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见证 / Hilary Zhang

中国的年轻人很可怜, 大多数人的前一二十年都在为着一个目标而生活和努力,那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以期日后有一个好的工作,或是农村孩子可以离开家离开贫穷的生活,成了我们人生前半段的意义。而一旦当我们或是喜悦或是失落地进入了大学校园,随着目标的失去我们会一下子陷入了极度的困惑和茫然。James 和我的大学生活是痛苦的,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一起困惑,人为什么活着?虽然可以读很多的书,但依然找不到答案。隔一段时间就会泛起来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让我们的情绪时常低落。及至大学毕业,工作的挑战和挣钱的诱惑使我们暂时忘却了这种痛苦,我们仿佛又有了新的奋斗的目标。像所有有追求和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我们投入着,努力着,用我们年轻的生命作为筹码。三四年以后,我们就又厌倦了这种追逐。James 的职位步步高升,我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收入也水涨船高。很快,我们发现社会上认同的标准,有房有车,似乎已经垂手可得。那么然后呢?我们人生的下半段干什么呢?挣更多的钱又能怎么样呢?而且我们也都痛苦地认识到,金钱其实是拿我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是拿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甚至是身心换来的。加班、出差、应酬、明争暗斗。虽然我们那时还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但我们还是觉得拿生命去换这些有些划不来。正如圣经上说:“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 (太16:26)但是社会上的大潮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潮流中挣扎着,为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拼命,还生怕被潮流甩下。我们又能怎么样呢?似乎只有海外寻仙这一条路了。

其实出国也是当时的一种潮流和时髦。选择出国读书是我大学时设立的一个目标,为了能方便地带着James 一起走,我还申请了移民。James 是不肯学英文的,也不愿意为了出国花费丝毫的精力。申请移民的所有材料我一手准备,他只用在属于他的申请表中签几个字。而当移民真的批下来的时候,我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了。放着舒服日子不过,扔掉我刚刚建立起来的小窝,又要投入到一个未知里面去了。未知总归有些吸引力,世界这么大,到处走走看看也好。而当我到了国外,才发现各地只是风景不一样,人的生活都差不太多。真的是日光之下无新事。大家一样为吃喝忙碌,为着房子车子奔波,只不过是车子的牌子不一样了,房子的大小样式不一样了。可能换一个地方换一个环境总能让人新鲜一下,快乐兴奋几天,而可怜的我连这种新鲜劲也没找到,因为在北京呆的时间长了,真的是没什么可新鲜的了。痛苦再次袭来,这一次神伸手救出了我。

我所在的大学校园团契当时是由一对华人老夫妇带领。因为学校在山顶,大多数住在山顶校园里的学生没有车,每个周末下山买菜很不方便。那对老夫妇就买了一辆能坐七个人的旅行车,每周六带学生去买菜。那时候我一个人在外,搭他们的车最方便。搭车的代价就是要听老先生传道。因为我在国内曾经接触过一点基督教,还到海淀堂参加过几次礼拜,所以对老先生的灌输没有太大的反感。直到某一天我主动问他:“ 你们的教会在哪儿?我想去作礼拜。” 这倒是吓了他一跳。那是当地最大的一间华人教会,有一千多人的规模。教会里有一个上海去的弟兄,每次聚会结束的时候他自发给大陆去的新朋友送一盒磁带,磁带里是他自己编演的福音相声。我也拿到了一盒。说实话,我对于他的福音相声可是一点也不感兴趣,倒是他的磁带盒里夹着的小卡片吸引了我。那是一段决志信主的祷告,是我第一次见到对信仰的明确告白。那段话使我对基督教的理解不再是到教堂里唱些好听的赞美诗,听牧师讲一些道理,回家看一些像神话故事一样的圣经。其实那段祷告里面的话我当时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但那天在我要出去上课之前,就像是有一件事情无论如何要做完,让我在临出门的那一刻转身回来,跪在床边照着那段祷告作了我人生第一次完整而正式的祷告。祷告完的一刻感觉很轻松,很喜乐。神的作为真的很奇妙,在得救的事上我们没有一丝一毫可以夸耀的,一切都是他手所作。“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2:8)其后的日子,我每天读经祷告,主日去教会礼拜,参加成人主日学,即使是功课再忙的时候也没有间断。起初的信心是单纯而宝贵的,神也垂听我的祷告,在我所求的事上一一帮助我。温哥华的雨季不再是灰暗的,孤身在外的日子也不再那么艰难,因为有神与我同行。那段日子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我没有别人可以依靠,神是我的依靠我的帮助。无论日后我们经历什么样的事情,面对什么样的境况,想要怀疑想要动摇的时候,那段经历总会提醒我,难道当初你不曾经历神吗?神不曾帮助你吗?神不是信实的吗?

我也一直为James 祷告,那个祷告简单而明确:“ 神啊,求你把James 平平安安地带到这边,我就带他到你的殿中敬拜你。” 神垂听了这个祷告,神在他身上行了奇事。当时的James 正厌倦了陪客户推杯换盏,厌倦了公司里面的勾心斗角。虚空的他每天开着车满北京乱转,生活没有意义。但当时他并不想出国,他身边的人也没有人认为他会出国。放弃他的职位,放弃他的工作,出国要学英文,一切意味着重新开始,何必呢?但神借着我要申请宿舍的事情让他准备了机票,并且最终登上了飞机,在圣诞节前夕来到我身边,并且一待就是两年多。

他到这里的第一个周六,正好赶上团契活动,我让他跟我一起去。他对于宗教活动一向持抵触和轻视态度,认为基督教更是西方国家的精神鸦片,还暗自嘲笑我信了宗教。我一直以为要他信主,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争战,但神的作为总是超乎我们的所求所想。因为刚到温哥华,没什么事,过去他也从未真正接触过基督教,那天他居然就跟我一起去了团契。神有他奇妙的安排,那天晚上的主讲是梁燕成博士。讲的主题是基督教和中国现代社会,梁博士作为一个香港人一直在为大陆的文化教育做努力,包括经济和人力的援助。梁博士对中国的感情使得James 对基督教的排斥态度缓和了很多。第二天是礼拜日,有了前一天晚上的基础,他居然又很有兴趣地跟着我来到了教堂,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做礼拜。那天的主讲是孙约翰牧师,证道的题目是降生在马槽里的万王之王。讲道结束时,孙牧师在台上说:有谁愿意接受基督耶稣作为你个人的救主,把你一切的痛苦、不安、嫉妒、仇恨都交托在他的面前,让他把你从罪中拯救出来,让他进入你的生命来带领你引导你?如果你愿意,请举一下手,举了就放下。在那一刻我低头为James 祷告,没想到他居然像争取一个好东西一样举手了!这不正是他一直在寻求的吗?神说,“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7:7)感谢主!

感谢神的恩典和怜悯,我们都没有在信仰的门外徘徊流浪太久,神几乎是抱着我们一跃进了门里。决志之后却有很多争战和疑惑,我们求索着。感谢神一直紧紧抓住我们不放,并且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弟兄姊妹。James 对其他一切失去了兴趣,每天就是缩在家里读他从教会图书馆借回来的书。我们教会的资源不错,有一个面向会众的图书馆。一个借书证一次能借5 本书,James 经常还要用别人的借书证多借几本。国外的生活环境相对轻松,没有那么大的社会压力催逼你要融入主流。James 没有学英文,没有去工作,就待在家里读了两年书,接受了初步的装备。温哥华的华人很多,教会也多,布道会、培灵会也多。一些在北美有些名气影响力的传道人都会定期在温哥华举行活动。我们就像赶场一样,经常和团契里的弟兄姊妹一起驾车奔波在各个会场之间,几乎参加了所有听说到的布道会和培灵会。更感谢神在我们身边放置了非常好的弟兄姊妹,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追求。校园团契里有几个和我们背景相仿的弟兄姊妹,都是很有追求的同龄人。我们有很多时间在一起讨论查经,也有很多时间在一起聚餐郊游。那是一种生命的联结,大家可以互相包容和扶持。James 可以抓住任何一个人为着一个信仰问题刨根问底,大家可以面红耳赤地争论,却不用担心冒犯了谁。我们相约一起去教会做礼拜,在教会服侍,我们一起参加了每一堂的成人主日学,大家都拿到了全勤奖。信仰就在神这样的供养中清晰、建立、扎根。

对神的认识越多,就越发看到我们内心的败坏,越发感到在他的面前自己是个罪人。没有神的光照以先,还感觉自己是个不错的人,只是有些缺点而已。我们看不到自己心里的罪,内心所隐藏的人性中败坏的一面远超过我们自己所认识到的。正如主所说的: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路9:55)当主的光照进来,让我们看到内心的污秽和不洁,我们就匍匐在主的脚下,感谢主的无比的大爱和奇妙的救恩,在我们还是罪人,还不认识他的时候,在我们还未出世之前,他就为我们而死,为我们舍命。“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人世间没有这样的爱,这是从神而来的爱。

当我们臣服在神的爱里,我们双双受浸归在主的名下。感谢神爱我们,感谢神拣选我们救拔我们,使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 是有君尊的祭司, 是圣洁的国度, 是属神的子民, 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阿们!

婚姻的四个真理 / 天明

编者按:古今中外,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今的时代,对爱情的憧憬仍然是年轻人最津津乐道的,可是,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污染了爱情的纯洁美好,长篇累牍的电视剧目也歪曲了婚约的神圣意义。年轻的基督徒如何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持守圣经真理、行走在光明中?本文根据天明牧师的婚恋交友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分两次刊登。本期刊登的是第一部分《婚姻的四个真理》,下一期刊登本文的第二部分《婚姻的条件和交往的步骤》,盼望它能给处在感情困惑中的你带来智慧的亮光,指引你走出沼泽地而进入到生命的丰腴之地。

 一、婚姻的基础

中国俗语有“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之说,可是为什么“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呢?用更浅显的语言来表达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结婚呢?在圣经创世记的记载中,神造亚当以后,亚当在伊甸园里的生活是非常滋润的,这是真正的滋润 ,因为“ 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创2:6)。亚当依照神的托付修理看守伊甸园,可以想象亚当在伊甸园里每日欢喜跳跃地生活,他并不觉得缺少什么,也没有央求神为他造一个配偶,似乎是神在旁边自言自语说,“ 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于是亚当一直在等待配偶的出现。神依次把创造的各样的走兽和飞鸟带到他面前,只是亚当还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难道神把自己说过的话忘记了?直到有一天,当亚当真的需要配偶的时候,神让他沉睡,然后做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的外科手术,取了他的肋骨造了女人。亚当第一次见到这个女人时,不由地赞叹,“ 哇,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多么伟大的爱情告白,胜过以后历朝历代所有的爱情诗歌。从这个角度看,婚姻是神为亚当设立的,神把婚姻的需要放在亚当的生命中,而不是亚当自己来寻找婚姻,这就是婚姻的基础。婚姻不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设,婚姻也不是为了政治目的而设,婚姻更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而设,婚姻乃是为我们个人的生命而设,婚姻开始于你内心的真正需要。

所以,弟兄姊妹,当你被问及为什么要结婚的时候,先不要说“ 我要通过婚姻来荣耀神”,或者“ 我们结婚后两个人可以同心合一来事奉主”。这句话是没有错的,这也是神原本的美意,但这不是婚姻的基础,我们不是为了事奉神而进入婚姻,不要一开始就给婚姻戴上一个很大的属灵帽子。又有些弟兄姊妹,他们出于怜悯的心觉得对方可怜:老家在外地,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很孤单,也很艰难;或者对方过去曾经历一些惨痛的事情,他们想用婚姻来帮助对方,想多给对方一些爱,让其更幸福一些。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不是别人的救主。还有一些弟兄姊妹,因为到了婚嫁的年龄,父母很为他们的婚姻大事着急,屡次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因为顺服的缘故而被迫考虑结婚,这是结婚的理由吗?至少在我看来,父母的压力不是结婚的理由,倘若你一点婚姻的需要也没有,父母的压力再大你也不会结婚的。

婚姻的基础,乃是因为神把这种需要放在我们的生命中。所以一般来讲,每个人都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就开始思想爱情,憧憬婚姻。那究竟多大年龄开始有这样的憧憬呢?我想若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考虑有些过早了,差不多到了大学阶段,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们都会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遇到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这是每个人的一种梦想,而且是发自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这样的憧憬不是罪,乃是神造我们的时候已经放在我们心中的。所以,弟兄姊妹,倘若你真的预备进入婚姻的话,首先要在创造主面前谦卑地承认:“ 主啊,我需要婚姻。” 不是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乃是你承认自己的需要。

那有没有不需要婚姻的?也有,比如保罗。神给他特别的独身恩赐,但是主也说了,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领受的,唯独赐给谁,谁才可以领受。所以如果神特别给某个人独身恩赐的时候,他或她不像其他人那么渴望婚姻,这是出自神的恩典。有不少弟兄姊妹在独身的问题上苦苦挣扎,整天思考:“ 我是不是有独身的恩赐呀? ” 在我看来,为独身苦恼的人一般是没有独身的恩赐。因为倘若神真把这个恩赐给你,你不需要在结婚还是独身的问题上挣扎,结婚与否不应该成为你的困惑。神把这样的恩赐给了谁,谁就有了,不是个人追求来的。

保罗说过:“ 论到童身的人,我没有主的命令,但我既蒙主怜恤能作忠心的人,就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你们。因现今的艰难,据我看来,人不如守素安常才好。”(林前7:25 -26)那结婚是不是不属灵,不结婚才是更属灵呢?其实保罗说这番话是有前提的,初期教会时代,信徒因为信仰的缘故受逼迫,他们很难稳定地居住在某个地方,逼迫随时临到,他们为了福音的缘故随时可能殉道亦或逃到别处传福音,在这样的动荡不安的环境里,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和生活都很难得到保护。如果他们结婚了,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负责任,但是不知哪一天,他们为主殉道了,或者遵照主的吩咐逃到别处继续传福音,他们的妻子怎么办?他们的孩子怎么办?他们陷入到两难中:既不能安心传福音,亦不能照顾好妻子儿女。我想这就是保罗说那番话的背景。

所以,我们要真实地去面对自己的情感,面对自己的真实需要,这便是婚姻的基础。

二、婚姻的意义

我们注意到,圣经里屡次用基督和教会的关系来表达婚姻的本质(参以弗所书5:22 -33),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神为了让我们了解基督和教会的关系,了解神和地上蒙他救赎的这群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立了婚姻,这便是婚姻的意义所在:用地上的婚姻来表达属天的永恒的爱,这爱,如死之坚强;这爱,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这爱,是十字架上基督为你我舍命的爱。这样的爱情是盟约的爱,不仅超越时空、超越历史,而且永不改变,只有死亡才能分开彼此。

感谢神设立婚姻,让我们在地上能够透过婚姻来品尝神的爱,体会神的爱,并学习神的爱,这爱的源头是从神而来的。

但是我们地上品尝的毕竟是被污染了的爱,罪人的生命是被污染了的,当然随着我们每一天不断更新自己、穿上基督的新衣而日益成圣,我们的生命愈来愈成熟,愈来愈有基督的形象,对神的爱的品尝也会与以前有所不同。无论如何,在婚姻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神的爱还是与永恒中神的爱相去甚远。几年前,作为教会的牧者,看到教会里面弟兄少姊妹多的情况,我很为大家的婚姻苦恼,我常常在神面前思索这事,后来有一天神把一句话放在我心里,“ 这世界的人有娶有嫁,当复活的时候,将来在天上,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路20:34;太22:30)。虽然在地上肉身的时候我们有男女之分,需要婚姻,但在永恒里面,从神的眼中看,人不娶也不嫁,是这样的。我如释重负。

到那一天,当你到天上见主面的时候,你是直接承受这份永恒的爱情,永永远远沉浸在爱里面,永永远远享受在爱里面的美好,这是何等美妙的情景!我要给大家的结论是:也许某一天有人还没有结婚就被主接走,也许有人在地上的这辈子真没找到神所预备的另一半,感觉会很遗憾,是的,确实是遗憾。但是当你到天上的时候,直接沐浴在神永恒的爱里的时候,突然就发现地上的婚姻原来是被罪污染过了的,婚姻关系里也有伤害和痛苦,此刻你在地上结婚与否根本不是那么重要了。在永恒里面,和赐下婚姻的爱的主面对面,你的心里会得到完全的满足。

神设立婚姻除了让我们品尝神的爱以外,又预备我们在其中学习神的爱。圣经上说,“ 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弗5:22,24)同样的,“ 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弗5:25)

