣,可惜我们团队没有这种成圣的机会了。在主外,我深刻地感受到灾难之地已经成为祝福之地,乡亲们见到我们那么的亲热,孩子们敞开着的心满怀热切的渴慕。老乡边哭边向我们讲述在震后最初几天,在最急需的时候是基督徒第一时间雪中送炭,并接连三次送来最急缺的物资,这是地震后来救援过大溪村的唯一一支志愿队伍,他们通过行动已将福音传到了这地,而我们则在接续着爱的传递。甚至在遭遇乡政府一次又一次强硬的抵挡和驱赶之时,主的爱也一刻未曾减少,我仿佛听见耶稣在呼求:父啊,赦免他们吧,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从四川回来之后我能清楚感到主透过圣灵将大爱灌注在我心里,使我油然而生对恶人的怜悯之心,人是因为无知才作恶啊,人都被罪捆绑不得自由,其实很可悲,于是不会再生气,而是生发出怜悯和爱。

五、主不强求

此次赴川的志愿行动出发前变动很多,本来我是被派去都江堰的学生营或者孤儿院,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感动,但迟迟未有明确通知。于是我们先被派到爱心行动配搭做六一儿童节的大型活动。想起来主的安排真是奇妙,当时若是初来乍到就把我直接派驻到刚开拓的最艰苦的村子,估计那时我内心定会有一番争战的。但是经由六月二号一整天无所事事的痛苦煎熬,我们实在是太想做事情了,太想尽快奔赴灾区一线了。原本我还是一心想去都江堰接受最初的任务的,可由于经历了初到时的冲突,为了避免再造成麻烦,已经被并入爱心行动统一调配不能私自离开了。当新心她们的光和声团队到达时,看到马老师那么高效地带领他们立即出发并直奔重灾区各县镇,我们恨不能跳上车就随他们同行。感谢神应允我们的祷告,看顾我们,当天晚上爱心行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我们终于有希望被派出了。但那时其实我还是个人意愿很强的,更想去的是绵竹的基地,后来阴差阳错地误解了于牧说姊妹们的祷告很重要,以为又要留下祷告于是甚为担忧,想只要抓住一个能被派驻的机会就不放弃。当时正好薛队提出大溪团队征人,于是立即举手,与大溪的缘分就这样结下了,而这一切都在主美好的计划之中,我本不想去大溪,一心一意想去别的地方,可是主却巧妙地使用一连串的变化引导我最终迫不及待神往之,心甘情愿、内心火热地去大溪侍奉,主从不强求人。而且主是信实的,他总会将人预备好去成就他所要成就的,那时正是我身体最虚弱最不适的时候,一切都由神看顾,神让我懂得他预备我们成为合用的器皿,并不在乎我们的强壮和能力,成就都本乎神,即便在我们最软弱的时候,只要信靠神,凡事也都能成就。荣耀归于神!

第二次四川行——苦难与恩典 / 窗子

第二次四川行归来已经一周了,本早该写点什么,可是发现比第一次更加难以整理思路。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去的时间比较短,另外安县的灾情比起北川还是要轻很多的缘故吧。而这次去的时间相对比较长,经历的也更多,看到的问题也更多了一些,也更深地体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经受的苦难,以及这些苦难背后上帝的恩典。

此次四川之行的主要任务是在北川县城外任家坪西山坡给那里还没有复课的孩子上课。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一些探访的工作,更深地接触他们的伤痛,也更多地看到他们的需要。想说的太多,也过于凌乱,不知从何谈起,只能就几个方面略说一二。

一、教学篇

此行给孩子上课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所以就从教学开始写起吧。因为我和慧强弟兄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我既没有教过书,也没有带过夏令营,更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刚一开始还真的很不适应。

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上课内容的安排,特别是大班,我们几乎都是在上课前刚刚想好本节课要教的内容。从6 月11日,我们教会的陈鸣镝弟兄在那里建了帐篷学校以来,已经有很多老师在那里给学生上过课。因为学生各年级都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上课内容一直都不好安排,没法讲他们课本上的东西,难了,低年级的不会,容易了,高年级的又会觉得简单,没意思。故此,我们也只好学习前面老师的经验,给他们讲一些通识性的内容。很感恩,正好慧强弟兄是文科出身,所以呢,他主要教一些诗词、历史方面的内容,而且我在音乐方面也没有什么恩赐,教唱歌的任务也就交给了他;而理科出身的我呢,主要给孩子讲些智力测试题、逻辑题,而且,我还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心理治疗游戏给他们。另外,负责每周给他们布置一篇作文作为家庭作业,我还有一个额外任务就是给孩子们画画(多少年没有画过画的我,这次也不得不重拾画笔)。在这方面小班的孩子相对好对付一点,只要让他们画画,玩橡皮泥,搭积木,或者跳舞做游戏,他们就会很开心。

第二个困难是如何正确地对待灾区的孩子。北川是受灾最重的地区,在任家坪村,很多孩子失去了亲人。虽然我们去的时候已经看不出他们有任何的悲伤,但是,从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感到他们是何等需要关爱,很多孩子很依赖志愿者老师,很渴望被老师拥抱。也正因如此,志愿者对他们的爱比较“ 泛滥”,致使很多孩子对志愿者老师的理解就是给他们发东西,特别是小班的孩子这方面问题比较明显,起初不发东西就不上课。面对这帮还不懂事的小班孩子,慧强弟兄明显处理得比我有智慧,以致后来在我给小班上课的时候,小班孩子集体说:“ 我们不要你给我们上课,我们要李老师给我们上课。”

第三个困难,就是纪律问题,那里的孩子普遍都很调皮,经常打架,特别是有个15 岁的半大孩子,本该上初二,但却已经两年不上学了,在外边打工,他的到来压制住了原本几个爱打架的男生,不过也给原本单纯的校园打闹,增添了些许社会味道。我和慧强弟兄本着一个也不愿放弃的原则,在他身上可谓下了不少功夫,也很希望能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有所引导。这个孩子虽然道理都懂,也知道我们是为了他好,但离开校园太久,使他很难重新融入课堂,想要引人注意的举动也常常是适得其反,造成很不好的影响。由于他的带动,致使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男生欺负女生的问题层出不穷,甚至一度造成女生集体罢课。本来已经很棘手的课堂纪律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好在我们渐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软硬兼施,终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他。

除了以上比较具体的问题,小事故也是接连不断,然而感谢主,让我们借着祷告能够有耐心也有爱心克服这些阻碍,与孩子们有很好的相处。在慧强弟兄离开后,又有新的老师和我配搭,很感恩,经过磨合我们也能很好地协作,甚至到最后一周我可以完全不用上课,只要巡视大小班就可以,轻松了不少。

在8 月18 日,学生复课之前,我们为他们举行了毕业典礼,给孩子们包饺子,让他们一起聚餐,还颁发了毕业证和奖品。

二、生活篇

生活上还是比较安逸的,大帐篷里已经有床了,吃喝不愁,虽然刚到的时候还没有电,不过有机会在夜里欣赏北川天空的星星也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夜空——我看星星还被人说太老土了,这是城里人的悲哀吗?唉……

总的来说,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山上的生活:

第一,灵修。刚开始和慧强弟兄一起去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保证每天很有规律的读经、祷告、灵修。每天早上五点半,我们起床各自祷告,差不多六点的时候起来洗漱,然后一起灵修,这可算是我们一天服侍的保证。若没有神话语的坚固,我们很难在烦杂的事工中保持良好的状态。然而,慧强弟兄离开之后,由于和其他地方的姊妹灵修的方式、时间都有很大不同,只能自己灵修。由于自己的软弱,灵修也变得不是很规律了。导致自己状态一度很不好,真是求主怜悯。

第二,配搭。和弟兄姊妹在服侍上的彼此配搭,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这次在北川更是和其他地方的弟兄姊妹配搭,自然也少不了磨合的过程。感谢主,虽然神给各人的负担不同,刚开始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信任,但很快我们就能在主里彼此接纳,彼此相信,也能按照个人的感动和负担在服侍上相互配搭。我们前面去的山东的姊妹离开的时候,一位负责的姊妹也能很敞开地将她们在那边的经历、果效以及顾虑与我分享。这一切真是在上帝的爱中才能成就。

第三, 探访。在慧强弟兄和山东的弟兄姊妹离开后,帐篷学校的老师变少了,曾有一段时间只有我和一位国外回来的曾姊妹两个人,我虽然就此荣升为帐篷学校的校长,可惜工作量丝毫没有减轻,不但没有时间偷懒,反倒增加了探访的工作。也正是由于对学生家长和其他灾民的探访,让我更多地了解了灾区的情况和他们的需要。然而,对灾民家庭、心理等情况的了解也直接影响了我的状态,看到他们的无助与无奈,看到他们面对明天时的毫无盼望,真是让人心情无比伤痛,深感自己是多么地无力,甚至连一点安慰都不能给与他们,在交谈中,都不知该说什么,只好沉默、倾听。

除了以上几点,就是在每个周末我都会从北川下来,跑到安县、绵阳、成都等地,一方面算是退修调整,另一方面,很感恩让我可以做一些更为具体实际的事情。去安县,主要是去向阳村看望青春弟兄和那里的一些孩子,并且为北川的孩子补充一些小礼物和奖品;去绵阳,因为北川一中初中的孩子复课是在绵阳长虹培训中心,有的孩子没有拿到通知书,不清楚在什么位置,具体是什么时间,如何去报到,我只好趁着闲暇跑去给他们探路;去成都,首要的目的是联系一位当地教会的陈老师给帐篷学校的部分学生提供助学资助。感谢主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上一直的带领、看顾,让我确信所做的这些并非徒劳无益。

8 月20 日, 学生报到复课,21 日晨, 我收拾行囊从北川撤到成都, 休整两日,23 日和青春弟兄一起回到北京。北川之行就此告终。

三、问题篇

简单地概括了一下在北川所经历、所做的一些事情,也不得不冷静下来,思想那里尚存在的种种艰难, 以及在这一个多月里那些搅动我心绪的问题。

问题一:绝望的坚强

四川人的坚强,真是不能不让人钦佩,在如此巨大的灾难之后,似乎每个人都很清楚,生活仍要继续,所以每个人都正常地去忙碌,搭帐篷、清理废墟、剔砖、传瓦、种地除草……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比较好的心理辅导,很多丧亲的人尚未充分经历哀伤的过程。当一个所爱的、至亲的人去世时,我们感受到何为死亡。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惧如不散的阴云笼罩在这些人的心头,然而同时,这不幸的死亡又使他们对外界和自身的理解发生很大的震撼,以致演变为厌世的态度:如果某某不再活着了,他为什么还要活着?短时间也许不会有明显的表现,过段时间或许对死亡的恐惧和这种不想活的想法会相持不下,而更长的时间后,有可能最终还是不想活的想法会占据上风——因为人终将会死,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

另一方面,我接触到的人,普遍存在一种无目标的烦躁:具有想做点什么的冲动和渴望,却又没有明确的目标。当然这和目前具体的情况有关:失去亲人,伤痛难以平复;灾区前三个月每人每天10 元钱的补助,只发了一个月;板房只有600 套,小学还要分出一部分,全村九个队一千多户人,有三个队的人分不到板房住,也许只能在帐篷过冬了(山上冬天很冷,会下雪,最低气温甚至可达到零下20 度);孩子上学,重建房屋都没有钱;山体滑坡,原本不多的一些地被毁无法耕种;北川县城迁址,以后村民照顾孩子的话,进城打工困难……面对这种种问题,很多人只能毫无盼望地忙碌或者等待。

何等的悲哀,我们这样的志愿者去聆听,去试图体会这种伤痛时,已是如此难以承受,又如何指望他们能够坚强地面对,昂首走出困境呢?在这种绝望的坚强背后,有谁能安慰他们的心,重新带给他们希望呢?唯有仰望上帝的怜悯,唯有上帝是我们真正的安慰,唯有福音能带给我们救赎,唯有耶稣基督能带给我们永生的盼望,让我们走出对死亡的恐惧,摆脱厌世的心态。

问题二:模糊的界线

如何处理和学生的关系,把握好界限,对我这是比较大的挑战。我曾几次遭到一个姊妹的批评,说我界线模糊,甚至是没有界线。虽然我不完全认同她的看法,我觉得我是想牺牲一些对自己的保护,去尝试体会那些孩子们的心境,然而,也不得不承认我有很多地方确实做得很不妥当。

由于没有经验,刚到那里的时候,对孩子们的爱有些泛滥,以致后面很难收拾局面。尽管我后来尽量保持在他们面前严肃的态度,可是那些孩子却似乎已经看透我不会打骂他们,也不会严厉地斥责他们。所以,到后来那些孩子都来管我要东西,有几个女生还敢将我推开,爬到我的小帐篷里面翻东西——这是我一直努力避免的情况,我担心很多孩子会有这样的观念:志愿者就是来发东西的,向志愿者要东西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也造成一些孩子对志愿者的依赖,甚至有个孩子连复课是去绵阳还是去擂鼓镇读初中都要我来给他做决定,似乎对我的依赖都超过了对他父母的依赖。谁知由于我的界线模糊,最后还是导致了这等恶劣的事情发生。不过感谢主的保守,在我离开之前孩子们大多已经能够明白,不可以不劳而获,向老师要东西要做出成绩、有充分的理由;也有人从不管什么东西,自己能不能用得上,只要别人有他一定也要,转变为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愿意把自己多的、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他人;他们也渐渐懂得志愿者的帮助都是短暂的,我们终将要离开,未来的路还是要他们自己去走。他们已经开始明白与周围的朋友、自己的家人建立更亲密关系的重要,并且逐渐知道如何建立这种关系——虽然还是不断地问我们这些老师什么时候回去看他们。

感谢主,给我学习这个功课的机会,让我能够认识到我在和这些孩子接触的时候界限模糊的问题。也感谢主的保护,让我在分离后,虽心情时常波动不平,但自己和孩子们都还能很好地接受,彼此都没有什么伤害。

问题三:苦难与恩典

四川是一个拜偶像很严重的地方,在汶川大地震刚发生的时候,很简单的想法,是上帝的审判要世人警醒,也为福音传入这片土地开辟道路,但是,两次川行之后,我却不得不反思,这灾难的背后,上帝的旨意到底是什么?圣经中描述了很多苦难,也告诉了我们很多苦难之所以会临到人类的种种原因,特别是在读了D.A. 卡森的《认识苦难的奥秘》和C.S. 路易斯的《痛苦的奥秘》以后,感觉大获裨益。相信上帝允许这样的灾难发生不仅是要审判人的罪,更是为要将恩典赐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是要用苦难来责罚人,乃是要借着苦难将神自己的安慰带给那些受伤的心灵;不是为要让人们在恐惧绝望中认识自己的渺小无力,乃是为要将苦难中的盼望带给他们;不是为给福音开辟一条坦途,乃是为要唤醒我们:你们耽延不去传福音要到几时呢?