神为什么要妻子去顺服丈夫呢?难道妻子比丈夫低一等吗?不是的,因为无论男女,都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因而在神的眼中,男女是一样的宝贵,他们的价值是完全一样的。但是神在创造男女的时候,赋予了他们不同的特征,这不是一个平等的问题,而是一个秩序的问题。秩序上既然神让丈夫做头,那他应该得到应有的尊荣,因为这个缘故,妻子要凡事顺服自己的丈夫,以顺服来建立神所设立的丈夫,不断地鼓励他、支持他、建立他、尊重他、顺服他,好让他有神所赋予的男人的尊荣。在这里我提醒姊妹们,谈恋爱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总是去伤男朋友的自尊心,结婚后亦如此。

一个讨神喜悦的弟兄是什么样的呢?在提摩太前书,保罗谆谆告诫,“ 我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 神所喜悦的男人是无忿怒的,什么样的人没有忿怒呢?是心胸宽广的人,心胸宽广的人不容易生气,神希望男人们都是心胸宽广的,不希望男人们气量狭窄、斤斤计较。结婚后,弟兄们的品格建造离不开配偶的帮助,神要透过妻子来造就丈夫,妻子肩上的责任可不小。如果妻子整天和丈夫斤斤计较的话,那丈夫的心胸能不能宽广起来呢?不能。说不定本来挺宽广的一个人,倘若妻子整天和丈夫无理取闹,心胸宽广的人也变成不宽广的人了。神所希望的男人也是无争论的,无争论原文的意思是没有疑惑、坚定不移。他们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是反反复复,不是很容易被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所动摇。妻子有责任要造就坚定的丈夫,如果丈夫做了某个决定,产生了不好的结果,妻子手中握着丈夫的小辫子,整天埋怨丈夫,动不动就揪着这根小辫子,那丈夫将来会不会很坚定地承担责任呢?我敢说,肯定不会。所以,如果妻子埋怨丈夫心胸狭小、懦弱怕事,不能够承担责任,那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妻子身上而不在丈夫身上。用一句话来总结,有什么样的妻子就会有什么样的丈夫。

同样,神也要丈夫放下自己的意见,放下自己的道理,甚至放下自己的尊严,以圣经所说的舍己的爱去爱妻子,担待妻子的软弱,保护妻子的心灵,担当妻子的全部生命,给妻子真正的安全感。“ 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彼前3:7)在这里,“ 同住” 的意思就是常常和妻子住在一起,担待妻子的一切,当丈夫去为妻子担待的时候,就如同基督担待我们的软弱一样,妻子在丈夫的爱里面,越来越有温柔美好的性情,神栽种在姊妹身上那美好的生命便彰显出来。

如果丈夫不给妻子一种生活里的安全感,不能够担待妻子的生命,把本来属于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推卸给妻子,让比你软弱的妻子整天活在压力里面,妻子很自然会情绪烦躁,面容憔悴,没有同情心,心里很刚硬。缺乏安全感的人不会温柔。真正在安全感里成长的人才会有温柔。丈夫在家里承担很多的责任,妻子心里面自然就轻松了,圣经里面提到的女性所特有的温柔,女性所特有的同情心,就会涌流出来,因而容貌俊美、神采奕奕。所以,曾有人讲过,结婚前女人的脸由她的父亲负责,结婚后女人的脸由她的丈夫负责。还是用一句话来总结,有什么样的丈夫就有什么样的妻子。

这样看来,在婚姻里面,我们自己是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必须要透过对方才能够满足我们生命的需要,同样,神也透过我们去满足对方的需要。所以,基督信仰的婚姻观的本质是神透过妻子来建立自己的丈夫,神要透过丈夫去爱护自己的妻子,使丈夫们和妻子们越来越有神给我们的男人或者女人的性情。从这个角度来讲,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应该进入婚姻,他们在婚姻里面永远感受不到这种满足。婚姻不是为自私的人预备的,婚姻是为那些愿意放下自己、担待对方生命的人而预备的。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他们很容易在情感上彼此吸引并相爱,但是由于生命不成熟,没有办法承担这样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亦不能透过成熟的生命来表达出来,那真的是很痛苦。一对恋人爱得死去活来,彼此之间都需要爱,都渴望从对方那里得到爱,结果就是双方都有被榨取的感觉,生命中过一段时间会很枯干,枯干到一定的程度心里会特别刚硬,因而发出“ 谈恋爱好累啊” 的感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但是光靠情感的需要是不能够进入婚姻的,必须要有与这个需要相称的成熟的生命,进入婚姻不是为了汲取爱,而是要撒下爱的种子。

最近我有很深的体会,不快乐的人不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不知足的人不能够给别人带来知足,自己不感到幸福的人没有办法给别人带来幸福。单身时如果你不快乐、不知足、不幸福的话,我敢保证,你的婚姻生活只能让对方更不幸。只有单身的时候快乐的人才能给日后的婚姻带来快乐,只有单身的时候生命里面有满足感的人才能给日后的婚姻带来满足,只有单身的时候在主里面幸福喜乐的人才能把这种幸福和喜乐带到婚姻里面。所以,你将来婚姻的质量直接取决于你单身的时候在主里面的状况如何。

正因为婚姻的幸福度取决于单身的幸福度,我觉得年龄多大对于婚姻没有影响。我和我妻子是在我们25 岁那年结婚的,到现在结婚14 年了。有时候我私下在想,假如我们不是在14 年以前遇见,而是现在相恋而结婚,我想也是不错的,因为经过岁月的沉淀,现在我们两个人之间无论是情感的联合还是生命的联合,彼此的默契要胜于二十多岁那时候。我发现很多弟兄姊妹觉得自己的年龄偏大而对婚姻失去信心,好像过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就非常有压力。不用着急的,神没有说三十岁必须结婚,与其为婚姻忧虑,还不如花时间好好建立个人与神的关系,扎根于真理上而活出的成熟的生命会令你的婚姻锦上添花。我身边就有这样美好的见证,他们为婚姻祷告了多年,当自己真正预备好的时候,两个人相遇,交往不到三个月就结婚了,他们的婚姻真的很美好,成为很多人的祝福。所以,关键不在于年轻或年长,是我们生命的成熟度决定婚姻的质量。

 三、婚姻的使命

神设立婚姻的时候,对婚姻有这样的祝福:“ 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创1:28)我们很容易把婚姻的使命单单理解成“ 生养众多,遍满地面”,但是不要忘记,神说这句话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堕落,人类享受着与神亲密无间的爱,当时多生一个孩子,就是神的孩子;多扩展一个家庭,就是神的家庭。透过家庭,得着敬虔的后裔,神的国要扩展在全地上,这是神本来的计划,亦是神设立婚姻的目的。但是人堕落以后,婴孩自母腹中来到这个世界,虽然他是可爱得不得了,但还是一个小罪人,明白我的意思吗?神的这个计划似乎因为人类犯罪而搁浅了。后来这个计划是怎么实现的呢?神在地上设立教会,透过教会,福音要传遍天下,给万民听,但这不意味着神给家庭、婚姻的使命就没有了。在我看来,透过家庭扩展神的国度依然是神所设计的美好方式,婚姻是有使命的,结婚后,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养育敬虔的儿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家庭要成为多人的祝福,要把爱辐射到别的家庭中。我曾目睹很多家庭的悲惨遭遇,知道有不少夫妻,他们年轻的时候深深相爱进入婚姻,虽然生活不富有,但两个人同心努力,几年过去了,事业有成,物质上无所缺乏,房子、汽车都有了,孩子也在良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夫妻最后却分道扬镳。他们发现婚姻中该有的都有了,突然之间不知道婚姻的价值在哪里。失去了婚姻的价值和使命的时候,离婚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是非常令人心痛的,而我从我们教会的夫妻中观察到,当婚后夫妻二人同心事奉神的时候,他们婚姻的质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是非常稳固、非常幸福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常常开玩笑说,教会并不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剥削家庭的爱,两个人共同事奉,意味着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关心,在共同的关心中,他们把自己的爱分享给别人,给别人快乐的时候,自己是更快乐的。因而,他们一起实践这个爱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常常被滋润,常常被神的爱所回馈,这样的的婚姻是很坚固的,非常和谐而且幸福。

四、婚姻的责任

婚姻就是盟约,婚姻之爱便是盟约之爱,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足、健康还是疾病、顺境还是逆境,除非死亡才能够让夫妻二人分开。

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在结婚时都有一个坚定的责任,要忠诚于自己的配偶,这个忠诚不仅仅是没有发生婚外恋就可以了,倘若你对忠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说明你还没有预备好进入婚姻。真正的婚姻是要全身心、无条件地投入你的爱,你要承担对方的一生,你也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对方身上,这是非常神圣的责任,而且不可改变。所以,弟兄姊妹们,准备结婚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因为这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千万不要被这个世界的潮流所迷惑,以为离婚是无所谓的,更有甚者,认为离婚是时尚的行为,这都是违背圣经真理的。必须要慎重,婚姻是个神圣的责任,你要持守这个责任。

灵修方法漫谈(上)/ 孙明义

基督教自路德改教以来,由于废除了天主教的隐修制度,其灵修方法及传统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基督教灵修传统的削弱,因为新教神学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灵修方法的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督教的灵修传统。然而,灵修传统在基督教内一时的削弱并不意味着灵修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不重要的。其实对于改教者路德来说,灵修就是非常不可缺少的。他平均每天需要安静祷告两个小时左右,按照他的说法,这样他才能克服处境之压力带给他的焦躁甚至沮丧,从神那里得着服侍的力量。 对于中国教会来说,本土教会在自己不长的教会传统中,是比较重视灵修这个方面的,这也是盖恩夫人的书之所以在中国教会中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今天的中国教会应该继承这个好的传统,在灵修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其实在今天这个以“ 忙碌” 为特征的时代,寻求里面的安静与灵修显得更加需要。如果我们不能从在神面前的安静与灵修中让自己站立得稳,得到前行的力量,那么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这个“ 忙碌” 的世界或者事务所裹挟,陷入到身不由己的焦躁之中。

一、灵修的意义

1、为什么作为一个基督徒我需要灵修? 这要从一个人所得到基督徒的这个身份说起。 一个人信耶稣基督,不是为了得到心灵的安慰,求得心理的寄托;也不是为了得到一种看破俗世的道理,一种能够托言明志的思想资源;更不是加入到某种宗教的组织,或者一种快乐生活的俱乐部……而是通过耶稣基督,认识那位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认识到在这位创造了万物的神面前,我们不过是一个罪人;认识到靠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够从这种罪人的存在中脱离出来;认识到只有依靠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自己才能够从这个罪人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因此,一个人接受耶稣为主,成为一个基督徒的意义在于:他的罪得到赦免,并且得到来自于耶稣基督的新生命。当一个人真心诚意地接受耶稣基督作为他个人的救主时,那一瞬间,他罪人的身份改变,他成为神的儿女,有了来自神的新生命。这就是圣经中所说的重生。 你是否重生了呢?如果你还不太清楚你和神的关系,现在就作以下的祷告: 主耶稣,我承认我是个罪人,无法拯救自己。我承认你是神的儿子,你已经为我死在十字架上,赎了我的罪。我此时此刻真心地邀请你进入到我的心里,成为我的救主。我愿意悔改,从今天起来跟随你。谢谢你听我的祷告。 约翰一书5 章11 - 12 节清楚地告诉我们:“ 这见证就是神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 当你接受耶稣作为你个人的救主的时候,你就已经有了永生。这应许与保障是完全基于神的话,而不是基于人自己的感觉,或者人自己的理论。得到这样的确据不是靠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表现,而是靠你对耶稣基督的信心,用信心来承受神这样的应许。 翰福音1章12 节所说:“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你就像一个刚被重生出来的婴儿,有了从神来的新生命。永生不是说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才得到,你才享受到,而是在你重生的这一刻,你的里面就已经得到了这个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使你的生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让你的生活有了新的改变。 在信主之前,我们的生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信主之后,如果我们真心悔改的话,我们会慢慢开始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征就是,我们要保持与主耶稣的亲密关系。其实,也正是这样一种亲密关系的保持,才会使我们得到力量去过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才会使我们里面的新生命得到供养。正如肉体的生命需要物质的东西来供应,同样,我们里面的生命也需要生命的营养来供应。不同只在于,里面属灵的生命需要的是属灵的粮食,而这种属灵的粮食只有在神自己的话语中才能得到,在与主耶稣的亲密关系中才能得到。 与一个朋友的亲密关系是我们对这个朋友十分熟悉的结果,而与一个朋友非常熟悉是长时间交往的结果。与主耶稣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需要花时间和他见面,和他沟通,我们才能够与他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仅靠一周一次的敬拜,再加一次的查经或者聚会是不够的。我们经常听到教会里有弟兄姊妹说,他们来教会已经好几年了,但还不见生命有怎样的长进。也有人说,自己信主好几年了,但生命还总是起伏不定。有时感到特别有信心和力量,但有时却软弱得让自己一筹莫展。还有些信徒对自己的生命光景丝毫没有意识,直至遇到试探跌倒的时候才有所察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缺乏与主耶稣的亲密关系所导致的。我们信主不是信了就完了,而是从此开始了一个不断认识神、不断经历神、不断活出他丰盛生命的过程。对神的不断认识是救恩和我们所有真实的属灵经历的核心。我们被造,就是为了要认识他,这是我们直到永恒都要追求的目标。 2、我们需要认识神 约翰福音17 章3 节说:“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 这里的认识不主要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上的认识。真正对神的认识,乃是对神的一种亲身经历,是对他的话语与作为的一种领受,是对他丰富之生命品质的一种品尝。这些都不是单从书本中学来的,也不是仅凭着道听途说得到的。从认识的这个意义上,以下两个原因可以说明我们认识神的重要性。 首先,神自己要向我们显现他自己。 在诗篇27 篇8 节中,大卫听到神说:“ 你们当寻求我的面”,他的回应是:“ 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 约翰福音14 章21 节中也说:“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在这些经文中,我们看到神乐意、希望见他的儿女。他用自己的话语来邀请、呼召、甚至命令他的儿女经常来与他见面。我们作为他的儿女,也被赐予了儿女的特权,去与这位伟大尊贵的神见面。我们是否听到他对我们的邀请与呼召?我们是否因着心中的渴慕去顺服他的召唤,每天寻求与他的亲近?与神的亲近不是靠一周一次的敬拜能够满足的,这是一个基督徒需要天天做的事情,就像是我们作为孩子,整天需要生活在父母的面前一样。当然,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也是我们父母的心愿。如果不是靠着神的吸引,我们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主动地做到天天去亲近他。 其次,我们生命的成长与坚固需要与神相连接。 约翰福音15 章5 节说:“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 我们需要从主耶稣那里得到属灵的营养,使我们的灵命成长、刚强起来。正如手机电池需要及时充电,否则就会死机一样,我们也需要与主的交通,从他那里得到生命的力量。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特别需要天天及时地与主沟通,才能够让我们对付那“ 忙碌” 的生活与事务。 因此,你会发现,你需要天天与神约会见面,才会与神有一种亲密的关系。而这样一种关系会给你的生命带来多少甜蜜与奇妙,是你以前没有经历过的。 3、圣经中的例子 在马可福音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主耶稣自己,当他还在这个世间的时候,也有这种与他的父时常交通的习惯:“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可1:35)正是这种习惯,让他与父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并让他有力量面对一天的繁重事工及人的挑战。 神的仆人,比如摩西,也有这样的习惯。“ 摩西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出33:7,11) 摩西知道他个人的能力不足以处理以色列民的所有事务,所以他时常来到神的面前,聆听神的旨意,寻求神给他的智慧。当然,可能更多地也是在神的面前来倾吐他的心声,释放他所承受的带领以色列民的巨大压力。 在大卫的诗篇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为我们所做出的榜样。“ 耶和华啊,早晨你必听我的声音,早晨我必向你陈明我的心意,并要警醒。”(诗5:3)“ 求你使我清晨得听你慈爱之言,因我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当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诗143:8)大卫的习惯也是每天早上起来就来到神的面前,来聆听他的话并向他说话。 4、你的决定 虽然我们的肉眼没有见过神,但上面的例子帮助我们认识到,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能够帮助我们与神进行亲密的沟通。我们能够与神做到亲密的沟通,就像我们与我们生活中很好的朋友一样。有人把这样的与神的沟通称为“ 灵修”。 如果你以前不了解灵修的必要,从来没有独自灵修过,甚至你都不知道人可以和神有这样亲密的关系,那么,现在你是否感到了这个需要?你是否听到神对你的邀请与呼召?你是否想去品尝与神亲密交通的滋味?如果你愿意,那么请你现在就作出一个决定,愿意每天与他见面,与他沟通。如果你真的愿意,现在就请作如下的祷告: 主耶稣,感谢你赐给我能够与神亲近的权利。我知道你愿意我来亲近你,我愿意听从你的召唤,每天来与你亲近沟通。求你帮助我,让我能够天天来亲近你,从与你的亲近中得到你赐与的力量,品尝到你生命的甘甜。谢谢你听我的祷告。