很多时候我都不能理解上帝的旨意到底是什么,但相信不管我们遭受何种艰难的境遇,神的意思原是好的,“ 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

然而“ 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正如耶稣基督忍受了极重的苦难,却成就了上帝伟大的救恩,相信苦难的背后,是上帝要施恩给这片承受苦难的土地、这些苦难中徘徊的人们。

很欣喜,也很感恩,在我们去的北川任家坪村已经有人信主了。在我们带的班上就有几个孩子决志信主了(比较惭愧的是,并不是我给他们传的福音),虽然他们现在可能还小,不能真正明白福音的含义,也看不懂圣经,但我相信上帝已经开始他奇妙的工作,已经将他的厚恩浇在这些孩子身上,不久的将来,定会在这些人中呼召他自己的儿女,兴起他自己的仆人。

主的慈爱坚定不止息,他的怜悯必永不断绝。苦难中上帝必降下他的恩典,终有一日主必擦干我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不幸、哭号、悲哀与伤痛。

四川杂记 / 鸣镝

5 月12 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几万人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妻子失去了丈夫,父母失去了孩子,学生失去了老师,这一幕幕生离死别,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也是孩子的父亲,我深知道儿女在父母心中有多么宝贵;我也曾失去过母亲,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我能体会得到。在此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有义务站出来,为自己的同胞做一些事情。更何况自己是有信仰的人,上帝爱我,他也有托付,让我把从他而来的爱传递出去。

一、勇往直前

进了绵阳收费站,真有一种“ 上战场”的感觉。未来三周多的日子,我真不知道自己将会面对怎样的生活和挑战?

刚进四川,我被分配去给灾民发放物资。

在路上我发现一家几栋就快坍塌的房屋的门楣上,竟有“ 主爱万千” 字样的横批,真是倍感亲切!

其实,神降雨给义人,也降雨给不义的人,并不是说地震只“ 震” 不信主的家庭,信主的家庭就没事。也不是说,上帝不震北京,而震四川,是北京人看着比较“ 顺眼”。我不禁想到一节经文:“ 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 (路13:4-5)

地震的时候,代志和奶奶一起得以逃生,但受重伤的奶奶没能活下来,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在向阳村的日子里,我们成了好朋友,在一起谈经历,谈理想,谈信仰,常常会到很晚。

在向阳村的生活真是很“ 甜蜜” !有时中午吃的是上海姊妹做的“ 本帮菜”,晚上就变成山东姊妹做的“ 鲁菜” 了。对于“ 体贴肉体” 的我,真是幸福啊!

虽然在向阳村没待几天,可离开时还真有点不舍!但我内心深知道上帝在带领我的脚步继续前行。

二、死亡之城

北川县城被称为“ 死亡之城”,这座城实在是太惨了!因为整座城坐落在两山之间,不单是当时的地震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震后的山体滑坡使很多没跑掉的人就被活埋在废墟下面。我进城的时候,整座城还弥漫着一股腐烂的腥气和浓浓的消毒水的味道。令人窒息的空气,触目惊心的场景,这不禁让我想起了“ 所多玛” 城。

北川县城是羌族人口居住地,羌族人以羊为“ 图腾”,也喜欢用羊来作装饰。

北川中学的毛坝校区,地震发生时这个学校有两个班去县里表演节目,幸免于难!其余的孩子基本上都被这次地震夺去了生命。我们班的王丽萍就是去县里演出,才逃过一劫的,但是她的妈妈再也没有回来。

这原本是北川中学毛坝校区边上挖的一块楼地基,如今却成了北川县城的“ 万人坑”(上面已经铺上了水泥)!很多毛坝校区的孩子都埋在下面。

三、希望学校

我所在的任家坪村就在北川县城的边上,村民从村子里走到县城只需十多分钟。这个村有6、7、8、9 四个生产队,这次地震一共夺去了95 个人的生命。我们来的目的就是把当地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孩子组织起来,建立一个“ 帐篷学校”。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和孩子们建立感情,帮助他们心灵得到恢复。

从村子望下去就是北川中学。

老乡们把自家房基地上的废墟腾空,我们的帐篷学校就建在上面。

我们在半山腰住,最担心的是下大雨,因为地震已经把山震松了,一下雨就会有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如果雨下个不停,晚上我们只能睡湿被子了。

刚开始我们的学校只有20 多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年龄不等。教学难度真是很大,教太深了,“ 小的” 坐不住;教太浅了,“ 大的” 震不住!上午我们是8点上课到10 点半,下午是2 点半到5 点。这一天下来,要把孩子们都搞定,还真是需要用点心思!不过孩子们对自己的帐篷学校还真是满喜欢的,往往是早上不到7 点,大家就基本到了。如果是下午的课,大家12点就到了,还有一大帮孩子,吃完晚饭还要回学校玩,一直到天黑。这一天下来,若不是那“ 加给我力量的”,我还真坚持不住!不过,我也真是特别开心,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仿佛又“ 还原成小孩子” 了。

羌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孩子们很小就会跳舞了。

孩子们是超级“ 淘气”! 也是超级“ 可爱” !刚开始,孩子们上课还算安静,只是我一个人在讲,可到后来就变成“ 互动式”的教学了,孩子们上课很活跃,也很开心,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我知道,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渐渐恢复。

在中国有个传统,就是在亲人团聚的日子里要吃团圆饺子,我想:虽然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我们在一起就是“ 一家人” !

聚餐时,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板报。

这次的饺子,孩子们是吃“ 美” 了!可参与这次“ 包饺子行动” 的同工可累惨了!不说别的,就单说买这点东西,就很辛苦,我们要下到山下,坐“ 摩的” 先到擂鼓镇,再坐长途车到安县,才能买到东西,那天正好下大雨,路上还有山体滑坡,我们这些同工真是很辛苦! 愿神纪念他们: 宏大姨,吴大姐,韩姊妹,武弟兄,洪林,小林,小倪。其实,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主里不也正是“ 一家人” 吗?

我走的时候,帐篷学校已经有四十多人了。有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

走时由于太仓促了,没来得及和孩子们告别,但学校附近的几个孩子还是知道了,他们一直把我送到山下。我们抱在一起哭,孩子们不想让我走,我心里也真舍不得他们。

三周多在灾区的日子真是刻骨铭心!面对这些失去亲人的家庭,我心中有悲痛,有欣慰,更有责任。今天我就要离开这块土地,离开这群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和牵挂,我至今还时常想起他们的名字:王小军,于清飞,陈跃,王永吉,王炳钦,李鑫,邓露……我的这些小可爱们!但是我深知道,今天我们虽然走了,但是我们已经把“ 爱的种子” 播撒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面,随着孩子们渐渐地长大,种子也会渐渐地发芽长大的。

    四、感恩之处

(1) 在北川的日子里,睡眠超好,让其他的同工羡慕不已。晚上无数次的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都没影响到我的睡眠。记得北川有几天下大雨,山体滑坡特严重,一晚上就几十次,别的同工紧张得睡不着觉,而我竟然在打呼噜!到后来,大家说,只要鸣镝打呼噜,大伙儿就放心睡,如果不打了,大家就要“ 警醒” 了。

(2)在北川的日子里,胃口超好,因为是在重灾区,供给不是很稳定,所以我每次吃饭时都会多吃一点,怕下顿饿着(受赵哥见证的影响),但每次都有下顿,神的供应从没有缺乏,就这样,我回北京时都胖了,别人还以为我在灾区多吃多占呢! 哈哈。

(3)帐篷学校的孩子们很关心我,记得我刚去还没几天,一年级的王紫莹就在课间递给我一块小饼干,我说:“ 老师不吃,谢谢你! ” 她说:“ 老师你吃,你吃! ” 说着说着,就躲在大孩子的身后冲我乐!等我吃完,她特开心!随着日子久了,我渐渐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心思:其实在山里,一块饼干也没多少钱,也不怎么好吃,但是孩子的一片心,你收下了,她会很高兴,因为她知道你没有嫌弃“ 东西” 差,你是接纳她的。还有一次就更离谱了,四年级的何凤林下午居然旷课了,我挺纳闷的,因为我自觉孩子们还是挺喜欢上我的课的,怎么会不来呢?到了晚上,他来找我玩,羞答答地说:有礼物要送给我!好家伙!竟是他下午从河里摸的一只螃蟹和一只青蛙。他还教我怎么玩,看着他手里粘糊糊的青蛙,我怎么也难以接受他的礼物,后来他知道我不喜欢,把东西拿走了,又从自家的树上摘了很多的杏给我吃,我觉得杏还是满好吃的!于是狠狠地表扬了他一顿!哈哈。其实孩子们还小,他们表达爱的方式还很稚嫩,但他们心中有爱啊!他们在尝试着去表达,他们也知道谁对他们好,他们有一颗“ 感恩的心”。

(4)此次去北川,教会只是派我一个人去的,看着各地的教会都是一个一个团队,带着大批的物资和奉献款,有的还开着车,不免有点形单影只,囊中羞涩的感觉。感恩的地方是:全国各地弟兄姊妹的充分接纳和关怀,让我倍感温暖!特别是范弟兄,是一个“ 多干少说” 的人,很辛苦,也很能承受!我都看在眼里,也很尊重他。

(5)感谢冠辉、魏娜和力今在后方一直的关心和鼓励,帮我战胜一切外在环境的困难和内心的孤独。也感谢袁延松和报春夫妇在经济上的资助和对家人的照顾。愿爱我们的神一一纪念。

绵竹之行 /扬扬

今年一直盼望有机会去天府之国,于是不断做计划,收集信息,计算时间,寻找合适的朋友同行……却万万没有想到最终以志愿者的方式、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主内姊妹成为亲密搭档,实现了这个愿望。说是旅行并不确切,因为直到最后一天的晚上,才在五个叽叽喳喳的孩子陪伴下,出了绵竹体育场——那个巨大的灾民安置点,在夜幕中逛了逛没有人烟的绵竹郊区;孤零零的法院大楼,安置在帐篷中的沿街百货店,空旷的景观大道,是我对绵竹城仅有的印象,剩余的回忆,统统都留给了土坡上那三顶9 平方米的帐篷和里面一张张纯真的笑脸。

回来后,发现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 去那里感觉怎么样”,因为完全找不到形容词来概括。面对亲朋的赞许,心中实在觉得担当不起,因为并不是自己去给予了孩子们什么,而是上帝借着这些孩子充充满满地给予了我。本来早在五月下旬就可以去,然而却花了10 天的时间祷告,祷告自己不是出于简单的血气而是出于内心的负担,祷告能去除哪怕是一丁点儿可笑的虚荣心,祷告对能够和将要做的事情有详尽的了解、充足的准备,祷告父母亲都同意、玮能用祷告在背后支持,祷告能拥有不带勉强、没有虚伪的勇气,祷告能有合适的同伴和最佳的搭档(事实证明,神赐给我一个极默契的搭档,这是我在绵竹的日子里几乎天天都要感恩的事情,如果东东能够看见这篇文章,我想对你说,真的谢谢你,和你配搭我很感恩!)。当这一切的担忧和考虑都交付给上帝后,6 月11 日那天,我上了去成都的飞机——一架总共只有28 名乘客的飞机。

  生活篇

到达成都,简单交接后搭车前往绵竹体育馆。该体育馆空旷平坦,尚未完全建好便发生地震,现在成为绵竹市的灾民安置点。空降兵95936 部队在这里驻扎维持秩序,而生命力家园的帐篷教室就安置在军营边的小土坡上。

左数第一和第二个帐篷是连在一起的,作为教室;第三个独立的帐篷是住处。照片中的土台阶可是学生们自己挖的哦~

水池——这是每天都要来的风水宝地,洗脸、刷牙、洗碗、洗衣服、洗头、冲洗脚丫子、结识新的小朋友、和老乡聊天等等,全靠它了。每天这里都很热闹,要六点半之前起床才能在洗脸时抢到一个位置。特意把每个水龙头都使了一遍。

免费供水——有一队来自河南的弟兄,在绵竹灾民安置点提供免费纯净水。站点就设在水龙头边,很显眼也很方便。这支团队和守望教会一样采用轮流制,每隔20 天左右换一批人来替岗。他们生活条件很艰苦,住的是最小型的家用野营帐篷,只有三四平方米,里面除了睡觉其他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排队打饭——民以食为天,只要有饭吃,秩序都容易维持。每天至少提前半个小时排队打饭。饮食还是不错的,有茄子、西红柿鸡蛋、白菜、酸豆角,有时还会有回锅肉。很喜欢吃四川菜,在绵竹的日子里胃口狂好,一顿吃两碗饭加一碗粥,可惜还是没有能够胖起来。对于成年男子和长身体的孩子来讲,肉少了些,但每天要供应这么多人,再多的猪也不够吃的。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排队打饭是件大事,特有成就感;打到饭的孩子们小心翼翼捧着饭盆往回走,而那些在教室布置餐桌、分发餐具的孩子老远就会跑来迎接,欢天喜地,欢呼雀跃,好似迎接凯旋的英雄。

传说中的简易板房——到了绵竹,孩子们一听说我是江苏人,就一起七嘴八舌地和我套近乎,原来江苏对口支援绵竹,这里的板房都由江苏派来的建筑工程队承建,心里还挺自豪的。工人们兢兢业业,每天十一二点我们还能听到隆隆的声音,清晨六点多就被机器声唤醒。据老乡们说很多板房都已经建好,只是缺乏水电煤气和路面硬化等配套设施,一旦完工就可以大面积搬迁了,这个绵竹体育馆灾民安置点也就可以撤除了。

医疗队——设在网球场边,东东被晒伤后就来这里看病拿药。除了兰州军区四五一医疗队,还设有中国红十字会医疗救助站,德阳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救助站,让安置点的老百姓都很安心。

路边杂货店——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体育馆场外,沿街各样小店已经开得有声有色,衣服、日用品、快餐、水果应有尽有,购买物品的大多为外来志愿者、军队官兵、医疗人员等,灾民不太舍得花钱,基本依赖政府发放的物资。东东常常会买点水果给孩子们补充维生素。

体育场内的临时超市,东西不少。东东隔三差五会在这里买冰棍奖励孩子们。

招工——体育场门口设立了一些招工点,工资每月1000 - 1300 元左右,招募灾民,恢复生产。

野战淋浴站——军队为灾民们提供野战淋浴站,每个灾民领澡票排队洗澡,女先男后,每人每次限20 分钟。由于澡票分发只限灾民,所以东东和我两个星期没有洗澡,也没有见识到野战淋浴站里面的样子。

家——无论原先贫穷还是富裕,现在都住统一的帐篷;也不管帐篷条件如何,只要有亲人在,就是家了。房屋不能永存,这寄居的帐幕是否是人生在世的写照呢?

  可爱的战士

“ 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不要想妈妈;声声我日夜呼唤,多少句心里话,不要离别是两眼泪花,军营是咱温暖的家。

妈妈你不要牵挂,孩儿我已经长大,站岗值勤是保卫国家,风吹雨打都不怕;衷心地祝愿妈妈,愿妈妈健康长寿,待到庆功时再回家,再来看望好妈妈。

故乡有位好姑娘,我时常梦见她,军中的男儿也有情啊,也愿伴你走天涯;只因为肩负重任,只好把爱先放下。白云飘飘带去我的爱,军中绿花送给她……”

和军人之间一直都隔着各样的媒介,只有这次是与军人们朝夕相处。战士们很可爱,他们做事情极其用心,很有纪律性。现在觉得神希望我们做“ 精兵”,以及“ 万军之耶和华” 的称谓都是很有道理的,在军队中能深切体会到“ 顺服”、“ 肢体” 等的属灵含义。

   军营

说件小事吧:暴雨之后东东去打水,必经之路有个水塘,东东不得不跨很大一步才能过去;跨过去的瞬间瞥见站岗的士兵转身回了军营,当时没有在意,可是等打水回来,发现三五个战士已经在用铲子铲雨水了。

来绵竹的第二天下了一夜暴雨,帐篷连连滴漏,雨水噼噼啪啪打在脸上,让人无处躲藏,只好爬出湿乎乎的被窝,把原先用于垫在地上防潮的垫子拖出来,在帐篷里又搭了个“ 帐篷”,支撑到天亮。战士们知道了,二话没说,扯来几尺防雨布,在风雨中快速地帮我们搭好;想送个带有笑脸的小徽章给他们,说什么都不收,憨憨一笑,走了。

有一名战士,刚刚21 岁,却已经入伍五年了。他蹲在泥坡上,心疼地提起他的战友,“ 我们是空降兵,需要在第一时间去目的地;一路上余震不断,眼睁睁看着巨大的石头从山坡上滚下来,把三个战友砸成重伤……我们没处躲啊,根本没处躲的,砸伤后还不能停下来陪他们,还要继续走……”

有一名战士,叫钟旺,四川绵阳人。他得了胃癌,领导不让他来,他却偷偷上了飞机。路过一处危房的时候,战士们发现里面坐着一名绝望的男子,因为妻小全被砸死而不肯出危房,宁肯坐着等待倒塌。于是钟旺走进了危房,和这位老乡聊天,告诉他自己已经得了胃癌但仍然愿意坚持活下去,至少可以帮助别人……余震不断,砖瓦碎石簌簌掉个不停,整整两个小时的等待,令屋外的战友焦急得几乎窒息,忽然看见钟旺扶着那名男子从危房中走出来,大家欢呼相拥,喜极而泣……

每天清晨6 点20,都有一名战士来带领孩子们早锻炼,内容是跑圈加军体拳;夜幕降临时,班长来到没有灯的帐篷教室,教孩子们唱歌;定时看见巡逻兵从帐篷前经过,成为夕阳下美丽的剪影;从拉横幅、盖防雨布、搭防晒网到分发救援物资、维护治安、整顿秩序,战士们有求必应,这些绿色的身影,让人们感到无比的安心和放松。

他们的娱乐活动,除了唱歌,还训练一只收养的小狗,叫做“512”,现在已经训练有素了。

在绵竹的日子里,我度过了自己二十五岁的生日。那天除了东东和孩子们给我准备了一个惊喜小PARTY 以外,还有一位军人来为我祝贺。

“ 扬扬老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没有来得及准备什么礼物,然而作为一名军人,我就给您敬个军礼吧!请您接受我们的祝福! ”

“ 啪! ” 班长敬礼。标准、朴实、庄严的军礼,让空气凝固的军礼,载满祝福与祈愿……所有的孩子都安静地看着,我明白自己受不起,但那份无言的庄重让我不得不屏住呼吸,深深鞠躬接受这份珍贵的礼物。战士转身离去,继续执行任务;而那一刻却已经牢牢定格在记忆里,一如昨日般清晰,每当想起便禁不住想念可爱的战士们,想念这些最可爱的人。

   劳动篇

还记得前面照片中的土坡吗?暴雨之后非常泥泞,东东和我都结结实实在上面摔过。班上几个男孩当起了“ 小小工程师”,雨一停就开始了台阶建造工程。

这帮小家伙可聪明了,找了一根绒线,拉直了用泥巴固定,然后顺着线挖台阶,像模像样的,很有工程师的架势。他们还用砖头打造了一个排水槽,用泥巴糊上。为了不让别人踩踏,就用木棍嵌在泥巴中拼出“ 东扬姐” 三个字(家中的表弟表妹都叫我扬扬姐姐,于是我让学生们也这样称呼我,让我觉得很亲切),这样大家为了看清楚是什么字就不会踩上去了~

刚开始大家抢着挖台阶,东东不得不进行“ 责任承包制”,把台阶分配到户,一人一个台阶,这才正式开工。

……哼哧哼哧……

终于挖好啦!!!真的好开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动最光荣~

学习篇

经历重大变故后,人的生活往往会脱离原先的轨道。这时如果生活开始变得有规律,心理状态就会慢慢跟着恢复。于是东东和我决定给孩子们上课。

到绵竹的第二天开始上课,上午一堂英语课一堂自习课,下午一堂音乐课后是体育活动时间。这些孩子的年龄从十岁到十七岁不等,但80% 都是十五六岁,快上完初三正面临中考。为了照顾到不同年龄的需要,我们找了些既有趣又新鲜的素材进行备课,比如英语谚语、英文歌曲、填字游戏等。由于白天要应付各样的需要脱不开身,只能等晚上十一点精力最旺盛的孩子也回家了才开始打着手电筒备课。

备课的时候特别感恩:我从未当过老师,每次备课的时候只好祷告求神赐聪明智慧,祷告完了头脑里会冒出一些知识点来,不多不少,刚好够第二天教学之用;到了第二天备课时,明明已经黔驴技穷,但祷告后又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仍然刚刚够用。那种经历让我不禁想起,神在旷野中供应以色列人吗哪,从来都是按着每天的量供应;神的供应既让我能帮助那些孩子,又让我完全不敢骄傲,让我知道自己是瓦器,靠的乃是瓦器中的宝贝。感谢神!

最后一堂英语课加些难度,安排大家学一些翻译知识,没有想到孩子们听得都很认真。最后大家熟读成诵狄更斯那首著名的诗歌《这些美好不会消逝》,整齐清朗的读书声吸引了许多人来到帐篷边:

These Things Shall Never Die
这些美好不会消逝
Charles Dickens
The pure, the bright, the beautiful,
一切纯洁的,辉煌的,美丽的,
That stirred our hearts in youth,
强烈地震撼着我们年轻的心灵的,
The impulses to wordless prayer,
推动着我们做无言的祷告的,
The dreams of love and truth;
让我们梦想着爱与真理的;
The longing after something’s lost,
在失去后为之感到珍惜的,
The spirit’s yearning cry,
使灵魂深切地呼喊着的,
The striving after better hopes,
为了更美好的梦想而奋斗着的,
These things can never die.
这些美好不会消逝。
The timid hand stretched forth to aid,
羞怯地伸出援助的手,
A brother in his need,
在你的弟兄需要的时候,
A kindly word in grief’s dark hour,
伤恸、困难的时候,一句亲切的话,
That proves a friend indeed;
就足以证明朋友的真心;
The plea for mercy softly breathed,
轻声地乞求怜悯,
When justice threatens nigh,
在审判临近的时候,
The sorrow of a contrite heart,
懊悔的心有一种伤感,
These things shall never die.
这些美好不会消逝。
Let nothing pass for every hand,
在人间传递温情,
Must find some work to do;
尽你所能地去做;
Lose not a chance to waken love,
别错失去了唤醒爱的良机,
Be firm, and just, and true;
为人要坚定,正直,忠诚;
So shall a light that can not fade,
因此上方照耀着你的那道光芒,
Beam on thee from on high.
就不会消失。
And angel voices say to thee,
你将听到天使的声音在说,
These things shall never die.
这些美好不会消逝。

好学的孩子们很快引起了一些国外志愿者的注意。有一位长期在青海工作的美国基督徒,中文名字叫鲍诚川,他知道了我们这个站点后通知了许多朋友前来支援,教孩子们英语。他湿着眼睛拍我的肩头,激动而认真地说:“God loves you, God loves China…”

就这样,隔三差五会有几个老外来给孩子们上课,课后与我们共进午餐。

许多孩子已经养成了谢饭的习惯,而且祷告得像模像样的,比如“ 求神洁净我们的饮食” 啦,“ 保守我们身体健康” 等等,祷告完了会小声问我们:“ 姐,最后一句怎么说来着? ” 东东和我就会告诉他们“ 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 他们学了后就会照做;孩子们祷告时,脸上满了敬虔与柔顺的荣光,一个个真像可爱的天使。

自习课一般分年龄段布置作业。初三的学生集中到隔壁帐篷做试卷,年龄偏小的学生在大帐篷里看各样的课外书。

下午音乐课教孩子们乐理知识和唱歌。在唱诗班两年学的东西统统都用上了,比如如何开声,如何打开牙关口,如何用闻花的气息,如何确定声音位置,如何吐字咬字等等,最后让孩子们体会歌词的含意,用心灵去歌唱。教了他们许多歌:《世界有你会更美好》,《云上太阳》,《赞美之泉》,《奇异恩典》,《爱的真谛》……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当孩子们原先横七竖八的声音合成一股清澈的和声时,不禁产生了错觉:这难道又是一个“ 放牛班的春天” ?好感恩~

在我们离开的那天,孩子们学会了用英文唱Amazing Grace……

 升旗

每天早晨七点有升旗仪式,孩子们都会排着队去看升旗。而国歌响起的时刻是我每天心情最激动的时候——“ 中国” 这两个字如此切近真实又嘹亮,我真的很高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国歌的歌词很老套落伍,既然是和平年代了,就不用“ 做奴隶”、“ 冒着敌人炮火” 什么的了;可是在绵竹,每当听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就仿佛听见了上帝对中国的呼唤,一如神从亚当那个年代就对人们呼唤“ 你——在——哪——里——? ” 神深爱中国,从不愿意丢弃,他一直注视着,心痛着,呼喊着。也许,“ 复兴” 这个词在上帝眼中有着不同的定义。神仿佛掀去了人们所认为稳妥的一切,没收了令其骄傲的产业,直逼人心底去追问“ 人为何而活?! ”我真的难以想象20 年后,这些听到福音的孩子里有多少人会成为神的工人,他们又会为中国带来多大的祝福,——每想到此,心中便满了“ 阿们” !

感恩的演出

为了表达对军队的感激之情,东东和我花了五天时间,组织三十多个孩子和军人们一起,合力整出一台文艺演出。从选节目、排练、找客串嘉宾、确定服装、协调场地和时间,到写串词、确定主持人、布置场地、落实音响设备、彩排、布置剧务等,都要考虑和处理;准备演出期间,备课上课都不能停,给站点申请板房的任务也不能耽延,同时还要特别给一个跨市考重点中学的学生辅导数学和英语。那几天,东东和我忙得四脚朝天。

令人开心的是,演出很成功。

条件有限,演出场地是个未建好的网球场,紧邻工地,噪音很大;临时用横幅布置出舞台背景;没有观众席,搬了几张小板凳,再铺一大块帐篷布,大部分人都席地而坐。但是孩子演出得都很投入,除了合唱《军中绿花》、《爱的真谛》,《云上太阳》、《感恩的心》,还有小品《麻辣馄饨之功夫》、魔术、女生双人组合、小合唱等等;军队方面的节目有:双簧、男声独唱、伞兵劲舞等等。那伞兵劲舞可是个高潮啊,完全可以搬上中央电视台。另外,特别给这场节目添彩、也是整场节目最高潮的,是由客串嘉宾——六小龄童关门弟子王怀见演出的猴戏;水泥地上的后空翻,眼花缭乱地耍金箍棒,活脱脱“ 孙悟空” 在世,赢得全场欢呼喝彩一片,气氛极为热烈。

这场演出居然上了德阳(绵竹是地级市德阳市下面的县级市)电视台的节目,还是学生家长看到后告诉我们的。成都来的老师把这场节目录成了光盘,成为此行珍贵的纪念。

   主持节目

医疗队的战士们在台上给一个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唱生日快乐歌——演出那天是她的生日。唱《云上太阳》过程中,送给空降兵部队锦旗:亲人解放军,灾区贴心人。

演出结束,大家都特别开心,于是在帐篷前挖了个心形的坑, 点了五十支蜡烛,铺上防潮垫和塑料布,大家躺在上面,看星空、唱歌、吃东西、聊天……东东和我,在蚊子的簇拥下,躺在烛光里快乐地吹起了口琴,真是令人难忘的夜晚。

神爱永驻

照片都是东东拍摄的。感谢她细心地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而她自己的照片却很少。东东颇有管理经验,能用各样的方法使孩子们既有纪律有秩序,又能积极参与活动。她注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分轻重缓急地处理好,真感谢神能让她成为我的搭档,在她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另有一些零星的感受写在这里,也是给即将赴灾区服侍的弟兄姊妹们一个参考吧:

第一个深刻体会,就是不论怎样忙碌,都不能停了读经、祷告和灵修。晚睡之前,东东和我都会互相读一段经文,彼此祷告。如果没有神的话语成为一天中的生命之粮,那么忙碌的时候常常会觉得空虚难耐,烦躁莫名,不易顺服,事情做成了后往往会滋生出骄傲来。

此行学到的第二个功课便是“ 顺服”。我一直是个外表温柔内里倔强的人,这次去绵竹偏偏神就抓住了我这个毛病。我们在绵竹,一切的行动除了要向守望的长老汇报以外,还要服从成都某教会的安排和指令。在演出前一天,为了一些事情心中颇为不服,与成都方面协调的时候产生摩擦,虽然理由貌似充分,但内心知道根源是不愿意顺服成都教会的权柄;为此不得不禁食祷告了一天才最终服下来。

从长期服侍的角度出发,在灾民安置点是不宜公开传福音的。但在私下交流的过程中,若对方问一些问题,便可以如实回答。当我们靠着神的力量,身体力行地去为孩子们做事情时,即使不说自己是基督徒,孩子们也会好奇地问我们T 恤衫上“ 耶稣爱你”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问耶稣是谁,问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耶稣等等。基督耶稣是道路,是真理,是生命;他是光,照在黑暗中,即使没有言语也能被人认出来;传福音除了用语言向世人宣告,更需要行出来与所说的相称。

在服侍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那么一点点“ 道成肉身” 的伟大含义。我们这样卑微不配的服侍,仅仅是北京到四川的距离,而神差他的独生爱子来爱我们,乃是从天上到地上的距离;我们还能和灾区的孩子们同吃同住,耶稣来的时候却没有枕头的地方;我们是瓦器般的罪人而已,耶稣却是圣洁无瑕疵神的羔羊;每次我们忘却自己去爱这些孩子的时候,感受最多的,是神正在爱着我们;宁静的夜晚出来散步,独自仰望星空,常常觉得神正用满了爱的温柔眼神注视我们,心中既觉得不配,又满了不尽的甜蜜和平安喜乐。

离开了绵竹,东东和我都十分想念孩子们,依然和他们保持联系。但是我们深知,去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依赖我们,而是让孩子们最终能明白爱他们的是神,一生能依靠的是神;我们虽然离开了,但相信神的爱却驻扎在那里,覆庇那里,环抱每一个孩子。

感谢神,愿恩典继续!

陶恕选文三篇

“ 教会必须改变”其实是一种妥协

“ 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并且掩耳不听真道……”(提摩太后书4:3-4)

任何传福音的人若针对一般人感兴趣的事,或喋喋不休地讲论时事,想借此建立共通之处,使罪人能感到自在,就是犯了像巴别塔一样的错误。

凡为人碾平道路,以减除他的罪恶感与困窘感的努力,不仅是白费工夫,对人的心灵更是危险有害!