二、灵修的要素

1、灵修的要素 所谓灵修,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借着我们里面的圣灵,与神所进行的亲密的沟通。所以,不管灵修的方法有多少种,核心与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达到与神的相互沟通并更多地认识他。如果我们认识到灵修的这个核心目标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灵修有如下两个方面的要素:听神向你说话;向神倾心吐意。 要素之一:听神向你说话。这是借着每天的读经达到的:神借着圣经上他的话语向你说话。不过,灵修式读经一般不会读得很多,而重在默想。如果你某些天一次读好几章,却没有默想,那么你可能听不到神向你说话。当你边读边默想,或者把更多时间用在思想今天读的神的话语上时,你可能会发现你对神的这段话有了更好的了解,甚至有了与以前不同的了解,而这种了解特别能够给你当下带来满足,带来信心与力量,或者带来处理事务的智慧。这表明神的话语已经被你“ 听” 进去了。 要素之二:向神倾诉你的心意。这是借着默想之后向神的祷告达到的。如果你对神的话语有所默想,而这种思想又确实让你对神的话语有更多的了解与感触,那么,神的话语本身就会在你里面让你产生一种要向神回应的祷告。有时,我们在灵修中,总是在滔滔不绝地向神说,可能只是一些事务性的报告或者祈求,那么这还不是与神的对话,还不能达到灵修的目的。真正在神面前的倾诉,是能够让你从中得到释放的倾诉,而这样的倾诉是在对神话语的回应中,是在与神的对话中得到的。所以,应当先仔细地听,再慢慢地说。 要素之三:灵修是我们与神在灵里的沟通。这种灵里面的沟通不仅仅是通过对圣经中神话语的知识上的了解,或者我们向神的众多事务性的祷告能够达到的。有时,我们会听到有人用早晨仔细地查考一段经文来代替灵修。确实,这种方式让我们对神的话语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它还不是我们今天对神心意的领会。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人带着一整张祷告的事项来到神的面前,逐个地向神祷告。但这不是我们在灵里向神的倾心吐意。灵修要达到的是与神在灵里的沟通。这是借着对神话语的默想而对神心意的了解,借着在他心意里的祷告所得到的灵里的释放达到的。与神的沟通不主要是知识或者事务上的沟通,而更多是在情感上、心灵上的沟通。正是这个层面的沟通,让人的灵里得到滋润、得到甘甜、得到享受、得到满足。 简而言之,灵修作为我们与神在灵里的沟通,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是我们经常会忽视的。首先是我们要与神形成面对面的“ 对话” 与相通,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次,这种相通是“ 灵里” 的相通,我们会体会到我们灵里得到的释放与滋润。 2、灵修的过程 按照上面所说的灵修的要素,我们可以把个人灵修的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心灵的预备 先用几分钟的时间来预备你的心。这可以是一个短的祷告,感谢神赐给你这新的一天,并让你能够来到他面前。求神让你能够安静,预备好心,准备聆听他向你讲话。求圣灵能够感动你,开启你的心,引导你的默想及祷告。也可以唱一段比较熟悉的诗歌来预备,让自己沉浸在这首熟悉的诗歌中。 心灵的预备所要达到的果效是让自己的心能够安静下来,安静的意思就是能够把其他事情都放下,专注到当下准备做的事情上。预备与神的相见,我们里面的安静中还包含着一层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神的敬畏。这种敬畏的情感与我们上面所说的神与我们之间像朋友说话一样是否冲突呢?其实不冲突,就是我们周围的朋友,我们也知道尊重是友谊的基础,何况是对这位伟大的神呢?神向摩西说话就像对朋友说话一般,但摩西对这位神心里充满敬畏。其实,旧约时代的以色列先知都把与这位圣洁的神的相见看作是一个可朽坏的人几乎不能承受的事情。当先知以赛亚看到神的异象的时候,他满有敬畏地说:“ 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赛6:5)今天,我们因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恩典,作为神的儿女得以坦然无惧地来到神的面前,这是我们所得到宝贵的恩典与特权。但我们有时可能会随随便便地去与神相见,心中没有预备,特别是没有敬畏。这是不珍惜神给我们的莫大的恩典与特权的表现。 2)读经与默想 我们可能会把近一半的灵修时间用在读经与默想上。我们下面会讲到默想式读经方法的操练。这里简单地说,默想式读经的重点侧重在默想。所谓默想就是细细地、反复地去思想所读过的这一节或几节经文。这种反复地思想应该可以达到不看圣经中的经文,也能够在心里反复地去思想它。当然,这种细细地思想并不是要我们离开经文的上下语境,相反,正是要我们从一个上下的语境中来思想这段经文的意思。只是说,不看经文我们还能够在心里反复思想它会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这几节经文。 当你选择圣经中的一卷书,按照其章节的次序依次进行灵修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神借着你所灵修的经文向你说话。所谓“ 向你说话” 的意思就是,当对经文进行默想时,你会发现有些经文就是针对你说的,是针对你当下的处境或者当下的问题来说的。你对经文的理解也与你的处境有关系。这就是我们里面圣灵的引导。这也是新约时代,神向我们说话的方式,就如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所应许他的门徒的:“ 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约16:13-14) 所以你在读经默想时,可以带着这样一个期待:今天,神要借着这一段经文,向你说话,要向你当下的处境和问题说话。如果你安静地默想,你就可能了解神要向你说什么,你就可能了解神今天对你的心意是什么。这就是默想的意义。 3)回应祷告 回应祷告是你在灵修中向神说的话。回应祷告如果要有果效,就应该是在你默想的基础上,按照你里面的感动来回应神向你说的话。因此,回应祷告主要是围绕着你所默想的经文,按照你默想经文时所感受到的内容向神祷告。这样的回应性祷告是以神的话语为中心的,它能够让我们从自己的处境中出来,从自我的中心中出来,享受到与他同在的快乐,享受到单纯地思想他的话语的甜美。 尽管我们说在灵修中我们会向神倾心吐意,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管默想的经文,而一味地自说自话。我们的心意先要在倾听与默想神的话语中有一个调转(悔改),使我们能够从自我中心出来,站在神儿女的地位上,这样我们向神的回应祷告才可能是灵里向神的自由的倾诉,我们的倾诉才可能是通畅的。 如果我们在默想中真的经历了自身心意的调转,那么我们回应的祷告中通常会包含一个因素:神的话会成为我们生命与行动的激励,它会直接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与行为之中。如果我们的灵修达到了这个程度,灵修就算达到了真正的目的。这正如马太福音7 章24 - 27 节所说的:“ 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当我们在与神的相通中心里有所感动,有神话语的激励进入到我们的里面,那么,回应的祷告是我们向神表达出来的顺服,愿意把来自于神的激励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是主耶稣所说的聪明人,我们的信心及生命就如房子建立在磐石上,不怕雨淋,水冲,风吹。在今天这个忙碌之裹挟力量如此巨大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生命之根基。 4)写灵修笔记 写灵修笔记就是总结你灵修时所得到的感受,这感受既包括你默想神话语的感受,也包括你对神的回应祷告。具体地说,内容包括今天感动你的那节经文、你对经文的领会,以及你对经文的应用。 写灵修笔记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能帮助我们把可能是模糊的感受明晰地表达出来。并且通过这种明晰化,让我们的默想及回应有可能更深入一个层次,使灵修的果效更提高一个水平。有些领会或者感受,如果当时没有写下来的话,可能随着这种感动的平复,也就淡忘了。有些领会或感受,在没有写的时候,还没有太好的了解,只有在写的时候,才带出那么丰富的内容。因此写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加深领会、明确回应的过程。特别是对我们落实到行动的回应来说,灵修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在当下所要做的是什么,提醒并激励我们把灵修落实在自己生命的改变上。

(本文在写作中主要参考了卓弟兄所写的《天天与神相处》。这里只是全文的上半部分,下部分会涉及到具体灵修的方法、灵修习惯的培养及灵修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相关文章: 灵修方法漫谈(下)

对教会社群性的思考 / 孙毅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教会是一个群体,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但对这个群体应有怎样的理解,则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别会很大。而这种差别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教会观。

在中国教会传统中,一种“ 敬虔派的教会观” 曾经发挥过很大的影响。这种教会观之所以与敬虔派的名字有关系,主要是源自于敬虔派的一些基本观念。其中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强调每个个人与神的直接关系。这种直接关系使人有一个重生的生命。教会就是这些已经有重生生命的人在一起的聚集。这里的要点在于:不管他们是有形的聚集还是无形的聚集,他们都属于神的教会。就有形的聚集来说,由于侧重于对个人与神关系的强调,使得持这种观念的很多人认为,教会是否有一种看得见的组织并不是太重要。有时这些组织甚至可能会成为个人生命成长的障碍。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比较赞同一种以自愿为基础的非正式的团契,其样本就是普里茅斯弟兄会的样式。这种样式成为中国本土一个比较大的教会(小群教会)的教会观的基础。从这种教会观出发,这个派别的教会过去曾明确地反对:1、教会有形的组织制度;2、专职的牧职的设立。

对于把教会群体理解为一种由个人自愿组成的松散的或者非正式的团契,我们可以暂且把这种观点称为“ 团契式教会观”。持这种“ 团契式教会观” 的人,对于教会建立有形的教会制度持反对意见,还有一个重要的反对理由,就是强调圣灵在教会中的作用。认为教会的制度建设会妨碍圣灵在教会、教会信徒及同工中的自由运行。按照这种观点的思路,工人对教会的事奉,以及信徒对教会的参与,都应该是按照圣灵的感动来推动。而不应该用制度来加以规定。灵里有感动,人才应该动;灵里没有感动,人就不应该动。这本是一个十分好的原则。不过,在很多时候,所谓“ 灵里” 的感动时常会退化为一种“ 主观的感受”。这样,教会生活可能会成为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参与的生活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无疑表现为一种约束。

教会究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松散团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松散的联合体),还是一个有着某种秩序与结构的社会群体?更深入的问题是,教会作为一个群体,是以其中的特殊个体(重生的个体)为其前提,还是其本质上的群体性是其中个体的前提?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对教会本质的理解。尽管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对教会有形形态的不同理解,但一个重要的提醒是:不要将教会的有形形态、教会在社会中的活动、教会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理解教会的出发点。上述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容易让我们直接进入到教会组织结构之特征的探讨上,会引导我们从教会的可见形态上去推测教会的本质。过去中国教会对教会论的探讨,常常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从时代论的角度,解释启示录中的七种教会形态,并直接从这些教会形态出发,去推测教会的本质,使自己的教会观被建立在一个可被质疑的基础上。

应该不单是从启示录或者使徒行传出发,而是从整个圣经的视野,来看教会被建立的根基,从而理解教会的本质。在对教会本质的考察中,来思考其群体或者社群性2。相信从这种途径带出来的对教会社群性的理解,会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产生更好的启发。不过,这样一来,研讨的路程无疑增加了很多。所以,本文只是一个系列性研究的第一步。3

二、对“教会”(ekklesia)的词源学考察

Ekklesia 构词上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ek-(out of)指“ 出来”;kaleo(to call)指“ 呼召”。在七十士译本中,译者用ekklesia 译希伯来词qahal(assembly)。这样,分析ekklesia 的意义,首先就要了解qahal 的意义。

Qahal 从字源上可能起自于与声音有关的字,指传唤人们来聚集的呼唤,或者人们来聚集的行动。字意上不主要侧重在聚集的人群上,而是侧重在聚集这样的行为上。4 有时这个字有宗教上的含义(申9:10;10:4;23:1 - 3),比较明显的用法就是申命记23 章中所说“ 耶和华的会”;有时就是指一般的聚集(王上12:3);而在以西结书中,它也可以指以色列以外的国家(17:17;27:27;32:22)。

在古典希腊文中,ekklesia 这个字是指一个城邦的公民聚集。这种公民的聚集可能经常召开,通常是为了某些城邦的事务,而在这些事务上,凡合格的公民都有表决权。5 这种用法在使徒行传中也出现过(19:32,39,41)。

从上述字意的考察,我们可以尝试有如下的讨论。

首先,新约中的教会,在含义上,与旧约中的耶和华的百姓(或者以色列国),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主要集中在,无论是旧约时代的以色列民族,还是新约时代的基督的教会,他们都被看作是神的百姓。而“ 百姓”(people)这个词的意思有多个层面,也可以译为国家、民族等。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处境中,那么我们会理解,这个词特别与当时一个民族或者城邦相联系,指一个城邦或者多个城邦共同体(国家)的公民之意。在这个意义上,中文译为“ 百姓” 似乎不能让人完全体会当时表达的意思。

史处境中,那么我们会理解,这个词特别与当时一个民族或者城邦相联系,指一个城邦或者多个城邦共同体(国家)的公民之意。在这个意义上,中文译为“ 百姓” 似乎不能让人完全体会当时表达的意思。

再次,旧约中qahal 这个词并不首先指聚集起来的人群,而是侧重于召集这个行为及聚集起来这个过程。当七十士译本将其译为ekklesia 时,虽然已经向“ 聚集起来的人群” 这个方面的意思有些转移,但多少还是保留了希伯来词本有的召集的意思。这一点可以反映在教会历史中对教会之首要特征的不同侧重上。从早期教会一直到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的教会观一直把教会所具有的使徒性当作是教会的首要特征,把从使徒开始的教会传统看作是决定教会是否是正统教会的首要前提。在这个传统中,涉及到的更多是教会所传讲的教义、圣礼及仪式的形式。到宗教改革时期,对宗教改革家来说,教会之所以为神的教会,不主要地由使徒以来的教会传统来决定,而是由如下两个特征决定:是否有神的话语被纯正地宣讲;圣礼是否被正确地施行。神的话语及圣礼都表达了他们所理解的教会的本质:神的应许与福音所显明的地方。对于路德来说,神的话语不会徒然返回,意味着他的话语一定会把他的子民召集起来。而对于加尔文来说,正是神自己的话语在他所召集起来的群体中建立起秩序。

把教会定义为“ 一群重生的(或者被召的)人”,即把教会首要地看作是一群特殊的人,这个理解是自重洗派开始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现代成为一种主流的教会观,不仅流行于后来的浸信会,也流行于其他的宗派,如路德宗传统下兴起的敬虔派教会,以及改革宗传统下的公理会等。这种侧重点的转移隐含了一种教会观前提的转移:前两种理解基本上还是把教会的整体性放在前面,是教会整体的传统或者话语决定了其中某个人之成为其成员的身份;但后一种教会观则颠倒了这个关系,其所隐含的前提是:由每一个个人的重生身份决定这个群体的整体性质。这种现象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的兴起有着相对应的关系。

三、圣约决定了教会的社群性

在圣经及教会传统中,教会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与神立约的子民或者国度。这个性质决定了教会所具有的社群性。7

在新约圣经中,教会这个群体是与旧约中所说的神的子民相联系而被看待的。在旧约的时代,神的子民(people)就是神所拣选的以色列民族(或者国家);而在新约的时代,神的子民不再以国籍或者民族为依据,“ 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8 被纳入到新约之中的人是“ 被神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 9 。不过,虽然构成上有所不同,但这个群体的性质却没有变化:神自己所拣选出来、归于他自己统治之下的一个群体(people)。就是由于这种不变的性质,保罗用旧约中神对以色列民族所说的话,来描述新约时代的教会:“ 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因为我们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说:‘ 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在他们中间来往;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 10 这里或许应该强调的是,这里相同性的基础在于:神的拣选是针对一个群体而言的。无论是在旧约时代还是在新约时代,神都不是先拣选一个个的人,然后这些人自发地组成可以被称为神子民的这个群体。神拣选的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族类,这个群体的子民构成了一个圣洁的国度:“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11

在旧约时代,作为神自己所拣选的百姓,以色列民族是一个与神立约的民族。同样,在新约的时代,神借着他的独生子,将他与自己子民的立约扩展到以色列民族之外。如保罗在罗马书中引用何西阿书时所说的:“……我们被神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这有什么不可呢?就像神在何西阿书上说:‘ 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神的儿子。’ ” 12 如果说新约与旧约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以前神的百姓就是指以色列民族,那么现在,神的子民则并不限于这一个民族的人,而是“ 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 13 过去,神的百姓以割礼作为与神立约的见证,那么在新约的时代,神的百姓则是以洗礼作为自己与神立约的见证。过去,以色列民作为与神立约的子民,主要是通过遵行摩西律法将自己与其他人相区别的身份表明出来。而现在,教会作为神的子民,则主要是通过传扬耶稣的福音与遵守他的命令而将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显示出来。

如果我们从圣约的角度来看教会群体,那么我们反思我们的教会观时,会发现如下的一个问题:神与教会中个人的立约与神和这个群体的约之间是什么关系。确实,神与一个群体所立的圣约比起神与个人的立约来说,似乎是一个更大时空中的事情,具有更多的模糊性,而不像在一个有形教会中,领受神呼召的个人与神所立的约那么明确与具体。所以在教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具有的未经反思的教会观就是:每个人与神的直接关系,或者说其与神的立约,决定了其所组成的群体所具有的与神立约的性质。但上述的思考让我们看到,神与这个群体的圣约,超过了生活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个人。个人进入到他那个时代的这个圣约的群体中时,才得以与这个圣约有份,才享受并经历到这个圣约带给他的地位及祝福。这里,我们发现自己很容易陷入到现代人极易陷入的二元论倾向中:或者是个人之约在前,或者是群体之约在前。或许实际的情况是:神与他自己百姓的群体之圣约是通过与每一个时代他所呼召出来的个体立约体现出来。不过,思考给我们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神与他所呼召出来的每个人的个体之约不能完全取代神与这个百姓整体之圣约。严格地说,圣约只存在于神与他的整个子民的群体关系中。在这个神与他百姓之整体的圣约中,更能反映出神对整个宇宙及人类的创造与救赎的计划。

思考人与神之约的性质,涉及教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约的关系。如果我们主要谈论个人与神之间建立起来的约的关系,那么,我们会从这种角度说:个人与神建立起来的约的关系,决定了这个群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约的关系。这样,在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约的关系具有一种间接关系的性质,就是说,你我由于与同一位神各自有着某种直接关系,从而由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与你之间关系的性质。我信赖你,不是由于你是可信赖的,而是由于我信赖神,是因为神是可信赖的。不过,如果我们是从神与教会整体立约的角度来思想的话,那么我们看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有所不同:圣约本身决定了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圣约本身具有两重性:神与教会群体之间的约,及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约。这时,人与人之间约的关系并不直接地取决于每个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这个群体与神的约的关系。

从个人与神的关系来看教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由于个人向神的委身关系所带来的个人彼此之间的委身关系。个人从神那里领受到的爱的关联,带来个人之间彼此爱的关联。不过,当我们从教会整体与神的圣约来看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由于教会之整体性所带来的关系的结构性,如同一个身体具有某种有机体的结构一样;以及这种结构性关系与神的整个救赎计划的紧密关联。无论从哪个角度,由于教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约的关系,表明出教会的社群性。

四、救赎的最终旨意决定了教会的社群性

当我们探讨教会的社群性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社群性的第二个重要的基础:神在人类历史中的计划,这个计划指向神统治最终达到完满的方向。14

在谈论到神在人类历史中的救赎计划时,我们通常会把神的救赎与个人灵魂的得救联系起来。这个倾向在宗教改革之后,特别是现代以来的救赎论中被强调。神对于人的救赎确实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但这个方式在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语境中,似乎发生了某种意义上的简化。这种简化具体地表现为:拯救似乎是个人的事情,或者是个人的私事。它直接涉及到当事人个人心里对神的认信,个人内心与神的关系。救赎带给当事人的只是个人内心的改变,人的思想境界的提高,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个人心理及情绪上的稳定。然而,这是神的救赎的意义吗?

当涉及到对神的救赎计划的理解时,我们似乎应该从神对人的创造及人自己的堕落这样一个更大的视域中去看。就神对人的创造来说,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就是:神所造的不是一个孤立的、靠自己能够独立的人。相反,神说“ 那人独居不好”,15 神要为那个独居的人造一个配偶。换言之,神最初造人就是“ 造男造女”,神从一开始就把人造在一种相互的关系中。如果我们要问,神造人为什么要“ 造男造女”,而不是造一个没有性别的人?那么一种可能的回答就是:神所造的人是一个要在相互间关系中生存的人,是需要与他人建立起生存关系的人。而这种生存关系的典范在圣经中神所配合的第一对夫妻关系中得到最好的预表:即完全敞开与信赖的关系。神所造的、并期待人能够生存于其中的就是这样一种二人一体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完全敞开、交托、信赖之关系的一种表征。但这种关系在亚当与夏娃的堕落中,遭到了破坏与扭曲。其实,只有当我们从一种关系的角度来看神对人的创造,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犯罪最直接地影响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创世记中讲到亚当的堕落所带来的后果时,主要描述的就是人之生存世界的三重关系受到破坏与扭曲,即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神所造的这个世界的关系。正是这三重关系构成了人生存于其间的生活世界。由于这些关系受到人之堕落的影响,人的生活世界被完全地改变了。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神在人类历史中的救赎计划,那么神的救赎就不只是停留在对其中孤立的个人的拯救,以及这些个人性情的提高上。可以说,神的救赎不只是要拯救个人,同时还要拯救他们生存于其中的关系。基督在十架上的救赎既使个人与上帝关系得以和好,同时也能够让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得以恢复与更新。最后,在新天新地里,人与整个世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得到恢复。16

其实,教会作为“ 基督的使者”,所被托付的正是这样一种和好的福音与使命:“ 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 17 救恩的大能不仅能够让人与神和好,也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 18 这里所说的外邦人与神所拣选的以色列民在基督里的一体关系,代表了在基督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全新关系,这种关系就像最初在亚当与夏娃之间所预表的那种一体关系一样。这种全新关系不只是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在以色列民族与外邦民族之间实现了,也要在每一种类型的人之间,在每一个要成为其门徒的个人之间实现出来,就如加拉太书中所说的一样:“ 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19 这里所说的“ 成为一了”,并不是个人或者其间关系的消失,而是上述意义的“ 一体关系”,即在一个同为神儿女的身份的基础上,个人与他人之间所有的完全敞开、彼此交托、相互信赖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救赎意味着人与人之间被扭曲的关系被恢复或者更新为一种“ 一体关系”(即某种共同体)。

不过,这里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在于:是个人身份先改变,然后才是其与他人之群体关系的改变或者建立,还是个人身份的转变本身就是在一种群体的关系之中发生的呢?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是现代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或许就是出于这种二元论的划分,使人们产生了这样的误解:个人身份先改变,新的关系是随后建立起来的,并且其重要性是第二位的。然而,在圣经的启示中,并不存在这种二元的划分。神当初把人创造在一种关系之中,现在神也要在一种关系中重新把人创造出来。如果我们把上述加拉太书中所讲的“ 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理解为是在基督的身体里每一个人天然的不同社会身份都得以消解,而有新的关系以及新的身份,并且“ 基督的身体” 不仅是指无形的教会,同时也指地上有形的教会,那么,一个以基督为根基的教会,以及这个新的教会社群关系的存在,就成为消解个人不同社会关系的现实处境。换言之,不是个人生命先改变了才进入到这个群体中,而是在这个群体中,其生命才发生转变。这个工作不是构成教会群体的人的工作,而是一直在建造并引导教会的圣灵的工作。如果说是基督建立了他的教会,那么自五旬节后,圣灵就一直在建造与引导着神的教会。当教会在五旬节经历到圣灵的降临时,教会群体经历到圣灵的一个奇妙的工作就是,他使这个群体中本因语言障碍而无法沟通的人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正是圣灵在这个群体中的工作,使本有着不同社会差异的人,在这个群体中得以相互的接近和理解,不同身份带来的隔断能够被打破,从而使基督带来的福音以及他所成就的恩典能够在其中传递,并被人们所接受。

在这个意义上,归入基督的认信既是个人性的,同时又是发生在群体关系之中的。这个情况比较典型地体现在洗礼仪式中个人的宣告上。信仰的宣告是从这个人心里所发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认信是个人性的;但同时这个宣告应当是在教会群体中发出的宣告,是对教会群体一贯认信并一贯宣讲之信仰宣告的重复。任何与这个教会群体之认信有不同的认信宣告都与归入基督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的:“ 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20

总之,从神在人类历史中的救赎计划来看,神所要拯救的绝不只是单个的人,还包括他们所生存于其间的群体关系。这种被救赎的群体关系具有人与神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好的特征,是神最终完满地显明他的王权,让神的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预先彰显。在这个意义上,神救赎的最终旨意构成了教会之社群性的基础。

   五、神的本性决定了教会的社群性

如果说决定教会社群性的第一个方面取决于教会是与神立约的子民这样的身份,第二个方面源自于教会是未来神之国度的见证;那么,这第三个方面就是教会所反映出的神自己的本性或者形象。其实,对教会本质的认识还取决于对她与三位一体神自身关系的认识。可以说,正是三位一体神之三个位格的一体关系成为教会之社群性的更深层基础。21

按创世记中所说,神造人的时候就计划“ 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 造男造女。22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 我们” 按照基督教的传统理解为是指神的三个位格,那么,人就是按照神三位一体的形象造的。按照现代神学家的理解,神的三个位格成为一体的形象,使得被造的人是生存于关系之中的人。这是我们今天理解神何以“ 造男造女” 的途径之一。这种理解的方式,显然不同于奥古斯丁以来的传统。奥古斯丁从人的灵魂角度来理解人所具有的神的形象,并且按照人灵魂中具有的记忆、认知、意志功能来类比三位一体的神的形象留给人的印记。以后的神学家尽管并没有从人心灵中的这三个功能来理解神的形象,但基本上还是从人的灵魂角度来理解人所具有的上帝形象。其实,只要是从这个角度,那么无论是把这个形象理解为是人的理性还是人的自由意志,人们都还没有把神三位格的一体关系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应该说,一个有着“ 一体关系” 的人的群体,最初表现为是亚当与夏娃的这对夫妻的关系,才更接近于三位一体之神的形象。

如果说,亚当的堕落带来人的关系的破坏,使得人所具有的上帝形象受损,那么,救赎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使人们重新具有神的形象,重新映照出与人建立起了生命联系的三位一体神的形象。当一个人在神的面前悔改,认信基督为主的时候,按照彼得在五旬节上的讲道,他的罪得到赦免,“ 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23 即得到圣灵的内住。而在圣经其他地方,又说凡接受神儿子的,就有神儿子的生命在他们的里面。24 其实,不管怎样表达,当人借着耶稣基督与三位一体的神相和的时候,与神建立起关系的时候,在人的里面就有了这个神的生命。人的作为不仅是要见证这个三位一体的神,同时,还会以某种方式参与到神的位格关系之中,而“ 得与神的性情有分”。25 过去,我们理解这一点的时候,更多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理解的。但现在,我们还可以尝试着从群体的角度来理解。具体地说,三位格之间如果充满着一种爱的一体关系的话,那么,这种爱的一体关系的形象正是在一个爱的群体中被映照出来。这意味着,个人在让自己完全地融入到一个爱的群体中的时候,“ 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按照基督对他的门徒的命令,这个门徒的群体应该是一个彼此相爱的群体,而他们间的彼此相爱正是他们这个群体之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首要特征。“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26 这里,人与人之间所当有的爱,就是基督对人所有的那种爱,也是神本性中所有的那种爱。按照奥古斯丁,圣灵既是父的灵,也是基督的灵,因而正是圣灵把父与子紧紧地联系起来,成为父与子爱的关系的纽带。在这个意义上,圣经中说“ 神就是爱”,其实就是指圣灵就是爱。27 在这个意义上,正是这同一位圣灵在教会群体中的工作,把基督的信徒们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有一种爱的关系,使这个群体有可能成为一个爱的群体。正是这同一位圣灵的工作,使一个信徒在融入到这个爱的群体中的时候,经历到神自己,而 “ 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总之,三位一体神自身的爱的关系成为教会之社群性的更深层的基础。当人与这个神和好,与这个神建立起生命的联系,试图要活出这个神的生命之性情的时候,由这个神的三位格之间爱的关系所决定,人也一定是在一个爱的群体之中。

 六、结论

1、上面我们从三个角度考察了教会的本质,以及教会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社群性。在对这种教会社群性之基础的考察中,我们看到教会的群体性是更为基本的,并不以其中个体的特殊性为其前提。教会不是一个由某些特殊的人构成的一个松散联合体,并由这些特殊的人决定了这种联合体的关系特征。教会作为一个具有其自身特征的整体,有着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关系,而这种结构关系并不是完全由其中的个体来决定的。圣经中所使用的有关教会的比喻,如国度、身体、圣殿,特别在后两者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结构,正是对这种整体结构性关系的最好说明。

2、这里之所以把教会的群体特性用社群性来表达,主要是想用社群性来表示教会群体关系所具有的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群体具有一种结构性关系。这种整体的结构性关系在有形教会中主要是通过教会的制度性建制体现出来。其次,群体所具有的“ 一体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成员间彼此委身的爱的关系体现出来。第三,生活上的共同体关系。这种关系不单纯是一种精神或者思想上的沟通关系,而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联的生存关系。

3、虽然在探讨教会的本质时,我们所探讨的教会特征,用传统的教会论术语来说,主要表现为是对无形教会之本质特征的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普遍之教会特征的探讨,就不适用于具体的有形教会。某个具体时期具体地点的有形教会的存在形态,不过是无形或普遍教会之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如果说在对教会之普遍本质性的关系特征,上面的探讨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抽象的阶段,还只能够用类似“ 一体关系” 这样的抽象词语来表述,那么,在进入到有形教会的层面时,这些特征就会以更为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

——————————

1 本文特别受益于Stanley J. Grenz, Theology for the Community of God,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0, Chap. 17 (The Church—The Eschatological Covenant Community).

2 英文即community。这个词可以译为“ 共同体”、“ 群体”、“ 社群” 等。

3 逻辑上讲,下面需要研究的问题相应为,从作为社群的教会看教会的责任与使命;作为社群的教会的治理,以及作为社群的教会与世俗社群的关系,等等。

4 M.J.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华神出版社,2003 年,279 页。

5 同上。

6 徒6:1 - 6。

7 Stanley J. Grenz, Theology for the Community of God, p.466.

8 罗9:6。

9 罗9:24。

10 林后6:16。

11 彼前2:9。

12 罗9:24 - 26

13 启5:9 - 10

14 Stanley J. Grenz, Theology for the Community of God, p.481.

 

15 创2:18。

16 启21:1 - 5。

17 林后5:19。

18 弗2:14 - 16。

19 加3:26 - 28。

20 罗10:10。

21 Stanley J. Grenz, Theology for the Community of God, p.483ff.

22 创1:26-27。

23 徒2:38。

24 约一5:12。

25 彼后1:4。

26 约13:34-35。

27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等译,校园书房出版社,2003 年,294 页。

北京守望教会信约(全文)

第一部分 信约的说明

第一条 本教会依据圣经、大公教会信经( 这里指《使徒信经》、《迦克墩信经》、《亚他那修信经》) 及教会传统制定信约,宣告本教会的信仰立场,防止和抵挡异端的侵袭,保护教会和信徒,作为与其他教会交通的基础。

第二条 信约对本教会的信仰表述具有约束力,除牧师团特别规定的场合外,教会会友在正式场合应当传讲与本信约相一致的信息,教会决议也应当与信约一致。教牧人员负有维护信约权威的特别责任。

第三条 信约的修订应由牧师团提议,经治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由主任牧师就信约修订向会友代表大会作出说明。

第四条 信约由牧师团负责解释。

第二部分 信约的内容

第一章 论启示

一、我们相信若非神亲自向人启示祂自己,我们就无法认识神(1),但神喜悦将自己启示给人,神主动向人彰显祂自己,将认识的知识传递给人,使人可以认识祂、敬拜祂、与祂同行(2)。我们对神的认识仅限于神启示的范围内(3)。

二、 我们相信神的启示分为一般启示(1) 和特殊启示(2)。一般启示是指神在历世历代向所有人借着宇宙穹苍、自然万物、生命气息的奇妙;沧海桑田、赏善罚恶、国家兴衰的奥秘;情谊人群、智慧聪颖、人心良知的尊严来显明自己,要叫人寻求神(3)。特殊启示是指神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借着可见的方式、人类的言语、神迹奇事向选择的人直接显现、讲话、行事,使人明白祂的心意并与祂建立关系,获得拯救(4)。耶稣基督是神最高且最完全的特殊启示(5)。

三、 我们相信一般启示虽在人心中显明了神的永能和神性,叫人无可推诿,但却不足以带给人得救所必需的知识;世人心中虽都有永恒的意识与渴望,但却无法真正与神建立关系(1)。因此,特殊启示成为必需(2)。

四、 我们不接受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宗教体系中存在有特殊启示的观点,如老子是先知、中国典籍中存在弥赛亚观等(1)。