在现今流行的错误观念中,有一种是源自福音派圈子里最嘈杂的宗教活动。它就是:时代在改变,教会也必须跟着改变。基督徒必须调整方式,以适应人们的要求。如果他们只要十分钟的讲道,就给他们十分钟的讲道!如果他们想要胶囊里装真理,就给他们吧!如果他们想要电影,就给他们提供许多电影!如果他们喜欢故事,就说故事给他们听!

那些拥护妥协的人坚持说:“ 信息是一样的,只是方式改变了。”

古希腊有句名言:“ 神明若要毁灭一个人,就先使他疯狂”,这句话的睿智实在远超他们所能完全领悟。这种把所多玛误以为是耶路撒冷,把好莱坞误认为圣城的心态,简直是糊涂得很,只可比作自称为基督徒的人疯狂了,因为他们犯了污蔑圣灵的罪!

   与神相遇带来惊讶与敬畏

“ 我一看见,就仆倒在他脚前,像死了一样。他用右手按着我说:‘ 不要惧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启示录1:17)

在真正的敬拜里,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心智可能停止思索,进入喜乐的惊叹中——很可能就是卡莱尔(Carlyle)所描写的“ 超越的惊讶”,这种惊讶没有止境,且是不可言喻的!

这种敬拜在圣经各处都能找到(纵然当中亦看见较次等的敬拜)。

神向亚伯拉罕说话,他在神圣的惊讶中,脸伏于地。神在燃烧的荆棘里向摩西显现,他便把脸遮盖。保罗能看见三重天那无法形容的荣耀,几乎不能分辨自己究竟是在身内还是身外。约翰看见耶稣在他的教会中行走,便仆倒在他脚前,如同死了一般。

这些都是不寻常的情景——但这些经历的属灵内涵却没有改变;无论何处,只要有真正的信徒,就能发现上述的内涵。与神相遇带来的惊讶与敬畏,常是颠扑不破的事实!

基督徒传记满载了欣喜若狂的敬拜者在与神密切相交时的甜蜜见证,他们均无法描述所看见、所听闻、所感觉的一切!

基督徒圣诗能带我们进入一般文章所不能及的境界中,借着诗人富想象力的情感,我们更能体会圣徒的惊讶。打开一本古老的圣诗,翻到崇拜与颂赞神之完美的部分,你就会明白历世历代以来,这种惊讶感觉在敬拜中所占的地位。

   祈祷绝不能代替顺服

“ 凡称呼我‘ 主啊,主啊’ 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马太福音7:21)

你是否注意到,最近为复兴的祷告何其多,但复兴却何其少?

我相信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正企图以祈祷来代替顺服,因此它全不奏效!

举例说,有一间教会沿袭传统,不加考虑它们是否合乎圣经,或是屈服于群众的压力,落入大众的潮流里,随波而去,远离了新约圣经的模式。之后,教会领袖留意到会友中间缺乏属灵的力量,于是对此事倍加关切。应当怎么办呢?怎样才可以给会友带来更新的恩雨,苏醒他们昏沉的心灵?

答案早已有了,许多书都告诉他们怎样做——要祷告!

路过的布道家也与书本的意见一致——要祷告!

于是,牧师召唤信徒来祷告。这种感觉的浪潮高涨,仿佛不久之后复兴便会临到。可是,它却始终渺无踪影,祷告的热心也开始动摇。这间教会没多久便故态复萌,沮丧的情绪使每一个人都麻木了。

到底出了什么毛病?很简单:教会领袖和会众们一点也没有努力去顺服神的话。他们只感到自己唯一的软弱就是祷告不足,但事实上,他们在顺服这重要的一环上,有更多的缺欠。

改变生命的阅读指南 / 侯士庭

虽然新书大量问世,许多属灵书籍也一直再版,然而在适当培养灵修技巧的方法与原则方面却没有相关的指导手册。前文已经暗示,灵修关键不在解经,不在讯息,也不在其重点文献,而是在上帝面前使心灵成长。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有助于使“ 里面的人” 与上帝相和的方式来灵修,因为好作品能使我们转向上帝的国度,帮助我们的性格在基督里成长。

 灵修阅读优先注重圣经阅读

别让初次体验灵修作品的兴奋感转移了研经与默想的高优先性。要记住,圣经是圣灵引导所成,亦是上帝儿女的祈祷准则,“ 唯独圣经” 是上帝给人类的终极启示。

在基督徒的属灵操练中,常常最需要恢复或大大调整的事,就是学习如何默想、敬虔地使用圣经。因为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许多基督徒倾向把解经压缩成一种历史批判的过程,按着自己的想法,把它看为只是作者写的内容。但是中世纪的学者修士却按如下释经诗词所归纳出的四重意义,把圣经看得更加丰富:

       字义将上帝及先祖所行显于我们,
寓意则向我们显示信心隐藏之处。
道德涵义予我们日常生活之遵循,
灵意则指出我们终结冲突之所在。

虽然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有系统地在每一节经文里找寻这四重意义,但我们相信,圣经文本的原义或明显涵义也需要使用“ 象征主义”,以提醒我们关乎奥秘之处。同时,我们也必须使用其中的道德应用,而且有识于经文内藏之末世论的超越性事实。这种处理方式最显见于诗篇,它向来是聚会中最受欢迎、最常被使用的一卷书。

灵修不在乎技巧,而在乎态度

要留意观察我们的文化里面一些经常使我们取消或中断灵修的压力和障碍,简直像在发展“ 第六感” 一样,那些只是与发展属灵的渴求与洞察力非常相近的一种过程。那种过程是明显不同于想望更多讯息的好奇心,也不同于理性理解的知性挑战,因这态度会让人对讯息的好奇转变成愿意改过自新的意愿,并渴求“ 一改旧观”。当我们明白、顺服救赎训令而变得有基督形象时,也就超越了只是“ 治理全地” 的命令。

这是涉及“ 以不同的心态去认知” 的新方式。讯息式的阅读比较着重找寻问题的答案;灵修阅读则着重于活在上帝面前的根本问题。前者寻求透彻的理解,后者则满足于在感恩与钦慕中与奥秘者共存。再者,讯息式的阅读多属辩证与比较性质,因此逻辑很重要;然而灵修阅读着重于接受与顺服,而不是比较与批判。

讯息阅读具有剖析性,资料会被分解成局部或片段,以增加人们了解的范围和认知能力。灵修阅读则是乐意将一切主动权交与上帝,然后回想、赞叹上帝已成就的事,并以活泼动态的方式与上帝联合,好比一位船长邀请舵手站上驾驶台。因此灵修较有个人性,且涉及了顺服与舍己,并愿意以最深的决心和内在的纪律,来改变个人行为。这样“ 灵修日志” 的做法就成为改变心态并渴望立于上帝面前的一种记号。

因此,能促成性格改变的灵修,可能会遭遇激烈的属灵争战和深刻的情感冲突,它需要以耐心和灵里的温柔来对待,要靠着基督掌管我们的生命来维持灵里的喜乐,而且要避免不切实际地苦待自己。

灵修阅读有属灵觉醒的性质,重点在脱离文化沉睡, 而不仅是改善心态

我们容易在自己的文化里“ 睡着了”,直到有一天去国外旅行,才讶然发现其他社会的生活与行为,竟与我们如此不同!

使徒已暗示,基督徒必须从周遭文化心态和生活态度中觉醒过来,必须更新自己,而且诚实地向着上帝活( 帖前5:6)。这常常会引致一种心灵上的破碎,一种新的或更深刻的有罪意识,也可能使我们重新思量行事的优先顺序。然后我们开始发现,不同的基督徒虽然有同样的正统教义,却有着极为不同的属灵态度。

今日教会里会有这么多沮丧、困惑,其实更加要求基督徒具有“ 心态上的洞察力”,以避免发生像潘霍华(Bonhoeffer) 所说“ 廉价恩典” 的那些状况,而且要在上帝面前操练真正的敬虔态度。我们可能需要像当年的沙漠教父一样,离开城市四处旅行,或需要学习中世纪神秘主义者的探究精神,或需要像清教徒那般体验受苦,才能够深刻了解到基督教已世俗化至何等光景。

既然认罪与悔改是灵修的结果,而且灵修会使心被搅动得很不舒服,所以灵修阅读无法和娱乐性阅读混为一谈,因为灵修是进入深处的,甚至是激动的,不会任由我们安处在自己熟悉能掌控的范围里。

“ 心灵的病变” 乃表现为陷在诡诈、隐藏罪以及无力抑制犯罪的情况中。因此认信意味着需要承认上帝的圣洁,又需要忏悔自己的罪恶过犯。唯有牺牲能使罪人与上帝联合,而唯一能使罪人与上帝联合的牺牲,正是耶稣基督的牺牲,并且其他一切牺牲的价值都是由此而出。于是,认罪成为赞美、成为一种感恩祭。所以明谷的贝纳尔(Bernard of Clairvaux) 劝诫人:“ 要借着认罪,借着赞美的表白,使你一生都在表明他!” 我们当以赞美为衣饰,以认罪来恢复“ 内在美”,就能种下日后得荣耀的种子。

倘若你以为写《效法基督》(Imitation of Christ)的肯培过度严苛,会不会是你的生命缺少了忏悔?会不会是因为没有忏悔的行动而无法发出赞美?因为赞美是源自感恩,而感恩又是源自认识上帝之后的悔罪行动。

当代以“ 信仰为一信念体系” 的神学概念,是出自12 世纪费肯的约翰(John of Fecamp)这样的人士,他们把神学当作一种赞美、钦慕和祷告的事情,是由“ 默想上帝” 所触发的工作。

在悔罪中,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自己,以及必须处理的自负心态。约翰· 欧文(John Owen)生动地描述了内心的深切醒悟,能带来一种对撒旦及罪恶的真实感受,促使人因此屈膝跪下。试探是一种深刻的真实,使我们需要从更多的灵修阅读中得着警醒和警戒。悔改是一种活生生的真实,需要圣徒相通里的支持、安慰和勉励。

因此,在我们经历了自己灵魂的失败和不诚实后,从而生出的一种极欲重设生命、重寻真实途径的渴望,将会强化我们欲向他人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心情。当我们能看出生命的深刻意义,就能产生更深的属灵智慧,甚至远超过先前自以为需要的范围。一旦踏上朝圣之路,并且远离现状,就能使我们走在一条“ 从乏味的长眠中觉醒” 的道路上。当然,我们绝对需要很多属灵同伴。

 灵修阅读有其步骤

身为基督徒,必须向上帝长久顺服,必须抵挡世人“ 速成文化” 中的那种急躁、不耐。求速效的灵修阅读难以改变生命、塑造生命,因此,匆匆赶完灵修作业是无益的,这不是阅读推理小说,不能抱着“ 速速看完” 的想法。

因为人总是很难掌握“ 合宜的速度”,所以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真实的情况,例如我们经常会想得比讲得快,讲得比做得快,做的又比自己所具备的能力还多、比自己能行诸般事务的性情更快。

在属灵上,我们必须减缓速度,花时间安静反省。我们需要有规律、固定的阅读时间,缓慢有度的步伐,即使一天只有二三十分钟亦无妨,把几行有益的文字吸收进心底,再把它们流经全身“ 血管”,内化成为自己的心思和态度。这比单纯为了好奇而急着浏览完毕有效多了。也好比许多教会面对的问题都是“ 如何将长执们的决定快速告诉会众” 一样,因此,灵修阅读的问题是在于如何克制心思的不耐,不要被单单冀求资讯的欲望胜过。

除了时间,灵修阅读还需要空间,例如房间里设置一个祈祷“ 圣坛”。身体也需要一个舒服的姿势,或许是一张特定的椅子,一个能让我们放松的地方,并有为此灵修活动所营造的气氛。我们还可以在度假时安排灵修阅读,这样的属灵活动与操练,能使我们获得一种真正放松身心、开阔感受的体验。在洛杉矶高速公路上,一个有趣的广告看板上写着:“ 有了冰激凌, 每天都是个圣代(sundae)”。事实是,有了属灵阅读的滋养,每天都是主日(Sunday)。

广泛阅读信心与祈祷的经典之作

前面提过,今日基督教国家的贫乏,需要靠过去二十个世纪以来所有属灵传统的资源,不管它们是希腊正教、天主教还是基督新教。因此,对于历世历代及各种文化中的众多圣徒所经历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和体验,我们怎能犹豫不决、不敢接受?最多经历到上帝丰富恩典的人,就是最能接受兼容并蓄的属灵阅读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在任何方面忽略福音真理,也不会失去坚定的信心。

怀特(Alexander Whyte) 牧师是苏格兰自由长老会(一个对大公教会事务没有太多兴趣的教会)极具影响力的一员,他的生平与服事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广泛阅读能大大丰富基督徒的生命。怀特牧师56 岁时开始阅读劳威廉(William Law)的合辑,并以《劳威廉的性格与特质》(The Charact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illiam Law)一书,写成了劳威廉的作品文选。他在序言中如此评论这名英国国教徒:“ 研究这位举世无双的作家,正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件事。”

后来怀特牧师又被引导去研究阿维拉的德兰(Theresa of Aliva), 写了相关的书, 他还为安德鲁斯(Lancelot Audrews)、布朗恩爵士(Sir Thomas Browne)、路瑟福德(Samuel Rutherford)、克隆斯塔德的约翰(John of Cronstadt) 等人写颂词。七年的时间里,怀特牧师从许多先前闻所未闻中领略到了一系列有关灵性的崭新景观,于是他认识到对上帝伟大圣徒的钦羡与爱慕,实际上就是对一个巨大宝藏的探究。

怀特曾如此规劝人:“ 一有机会就要在真理中操练喜乐和慈善,即使我们不熟悉这慈善的外观是什么。真正的公教徒(译注:天主教的英文Catholic 有广泛、包容之意),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是饱读诗书、思想开通、热诚接待、有属灵操练的福音派人士,因为他属于所有的教派,所有的教派也都属他。”

   享受属灵同伴的情谊,使彼此从小组查经或共同的阅读计划中受益

属灵小组可以每两周或四周聚会一次,轮流聆听与讨论各组员所评论的书籍,这样可以强化、深入属灵挑战的意识,并产生一种对事实事务的全新看法。

“ 质疑自我” 是常见的反应,会让人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渴望是否失衡或疯狂了,这就好像从重病、死亡的威胁康复,或从极深的破碎经验中走出来一样,会让人有重生、更新的感受。同样地,阅读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作品也会有这种效果。

获得那些更具经验人士的鼓励和智慧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小组中个人不同的反应能提供一种平衡的认知,纠正一些偏向、失衡的态度。保罗在《以弗所书》4 章13 - 14 节中所说的“ 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其实就是“ 集体的成熟”。

12 世纪的作家里沃的埃尔雷得(Aelred of Rievaulx) 在其《属灵友谊》(Spiritual Friendship) 一书中提到:“ 属灵朋友是忠心、有正面动机、审慎、有耐心的人,可以帮助我更认识上帝。” 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会永无止境地欺骗自己,所以我需要属灵向导来使我保持诚实,而且只有在朋友帮助我脱离自己的狭隘之后,我才能体验到如何进入那更宽广、更有洞察力的境地,只有在其中诚实面对自己,才能从中看见上帝对我的爱。

因此,“ 启示” 和“ 诚实” 能让人选择属灵同伴的样式或类型。属灵生活要靠基督的启示,他持续以圣灵的大能呼召我们进入与他的关系中,而这又有赖于我们的诚实,应该看什么、应该对付什么等方面的诚实。所以,属灵同伴不仅是一种“ 喂养”的过程,也是一种“ 对质” 的过程,而这两种过程都是从属灵阅读和发掘灵修文献中得着助益的。

在基督里的真正朋友会使我清醒,助我成长,加深我对上帝的体认,因为上帝的爱是借着那些关心我、鼓励我、希望我的思想和情感是以上帝为中心的朋友来传达的。埃尔雷得说:“ 上帝是友谊;我与那些有属灵思想人士建立友谊,会引导我趋向上帝的圣洁。” 但是,今日已鲜有人如此认真地看待属灵友谊了。

   属灵阅读难免遭遇阻碍,令人沮丧分心、无法继续

我们的敏锐度常常不够,以致看不出、也不会质疑为何一本书无法抓住自己的注意力,也不会试着了解为何这么不适应它?如前所述,这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意志消沉或属灵状态低落所致。即使明明知道自己是有福之人,但灰心失望仍随时展示他丑陋的面貌。沙漠教父称此状态为“ 意兴阑珊”(accidie),厌倦、乏味,或沮丧消沉,当我们因这些感觉而相信自己是毫无长进时,这也成为我们极大的苦恼。

我们也可能因为分心而没有好好阅读,因为书向来只供休闲娱乐,我们从不觉得需要靠一本书而活。在我们拿着遥控器随意换台、逐一观看电视节目的普遍情况下,专注的阅读在今日也许成了一门新的训练?