相关经文:一、(1)太16:15-17,太11:25-27,林前2:10-11,弗3:5 (2) 罗1:19-20,申4:32-39,约壹5:20,出19:6,传12:13 (3) 太5:18-19,启22:18-19 ;二、(1) 罗1:19-20,徒17:24-27 (2) 徒7:2,申4:32-35 (3) 诗19:1,罗1:20,徒14:14-17,伯12:23,但2:21-22,徒17:26,罗2:14-15 (4)徒7:2,申4:32-35,耶18:1,约1:18 (5) 来1:1-3,启1:1、22:18-19 ;三、(1) 罗1:19-20,传3:11 (2) 徒17:23-31,申4:32-35,罗3:9-22 ;四、(1) 诗147:19-20。

第二章 论圣经

一、 我们相信66 卷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1),是我们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及准则(2)。默示就是圣灵特殊的作为,将神给先知和使徒的特殊启示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3)。神默示圣经的过程是: 神完全地使用圣经作者的语言、背景、经历、神选民所处的环境以及教会当时的需要,充分地尊重作者的自由意志,在他们写作的过程中,用祂的灵来引导他们,既保证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不至出错,又完全无误地表达出神的信息。这样,圣经作者所写出的就是神的话语(4)。

二、 我们相信神的默示是逐字的,意即整本圣经最初原稿的每个字都是神所默示的(1);且神的默示已经完成,意即圣经不能加添也不能删减(2)。

三、 我们相信圣经是无误的,意即遵循圣经写作当时的文化与沟通方式及其写作目的,且被正确解释时,圣经中所记述的一切都是全然真实的。圣经无误的教义只适用于圣经原稿。至于教会所公认的圣经的抄本与译本,其抄写者与译者虽未受到圣灵的默示,但毫无疑问在抄写和翻译过程中有神的护理,故我们肯定圣经抄本与译本的权威性(1)。

四、 我们相信惟有圣经正典是神所默示的。圣经正典包括旧约39 卷、新约27 卷,共66 卷。其名称为: 旧约圣经: 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历代志上、历代志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新约圣经: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犹大书、启示录。除此以外别无正典。通常称作旁经的并非神所默示,不属圣经正典,在教会中没有权威,只可当作一般人为著作参考(1)。

五、 我们相信人要明白圣经,需要圣灵的光照,即圣灵开启人的心智和悟性,使人明白祂所默示的圣经(1)。人必须以祷告的心来读圣经,领受神的真道,并按正意分解经文,不能随己意解释,将私意读入圣经,牵强附会,以经文作为自己观点的理据(2)。解释圣经应遵循在上文下理中界定词句的含义;以文体来确定是否照字面理解;在历史背景中了解经文的原初意义;以圣经整体教训规范个别经文的解释;以内涵清晰、明确或完整的经文解释难解的相关经文;并且还要符合渐进启示的原则(3)。

六、 我们相信圣经的信息是给全世界所有人的,今天圣灵仍借着圣经向这个世代的人说话,更光照各个文化中神的百姓,使他们领会神活泼的真道,借此向整个教会显示神丰富的智慧(1)。神的话永不改变且大有能力,定要成就祂永恒的旨意(2)。

七、 我们反对取消圣经的权威性,将圣经仅视为人的作品、存在错误、已然过时的谬论(1)。同时我们也反对只接受圣经部分内容的偏差(2)。

相关经文: 一、(1) 提后3:16 上(2) 提后3:16-17,申4:1-8,书1:8-9,太5:18,太7:24-27,诗119:105,诗119:89 (3)出34:27,耶36:1-3,加1:11-12,林前2:12-13 (4) 彼后1:21,林前7:25 下、40 下,彼后3:15 下-16,书1:7-8,路24:44,约5:39 ;二、(1) 太5:18-19 (2) 启22:18-19 ;三、(1) 撒下7:28 上,诗19:9,诗119:142,王上8:56,赛40:6-8; 四、(1) 书1:7-8, 启22:18-19, 彼后3:15下-16;五、(1) 约16:13 上,林前2:10-11(2) 弗1:17,诗119:18,提后2:15,彼后3:15 下-16 (3) 赛34:16,来1:1-2 上 ;六、(1) 林前10:11,罗15:4,弗3:9-10 (2)赛55:8-11;七、(1) 太5:18,彼后3:15 下-16 (2) 提后3:16 上,太5:18-19,启22:18-19。

第三章 论神

一、 我们相信独一真神(1)。神是灵, 祂不是由物质构成(2)。神是有位格的存在,具有自我意识和意志,能够感觉、思想、决定(3)。神是永活的,祂就是生命(4)。祂完全自存,既非衍生于其他任何事物,也不倚赖祂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而存在(5)。神是无限的,祂浩瀚广大、无所不在,不受空间的限制,随处可寻(6);祂是永存的,祂不会成长和发展,祂的本性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也不会有任何变化(7); 祂的智慧无可测度,祂的知识无限,毫无错误,没有任何事物对祂是偶然和不确定的(8); 祂拥有无限的权能, 祂凭自己的意旨行事,没有任何势力可以拦阻祂,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祂失败(9);神的自由也是无限的,祂的决定和行动不受外在因素所左右,完全是祂自己自由决定的结果(10)。神是不改变的, 祂的本质无瑕,不改变也不被修正,祂的性情完全,不增添也不减少,祂的心思、计划和作为也不会改变,神的旨意及计划永远是前后一致的(11)。荣耀的神永远配得我们敬拜(12) !

二、 我们相信神绝对良善(1)。祂是圣洁的,祂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不被世上的邪恶所沾染或玷污,绝不参与在邪恶当中,也不能被恶试探(2)。祂是公义的,律法由祂而出, 祂恨恶并审判一切罪恶(3)。祂是正直的, 祂执行律法绝对公正,并不偏待人(4)。神是纯正的,祂的本体就是真实, 祂的话语诚实无伪,绝对信实地遵守祂的应许(5)。神就是爱,祂仁慈地关心人类的益处,并付诸爱的行动使人获益(6);祂厚赐恩典给人,并不根据他们的功劳、价值或所配得的来对待他们(7);祂广施怜悯,以温柔的心肠对待人类,顾念人类的可怜、无助和贫穷(8);祂宽容、忍耐人类的悖逆,且持续提供救恩(9)。神的美善永远配得我们赞美(10) !

三、 我们相信神的属性完美和谐,毫无矛盾,互不冲突。所以我们理解其中一个属性时需参照其他属性,因此神公义的作为中都包含着祂完全的爱,而神爱的行动中也蕴含祂完全的公义(1)。

四、 我们相信神是独一的,且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1)。圣父、圣子、圣灵同质、同尊、同荣皆为神,完美和谐,是永恒的。神的独一性和祂有三个位格并不矛盾,这是敬虔的奥秘,在世间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2)。

五、 我们相信神有一个明确的计划。神的计划是在永恒中为着祂的荣耀,按照祂圣善的旨意,完全自由地选择了创造、保守、引导和救赎,祂的计划涵盖万有,且大有功效, 祂的命定必定成就,不可改变(1)。神是历史的主宰,正引导历史走向祂所制定的目标和终局(2)。

六、 我们相信神借着祂的话语从无中创造万有,一切受造的包括宇宙万物、人类和天使没有一样不是祂创造的,除神以外没有其他终极性实体(1)。神原本的创造都是美好的,一切受造物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其中没有一样是邪恶的(2)。万有的存在都有其目的和意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并且荣耀祂(3)。

七、 我们相信神对万有的护理。神保守维护祂所造的,并通过祂大能的治理引导其走向祂预定的目标(1),为此神阻止、限制、化导、惩罚罪恶,并借着神迹超自然地介入来成就祂的旨意(2)。神的护理之工普及一切受造之物(3)。

相关经文: 一、(1) 申6:4-5,约17:3 (2) 约4:24 (3) 出3:14 上(4) 耶10:10 上, 但4:34, 创21:33, 申33:27上,约1:4,约壹5:12 (5) 出3:14 上,约1:3,西1:17(6) 耶23:24, 诗139:7-12 (7) 诗90:1-2, 启1:8 (8) 诗147:5, 来4:13, 太10:29-30 (9) 创17:1 中, 弗1:9,伯42:2,但4:34-35 (10) 弗1:5、9、11,诗115:3,罗11:33-36 (11) 诗102:26-27,诗33:11,玛3:6 上,雅1:17,来13:8 (12) 但4:34 下,罗1:25 下;二、(1) 可10:18 (2)利11:44 上,约壹1:5,哈1:13 上,伯34:12,雅1:13(3) 创18:25,约17:25,诗19:7-9,彼前2:23,诗9:7-8(4) 申10:17,代下19:7,太5:45 下,罗2:6-11,彼前1:17 (5) 耶10:10,撒上15:29,多1:2,民23:19,提后2:13 (6) 约壹4:16 中,约3:16,申7:7-9,约壹4:10,徒14:16-17,林后9:8-11 (7) 出34:6,弗1:5-8,弗2:5-9,罗3:21-30 (8) 出34:6,诗103:13,太9:36-38,可6:34,太14:14 (9) 出34:6, 罗2:3-5, 罗3:25-26, 彼后3:9(10) 诗150:1-6;三、(1) 太22:36-40,太5:38-39;四、(1) 申6:4-5,约17:3,太28:19 中,太3:16-17,林后13:14 (2) 参照《亚他那修信经》;五、(1) 诗33:11,赛14:24、27,赛46:10-11,诗139:16,弗1:3-6 (2) 但2:20-22,但4:24-25、34-35,弗3:20-21,启1:8 ;六、(1) 创1:1、3,诗33:6、9,约1:1-3 (2) 创1:31 上,传3:11 (3) 西1:16-17,启4:11, 罗11:36; 七、(1) 尼9:6, 西1:17, 来1:3,太6:26-30,太10:29-31 (2) 创20:6-7,创50:20,伯1:12、2:6,林前10:13,拿1:1-17 (3) 诗103:19。

第四章 论人与罪

一、 我们相信人是神奇妙而美好的创造(1)、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的,就是真理的仁义和圣洁(2),拥有尊严、自由意志、理性、情感和不能朽坏的宝贵灵魂(3),理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待(4)。人能与神保持有意识的个人关系,能认识和回应神,可以通过顺服完全地实现神创造的旨意(5)。人具有永恒的前途,人活着的目的是荣耀神、服事神,并且永远以神为乐(6)。

二、 我们相信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魔鬼撒但引诱违背了神的命令陷人类于罪中(1),死亡也因此临到堕落的人类(2)。所有人都承受了堕落败坏的罪性(3),成为罪的奴仆(4),陷入空虚、无知、狂傲、偶像崇拜之中(5),招致神的震怒(6),最终要面对神公义的审判(7)。此外,人的罪恶不但破坏了神完美的创造,同时也导致人类社会深受伤害(8)。

三、 我们相信人因犯罪已经与神隔绝,失去了与神的美好关系,偏离神并与神为敌,人性被罪所败坏(1),虽有自由意志却只能倾向恶而无法选择神,心灵昏昧,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属灵事物,更无能力通过悟性或行善与神恢复关系(2);惟靠神的恩典及拯救(3)。

相关经文: 一、(1) 创1:31 上(2) 创1:26-27,弗4:24 (3)创2:7,诗8:4-8,太6:25-26 (4) 创2:18 (5) 创2:7,创1:27(6) 赛43:7,启22:3,罗5:11;二、(1) 创3:1-6,罗5:12 上,罗5:19 上(2) 罗5:12,罗6:23 上(3) 罗5:19 上,罗7:14下(4) 罗6:17 中(5) 罗1:21 下-23 (6) 罗1:18,约3:36下(7) 来9:27,启20:11-15 (8) 创3:6-19,罗1:24-32 ;三、(1) 创3:8-12,赛59:2,赛53:6 上,罗1:21 下-23(2) 罗1:24-28,罗7:21-24,罗3:9-20 (3) 弗2:1-10,罗3:21-23。

第五章 论耶稣基督

一、 我们相信耶稣是基督(1),是神的儿子(2),是我们唯一的救主(3)。祂是太初永存的道,与父神同在, 祂就是神(4),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5)。祂在万有之先,万有借祂而造,也靠祂而立(6), 祂是一切生命的源头(7)。

二、 我们相信耶稣是神在肉身中的显现(1),永恒的神进入有限的时空,由圣灵感孕藉童贞女马利亚降生,取了人的血肉之体(2),具有完全的人性(3),只是没有罪(4)。祂的到来将神完全地向人类彰显出来,成为人类认识及通往神的唯一的道路(5)。

三、 我们相信基督只有一个位格,并在同一位格内存在神、人二性,神性与人性不相混淆,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且会合于一个位格之内(1)。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3),是神、人之间唯一的中保(4)。

四、 我们相信耶稣基督在世上完全彰显了神和真理(1), 祂的受死和复活成就了神人和好的救赎大功(2), 祂复活、升天,坐在权能父神的右边统管万有(3)。祂将再来, 祂的统治将达致完全,祂的荣耀将充满全地(4)。

五、 我们反对将耶稣基督仅仅视为道德楷模、伟大的教师、人类的典范,从而弱化甚至消除其神性的错误观点(1)。

相关经文: 一、(1) 太1:1、16,太3:16,太16:15-17,徒2:32-36 (2) 太3:16-17,太16:15-17,约14:5-11,罗1:4 (3) 约14:6, 徒4:12 (4) 约1:1-2, 约壹1:1-2, 约17:3-5, 约10:30 (5) 太28:19, 约1:18, 约13:3, 约14:8-11 (6) 约1:1-3,西1:15-17 (7) 约1:4,约壹5:12 ;二、(1) 加4:4,腓2:6-7,约1:1、14、18,提前3:16 (2) 约1:1、14,太1:18-25,加4:4,赛7:14 (3) 路2:52,太4:1, 太4:2, 约4:6-7, 可4:38 上, 约11:33-35, 可14:33-34 (4) 约8:46,林后5:21,约19:6,太27:3-4,来4:15, 彼前2:22 (5)约1:18,约14:8-11,约14:6,来10:19-22 ;三、(1) 参照《迦克墩信经》(2) 约1:1-4,约5:19-23,约10:30 (3) 加4:4,可6:3,腓2:6-8,提前3:16,来2:14 上(4) 约14:6,提前2:5;四、(1) 约1:17-18, 西1:15, 西2:9, 来1:3, 林后4:4-6 (2) 赛53:1-12,林前15:3-4,罗1:3-4,加1:4,西1:20-22,罗5:1-11,彼前2:24-25,林后5:18-21,林前15:20-22(3) 路24:50-51, 弗4:8-10, 弗1:20-23, 腓2:6-11 (4)但7:13-14,太26:63-64,约14:1-3,彼后3:8-13,启11:15-18, 启19:5-9; 五、(1) 约5:16-24, 可2:5-12,约10:24-38。

第六章 论救恩

一、 我们相信耶稣基督将自己一次献上,成就了永远的救恩(1)。无罪的基督钉在十字架上为全人类成了咒诅(2),神在祂的身上审判了罪恶(3),成全了律法的公义(4),显明了神的慈爱(5)。基督为人类的罪受死(6), 祂救赎的功效显明在那些因信祂名而与祂联合的人身上(7),担当他们的罪(8),免去神的愤怒(9),终结神人之间的敌意和疏离,成就永远的和好(10)。

二、 我们相信除耶稣基督之外,神没有赐下别的名使人靠着可以得救(1)。神爱世人,祂邀请人对救主及生命的主作出回应,全心悔改相信,将自己全然献给祂(2)。

三、 我们相信一个人获得神的救恩需要归正(1) ,即悔改转离自己的罪并以信心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2),神便赦免他的罪(3),称他为义(4),赐下圣灵住在他里面(5),使他重生作神的儿女( 6 ) ,得享永生(7)。人的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因此人无法为自己的得救自夸,只能存谦卑感恩的心,将荣耀归给神(8)。

四、 我们相信人因信与基督联合(1),旧人就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又与基督同复活(2),从此脱离罪的权势,不再作罪的奴仆(3),也从肉体及其邪情私欲的辖制中得到自由(4),活在圣灵的管理之下(5)。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将自己完全献上,作义的奴仆,理应且有力量拒绝罪的诱惑(6),治死肉体,顺从圣灵,成为圣洁,活出基督的样式(7)。

五、 我们相信当我们离世时就与主同在(1),我们的道德和属灵生命将会完全(2);当基督再来时,已死去的信徒将会复活,在世信徒将会改变,灵魂和身体俱得荣耀(3),得到不会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的天上的基业(4)。

六、 我们相信人得救乃至得荣耀是出于神的拣选(1),这拣选就是神本着祂丰富的怜悯、无尽的大爱及恩慈,从创世以前预定一些人将在基督里与自己和好,得着永远的荣耀(2)。神的拣选不以人的善恶、自由意志甚至信心为依据,因此全然属乎神的主权和怜悯(3)。祂必保守蒙恩得救的人不至失去救恩(4)。罪人的沉沦绝非神所喜悦的, 祂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悔改得救(5),人的灭亡完全是由于自己的罪,也因不信基督、拒绝救恩(6)。

七、 我们反对人的得救不稳固的观点(1),但也认为用“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来表达救恩永不失落并不恰当。救恩并非人所决定乃是由神所赐,是否真正蒙恩得救,并非完全可以从外在形式和表象上判断(2),真正蒙神所救者祂必保守到底,他的救恩永不失落(3)。

八、 我们反对一切别样的“ 福音” (1)。在耶稣基督十架完全恩典之外,对于宣称诸如不行割礼、不守律法、不守安息日、不领受新启示、不受全身浸礼、不蒙头、没有痛哭认罪或罪得赦免的经历、不说方言、必须属于或不属特定教会者不能得救,以及因爱称义的谬论,我们都一概弃绝(2)。

相关经文: 一、(1) 来7:26-27;来10:12-14,来5:9 (2)林后5:21,加3:13 (3) 林后5:21,赛53:4-6 (4) 罗3:25 上、31,彼前3:18 上(5) 罗5:8,约壹4:9-10 (6) 提前2:5-6,来2:9,约壹2:2 (7) 徒2:38,罗6:3-5 (8) 彼前2:24 (9)罗5:9 (10) 罗5:1-2,罗5:10-11;二、(1) 约14:6,徒4:12 (2)约3:16,徒2:37-39,徒3:26,罗12:1;三、(1) 徒3:18-19(2)徒2:38 (3)徒2:38,弗2:7 (4)罗3:22,罗5:1 (5)徒2:38,弗1:13-14 (6) 约3:6,约1:12-13,约壹5:1 上(7) 约3:16,约5:24,约壹5:11-13 (8) 弗2:8-9,罗3:27-28,林前1:30-31;四、(1) 加3:26-27,加2:20 (2) 罗6:3-5 (3) 罗6:6-7,罗6:18,罗6:22 (4) 加5:24 (5) 罗6:6-7、18(6)加5:25,罗8:9 (7) 罗6:12-14,罗8:10-11 (7) 罗8:12-16,罗6:22,加5:16,加2:20;五、(1) 帖前4:13-16,路23:43,来12:22-24 (2) 林前13:9-12,林后3:18 (3) 帖前4:15-18,林前15:50-54,林前15:35-49 (4) 彼前1:3-4;六、(1) 弗1:3-6 (2) 弗1:3-12,弗2:4-7 (3) 罗9:11,罗9:16 (4) 罗11:29,约17:12 (5) 结33:11,提前2:4,彼后3:9 (6) 罗3:23,来9:27,约3:16-18 ;七、(1) 弗1:3-6,罗11:29 (2)弗2:8,罗3:28 (3)约10:27-30,来13:5下;八、(1) 加1:6-10 (2) 加3:1-14,西2:12-23,徒15:6-11,弗2:8-9。

第七章 论圣灵

一、 我们相信圣灵是神(1)。祂是三位一体的第三位(2),有心思、意志和情感(3), 祂是神的灵,是基督的灵(4)。圣灵的工作包括创造(5)、启示(6)和默示圣经(7)、见证基督(8)、光照人心(9)、使人归正重生(10)、为人代祷(11)、教导真理(12)、交通感化( 1 3 )、引导管理( 1 4 )、带领成圣( 1 5 )、赐下恩赐( 1 6 )、荣耀基督(17)。

二、 我们相信人凭自己无法认识神(1),惟有圣灵的光照使人因认识基督而认识神(2)。圣灵的光照通常透过福音、圣经、见证、聚会等途径临到(3),使人悔改、认罪、重生, 祂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并且赐下印记,成为我们得基业的凭据(4)。

三、 我们相信当人信耶稣基督的那一刻,圣灵就进到他里面(1),并且常住,永不离开(2)。祂在人的生命中显明基督的义,叫人自己责备自己(3); 祂引导人进入真理,要求人顺服(4),并借着人的顺服释放神的大能,以使人治死肉体、活出基督的生命,荣耀基督(5)。当人消灭圣灵的感动而不顺服时, 祂就为人忧伤(6),并用说不出的叹息照着神的旨意替人祷告(7)。

四、 我们相信神的旨意是叫每个基督徒过被圣灵充满的生活(1),就是把自己生命的主权完全交给圣灵管理(2),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来计划、判断、抉择,而是顺服主和祂的话语(3)。从而不再放纵肉体的情欲(4),行在神的光中(5),常住在神的爱里(6),满有神的生命和平安(7),结出圣灵的果子(8),生活里充满赞美和感恩,凡事存敬畏基督的心,能够彼此顺服(9),时常思念天上的事(10),竭力追求完全(11)。

五、 我们相信当人信耶稣基督的那一刻,圣灵就进到人里面给人施洗,圣灵借着这洗礼,把人连于教会的元首基督,又与其他肢体联络成为一个身体,就是基督的身体—— 教会(1)。

六、 我们相信圣灵的恩赐是圣灵为了基督身体的益处随己意分赐给每个人(1),使每个肢体都各尽其职,照着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共同建造基督的身体(2)。

七、 我们反对人信耶稣后仍需追求重生或灵洗的观点(1);并反对借特殊经历蒙受“ 第二次恩典” 达致完全成圣的主张(2);也反对将圣灵充满局限于个人性的特殊经历,而忽略其应为基督徒生命普遍常态的偏差(3)。

八、 我们反对将现今信徒所说的方言看作得救的凭据(1)、被圣灵充满的必然表现(2)、受圣灵或受圣灵洗的标志(3),也反对方言祷告无意义的观点(4)。我们认为如今信徒所说的方言,是圣灵为造就个人生命而赐下的属灵恩赐,不能通过学习和操练获得(5)。方言是信徒个人灵的祷告(6),向神讲说各样的奥秘(7),其功效乃造就说方言者自己(8)。因此,我们不禁止信徒说方言(9)。但另一方面,方言祷告不同于悟性祷告(10),若没有人翻,就无人能听得懂,这会使在场不通方言的或不信的人跌倒(11)。所以在公众聚会中,若有说方言的,只好两个人,至多三个人,且要轮流着说,也要一个人翻出来;若没有人翻,就当在会中闭口、只对自己和神说就是了(12)。

九、 我们反对片面解释圣经经文,并以此为根据宣告疾病得医治,甚至教导人拒绝就医服药的极端言行(1)。我们相信耶稣基督是我们身体和心灵的医治者(2)。我们应积极寻求主的医治,但医治来自神的主权、大能,并所赐的信心,而非主观相信得医治的口头宣告(3)。

十、我们反对高举和过分强调神迹奇事,却忽略将信心建立在神自己和话语的根基上(1)。

相关经文: 一、(1) 林前3:16-17、林前6:19-20,徒5:3-4(2) 太28:19 (3) 罗8:27,林前12:11,弗4:30 (4) 林后3:3,太10:20,罗8:9,徒16:6-7 (5) 创1:1-3,诗33:6 (6) 弗1:17(7) 提后3:16 (8) 约15:26 (9) 约16:8-11 (10) 约3:5-8(11) 罗8:26-27 (12) 约16:13-14, 林前2:13 (13) 林后13:14 (14) 罗8:14 (15) 罗8:1-4 (16) 林前12:4-11 (17) 约16:13-14;二、(1) 太16:15-17,太11:25-27(2) 林前2:7-11,太16:15-17 (3) 徒16:13-15、林前15:3-4,提后3:15-16,约20:30-31,太18:19-20 (4) 撒12:10,约16:8-11、约壹1:5-10,约3:5-6,罗8:15-16,弗1:13-14 ;三、(1)徒2:38,弗1:13-14 (2) 约14:16-17 (3) 约16:7-11 (4) 约16:13-14,罗8:5-8 (5) 罗8:11-16,约16:14 (6) 弗4:30(7) 罗8:26-27; 四、(1) 弗5:18(2) 林前6:19-20 (3) 太16:24-26,约15:5-7 (4) 加5:16-17 (5) 约壹1:5-9 (6) 约壹4:16,罗8:31-39 (7) 罗5:3-5,罗8:5-6 (8) 加5:22-24(9) 弗5:18-21(10) 西3:1-4 (11) 彼后1:3-11,腓3:7-16;五、(1) 林前12:13,弗2:20-22 ;六、(1) 林前12:4-11 (2)罗12:3-8,弗4:11-16,彼前4:7-11;七、(1) 约1:12-13,约壹5:1 上,徒11:15-17、15:7-9 (2) 腓3:12-16,彼后1:3-11 (3) 弗5:18-21;八、(1) 罗10:9-10,徒8:35-38 (2)弗5:18-21,出31:1-5 (3) 徒2:37-41 (4) 林前14:2、4 上、18 (5) 林前12:7、10 中,林前14:4 (6) 林前14:14 (7)林前14:2 (8) 林前14:4 上(9) 林前14:39 (10) 林前14:2上,林前14:14 (11)林前14:23-25 (12)林前14:26-28 ;九、(1) 提前5:23 (2) 太8:17 (3) 徒3:16;十、(1) 太17:1-5,彼后1:12-21。

第八章 论教会

一、 我们相信教会是由神从世界中呼召出来的相信耶稣基督的历世历代信徒的团契(1),是神的子民(2)、基督的身体(3) 和圣灵的殿(4)。是父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所拣选(5),基督用自己的血买赎回来(6),又是圣灵借洗礼联络成为一个身体(7)。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头和元首(8)。

二、 我们相信教会当以敬拜、赞美和感恩,将荣耀归与我们的神(1);也当宣讲和教导神的话语,以此供应信徒生命的需要,并造就他们成为基督耶稣的门徒(2);教会也应当是个属灵的家,信徒在其中照着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实践彼此相爱的主的命令(3);教会也当施行圣礼( 洗礼和圣餐) 来宣告神的救恩并记念基督耶稣的苦难,以此激发我们爱主的心(4);教会又应当执行纪律,审判教会中的罪恶,挽回跌倒的信徒,以此保守教会的圣洁,预备将教会毫无瑕疵地献给基督(5)。

三、 我们相信教会在地上作为神有君尊的祭司(1),应当为万人代求、祝谢,对一切执政掌权的也当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地度日,这是好的,在神和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因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2);教会作为真理的柱石和神奥秘事的管家,有责任积极向世人宣扬神的福音(3);教会又作为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应当竭力实践神的爱,以此宣扬那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荣耀神的圣名(4)。

四、 我们相信洗礼是一个公开的见证,宣告受洗者一心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借此归入三一真神的名下(1);洗礼也是信心的行动,证明受洗者已经与基督联合,和同死、同埋葬、同复活(2);洗礼也是一个新生的开始,表明受洗者罪得赦免,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3);洗礼也意味着加入永生神的教会(4)。我们认为浸水礼和点水礼都能体现上述属灵意义(5)。我们不主张婴儿洗礼,却建议给婴儿行奉献礼(6)。

五、 我们相信圣餐( 擘饼) 的目的在于表明和纪念主的死(1),圣餐直观性地表达了基督死亡的事实和意义,形像地呈现基督的死所成就的救恩,提醒我们基督的死是我们得救的基础。我们并不认为祝谢过的饼和杯实际变成基督的身体和宝血,也不认为基督实际临在饼和杯中,而是把饼和杯当作基督的身体和宝血领受,以此纪念主的死、在信心里与主联合、盼望主的再来(2)。只有已经受洗公开表明信仰的人才可擘饼,在领受之前应当省察自己,免得干犯主的身和主的血而吃喝自己的罪。圣餐是主基督亲自设立的,凡基督的跟随者都应按照主的吩咐,常在教会中遵行(3)。我们认为圣经所言“ 一饼一杯” 就是指我们所领受的是同一位基督的身体和宝血,这提醒我们要在主里合一(4)。

六、 我们相信教会治理的权柄来自于元首基督耶稣(1),祂用神的话语和圣灵来治理教会(2),也通过拣选呼召自己的仆人来治理教会(3),这呼召必然在他们属灵生命及恩赐上显明出来(4),会众也必会据此明白神的拣选而承认、依从和顺服,如此神的仆人才能行使治理教会的权柄( 5 )。教会按立牧师、选立长老,意味着神治理教会权柄的显明,也表明教会属灵秩序的确立(6),他们治理教会应体现基督身体的合一(7)。

七、 我们相信耶稣基督的教会是合一的教会(1),因为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位,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凡是与此相连的都同是基督身体的一部分(2)。我们虽然是独立自主的地方教会,但同时也是普世教会的一部分,我们理应与兄弟教会同喜乐、同流泪(3);并且应当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4),力求在真道上同归于一(5),以彼此相爱见证我们是基督的门徒(6),并同心竭力传扬主的福音(7)。

八、 我们相信政教分离是符合圣经的原则(1),教会应本着良心的原则尊重神赐政府的权柄(2),教会的自主权也应得到维护(3)。

相关经文: 一、(1) 林前1:2 (2) 多2:14,来8:10,彼前2:9-10 (3) 弗1:23 (4) 弗2:19-22,彼前2:5 (5) 弗1:4-6,彼前1:1-2 (6) 弗1:7,弗5:25 下-27,徒20:28 (7) 林前12:13 (8) 西1:18,弗5:23 下;二(1) 弗1:3-14,弗3:21 (2) 弗4:11-16 (3) 彼前4:7-11 (4) 太28:18-20, 林前11:23-32 (5) 林前5:9-12,加6:1,林后11:2;三、(1)彼前2:9、出19:5-6 (2) 提前2:1-6 (3) 提前3:15 下-16,弗3:9-11,可16:15 (4) 太5:13-16,太22:37-40,彼前2:9; 四、(1) 太28:18-20, 加3:26-28, 徒2:37-38 (2)徒8:36-38,罗6:3-5 (3) 徒2:38、彼前3:21,林后5:17 (4)太16:15-18, 徒2:41-42 (5) 彼前3:21 (6) 路2:22-24 ;五、(1) 路22:14-20 (2) 林前11:23-26 (3) 林前11:27-32(4) 林前10:16-17; 六、(1) 西1:15-18, 弗5:23 下(2)徒20:32,启2:7 上(3) 徒20:28,彼前5:1-4 (4) 提前3:1-7,多1:5-9 (5) 徒14:23,来13:7、17 (6) 徒20:28 (7) 弗4:2-3,林前12:12-27;七、(1) 约17:20-23 (2) 弗4:4-6,林前12:12-13 (3) 林前12:26-27,罗12:15 (4) 弗4:2-3 (5) 弗4:13 (6) 约13:34-35 (7) 太28:18-20,可16:15,腓1:5 ;八、(1) 太22:21 下(2) 罗13:1-7,彼前2:13-19 (3) 徒4:18-20,徒20:28,徒20:32,徒14:23。

第九章 论属灵争战

一、 我们相信圣洁的神并没有创造魔鬼(1)。引诱人类始祖犯罪的魔鬼撒但在叛逆前原是智慧充足、全然美丽、又受膏遮掩约柜的基路伯(2);却因从神得的智慧、美丽和受膏,心中骄傲,要与神同等,就带着部分天使叛逆了神(3)。因此,撒但和它的追随者从天上被神驱逐坠落下来,此后撒但在空中建立了专门敌挡神的黑暗国度,成了空中掌权者的首领(4)。邪灵就是那些撒但的差役、堕落的天使(5)。

二、 我们相信仇敌败坏世人的工作仍在进行(1)。撒但以各种谎言迷惑普天下(2),用各样的罪和死亡辖制、伤害世人(3),弄瞎不信之人的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的福音光照他们(4),夺走撒在人心中神的道(5),敌挡神旨意的成就(6)。

三、 我们相信属灵争战是真实的(1)。撒但千方百计诱使信徒随从肉体的私欲、沉迷自我、贪爱钱财、爱慕世界的虚荣(2),犯罪远离神(3),又在神面前昼夜控告他们(4),逼迫神的教会(5),还装作光明的天使传讲异端,混乱主的道和祂的教会(6)。

四、 我们相信耶稣基督已经得胜(1)。神的儿子显现,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2),主耶稣在旷野胜过了撒但的试探(3),更在十字架上藉着死败坏了掌死权的魔鬼(4),拿着阴间和死亡的钥匙(5),从死里复活得着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6), 祂升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凯旋而归(7),已坐在权能父神的右边,得着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父神又将万有服在祂的脚下,使祂为教会作万有之首(8),将来在荣耀里降临,把撒但及其追随者扔在硫磺火湖里,直到永远(9)。

五、 我们相信靠着耶稣基督我们已经得胜有余(1)。我们应当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穿戴祂所赐的全副军装,奉主的名勇敢抵挡魔鬼及其一切诡计,主的得胜必成为我们的胜利(2)。