容易分心,或许是我们不曾从属灵阅读体会到上帝同在那种敬畏与惊喜,因此,在我们能享受属灵大师的经历之前,可能需要先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

当然,我们也可能因为经典之作受时间限制的文化和神学框架之故,而对它们望而却步。

例如,欲使明谷的贝纳尔的证道对今日的我们产生意义就需要对中世纪的四种解经法有所理解并认同。中世纪英国的神秘主义者,像写《未识之云》(The Cloud of Unknowing)的佚名作家,还有罗尔(Richard Rolle)、肯普(Margery Kempe)、希尔顿(Walter of Hilton) 等人,都坚持我们在默想上帝时要放下所有的思想,而这就让我们觉得有点困难。他们认为,能赋予此种真正理解的方式是爱,而不是理性本身。在感受恩典、谦卑、悔改和深刻默想上帝的事上,他们谈到“ 审慎” 是必要的一种属灵意识。

清教徒较后期的文献,因其拉丁式的风格或者大标、小标的“ 精密度”,令我们望而却步。从他们把一个又一个的重点分类、整理的方式,就可以理解为何他们有“ 严守教规者” 的称谓。正因为词汇不同、冗赘、风格不同等理由,所以我们才着手把这类经典以合适现代风格的方式重新编写出版。希望这样能让今日的读者不再以“ 难以理解” 或“ 不易查明” 作为打退堂鼓的托词了。

这些作品的文化喻意多属过往。明谷的贝纳尔的《新骑士的赞美》(In Praise of New Knighthood),德兰的《内在城堡》(Interior Castle), 班扬的《圣战》(Holy War)等著作似乎都是一些过时的象征,但其实它们仍包含着永不过时的属灵争战原则,例如交出自己、与上帝契合的原则,或是在试探中警醒的原则。在基督徒的生命中,“ 苦修” 仍是重要的一项(或一系列)操练,也是一连串的操练。

阅读现代与古代著作之间的平衡

请注意,现代著作尚未经长久试炼,缺少老酒的醇美,而且常常反映的是市场时尚,一如路易斯(C.S.Lewis) 所言:

新著仍在受试验,而外行人没有资格判断它……唯一的安全作法,是要有一个不掺杂的、核心的基督信仰,就如巴克斯特所说的“ 纯粹的基督教” 的标准,把此刻的争议放在适当的立场之中,而此标准只能求诸古典著述。在读过一本新书后,除非能先读过一本古籍,否则不应任自己另读一本新作。这是一个很好的规则,如果这种作法对你太难,那么至少也该每读三本新书,就读一本老书。

尽管有此提醒,《今日基督教》这份刊物就“ 百本精选灵修书籍” 做大众普查时,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超过百年之久的,大多数的入选书为当代作品。

理应排除在外的书种,其实是宗教狂热之作,例如纪伯伦的通俗著述;爱克哈特、波默所写的沉思性神秘主义著述;反映当代积极性思考或者只谈甜美与光明面的著述,这些类型的著作对人生命里的罪性都持有非现实性的看法。

有一种看法, 是觉得我们必须借现代作家之助, 来替我们披荆斩棘、超越现代世俗心智, 以回到基督教的永恒真理中, 找到某种进入更深刻属灵经验的切入点。路易斯自己曾经需要切斯特顿(G.K.Chesterton) 的明智和幽默,以及麦克唐纳(George MacDonald) 的联想力,以便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得到帮助。然后他再回到波伊修斯(Boethius) 的《论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此书让路易斯坚定相信“ 永恒并非只是指无限的时间”。

其实,能塑造生命的典籍特质,就在于极少作家真能为我们做到这一步。所以,路易斯很肯定地告诉我们,如同许多人都已经经历过的,过分饱读群籍虽然使我们变得博学多闻,却总是留不下多少深厚的影响。

今日,夸伊斯特(Michel Quoist) 的《生命的祷告》(Prayers of Life)一书已令许多人的祷告生活为之更新,并使生命与人性注入祷告中。我当初就是受到克尔凯郭尔《清心志于一事》 (Purity of Heart Is Will One Thing) 的激励,它使人从根本上去认真面对全能上帝。福赛思(P.T.Forsythe) 在《祷告中的灵魂》(The Soul in Prayer) 一书里提醒:“ 最糟糕的罪,就是没有祷告。” 章伯斯(Oswald Chambers) 的《竭诚为主》(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一书帮助许多人提升了属灵追求。

假如我们并不渴求更深的属灵生命和预备接受它,那么,无论是历代典籍或现代的灵修读物,都不会在我们身上发挥任何决定性的影响。

正如一些诗篇适用于任何情绪与人生的需要,同样地,我们的阅读也要有此平衡。有时我们需要读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这种扎实的神学书,有时,像特拉赫恩(Thomas Traherne) 的《千百年之默想》(Centuries of Meditations)、乔治· 赫伯特的《圣殿》(Temple)的著作更为合适。又像十架约翰在《灵魂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 的著作里, 把西班牙文学里的抒情诗、极其强烈的苦难以及对上帝的热情结合在一起表达。还有查理· 卫斯理和约翰· 卫斯理两兄弟的赞美诗,怀特菲尔德的《日记》(Journal),费耐隆的《书信》(Letters),或是帕斯卡尔的《思想录》(Pensees),都显示出灵魂在上帝面前的各种不同状态。属灵阅读的多样性,有助于“ 饮食平衡”。

属灵阅读要搭配日记或反省性笔记

清教徒曾形容,就像船长要记录航海日志,医生要记病例,商人要记录、查核账目,一样地,基督徒也应记录自己与上帝的互动。

在这一类的作法中,也有一些伟大宝藏。例如班扬的《丰盛的恩典》,布莱纳德(David Brainerd) 的《回忆录》,或是乔治· 福克斯、约翰· 伍曼(John Woolman)、约翰· 卫斯理、怀特菲尔德的日记等,他们的榜样今天仍鼓励我们:不要只记属灵的成功,也要注意上帝在我们失败、沮丧和复原当中的仁慈良善。

他们的日记也指引我们去思考一些小事,它们看似琐碎、无关紧要,却也是靠着上帝“ 预先的护理” 才得以维持的。虽然有时我们灵里的枯干已让灵修默想变为无用,但若仍然忠诚且持久记下这些过程和感受,也是出于一种“ 爱的劳苦”,使我们在一切境况里都能思念他、尊崇他。

把事情和想法用文字写下,是一种有用的反省操练,有助于我们在情绪混乱或懒散时把思绪理清楚,它也会让事情变得可资纪念又具教化意义。这样做,我们默想的果实便可以保存,避免那些“ 很棒的想法” 一下子就蒸发于无形。

有些人说他们每天潦草的随手记录,似乎称不上日记,有些人则从未写过日记。无论如何,“ 灵修自传” 仍然是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要把每一件重要事情都看为是信主而生的。

在某些圈子里,这有时被导向一种“ 毕全功于一役” 的不健康强调,以为那些经验不会再有任何后续,而欲将过去、现在及未来“ 一举搞定”。其实不然!我们若是朝圣客,则人生仍敞开于面前,所以我们的“ 属灵自传” 仍在撰写中。任何试图在刚信主之刻,或“ 第二次恩福”,或在受到特定恩赐或启示之际,就提早结束自己的“ 故事” 的打算,都应该制止。

不管是借着日记、杂记、回忆录,或是一张仍在进行中的感恩清单,我们都要在此生更多操练“ 属灵自传” 的作法。

有些经常被人拿来公开见证的故事,我们应谨慎提防,因为它们往往被过分夸大,或是因为过度曝光反被糟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地下室手札》里的英雄论道:“ 个人意识是一种病! ” 现今以“ 自我” 为特色的时代,其病灶正是狂热的追求“ 自我满足”,这显然是一要命的病症。

人类的思想、决定、渴望、喜悦……若未与上帝关联,正是“ 自我意识” 趋向邪恶之因。属灵自传的恢复或许能帮助我们。因为这是一种寻找生命意义的方式,而若此追寻未能涉及救赎主,则注定是徒劳无益的。

因此,为自己的灵修阅读做记录,有助于保持阅读稳定性,此外,它也是“ 良知”上的一种指导方式,这是从认识上帝、并非单凭个人认识而来的良知。

另外,它可以指导我们为神国预备合宜的生活方式。霍尔主教曾记下他许多的省思。他提醒我们:“ 基督徒为了专注、敬虔于工作,而不默想,就如同想维生却没有心脏一样不可能。” 默想的记录将持续提醒我们,灵魂在上帝面前的漫长旅程。

 小心选择能改变灵魂的著作,认真寻找能在过程中帮助你的人

我们能选择的属灵书籍很多,其范围之广,甚至让人在选择时就感到困惑、挫折。所以,首先得作出区别:哪些是基础阅读的主要经典;哪些是较小经典的次要资料来源;属灵背景之历史、传记及其他有助于填补主要经典的上下文材料,则是第三类书籍;至于范围非常广大的当代灵修典籍是尚未被分类为具有恒久或短暂兴趣或价值的书,此为第四类书籍。

不要仿效别人对经典的选择,因为你的需要可能是非常特别的,你可能需要属灵朋友的建议,以帮助你找出哪些书才适合作你终生的属灵伴侣。你若没有这种属灵向导,以下建议可能对你有所帮助:你若觉得最糟糕的敌人就在你里面,私欲、罪恶感使你过着一种经常挫败的基督徒生活,那么,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可能是你最需要看的书。

很多人都同意奥古斯丁所承认的——迟迟不肯探究并降服于基督信仰,是因为他真心想要的是美女、性和成功的欲望,而非心灵的治愈。“ 主啊!使我贞节,但,现在还不要! ” 这是奥古斯丁在上帝面前的诚实敞开,对许多一生封锁真相又不断推迟净化自己心灵的人而言,形容得真实贴切。

你若真把上帝当一回事,并感觉缺乏一种在上帝面前的真门徒的身份,那么肯培的《效法基督》可能正是你的需要。此书发展出一种传统,即所谓的“ 笔记”,在其中你会读到作为默想之用的简短经文,或是教父们的智慧言语。你何不也来加入这群可敬的委身者的行列呢?

你若视生命为持续的挣扎,并感觉到软弱、想放弃,那么,斯库波利的(Lorenzo Scupoli)《属灵争战》或许正是你需要的。此书于1589 年在东欧出版,它在东欧有极深的影响力,仅次于《效法基督》。圣方济各沙雷氏将它置于床边达16 年之久,是他每天都要读的“ 宝贝书”。

对于那些经常否绝自己、厌弃自己的人而言,他们需要懂得如何温柔待己,那么,圣方济各沙雷氏(Francis de Sales) 默想小品《敬虔生活简介》的甜蜜韵味,可以使脆弱的心灵天天得到滋养、更新。

对于一些认为“ 与上帝相爱似乎是可怕的事情” 的基督徒而言,可以阅读高萨德(Jean Pierre de Caussade) 的经典之作《父啊!随你安排》来开启不同的感受。此书最近被马格里奇重编为《每时刻之圣礼》,内容主题仍相同。另有劳伦斯的《与神同行》也同属17 世纪法国的灵修佳作。

这一切可能会鼓励你回到12 世纪,那时代与今日很像,着迷于透过一种浪漫的情感来发掘个人的独特性。明谷的贝纳尔和他的朋友们对此的反应是:“ 人们应该以上帝的爱作为自己特质的来源,因为爱的本身和来源就是上帝自己,而人们是被他的爱所呼召。” 当人视上帝为永恒的真实而爱他的时候,人的“ 完全感” 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就会加深,因此像《爱上帝》,《属灵友谊》之类的作品以及对圣经雅歌的默想,都有助于我们进入真实的爱。

你若是觉得有必要以扎实的神学研究来滋养灵修生活,那么,常常被忽略的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第三部,正是为此目的而作。在你读到那里以前,请先读完威伯福斯的《真正的基督教》,这位曾经对抗奴隶制度和革新风俗习惯的基督徒政治家针对国人信仰状况所发出的严正挞伐,会使你得到很大的助益和激励。

你若是对神学够清楚了,但在情感上对上帝感到困惑、不确定,那么,爱德华兹的《宗教情操真伪辩》至今仍属独一无二,对现代基督徒而言,是一本急需寻回的经典著作。

当然我们也可以回到班扬的《天路历程》这类童年读物上,在无论什么年代都不会过时的层次上去读它,为上帝“ 恢复我们的童真”。就像路易斯从麦克唐纳的故事中得着启发一样,它能帮助我们为了未来的丰盛,重新得回过去的日子;有时,借着重读先前阻碍我们发展的资料来源,能解除我们年少时的偏见。

十架约翰在他的《格言录》里总结了我一直想说出口的话,他写道:“ 在阅读中寻找,你就发现默想;在祷告中呼求,门就在默想中敞开。”

然而,他也不得不承认:“ 为了操练、不为敬虔而朝圣的人,实在太多了! ” 最后,他警告人们:“ 永不可让不具灵性实质的事物进入你的灵里,否则,你将失去敬虔和回忆的甜美。你活在这个世界,要仿佛只有你的灵魂与上帝在其中,好让你的心灵不被任何俗事掳去。”