六、 我们反对夸大魔鬼的作为——认为所有疾病及一切不好的事皆出自邪灵作为的观念(1)。

相关经文: 一、(1) 创1:31 上,结28:12 下-18 上(2)结28:12 下-18 上(3) 赛14:12-15, 结28:16-17 上,启12:4 上, 犹6 (4) 路10:18, 弗6:12, 弗2:2 下,太12:25-26、但10:12-14、20-21(5) 启12:4 上, 启12:7-12;二、(1) 彼前5:8 (2) 约8:44,启12:9 上 (3)罗5:12,林前15:55-56,约10:10 上 (4) 林后4:3-4 (5)可4:14-15 (6) 但10:12-14、20-21; 三、(1) 弗6:12 (2)太4:3、6、8-9, 约壹2:15-17, 雅4:4-5, 提后3:1-5(3) 林后2:11,帖前3:5,雅1:13-15 (4) 启12:10 (5) 启2:10,约10:10 上(6) 林后11:13-15;四、(1) 启5:5 (2)约壹3:8 下(3) 太4:1-11,太12:22-30 (4) 来2:14-15 (5)启1:17-18 (6) 太28:18 (7) 弗4:8 (8) 弗1:20-23,腓2:9-11(9) 启19:11-16、启20:1-3、启20:10 ;五、(1) 罗8:37 (2)弗6:10-18;六、(1) 约9:2-3,创45:4-5。

第十章 论末世

一、 我们相信基督作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将来必从天上降临(1),建立祂永远的国度(2)。耶稣基督再来时,因信祂得蒙救赎的信徒,必从死里复活并穿上永不朽坏的荣耀身体,而那些祂再来时还活着的信徒瞬间就变成荣耀的身体,他们一同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和主永远同在。这是信徒最大的盼望,也是最大的安慰(3)。祂必领他们进入永恒的新天新地,就是父神在永世里为他们预备的天国(4)。在那里,神的帐幕在人间,神要与人同住,他们要做神的子民,神要做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以后再没有咒诅。在那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他们都要事奉祂,也要见祂的面。不再有黑夜,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与主一同作王,直到永远(5)。

二、 我们相信一切罪恶最终必受到神公义的审判(1)。那时迷惑人类的魔鬼撒但和追随它的邪灵,最终被扔在硫磺火湖里,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远(2)。死亡和阴间也要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无论大小,都要站在神的白色大宝座前,照他们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这硫磺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因为这是他们与神第二次的隔绝,也是永远的隔绝,从此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见造物主的面(3)。

三、 我们认为关乎主再临和将来的事我们所知有限,不宜在具体进程和细节上过多争论(1)。我们也坚信无人知道主再来的具体时间(2),故应警醒预备,忠心事主,等候迎接祂的再来(3)。

相关经文: 一、(1) 启1:7,帖前4:16 (2) 启11:15 (3)帖前4:13-18 (4) 启21:1-2, 启22:12-14 (5) 启21:3-5,启22:1-5 ;二、(1) 启21:8 (2) 启20:10 (3) 启20:11-15;三、(1) 徒1:7 (2) 太24:36,帖前5:1-3,彼后3:10 上(3) 太24:42-44,太24:45-50,启22:20。

《信约》:基督徒信仰的规范与理解 / 新恩

提起教义(doctrine),大多数人联想到的往往是枯燥难耐的说教。许多人甚至感到它是“ 一个令人如坐针毡的字眼”。1 当基督徒受后现代反权威、反理性思想的影响,或者接受教会内注重道德伦理、神秘经验的某些教派传统时,对教义(或神学)尤其反感。2此外,有一个比较严肃的观点认为:对信仰做出理论性的界定,是基督教希腊(哲学)化的结果,换言之,是西方教会的产物。对此,一篇短文无法作出充分的回应,本文只想指出,圣经与教会传统是紧密相连的。希望本文对信约的说明可以让我们认识基督徒信仰的根本所在。

众所周知,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旧约作为正典(Canon)的一部分,其神学构成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信仰基础。“ 十诫”便是其核心。后来先知们的信息无论多么富有灵感,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 十诫” 之上。否则,便是假先知的信息。所以,在福音书中,主耶稣把律法与先知的道理(即旧约)归纳为“ 爱上帝并爱人如己”,这恰恰就是“ 十诫”的结构。这一点绝非偶然!3 而在马太福音中,主祷文具有严谨的神学框架。可以断定,它早期基督徒信仰最基本的条文之一。尽管圣经的教导十分丰富,但为了易于记忆与思想,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都给了我们简明的道理框架。这不仅规范了我们的信仰,也促使我们去寻求对信仰的理解。

如果我们留意初期教会彼得、保罗、约翰这三位主要使徒的著作,就会发现,虽然他们侍奉的地方相隔万里,几十年都未必能见上几面,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却能在所传的“ 真道上同归于一”。不错,许多人指出他们有差异,我们也承认有,但那是在文学风格与神学侧重上,不是在本质上的。4 当然他们还有各自的侧重点,因为他们有特定的听众/ 读者。尽管如此,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福音信念的一致性。5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的心里有共同的信条。正如保罗劝诫提多、提摩太:要持守所听见的纯正教训。6 而这教训是有模式的。7 违背了它,信仰就没有意义。哪怕是天使,所传的若是与使徒传的不一样也要受咒诅。8 那么,作为基督徒,我们绝不可含糊,必须知道这纯正的道理规模(the form of teaching)是什么!

保罗在罗马书10 章9 - 10 节指出,人得救“ 要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其内容就是相信“ 耶稣基督是主(神)”,承认他“ 从死里复活”。这正是五旬节彼得讲道的中心思想,也是约翰福音写作的出发点。9 在面对后来出现的异端时,使徒们对此一再重申。10 麦格夫(A. E. McGrath)认为,早期教会在给人施洗时以此作为教理问答。

当使徒们陆续去世后,期间有许多异端出现,11 甚至有冒他们名的作品在流传,败坏许多人的信心。使徒的许多继承人达成共识:有必要制定使徒教训的纲领,并编辑使徒的作品。12 第二世纪末期,与现在新约正典目录几乎相同的书卷名单就已经出现,即《穆拉多利残篇》(L.A.Muratori, 约170 -190)。后来形成的《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的内容,在第二世纪时候也已广见于教父的作品。13 值得注意的是,完整的新约目录是东方教父阿塔那修(Athanasius)在主后367 年的公开信中提到的,而《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在主后325 年就出现了。他恰恰是影响该信经确立的核心神学家之一。另外,在以他命名的信经的开头便严正地告诫人们:“ 凡欲得救者,必坚守大公教会之信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远沉沦。”14 由此可见,我们断不能忽视信经在编辑新约正典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拉丁教父奥古斯丁主张,信经代表圣经的立场,解经时要以信经为参照。他不断劝诫信徒要接受信经为信仰的规范,并且他在许多著作中注释使徒信经,称它“ 言简意长,乃信仰之精义”。15 可以确定:无论东方或西方的正统教会都一直认同信经是信仰的规范,是众教会判别异端的主要依据。

教会历史中, 根据信经制定的信条(Confession)与信约(Covenant) 同样是作为信仰的告白。信条不像信经是普世教会的信仰准则,而是某个宗派的神学陈述。比如信义宗的《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改革宗的《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信约既不是所有教会认同的信条,也不是某个教派的信条,而是许多在神学上大同小异的教会的信仰宣言。著名的《洛桑信约》(The Lausanne Covenant)即是一例。它是全球福音派的共同宣言。《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信约》便属于此类性质的宣言。它基本上是对福音派信仰的继承与重述。

记忆中,中国教会很少有较完整的关于信仰的宣言,倒是不少思想或运动的“ 独立宣言” 和好高骛远的宣教口号。我们所注重的往往是属灵经验与福音事工,非常缺乏基本信仰要道的建造。殊不知,没有真理的敬虔与异教徒无异;没有纯正教义的宗教狂热也不过是异端的行径。在上帝的眼中毫无属灵价值。君不见,有些地方基督徒很多,但也异端丛生;有些地方基督徒很热心,但异端却能轻而易举地摧毁许多人的信仰。近年来,随着三自教会的新派神学正式面世,加上家庭教会中屡受异端邪教的搅扰,在某些地方的三自教会16 和家庭教会都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神学反思,并注重正统教义的学习。《中国家庭教会信仰告白》就是这一处境下努力尝试的重要成果。17 它的意义不在于神学思考的全面与成熟,但标志着中国家庭教会在信仰上的一次意识觉醒。它无论对于防范异端,还是建立教会之间的联系都功不可没。90 年代后,在北京新兴的教会,普遍没有属灵传统也没有宗派背景。18 这种情况各有利弊;利的方面是没有遗传包袱,弊的方面是属灵观念较贫乏与混乱。鉴于此,我们尤其需要怀严肃与谦卑之心,追溯信仰之源流。在上帝的恩眷中,我们得以“ 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弗3:18)。感谢上帝!守望教会在这件事上不是观望,而是步入其中。《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信约》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信约》的起草,与其他正统教会的做法一样,是基于古代教会的三大信经,同时参照历代信条。它是一份带有改革宗色彩的福音派信仰宣言,尝试针对在当前中国的处境,做出一些回应。如在第一章第四条,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第六章第八条,批判了一些在中国教会中较流行的偏差观念;第七章的第八至十条是对极端的灵恩派的指正;第八章第八条陈述了政教关系的立场;第十章除了说明不可或缺的末世事件外,尽量保持较包容的态度。那些在教会历史上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自然也不宜过于固执。

“ 上帝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更期望他的儿女能“ 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 ! 19 每个基督徒都要看到:认知真理,持守并为之辩护,是我们今生的重大呼召!阿们!

——————————

1 麦格夫《今日基督教教义》,第一章,基道书楼,1993 年。

2 赞美网上有人(自称神的真正儿女)视神学为魔鬼败坏教会的伎俩,甚至说“ 三位一体论” 出于撒但。简直是邪恶的亵渎!

3 马太福音22:37 - 40,“ 十诫” 的前四条强调人类对上帝的敬畏与敬拜,后六条是针对“ 爱人如己” 的教导。请参出埃及记20:3 - 17。

4 虽然彼得承认保罗的著作有难懂的地方,但他完全认同保罗的权威。参彼得后书3:15 - 16

5 关于在早期教会有所谓保罗派与彼得派的对抗论调,不在此评述。

6 提多书2:1,提摩太后书1:13。

7 2 Timothy 1:13, the pattern sound of teaching,NIV; Romans 6:17, the form of teaching, NIV.

8 加拉太书1:8 - 9

9 使徒行传2:22 - 36,约翰福音20:31。这些便成了后来《使徒信经》的最重要部分。

10 否认基督没有肉身或没有复活以及律法主义。约翰一书4:2;哥林多前书15:12,20;加拉太书。

11 主要有三种:马吉安主义(Marcionism),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孟他努主义(Montanism)

12 后使徒教父以及尼西亚大会前教父贡献卓著。使徒约翰的门生坡旅甲(Polycarp)的学生爱任纽(Irenaeus)尤其突出。主要作品有《驳异端》、《使徒宣道论证》等。

13《 马丁· 路德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 月第一版,84 页。

14《 阿塔那修信经》开头。此信经可能不是阿氏亲笔,但依据他的神学。焦点是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

15 奥古斯丁,《基本教理讲授选集》,上海光启社。

16 有人说“ 三自教会” 的名称不准确,但由于约定俗成,本文仍然采用。指在“ 三自” 体制内登记的教会。

17 该宣言以改革宗神学为基础,由中华福音团契 、华人归主教会、中华蒙福教会及 其他家庭教会共同起草,时为1998 年。

18 更确切的说法是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教会历史信仰的传统,或宣教士的宗派背景。

19 提摩太前书2:4,犹大书3 节。

牧师访谈: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及未来

(一)中国家庭教会现阶段的特征

《杏花》:您觉得目前中国家庭教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天明牧师:先简单回顾一下我们中国教会的历程。自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1807 年来华传教至今有二百年了,中国教会在神的带领下经历了历史性的成长,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807 年至1949 年,神透过外国宣教士们的辛劳把福音的种子撒在了中国。从沿海撒到内陆,甚至带到最偏僻的边疆小山村。一直到1949 年神透过政权的交替使他们离开了中国。神对宣教士们的心意,或者说神透过宣教士们所要做成的工作,就是广传福音——得人。

第二阶段是从1949 年至1979 年,神透过中国基督徒的苦难打下了中国教会的根基。从50 年代开始,中国教会经历了火的试炼。神透过中国老一辈基督徒的苦难和殉道的血炼净了中国教会,并打下中国教会坚实的根基。从此在中国,基督教不再是洋教,而实实在在成为了中国人自己的信仰。这样,中国教会的根基立住了。

第三阶段是从1979 年至今,神透过中国年轻一代,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基督徒正在建立他的教会。中国教会的春天终于来临了。先是1979 年开始的中国农村家庭教会的复兴,紧接着是1989 年开始的城市教会的复兴——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心灵向神敞开,寻找真神。当时信主的很多人成为了现今城市教会的骨干力量。

第四阶段,不久的将来,也许到了我们的下一代,神会从中国教会差派许许多多的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宣教。

现在中国家庭教会正处在第三阶段,现在正是神建立中国教会的时期,教会要被建造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

 

《杏花》:从1989 年开始城市教会复兴,到如今已经有18 个年头,这期间中国城市教会有些什么样的发展变化?

天明牧师:其中几个方面的变化很明显。第一,群体上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的主要群体一般是老年人或者社会边缘的群体;现在城市教会的群体大多数为年轻人,知识分子及中产阶层的比例明显增多。第二,带领人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的带领人都是那些从监狱里面出来的老传道人;但现在基本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三十岁到四十岁的中青年人。第三,在聚会形式上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聚会主要有祷告聚会、见证交通聚会和查经聚会,没有主日崇拜;而现在都有主日崇拜、各种信徒造就和工人培训,以及活泼的团契生活。第四,同工队伍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几乎没有同工队伍,现在则有同工团队。第五,教会组织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没有组织,教会几乎所有活动都是信徒自发性的聚会;现在则具有一定的组织,有基本的行政制度,教会大部分事工都是有计划和组织性的事工结果。第六,信徒的委身的变化。90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信徒没有委身的概念,哪里有好的讲道,就涌到哪里;而现在信徒基本委身于自己的教会或团契。第七,教会注重点的变化。90 年代初城市家庭教会注重祷告、见证和为主受苦;现在教会注重牧养、工人培训、团队事工、神学、文化使命等等方面。第八,聚会场所的变化。早期城市家庭教会基本上都是在信徒家里聚会;但现在到了一个地步,家庭教会慢慢地走出了一个家庭的局限,出去租一个专门聚会的场所,在公用的聚会场所聚会。这对家庭教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杏花》:前面谈到城市家庭教会的变化,那这些发展变化是不是也带来了教会发展模式的变化?

天明牧师:是的。在我个人看来,目前城市家庭教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自然型增长。早期家庭教会的成长完全是自然性的、自发的,没有任何的目的性可言,强调只要两三个人奉主的名聚在一起,主就在我们中间,这就是教会。慢慢地,人数增加了,出于安全的考虑,就分开聚会,彼此间保持一个很好的关系,当时没有说是不是一个或两个教会的问题,这种自发性的聚集和自然性的成长是早期家庭教会的一种特征。

第二,团契倍增型增长。比较有目的性的教会增长,这样的教会一般有一个教会观,所以当教会增长到一个地步,在一个地方不能够容下时,也出于外在环境的考虑,他们可能会分开聚会,但仍然保持同一个教会的模式,甚至可能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慢慢地教会有很多的聚会点,但它还是一个教会的模式,这也是过去我们教会所走过来的路程。

第三,分开植堂型增长。教会只要增长到一个地步,无法在一个地方聚会,或影响彼此的团契,就分开,分出一个独立的教会,他们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类似于长老会总会,但他们的关系又不像总会那样密切。这些分出来的独立的教会需要招募或聘请新的传道人来带领。

第四,城市家庭教会的成长最近有一种新的趋势,就是把不同的聚会点整合成一个大的堂会,转型成大堂会型教会。随着教会的成长,很多弟兄姊妹,尤其是教会的带领人逐渐地发现,无论是采取分开植堂型增长模式,还是团契倍增型增长模式,到一个地步,都会遇到成长的瓶颈:随着教会团契的增多,教会教牧同工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各团契的重复性事工(如主日讲道)所占去,使得教会在各项专项事工上很难有更多的投入;团契倍增到一个地步,发现一个能够带领团契的工人的成长,比团契倍增的速度缓慢得多,这最终导致教会牧养不力;而且,各团契相对的独立和分散,使教会的资源过分分散,教会无法发挥合一的整体力量,无法承担更多更大的主的事工。因此,城市家庭教会转型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堂会型教会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杏花》:如果城市家庭教会转型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堂会型教会,那么,教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天明牧师:首先是观念上的。家庭教会已经习惯并擅长以团契倍增或分开植堂方式的教会成长,转型使我们从头学习大堂会模式的发展。这种转型,使每位同工及弟兄姊妹在事奉的角色及定位上有所调整,这是极其艰难的重新磨合的过程,而且,我们必须从“ 化整为零、打游击”、“ 一人独挡一面” 的事奉观念中走出来,学习彼此配搭的团队事奉,这些都是挑战,也是对每个神的工人成长的挑战。聚会场所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要转型成大堂会模式,必须从居民区走出来,要找一个相对独立的、不影响周边居民的场所,因为聚会人数不断增多,难免影响周围的邻居。因此,租用写字楼等相对独立的空间是不可避免的。最后,我提醒两点:一、在向大堂会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教会要继续保留、建立和加强牧养性小组,免得转型成功后发现失去了原先牧养的长处;二、是圣灵的工作而不是成长模式的转型带来教会的成长,成长模式的转型只不过是“ 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惟有倚靠圣灵的能力,教会方可继续成长。

(二)教会治理架构的建立

《杏花》:前面谈到,目前中国教会处在被建造的时期,教会想要在中国社会开花结果的话,本身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或有些什么样特征呢?