——————————————————————-

1 节选自侯士庭(James M. Houston ) 的《灵修指南》,略有改动。此文收录于《无伪之信》,中福出版有限公司, 2007 年12 月第一版。

关注弱势群体的疾苦与得救 / 老漫

当我们谈到要向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乞丐,流浪儿,孤儿,老人,艾滋病人,重病人,残疾人,上访者,吸毒者,犯人子女,妓女等等)给予关怀、传讲福音的时候,笔者想到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弱势群体是主耶稣传福音的重要对象

当我们查考四福音书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强烈地意识到,主耶稣在地上宣教事工中很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弱势群体传福音。

坐在耶利哥城路边讨饭的瞎子,是弱势群体,主耶稣对他说:“ 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 瞎子就立刻看见了,马上跟随主耶稣,一路归荣耀给神;撒玛利亚妇人在性别上,在民族成分上,都可以说是弱势群体,主耶稣在井边等着她,向她传福音,也因为这位撒玛利亚妇人得救之后的热心,叙加这个小村庄里的许多人都信主了;对当时饱受社会歧视和唾弃的麻风病人们,主耶稣动了慈心,伸手摸他们,对他们说,“ 我肯,你洁净了吧! ” 就医治了他们;当然,还有那些被鬼附着的人(在今天的人看来是精神病人群),那些妓女,等等,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福音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主耶稣看见这些陷在患难中的人,就“ 怜悯他们”,就“ 动了慈心”,“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 9:36)

当施洗约翰派人去询问主耶稣的时候,主耶稣说:“ 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 长大麻风的洁净, 聋子听见, 死人复活, 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太11:4-5)主耶稣这里所讲的,很可能是借用以赛亚书61 章1 节论及弥赛亚的经文。我们看到,这些贫穷的人,这些在社会上遭遗弃的人,这些身心灵有残疾的人,当他们得到医治、听到福音的时候,就是弥赛亚工作的标志,是神国降临的开始。

在橄榄山上,主耶稣再一次对门徒们说:“‘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义人就回答说:‘ 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王要回答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 25:35-40)

斯托得在《无与伦比的基督》一书中说到:“ 耶稣透过他对穷人、残障人士、被遗弃者和位居社会底层者的特别关怀,颠覆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优先秩序。这些人从未获得注意,直至耶稣为他们挺身而出为止……我们很难想象:希波克拉底会去关怀一个陷入困境的妓女、瞎眼的乞丐、占领军的奴隶、身无分文又患有精神病的外国人,以及一个脊椎长期有问题的老妇人。耶稣不单自己关怀他们,也希望他的跟随者如此行。”

如果说传福音是主耶稣交给我们的无可推诿的大使命,那么,关怀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并把福音传给他们,可以说是使命中的使命,也是无可推诿的。

二、关怀弱势群体是爱的行动,但绝不是“ 社会福音”

关怀弱势群体不是“ 社会福音”,也绝不能成为“ 社会福音”,因为“ 社会福音”只关心社会改良,只关心人在今生肉身处境中的疾苦,却不关心灵魂在永恒中的得救。我们关怀弱势群体的根本目的,却是通过关怀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从而触摸到他们的灵魂,使他们认识、接受救主耶稣,得到永生的福份,并使神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参弗 1:6)。

福音书中,主耶稣医治那个被四个人用褥子抬来的瘫子的故事意味深长。医治这个瘫子的身体,和拯救这个瘫子的灵魂,哪个更重要呢?哪个应当在先呢?当然是灵魂的得救更重要。主耶稣看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 你的罪赦了。” 在听到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议论之后,主耶稣为了显明自己有赦罪的权柄,才对瘫子说,“ 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 那瘫子便立刻起来,拿着褥子回家,归荣耀与神!我们看到,是赦罪的重要性在先。

然而,我们的主在这里也问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 医治身体和罪得赦免,哪一样容易呢? ” 这个问题,在我们今天开展事工时,也是需要常常问自己的。哪一样容易呢?哪一样都不容易啊。如果我们不能像主耶稣那样真正地关怀、体恤一个人在肉身当中的疾苦和挣扎,我们怎么会有能力去触及他们的灵魂,以神的爱把神的福音带给他们呢?在福音书里,我们看到,面对渴望被医治的人的请求,主耶稣有哪一次是拒绝的呢?福音,不仅仅是要被听到、被讨论的,也是需要被看到、被感受到的。另一方面,也是更要紧的,如果我们不能把永生,不能把在耶稣基督里被赦罪的平安带给我们所关怀的人,多一点的物质供应,长一点的寿命,强壮一点的身体,又有什么益处可言呢?我们知道,在主耶稣的教训里面,讲得最多的内容之一就是地狱的真实与可怖。

在北京郊区有一个基督徒办的免费英语学习班,学生们都是周围别墅里住的外国人家里的中国保姆。如果她们的英语好一些,她们的工作就会更好找一些,工资也会更高一些,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可以更好一些。每周六,她们会骑着自行车,从各处赶到这里,满怀期望地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改善自己艰辛的生活。下课以后,在那里服事的姊妹会给她们传福音,有不少的人就是这样认识了主,接受了主。在这里,福音的信息,是先被感受到,然后被听到,被接受的。愿我们都能够伸出手,热切地触摸这些需要关爱的人群,就像当年主耶稣触摸他们一样。

一位服事过艾滋病人的同工这样在日记中写道:

最初见到病人的时候,我们还会问:“ 你们需要什么吗?我们能做什么吗? ” 他们一般都回答说:“ 我们这些人,要钱还有什么用呢?要东西还有什么用呢?我们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人,你们来看我们,我们才是最高兴的! ” 他们说得没错,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财物,他们需要的是盼望。一种超越了今生今世、超越了肉体的盼望。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被判了死刑了吗?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而这些病人们,由于身上的病,早早意识到了。我想这也是神的怜悯,有病但知道永生的人,实在是要比没病却只知道坐下吃喝、不考虑将来的人要有福了! “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 5:4)和病人们在一起分享的时候,我们常常齐声读《马太福音》第10 章。每一次读,都感到神的话语是宝贝,闪着光:“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是的,那能杀身体却不能杀灵魂的,我们不要怕。我们这辈子,身体可以烂去,头发可以掉光,但我们不要怕,因为我们有盼望——有一天,天父要给我们一个永不朽坏的荣耀的复活的身体!

这次四川地震,有许多的基督徒志愿者去了那里,回来之后听他们的分享,听起来和任何社会上的志愿者作的报告没有区别,在里面很难找到福音和上帝的痕迹,甚至很多人在那里工作了几周之后,直到回来,被他们所服侍的灾民都不知道他们是基督徒。说实在的,每次当我听到这样的报告的时候,就非常非常难过。我想象不出来,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你怎么能不把耶稣基督介绍给他呢?如果你真爱你所关怀的人,如果你真知道基督是何等的宝贵, 如果你真知道天堂地狱的真实, 你怎么能不觉得“ 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骨中”,不能自禁地去传讲耶稣基督,传讲福音呢?如果我们里面真有爱,如果你的眼神里面真闪烁着从神而来的属天的爱,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所讲出来的耶稣基督一定会是打动人心的!我们反省的,不应该是传福音的时机,我们反省的,应该是我们的爱心!拯救灵魂永远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关怀弱势群体是彰显神的公义与怜悯,但不是某种“ 解放神学” 的产物

“ 解放神学” 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拉丁美洲政局动荡不安、社会革命频起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神学思想。这种思想出于政治环境的需求, 把圣经狭隘地理解为只是一部把被压迫者从压迫者权下拯救出来的“ 地上的” 历史,却忽略了圣经属灵的、启示和救赎历史的层面;并且这种思想单单强调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的“ 罪”,却忽略了个人罪性的层面,这样,也就淡化了基督十字架的救恩。这是极其错误的教训。可以说,和“ 社会福音” 类似,“ 解放神学” 只关心“ 福音对象” 今生今世的处境和好处,而不关心他们灵魂的得救,甚至不相信天堂地狱的真实和永恒救赎的必要,只不过,前者侧重的是人之生活的疾苦与福利,后者侧重的是社会制度的公平与公义。

我们关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向他们传福音,绝不是某种“ 解放福音”,也不是“ 社会福音”,因为最终极的、也是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拯救人的灵魂,使人听到基督耶稣的福音,并接受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

我们基督徒之所以必须关注公义和怜悯的事情,是因为这是圣经中一贯的教导,因为我们是神的儿女,因为在我们的身上,在每一天中,在我们所行的每一件事上,我们都要使神的名得着荣耀。神是圣洁公义的,他以公义和公平作为他宝座的根基(诗 89:14)。我们作为新造的人,照着神的形象,也必须是圣洁公义的,要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 4:24),因为神已使基督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林前 1:30),而且怜悯的心和公义的心是不可分割的:“ 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 6:8)如果我们的爱和怜悯里没有公义,就不是真正的爱,就不是出于真理的爱。我们都晓得,基督徒是世上的光和世上的盐,神要借着我们彰显出他的公义和怜悯来,使他自己的名得荣耀!

寇尔森(Chuck Colson)在美国建立的监狱团契(Prison Fellowship),非常为神所重用。这一团契的事工,就是向囚犯及其家属和子女传福音,在这一过程中,囚犯的生活处境不断得到提高,监狱管理及亲属探访的条例一点点被改进,囚犯的亲人子女们也受到了很好的照管和关怀……福音在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中间被传开了,被感受到了,神的名得了荣耀,并且神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这项事工。寇尔森常常在他的书中引用阿摩司书,这是特别讲到神的公义的一卷书,其中写到:“ 你们践踏贫民,向他们勒索麦子……你们苦待义人,收受贿赂,在城门口屈枉穷乏人……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摩 5:11、12、24)这是当代的见证;早一点的这方面的见证,我们都知道的有二百年前英国的威伯福斯所毕生争取来的废奴法案。

我们的神爱世人,在其中,神又特别爱穷人,可以说,福音是“ 穷人的福音”——当然,这里的穷人更是指心存谦卑的人,他们对环境和自己绝望,内心里充满饥渴,专心寻求神的拯救和安慰。而这样的人,往往是遭到环境遗弃,被人看不起,社会和经济地位卑微的人。保罗在谈到哥林多教会信徒组成成分的时候,也说:“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 1:26)保罗在这里所讲的是哥林多教会的一个事实,其实在今天大多数的教会中也应该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神学角度,保罗解释说,这实在不是偶然的,因为是神定意要这样做的:“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林前 1:27-29) 这样的主题,是贯穿在新约和旧约里面的,马利亚的尊主颂,就是撒母耳的母亲哈拿得子后的祷告的另一个版本:“ 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里妄想就被他赶散了。他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1:51-53)愿我们单单传扬钉十字架的基督,唯独基督,唯独恩典,而不是人的智慧和眼见的东西,让神的恩典就是神的恩典,让有血气的一个也不能自夸!

当然,我们要向所有的人群,向各个阶层,不分三教九流,达官显贵或贩夫走卒,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都要传福音(薛华就是非常为神重用的“ 知识分子中间的宣教士”),使神的名在全地,在万邦和万民中得荣耀;并且神是否拣选了某个人,是我们绝不能凭着外貌来断定的(无论是富是贫,是贵是贱),然而,从哥林多前书的这一段经文里,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贫弱的大多数(在世人眼中看来没有智慧、能力和尊贵的),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神定意的一个大禾场。事实上,向弱势群体传福音,又是很有紧迫性的事情。比如说艾滋病人群,在中国今天至少有几百万,主要集中在西南(吸毒)和中原(卖血)的贫困地带,他们中间能有多少是得救的呢?有多少是听过福音的呢?有多少知道人生这几十年不是全部,而主为他们预备了永生的福分呢?这许多陷在苦难和罪恶中的生命,不久便会离世,这中间他们听到福音、得救的窗口越来越窄,抢救灵魂的工作实在变得越来越紧迫了。

四、关怀弱势群体是教会走十字架道路,实践“ 道成肉身之服侍精神” 的必需

主耶稣爱我们,为了拯救我们这些罪人,两千多年前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他本有神的形象,“ 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7-8)这是何等伟大、不可思议的降卑!神子竟然亲自成了血肉之躯,与我们认同,只是他没有犯罪!没有主耶稣这样的降卑和舍己,怎能有今天临到你我身上的救恩呢?

当主耶稣在山上说,“ 虚心的人有福了……” 时,主耶稣自己就是那个最虚心,最温柔,最哀恸……的人——在十字架上,主耶稣被藐视、被唾弃、被羞辱、被苦害,主耶稣甘愿降卑,降到如此之低,以至于以他在十字架上悬挂的无罪身躯,担当了你我的罪孽;以至于他在十字架上打开的双臂,可以承载整个人类的苦难。

2007 年的中国福音大会提到,中国教会走十字架道路的一个必需部分,就是参与到中华民族的苦难当中去。如何参与?这需要舍己,需要降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就意味着舍己和降卑。

看到网络上可怜孩子们的照片,听到遥远山村里发生的悲剧,我们可能为他们流泪,为他们叹息,心里也会真诚地难过,甚至慷慨解囊,作义工,但我们有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我呢?为什么在那里受苦、受冻、受饿、受委屈的不是我们呢?为什么不是我们生在那个地方,那个环境,那个家庭呢?我们不曾问过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心里,我们不愿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我们为他们难过的同时,暗自庆幸自己不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心中似有一堵无形的墙,一道无形的界线;我们同情他们的世界,但他们毕竟是另一个世界的,我们不愿进入他们的世界。

但这个问题,主耶稣问了。主耶稣也回答了。事实上,主耶稣自己就是那答案。那个答案始于冰冷简陋的马槽,成于那流淌着鲜血和爱的十字架,成于那空坟墓。主耶稣道成肉身,成为了我们中间的一员,为我们担当了罪的咒诅和刑罚,尝了死味,又从死中复活。主耶稣进入了我们的苦难,并且进入到了苦难的最深处、最极处:十字架。主耶稣啊,我们感谢赞美你!

电影《耶稣受难记》的英文名字是“The Passion of Christ”,初次看到的时候,我想,Passion 不是激情的意思吗,直译应该是“ 耶稣的激情” 啊。后来才知道,Passion 也有受难的意思。再后来又知道,compassion,“ 怜恤”, 这个英文单词, 是非常深刻的,深刻到,它的原意就是“ 一同受难”:Passion 是受难,com 是一同,真正的怜恤是与被关怀者同在,一同受难,是问“ 为什么不是我呢”。Passion 实在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激情,是一种受难,是舍己;受难是最大的激情,是对被怜恤者最大的激情。这就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对我们的爱,对我们激情的爱!这对我们的爱,因着主的降卑、舍己与牺牲,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隔绝!(参罗 8:38-39)

由此想到,当我们和一些教会领袖谈到关怀弱势群体并向他们传福音时,很多人都很理直气壮地说:“ 我没有感动。” 如果我们相信,关怀弱势群体的灵魂和疾苦,是大使命中的使命,并且是教会学习降卑、走十字架道路必需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轻易地回答说,我没有感动了。

最后,我再摘录一段一位服事过艾滋病人的同工的日记,在里面,我们看到,当服侍弱势群体的时候,需要我们与福音对象认同,我们是在学习放下自己的功课,并且我们知道,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神赏赐我们,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一同来充充足足感受他的激情,他的大爱和恩典,也更体恤他的心,因为主耶稣的心特别与那些绝望的、贫穷的、被遗弃的、无人理会的人同在,因为做在了那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做在了主的身上。这是主自己说的。

刚进屋的时候,姊妹们问我们要不要喝水,我们怕麻烦他们,就没多想,说不用了。她们也就没有再劝。过了一会,我们才明白,她们可能是以为我们不敢喝她们的水,才没有再劝我们。可能她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太多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她们连一点的不高兴都没有表现出来。到中午的时候,她们还是随口说道,“ 在咱家吃午饭吧。” 这一次,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们的脸上马上有了惊喜,大概是很久没有外面的客人在她们这里吃过饭了!开饭的时候,有几位姊妹在门外看着同工弟兄笑,弟兄就一边红了脸,一边对我们解释说,“ 前两次来,我连水都没敢喝,屁股都是坐在椅子边上。这次愿意留下来吃饭了,他们才看着我笑的。”

饭是四个蔬菜, 一个南瓜汤,主食是馒头,色香味俱全,非常好吃。我们问是谁做的这么好吃?赵姊妹指了指她边上的15 岁的大儿子,自豪地说,“ 他做的”。我听了真的很惊讶,15 岁的孩子会做这么好吃的饭(包括蒸馒头)?这时我再看这两个男孩子,本应是叛逆、调皮的年纪,却是非常安静和内向。在学校, 他们就是被称为“ 艾滋仔”的:他们应该是承受了怎样的压力啊。在家里,他们早已接受了家庭不幸的事实,努力地、默默地为父母分担……我当时心里又犯了一下傻:我奇怪为什么赵姊妹不自己为我们做饭?过了一会才明白,她是怕我们吃病人炒的菜不放心!多么好的姊妹呀,她明明知道,吃饭是根本不会传染的,可她还是替我们着想,不愿意我们哪怕是有一点点的担心!这时候,我更加明白了主耶稣的嘱咐,“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我们来到这里,绝不是来施舍爱,给予爱,而是接受爱,感受爱,领受爱,真正懂得爱,因为主耶稣先无条件地爱了我们!身患绝症、生活贫困的他们,替我们这些大城市里的、健康而富有的弟兄姊妹考虑到了每一个细微之处,不愿意我们有一点点的不舒服。什么是主耶稣样式的爱?我们今天知道了……

十三亿幸存者:因他活着 / 王怡

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旧约· 雅歌》

5 月23 日,大地震中被毁损的“ 大禹故里” 牌匾被从北川废墟中清理出来,专程送往绵阳文物局。除了对生命失丧的哀恸,这个国家被大地震刺痛的,还有两样,一是改革30 年后,当代社会对民主政治、社会参与和个人生命权利与尊严的痛切呼唤;二是中国文化的古老源头所经历的一次拆毁。

除了成都附近的都江堰、彭州外,川西北一线的汶川、北川、平武、茂县、青川、黑水等主要震区,在今天的中国地理和文化版图上,都显得太过偏远。但从黑水到都江堰,恰好都在古羌人建立的冉国版图内。在上帝的容许中,汶川地震指涉了几个异教文化的因素,5 月12 日是佛教最主要的节期“ 佛诞节”,地震中有无数寺庙被损毁。而青城山和川北一带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源头,青城山的风景区和道观群,也几乎全部倾覆。受灾最重的羌族地区,更是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最幽深的源头之一。

羌族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绝非56 个少数民族之一。羌是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反复出现的氏族名称,是中华族群和古蜀文明的先祖。古羌的始祖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通婚后,繁衍出炎黄子孙。如今,这一最古老的族群仅存30 万人,散居在大地震的主要受灾县。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被认为是大禹的故乡。但唐代的司马贞注《史记》说禹为西羌,“ 生于茂州汶川”。

另一个重灾区茂县,被称为古羌之源,该县的松坪沟,一说为秦始皇的出生地。秦人也是华夏族西羌的一支。古蜀文明也来自羌族,茂县的叠溪镇,是蚕丛称王、巴蜀立国的开始。而这个镇早在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中,就已彻底消失了。

90 年前,内地会的苏格兰传教士陶兰斯,来到羌族聚居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及北川一带。他惊讶地发现,羌族在服饰、建筑、歌调、婚俗和献祭仪式上,都与被掳巴比伦之前的以色列人非常接近。近年来在川西北一带从事慈善工作的梁燕城博士,也曾论及羌族在生活形态上与犹太族群的相似性。

羌族的献祭,如同旧约所记,也用没有凿过的石头筑坛,以全身完好、没有折断骨头的羔羊为祭物。羌人的献祭也明显带有强烈的赎罪意识。根据陶兰斯的记载,他们称天为“ 灵父”,祭司杀羊之后,将血洒在祭坛上,说“ 我们洒血是为着我们的罪”。羌族的口传历史说,他们的先祖也生了12 个儿子。1925 年,陶兰斯给一位羌族祭司读旧约《利未记》第16 章,这位老人兴奋地跳起来,说这就是我们失传已久的圣书啊。

陶兰斯大胆断言,古羌族是消失的以色列10 个支派之一。不过此说缺乏依据,在历史上有极大的争议。

   彩虹之约

无论羌族的血脉如何,中国人始终是彩虹之约后,布满全地的挪亚后裔之一,和地上万族一样,承受了一个稳定的宇宙。不但生命气息来自创造的父,一切动作存留,也依靠指望那一位救赎的主。专家说,这一次,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能量的陆上地震。在空前的灾难面前,中国社会中每一种世界观、每一种文化的回应,甚至每一种讲述灾难的方式,都面临着被颠覆、被修正的可能。这不但是一次人心的松土,也是一次文化的松土。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幸存者,也是这一百多年不断挣扎受困、渴望重生的中华文明的幸存者。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政治是民族心灵的外观设计。我们活在其中的,是无数生命汇聚、影响和传承的位格相交的产物。

所以灾难永远是拆毁与建造的契机。当大地忽然摇动时,无数瞎眼的人在那一刻看见,人一辈子积攒的不动产,国家30 年来的GDP 崇拜,都显出荒谬。超过一百万的志愿者来到四川,就像当初几十万川军出去抗战,日常生活的逻辑被打乱了,日常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开始被怀疑。从这些志愿者的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对灾民的同情和对救援的道德热情,更是一种寻求世界观更新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对中国人在“5·12” 之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体制的一种否定。但另一方面,道德带来的依然只是一种自我称义的膨胀。就像那位来自深圳的志愿者说:“ 机会难得,这么大个事,只有唐山大地震才有。” 或者像尹春龙,在奇迹般地救出被埋7 天7 夜的马元江后,他兴奋地对同伴说:“ 有些歌星奋斗十年才达到我们今天的成就”。

世人所谓的英雄,就是他在某个时刻的抉择,藐视和否定了一种唯物主义的生活逻辑和价值排序。这一场救援、重建与反思,不但指向灾民,也指向举国之人,更加指向神在中国、四川的教会。不但指向地上的家园,更指向心灵的重建与归正,也包括政体与文化的变迁。想想“5·12” 之前,中国人是怎么活的,社会是怎么鼓吹的,国家是怎么治理的;“5·12” 之后,无论个人、社会还是国家,中国人的价值排序势必出现调整。

13 亿目睹了这场灾难的人,其实都是灾民,都是幸存者,都有各自的震后综合症。我们不死,不是因为我们在任何地方比死者强。我们不死,是因为我们被赋予了改变这个国家的责任。23 日,国务院公布了21 个省份对口援助灾区市县的名单。被毁去的大禹故里,汶川- 北川的重建,或许是中国文化百年苦旅之后一次重生归正的机会。每一个文化与信仰群体、每一种民间力量、每一个行政和文化区域,都得到了一个机会,去参与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国家的重建,以及参与一个价值观的重新塑造。

当我在“5·12” 的下午,从秋千般摇晃的高楼上走下来时,还不知道震中在哪里。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天父啊,这一次,你在四川、在成都的儿女们,我们要如何交账?中国的基督徒被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况之中,和其他人群一道,参与对一场灾难的记录、述说、救援、关怀和反思。我们该如何做,又怎么做。

这次地震后,媒体、网络、手机短信和一切文字资料中,与以往最不寻常的一点,是涌现出两个盛行的用语,一是“ 天佑中国(中华)”,一是“ 祈福”。一家周刊甚至用了“ 世界为中国祷告” 的标题。和温家宝总理题写的“ 多难兴邦” 一样,人们以各种方式,开始相信或盼望,充满灾难的历史演进中仍有美善的可能和扭转苦难的力量。救灾队伍中,基督徒的身影也成为一个令人感恩的画面。在成都街头和灾区的路上,人们不时可以看到“ 基督教赈灾车(物资)” 的标贴擦身而过。

无数的家庭教会,在灾后短短半个月里,开始浮出水面,彼此连接。各地教会组织的救灾团体,和信徒奉献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四川,走向灾区。1949 年以后,中国基督徒的作为,第一次成为一个公共社会空间中的事件。家庭教会,也一举在灾后成为民间公共力量的一种。众多外地教会组建的“ 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14间成都教会连接的“ 彩虹重建行动”,北京基督徒企业家的“ 香柏” 领导力机构,上海14 间教会团契组织的“ 尼西行动”,以及主内的“ 心连心”、“ 慈福”、“ 圣爱”、“ 生命力”、“ 牧者” 等机构,还有无数单独或联合、短期或长期的基督徒团队,一时间齐聚成都,共同领受着一个在废墟上走入世界、复兴那不可震动的国的异象。

不过,教会参与救援,却不是救援机构;做慈善,却不是慈善机构;介入心理辅导,却不是心理机构;教会始终是圣言的托付者。基督徒要做的,是在一切灾难劳苦中,与哀哭的人同哭,在一个公共社会中去付出永不止息的爱,去成为需要安慰者的安慰。教会要做的,是要成为山上的城,和扬起的旌旗,尝试着以不同以往的具有公共性的方式,将神的话语,将一个圣经的世界观,带入这个被震动的社会当中。

基督徒要爱人如己,但更要向这个社会发出先知般尖锐刺耳的声音和悔改的信息。因为真正的福音,昂贵的恩典,永恒的安慰,都只在这条唯一的路上。不然,就像以色列的先知耶利米,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他却这样抨击那些只说安慰话的假先知:

“ 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 平安了!平安了!’ 其实没有平安。”

向灵魂低头

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可作为这场地震搜救工作的一个注脚。“ 人是一根芦苇,大自然的一点力量,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纵使这世界毁灭了他,人却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因为他认识死亡,认识世界对他具有的优势,世界却对此一无所知。”

上帝的作为,奇妙不能测透。有一点特别感恩的是,这一次,当个体生命在自然灾难面前脆弱到一个极点时,终于反过来,赢得了国家对个人前所未有的尊敬。日本搜救队对被埋一百多个小时的一对母女不离不弃。在掘出她们的尸体时,全体队员排列、默哀、致敬。接着,在都江堰50 具罹难学生的尸体前,温家宝总理停下,对着遗体三鞠躬。这两幕敬畏生命、向着死者灵魂低头的场景,对中国人来说是异常陌生的,仿佛一次心灵深处的余震。

在聚源中学,每当一个孩子的尸体被找到,鞭炮就会响起。俄罗斯救援队为了不伤及一具遇难者遗体,多用了十多个小时,将其从废墟中掘出。5 月20 日,三个部委发布《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规定对中国公民不能确认身份而进行火化或土葬的,特别“ 要尽力对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 检验的检材,并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5·12’ 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 数据库”。《意见》特别说到,遗体处理过程要“ 尊重遇难者尊严”。

这一次,政府和志愿者们不但竭力救援生者,也开始尊敬死者。中国人开始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尽力挣脱出来,承认生者和死者必有一个相同的部分,就是人的灵魂;承认人身上至少有一样东西是死亡不能拿走的。否则,在巨大而普遍的死亡面前,没有人可以继续有盼望地活下去。生命的意义,显然不能建立在碰巧没有地震的偶然性上。

为死难者降半旗和三天全国哀悼日,也是这个国家对普通公民从未有过的一种尊重。尊重普通公民的意思,就是这种尊重与他(她)的身份无关,而与个体生命本身有关。当国旗从一个高不可攀的、国家主义的至高点,降落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时,这是一个期盼已久的突破,大地震带来了这半个世纪以来,对国家主义偶像崇拜最大的一次打击。表明中国人经过千百年来的无数灾难,终于获得了一个政治哲学的新起点,就是个人的权利、人格和尊严,高于国家,也先于国家。当举国上下,从文武官员到贩夫走卒,一起为死者默哀时;这个国家开始低于灵魂,否定了自身的神圣性,而将神圣不可侵犯的起点,还给个体生命本身,开始试着承认自己仆人的地位。

陈世琼是北川羌族博物馆的副馆长,谈到地震博物馆时,他说:“ 要在遗址上,设置一面墙,要刻上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中国人开始渴望这样一座纪念碑,这样一座哭墙。六万多个名字,是六万多个灵魂的记号,一个不缺地刻在上面,而不是被一个抽象的“ 人民” 或“ 死难者” 所遮蔽。5 月19 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从这天起,所有的死难者已为中国带来了祝福。我们低下头去,其实不是我们给了他们什么,而是他们给了我们。

从此,这个社会欠了死者的债。它有责任,更加尊重和守卫个人的生命、权利和自由。从此教会更加欠了福音的债,因为上帝已将土地空前翻松,基督教与政府长达半个世纪的冲突,已进入尾声;但基督信仰与当代诸文化的冲突,和一场文化领域的属灵争战,主若许可,大地震之后才将真正开始。13 亿惊魂未定的幸存者,不知道自己是本乎谁,依靠谁,又归于谁;不知道自己活着,是因他而活。但在废墟之上,的确站起了整整一代向上仰望、寻求的人。这次大地震在1949 年后,向中国人空前地彰显出了灵魂的维度。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每一种价值与信仰体系,都在以高音喇叭接收着苏醒过来的灵魂。救援生命,抢救灵魂,看见和参与中国未来的社会重建、文化重构及民主转型的艰难历程,因着神的大能和信实,成为其中一个不可摇动的声音;并有勇气和智慧,在未来敢于与政府机构面对面地交流、辩争、接纳与磨合;当仁不让地成为公民社会、民间社会中坚定饱满的一元,这是中国教会在大地震后的时代性的使命。

无数死去孩子的面容问我们,我死之后,你们如何交账?

  以爱为旗

46 岁的龚天秀, 被埋73 个小时, 她用砖块砸烂小腿喝血求生。银厂沟的崔昌会女士,被埋216 个小时后获救。谢守菊、唐雄夫妇,相隔一堵墙被埋,彼此守望、鼓励,在139 个小时后获救。不知这样的新闻,是否有助于降低每年28-30 万人的自杀数字。但地震中许多这样坚韧求生的故事,的确深深触动了在日常生活中麻木不仁、常叹生亦何欢的人们。

在都江堰一条河边,一位母亲在最后一刻,俯身护住了吮吸乳汁的孩子。一对年轻父母在地震发生时,脸对脸、胳膊搭胳膊,二人联合,成为一体,为三岁的女儿宋欣宜筑起一道生命的拱桥。人在灾难中激发出的牺牲之爱,对一个有着500 万流浪儿、每年在医院有100 万弃婴的社会来说,对无数离婚时以儿女为筹码,或充满家庭暴力和家庭冲突的夫妻来说,也仿佛一场洗礼。为什么一个甚至愿在危难时为他(她)去死的人,日常生活中却忍不住向他(她)怨恨、拒绝甚至背叛。就像国家,甚至愿意为一个公民的死亡降下国旗,但他活着的时候,却还是忍不住要去限制、侵犯和剥夺他的选举、信仰、言论或财产的权利。

半个世纪前,诗人何其芳写下一首诗,“ 成都,我要把你摇醒”。他痛恨于这座城市的安逸。危难状态,是对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罪性的一种冲击。大灾大爱,小灾小爱,无灾无爱。非要刺痛我们,才能把我们的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惊醒。“5·12”当晚,成都处于惊慌之中,百万人露宿街头,但排队献血的人却整晚络绎不绝。这是令人感佩的一幕。接下来的一周,全国民众的爱心被空前激发,企业、机构、个人,民间的捐赠和志愿者运动,也达到一个共和国历史上的高峰。日益鼎盛的企业,羽翼初生的NGO,方兴未艾的网络力量,明明暗暗的基督教会,与政府、军队一起出现在四川灾区,成为赈灾救援不同以往的一个亮点。

全国也有几万个家庭,登记申请领养地震孤儿。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一幕。因为近10 年来,中国有近6 万孤弃儿被外国家庭收养,其中90%被美国家庭收养。这些收养家庭大多是有一个以上孩子的普通家庭。但相比之下,国内收养孤、残、弃儿的数量一直少得可怜。以至于民政部官方网站上的这一栏目,几乎完全空白。

国内许多媒体,都以热情洋溢的语气,赞美着这一地震后的社会道德浪潮。好像“5·12” 之后,在这个国家,人人都献出了平日罕见的爱。人人都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 大灾大爱” 的道德蜜月期,风尘仆仆地驶进了一个博爱精神的洗车房。然而,这种对道德的自我圣化,其实仍然是对死者灵魂的不敬。一篇典型的救灾报道,最后说,“ 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些名字吧”,结果不是死难者的名字,而是参与救援者的名字。这种先把自己感动了再说的道德情怀,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平均每年都有,一次最多持续一个月。

不错,一种极其匮乏的爱,在社会上被空前激发,但这样的爱,却无法成为对自我中心、经济中心、国家中心和人类中心的价值观的一次重创。看得更多的,还是无数冷漠的灵魂,无数缺乏在爱中委身的家庭,一个匮乏的公民社会,一个对个人表达、汇聚,对社会的关怀与参与存在重重阻碍的政治制度。中国人的心灵、文化与政治,就像被几千座大坝层层割断的河流。在6 万多个生命,几百万被苦难抹去表情的灾民,和一片片的废墟面前,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冷漠和麻木的确被普遍地刺痛了。事实上,我们被刺痛到什么地步,我们的爱才可能持续到什么地步。

短短一周,日常的麻木、人的罪性和复杂的利益立场,已开始破碎一个关于救灾的“ 完美道德风暴”。对红十字会赈灾款项使用的置疑,对成都和绵阳出现被挪用的救灾帐篷、德阳因贩售救灾物资发生街头争执的曝光,对筹款诈骗的打击,对知名人士捐款的争吵,对灾区紧缺物资分配不公的报道,甚至灾民中亦出现对救灾物资和志愿者的挑剔,在心理压力下将对生命苦难的抱怨,转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抱怨。有人围抢志愿者的车队物资,有人随处扔掉发放的饼干,扒走死者腕上的手表,有没得到物资的灾民,向政府告发救灾的基督徒是某气功组织。其实这一切,使人看见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中国人爱的匮乏,被一场空前的国殇震惊了。其实我们没有大爱,甚至包括基督徒在内,有的只有一个被刺痛的人的基本反应。这反应是良善的,但若轻易就被自己的反应感动了,我们就比“5·12” 之前更不如。当政府和灾民在无助之中,拥抱、接纳一切援助者时,教会所做微不足道的事,其实更多只是基督徒作为一个好公民所当尽的本分。接下来,当政府和灾民对教会开始出现排斥、怀疑、限制、埋怨甚至反感时;当民间的参与逐步降温,社会上众志成城的氛围渐渐涣散时;当我们帮助的对象变得不那么可爱时,基督徒作为神的儿女,在这场灾难中特别领受的托付,才会从世人的爱心中脱颖而出,并真的开始。教会面临的挑战和拥有的祝福,就是在世人开始软弱的时候,叫我们靠着圣灵的运行,可以立志行事;靠着主恩典的供应,还能继续。

中国教会社会态度的历史变迁 / 凯文

从1807 年马礼逊入华算起,基督教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年当中,中国教会对社会关怀的态度经历过相当大的变化。概括起来,这个变化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 世纪中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 之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空间还非常有限。之后,基督教才得以在中国全境广泛传播。也正是在那个世纪的下半期,在华传教士内部开始出现进路和策略方面的分歧。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和戴德生(HudsonTaylor) 通常被视为两种不同进路的代表。李提摩太试图通过他的传教工作,促进中国社会的“ 文明” 与进步,或者说要在地上实现上帝的国度;而戴德生则始终把传福音当作中心。前者在拯救人们灵魂的同时,要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而后者则把灵魂的拯救放在首位。前者要以介绍西方近代文明和改革社会,或者说以福音的果子来引导中国归向基督;而后者则要在基督复临之前,把福音传给尽可能多的人。前者瞄准中国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作为传教对象;而后者则致力于在中国内地的大众中传福音。前者深深卷入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中,后者则从不允许传福音的任务被任何其他事工干扰。由于这些差别的存在,李提摩太和戴德生对基督新教在中国传播的贡献也十分不同。前者与丁韪良(W.A.Martin)、林乐知(YoungJ.Allen) 和李佳白(Gilbert Reid) 等一小批传教士一起,在中国近代的文化、教育、科技和政治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戴德生则领导中华内地会对中国教会的成长及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但是,整体而言,传教士当中的这种分歧并没有破坏当时“ 新教传教的共识”。也就是说,来自不同宗派和神学背景的宣教士在基本教义、宣教重点与策略等方面保持着相当一致的看法和共同立场。在福音布道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上,大部分宣教士同意,前者是首要的,但后者也不可或缺,社会服务对推进基督教在宣教工场的事业是绝对必要的。这种共识是19 世纪欧美福音派团结局面在中国的体现。李提摩太与戴德生的分歧更多的是事工重心与策略的不同。但前者还是以使中国人接受福音为最终目的,后者也没有回避学校和诊所这类的事业。

经过19 世纪西方传教士的长期耕耘,中国教会终于在20 世纪初成熟和壮大起来,改变了19 世纪传教士们独担重任的局面。与此同时,在英美教会内,基要派和自由派之间的磨擦和冲突愈演愈烈,并很快波及中国,19 世纪的“ 新教传教的共识”不久即土崩瓦解。如前所述,中国教会没有像欧美福音派那样在神学立场与社会关怀上合一的悠久历史传统,从20 世纪初开始成熟之时就呈现出基要派和自由派的深刻对立。当时,中国教会涌现出了一批保守的教会与传道人,他们所主导的奋兴布道运动使基要派运动迅速崛起。1 他们所代表的福音-基要传统不同于英美福音派整合福音布道和社会参与的历史传统,对属灵与属世从一开始就形成了非此既彼的心态。

属灵派领袖们的社会观多带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少数派和前千禧年主义的取向,强调人的罪性与堕落,对人类社会基本上持负面的看法,认为此世为罪恶所充满,为魔鬼所辖制,只会堕落下去,只有等到耶稣再来才可彻底改观,神的国度才会降临。带着对耶稣再来的企盼和圣经中预言的笃信,他们发现世界的乱像似乎在预示着末世的来临。而中国扭转国运的关键所在既不是整军经武,也不是文化重建,而是彻底悔改,归向上帝。在基要派的神学思想中,一切的社会问题总会被归结为个人灵魂的堕落,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沦丧。因此,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并非社会与文化改造,而是福音的传播与灵魂的拯救。毫不奇怪,中国早期福音派运动中不乏对世界堕落的揭露,对喝酒吸烟等个人性的“ 罪” 的指责,却极少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和分析,更谈不上对社会改革的参与和推动。这种情况与当时的国际福音主义运动是基本一致的。

另一方面,中国教会内的一部分领袖人物和知识分子则在自由主义神学思想的影响下,采取了社会福音的立场。2 在他们看来,传统保守的牧养和传教模式属于过去的时代,无法适应当代的需要。他们对传统福音派传教神学和策略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福音派强调拯救不但针对人的灵魂,而且针对人的身体;不但针对个人,而且针对个人的社会环境。社会的改造同样属于拯救的核心部分,社会服务与福音布道实际上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二,他们主张神的天国不应只在天上、末世,而应建立于地上、此世。实际上,神的国度不再是什么神秘遥远的东西,而是按照基督教兄弟之爱的原则加以改造的新社会。天国不再是一个神秘的奇迹,不再是一个与当今世界自然和社会截然不同的现实,而与当今的人类社会和自然有诸多相同、相似之处。神国的来临不再意味着此世的毁灭和历史的中断,而是人类社会和历史进步的结果。天国的降临不再全靠上帝的干预,人类改造社会的努力成为通向天国的道路。

第三,在社会福音派看来,神的国度是通过爱的行动来建立的,而不是靠口头布道和派发福音出版物的传统传教办法。所以,他们主张将传教的重心由福音的宣讲转移到福音的应用与实践上来,结果大大高扬了社会实践的地位,几乎以之取代了福音布道在传教工作中的位置,使后者沦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第四,在社会福音派的教会论里,教会由一个单纯的牧养和传道的福音机构,演变为一种社区中心性质的团体。教会的传福音作用为其社会责任和参与所淹没,甚至代替。教会与社会福利机构之间的根本区别似乎变得模糊起来。

平心而论,中国教会属灵派传统对灵与肉、圣与俗、福音与世界之区分的执着,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历史观使得从属于这个传统的信徒个人和教会一向专注于堕落世界中福音信息的广传与对人灵魂的拯救,而没有如自由派那样系统地、长期地和主动地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来追踪、观察和思考当时中国和国际的社会、政治与文化问题,以便使基督信仰发挥社会与文化改造的功能。在保守派的思想体系中,社会和文化问题从未占有其在自由派思想体系中那样显赫的地位,他们对当下社会政治问题多采取漠视或回避的态度。在20 世纪上半期中国保守派的绝大部分教会领袖和神学家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个特点。

自20 世纪40 年代开始,美国福音主义运动逐步从基要主义中分离出来。60 年代以来,社会关怀在国际福音主义运动中逐步复苏,这特别突出地表现在洛桑运动对这个问题的反省和平衡处理。在这种大动向的冲击之下,海外华人教会对待社会与文化问题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虽然鲜有对王明道和宋尚节等老一代福音奋兴家直接、系统的挑战和批判,但教会主流明显地摒弃了老一代对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冷漠,主动地关注社会和文化问题,日益强调“ 我们注重传福音,也注重社会责任和见证”3。可以说,社会关怀的出现和增强构成了当代华人福音主义运动的一个主要特征。无论在基层教会还是跨宗派、跨地区的运动中,这个特征都有所表现。1974 年洛桑会议期间,六十余位与会的华人代表决定发起组织“ 世界华人福音会议”(简称“ 华福”),后来成为海外华人教会中相当有代表性的国际运动。“ 华福” 从一开始就把推动普世宣教作为其中心任务。然而,它的异象和事工并没有把社会关怀排除在外。1976 年大会所通过的“ 华福宣言” 包含了题为“ 教会与社会的责任” 的部分。其内容为:

教会的基本责任是传福音救灵魂,但要让世人明白神无限的爱,教会亦当以身作则,显出爱心的见证,扩大对社会的影响。因此教会对当前社会的需要漠不关心是不应当的,……所以社会福利工作,有的是教会可以作的,有的是站在基督徒公民立场应当作的,不论是教会或是基督徒个人,都可借着对社会的关怀,为福音铺路,加强教会对社会的影响。这样,当福音广泛传开,信徒人数增加时,也就转移了社会的风气,使教会更受到尊重,使福音更有效地展开。4

这段话在重申了传福音中心地位的同时,对社会见证辅助作用的重要性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本着这种认识,“ 华福” 采取行动积极推动华人教会更加关注社会和文化问题,更加投入这方面的工作。总的来看,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在海外,当代华人教会在社会关怀与参与问题上的态度与20 世纪初相比已经变得多元。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会对社会关怀的态度其实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19 世纪建立和带领教会的传教士们在坚持传福音核心使命的同时,也没有摒弃社会的见证。进入20 世纪之后,在诸种因素的作用之下,才出现了严重对立的看法与立场。属灵派领袖们对社会福音派痛斥有加。而他们恰恰是塑造了华人福音派教会性格的一群。所以,日后华人教会多对社会关怀心存戒惧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不过,有迹象显示当今不少华人教会又开始回归类似早期传教士们的立场。

不过,我们还是要看到,中国教会早期属灵派领袖们对今日教会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不错,王明道、倪柝声等人的确没有长期、深入地关注社会和文化问题,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与文化观,更不表示他们对世事变化没有回应,而主张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我认为,属灵派与自由派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他们不同的神学取向决定了他们对教会和信徒使命的理解不同,广传福音与改造社会之间的张力也就出现了。因此,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处境下,自由派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参与爱国救亡运动,而属灵派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乱局的属灵意义和信徒如何保守和促进灵命上面。在很大程度上,二者是在不同的层面各说各话。属灵派所最为关注的从来就不是为全民族设计一套救国的方案,他们对时局的某些解读和对全社会的某些呼吁其实也是以传福音为落脚点。因此,我们没有充足的根据说属灵派的思考和立场完全排除了关心民族与社会命运的可能性。

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重温当年属灵派的所思所言,而惋惜甚至批判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过度抽离和冷漠,乃至检讨他们对后来华人教会社会与文化承担上的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他们那样的立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他们当时对国难家仇的感受是极为深切和沉重的,他们处理的态度也是非常认真的,他们的回应也是尽力的。他们的思考和言论当中不乏值得我们珍视与深思的内容。反思过去,继往开来,我们是否可以问: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是否已经证明启蒙运动造成的历史进化观其实有很大问题,而早期属灵派所阐述的社会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洞见呢?这些洞见所天然具备的社会-文化批判意识是否有助于教会发出先知的声音?以这些洞见为出发点,结合教会悠久的传统和中外神学界后来的丰富思想成果,是否可以创建当代中国教会福音主义的社会文化理论呢?对教会而言,早期属灵派的思想是否可以再次提醒我们教会的非政治性或超政治性?是否有助于教会在来自左、右政治势力的拉扯和诱惑之下,始终忠于自己的使命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回顾历史,我们将受益良多。

—————————————————————-

1 在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教会,基要派又称属灵派、保守派或福音派。

2 当时,自由派又称现代派。

3 滕近辉,《现代教会路线》,台北:校园团契出版社,1977 年,236 页。

4 林来慰,《华福运动纵横谈》,香港: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1990 年,1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