天明牧师:其实我们这一代的背景极为特殊,我们不是从小成长在教会里,信主之前也没有见过教会,更没有任何建立教会的历史或经验,因此建立好教会的挑战是挺大的。在过去为信仰受逼迫的那个年代里,很难形成一个成熟的教会观,每个信徒能够持守信仰已相当不易。现在环境不同了,教会需要被建造并且用福音来影响社会。

我个人认为想要建立教会,首先要弄清楚真正的教会是什么,这就需要有一个合乎圣经的健全的教会观。

 

《杏花》:请解释一下什么是正确的教会观?

天明牧师:首先,是教会的委身,没有委身,就没有教会。每个信徒包括带领人应该委身在一个教会里。我们委身基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委身在宇宙性教会的其中一个地方教会里,并且在那里不再是一味地支取,而是开始用所得的恩赐服侍其他的肢体。

第二,是教会的牧养,教会一定要有很好的牧养。过去教会更多的是自发性的聚集,感到需要聚会、需要查经,这不是基督教会的常态。教会要有好的牧养,应该有神兴起的牧者及同工,由他们承担起牧养教会的责任,而不是信徒自发性地彼此牧养。

第三,是教会的治理,教会一定要有自己的治理架构。原来中国一般的家庭教会人数并不很多,不需要什么组织,也不需要有什么治理的行政架构。现在随着教会的成长,人数越来越多,建立教会的治理模式,或称行政架构是当务之急。

第四,是教会的神学,教会要确立自己的信仰和神学体系。按道理来讲,应该先有神学,再建立教会才是,中国教会却是反过来了,在基本信仰的基础上先建立了教会,但教会成长到一个地步,才发现需要确立教会自己的信仰和神学体系,以此保护教会在真道上的合一,并指导教会更深一层的事奉。

最后,是教会的目标。一个教会不能够做所有人的工作,仅仅一个世代的教会也无法完成主的大使命,神自己也是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用普世的教会来完成他的大使命计划,而且还在完成当中。因此,我们必须放下自己,谦卑地从神手中、在他普世性的大使命计划里接受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作为自己教会的使命来承担,而且是在这世代中。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主并要确定服事的主要目标群体是什么,重点服侍那些神托付给我们的群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一个最基本的教会的异象和事奉的理念,这个建立是非常需要的。

《杏花》:那么,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所要得着的主要目标群体是什么?

天明牧师:过去中国农村教会成长得比较快,且比城市教会早,但它没有什么目标群体的问题,广大的农村基本只有一个群体,就是农民,没有更详细的分类与阶层。但是城市的人群成分比较复杂,有很多不同类型。

对我们来讲,虽然我们很欢迎所有的人来到我们教会,我们也愿意牧养他们,并与他们一同建立教会,但是我们主要关注知识阶层及专业人士为主的群体,以得着他们为我们主要的目标。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属于这个群体,而且教会中大部分的同工、弟兄姊妹属于这样的群体,所以我们很适合也应该使用神给我们的这些资源来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杏花》:那教会成长的异象呢?

天明牧师:我们教会成长的异象就是,首先建立好北京守望教会,并且透过教会的成长,将来能够在各处建立类似的教会。

《杏花》:这是否意味着守望教会将来以倍增教会的方式成长?若是这样,怎么样能够达到倍增教会的目的?

天明牧师:是的,过去我们是以团契倍增的方式增长,将来我们应该按教会倍增的方式增长。为此,我们首先要建立好一个合一、健康、成熟的教会,将来从这里差派工人,并给予人员及经济上的支持不断建立教会。

《杏花》:如果按照倍增教会模式发展,信徒怎样才能得到很好的牧养?小组是怎么安排的?

天明牧师:过去我们教会一直是以团契倍增的模式成长的,每个团契里有二十到五十人不等,一个团契里的信徒彼此间都认识,由一个带领人带领几个同工一同去牧养,还是能牧养好的。但各团契经整合后,在大堂会里,彼此间的关系似乎比以前疏远了,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牧养小组(家庭小组)来牧养他们。过去我们知道小组很重要,但现在我们越来越切实地感受到小组实在太重要了。

《杏花》:以后是否要通过小组的倍增来增长教会的人数?

天明牧师:现在我们刚刚开始建立牧养小组,就是家庭小组,目前我们家庭小组的目标主要是牧养和关怀我们的会友以及在我们中间稳定聚会的弟兄姊妹。我们还没有想到以小组去倍增,因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小组还没有成熟到一个地步具有能够倍增的功用,所以我们现在主要的目标是以小组来牧养和关怀,将来各小组发展成熟了,也会考虑以小组倍增。我们现在有专门的小组长训练(门徒训练),通过训练好一个小组长,可以建立一个小组,这也是一种透过工人的倍增方式。

《杏花》:您前面提到教会观里的委身、牧养、架构和服事目标,由于认识的差别,特别是在教会治理架构方面,您认为北京守望教会这步迈得容易吗?还是有些困难?

天明牧师:是很不容易。因为教会确立自己的治理架构,就意味着神在教会中的属灵的秩序显明出来,这是魔鬼最不甘心接受的,因此挑战是很大的。难处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对现状的满足。有些人认为现在挺好的,没有必要建立特别的制度,建立不好反而给教会带来更大的麻烦,这不无道理,但教会总是要成长的。二是担心教会有了制度,就拦阻圣灵的工作,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建立教会的治理模式,并不是要建立属人的制度,强化人的管理,而是根据圣经的原则,明确圣灵呼召的教会工人之间、以及他所赐下的不同恩赐之间的彼此配搭关系。三是建立教会的治理架构,意味着原先模糊的同工与同工之间、同工与信徒之间的关系明确起来,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虽是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却是痛苦的,需要时间的。最后,魔鬼的黑暗势力借此机会以各种理由和名义攻击教会,想分裂神的教会,这是一场属灵的、在教会成长道路上必须取胜的争战。

《杏花》:在这个建立教会治理架构的过程中我们能有哪些机遇?

天明牧师:首先,环境上的相对宽松。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比过去教会所处的社会环境宽松多了,所以建立教会的组织,不需要背过去的那种政治包袱,反而教会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好自己,不仅对教会好,对社会也是一种负责的态度。第二,观念上的突破。现在大家越来越能接受组织化的管理及团队合作。教会中的很多弟兄姊妹自己已经在工作岗位中进入管理层;明确各自的职责,彼此合作,以团队来达到目标,这种团队事工理念在社会上已经非常普及。第三,教会发展到一个地步,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在教会里大家必须彼此配搭、团队事奉,但如果教会没有制度,没有属灵秩序的话,在实际事奉及决策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且没有结果。随着教会的成长及事奉的深入,至少工人们已经看到了建立教会治理模式的这种需要。我相信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是神为他的教会预备的。过去我们中国家庭教会认为,按立牧师、建立制度都是属人的,那些教导是受到当时教会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成长局限的影响的。

《杏花》:中国家庭教会建立的制度与国外现有的各个宗派的制度有什么区别?

天明牧师:我们过去一直想建立适合我们教会的、所谓有中国特色的教会模式,为此作过一些取长补短的尝试,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发现我们无法突破和超越近两千年的教会历史中所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几种架构。当然,这种尝试不是没有意义的,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尝试,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不同治理架构的意义所在。如果现在有人问我在这方面对其他教会有哪些建议的话,我的建议就是:每个教会不需要经历很多不同架构的治理变迁,最好一开始就在教会历史中形成的成熟的基本架构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教会的,当然可以做些适当的调整。

《杏花》:您认为现阶段中国家庭教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天明牧师:蒙神的恩典,中国家庭教会的成长很快,人数不断增多,弟兄姊妹生命的变化也很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成熟的教会观。大部分教会是一边建造一边摸索,但有些教会还没有意识到教会观的问题。其实我们教会也是一路摸索这样走过来的。

第二,还没有学会彼此配搭的团队服事。过去教会的工人都是能独立作战的精兵,但是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的团队事奉的时候,就有问题了。其实这不光是教会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第三,还没有系统地整理自己的信仰、建立神学体系。教会的成长应形成成熟的信仰和神学体系,它能帮助教会走向社会及更广阔的宣教事工。

第四,还没有确立合宜的政教关系。中国的环境确实很特殊,中国教会这几十年所走过来的路,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家庭教会成长到今天,该是面对和解决政教关系问题的时候了。确立合宜的政教关系,无论对教会还是对政府,都是一种祝福。

《杏花》:您说中国家庭教会应确立合宜的政教关系,对这个问题,您能不能做更具体的说明?

天明牧师:中国家庭教会走过了五十年的历史,这五十年来中国家庭教会经历了许多的艰难,甚至逼迫,这也使家庭教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合宜的政教关系带来的创伤。这种历史的创伤,给家庭教会带来的普遍心态有两种:一是,因惧怕而顺服政权。他们强调“ 没有一个权柄不是出于神的”,政府的权柄既然是出于神,我们应当无条件地顺服,但这种顺服 “ 不是出于良心, 而是出于惧怕”,这种不是出自尊重神权柄而来的良心,而是出于惧怕的顺服,不是圣经所教导的。另一种心态是,家庭教会因长期受压制和逼迫,便认为政权就是出于魔鬼,因此竭力回避政府、逃避政府,不愿意去面对政府。这种心态也是不对的,因为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政府的权柄确实出于神,应当尊重。

因此,中国家庭教会要确立合宜的政教关系,必须从历史的创伤带来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基督的爱来饶恕政府过去带给教会的伤害,并除掉对政权的惧怕和逃避的心态,仍相信神在人的国中掌权,以此合宜地看待拥有神赐管理这国家权柄的政府,正面地面对政府,与之沟通和对话,积极地表达我们的信仰及信仰立场,并且尽可能以法律途径来解决政教关系问题。这无论对教会、政府,还是对我们的社会,都会是极大的祝福。

我认为教会的自主权是教会所持守的信仰中极重要的一部分,若是放弃了这个,就不再是合神心意的上帝的教会了。教会的自主权具体地体现在,教会在信仰及其实践、人事的任免、财物的管理及使用方面拥有的权利,比如教会的人事权,教会的牧师、长老等,应该遵照圣经的原则,也按圣灵在信徒内心的印证,由教会自己来选立,而不是由哪个宗教部门或机构来审批或任命。我认为合宜的政教关系应建立在“ 政教分离” 原则的基础上,即“ 教会应本着良心的原则尊重神赐政府的权柄,教会的自主权也应得到维护”,这种政教分离是大多数教会所持守的原则,也是被历史证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原则。       

(三)未来展望

《杏花》:您能否展望一下未来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

天明牧师:首先我是很希望每个教会能够带着很清楚的属神的教会观,建造好每个教会,等到有一天,每个教会都放在灯台上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个好的见证。我的建议是:

第一,教会在继续持守火热和爱主的心的基础上,能够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包括表明信徒委身教会的会籍、自己的信仰告白,以及教会的治理架构等,让凡来到教会的人就能清楚地了解教会,也让社会知道教会到底是什么——教会是怎样的一个团体,教会到底信仰什么,教会在地上做什么,教会是如何事奉上帝的等等。

第二,提高教会整体牧养的水准。从牧养的层面来讲,过去我们持基要派神学立场的教会特别看重个人得救,而且所有的事工焦点就是围绕着个人得救,当然,个人得救对一个人来讲是最重要的,是信仰的开始,没有错。但是一个得救的人怎么样能够活出基督耶稣的生命,这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受到罪的伤害而破碎的心灵和人格,如何在基督耶稣里被医治、恢复而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因此带来婚姻关系的恢复、家庭关系的恢复、社会人际关系的恢复等等,这些个人生命在基督里整全的过程,就是教会牧养的重大课题。

第三,建立合宜的政教关系,教会能够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祝福,最终走向世界宣教的行列,成为世界的祝福。

第四,各教会之间能有更多的来往和交流。过去我们家庭教会之间来往和交流甚少,其原因早期多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后来是因为每个教会都埋头苦干、投入自己教会的建造。现在,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北京的各个家庭教会都渐渐显露出来,神透过每个教会所做的工程已经初步显露出来,我们自己也知道在哪些方面神使用了我们,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学习和成长,越来越觉得需要彼此交流,交流各自事奉的经验,探讨事奉面对的共同课题,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资源共享,在一些事工上能够有配搭合作。

《杏花》:为适应目前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带领教会的领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天明牧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说不好就把那些已经牧养教会很好的带领人放在不适合的那边。(笑)作为教会带领人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圣经教牧书信中已经有很清楚的教导。所以,对此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但一定要让我说点什么,那我很想对教会的带领人说:持守从神来的呼召,竭力牧养神的群羊,以坚忍的信心带领教会向前进,进入神的得胜 !

圣经、传统与教会 / D.H.威廉姆斯 著 游冠辉 译

教会历史上大多认为,圣经与传统总体上是彼此相容的,这一点在有些读者看来有点稀奇。传统,或大公教义,是圣经真理的撮要,理论上总是与圣经和谐相联的。有一派人自诩是真正的基督徒,却不接受基督真是人的后裔。奥古斯丁在回应这一派的领袖时说:“ 大公教义,亦即使徒教义,声称,我们的主救主耶稣基督,按其神性说,是神的儿子,按其肉身说,是大卫的子孙……这一教义代表‘ 圣经中最清晰的陈述’。” 传统与圣经如同出一源的溪流,在教会中体现为圣灵的工作,二者只在相互共存中才能得以理解。与其他二者一样,圣经不能因为具有根本的权威性就可以被孤立理解。

然而,在过去四个世纪左右,圣经与传统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它常常是被作为新教与天主教关系中间的一个主要问题提出。当人们讨论基督教传统的产生时,几乎不可能不提到它与圣经权威相比较的权威。不幸的是,一旦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圣经与传统,这个问题就充满了防卫性,对于许多福音派信徒尤为如此。他们的神学逻辑是这样的:圣经是启示,因此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和实践是必要的、具有约束力的;传统出于人手,因此不是必要的,不具有约束力。前者是正典,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后者不是正典,但却声称具有同样的权威性。用更直白的话说,圣经是出于神的,而传统则源于人、出自教会。宗教改革之前的情形便是如此。

对圣经权威的强调通常是以宗教改革前后之间的对立来表述。只有到16 世纪宗教改革到来时,圣经与教会的传统惯例才被区别开来,恢复了圣经独一权威的正确地位。1989 年一本著名的福音派神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认为,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已经“ 深陷于圣礼主义和道德主义之中而不宣扬真正的福音信息”。

这种分析有点令人不安。读者看到的是把圣经历史和教会历史截然分开的二元假设,以及把宗教改革与宗教改革之前的教会史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这样,宗教改革之前教会的意义只能从宗教改革的角度来看待。这两种方式都把圣经和传统(与教会)对立起来,认为圣经的信息在使徒离世之后被传统败坏了。这种极为常见的理解范式,其核心是一种复原主义的教会史观,它将新教主义作为回归纯正、起初的使徒教会,从而合法地挑战罗马天主教所声称的使徒权威的一种途径。

自17 世纪以来,新教和天主教神学家一直在争论:哪个“ 教会” 才是使徒的合法继承者和早期教父的传人。欧文· 查德威克(Owen Chadwick)讲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亨利· 沃滕爵士。亨利是一个安立甘宗信徒。他到罗马去参观一个神父的教会。神父看见亨利爵士站在与会者中间,就让诗班的一个男孩给亨利送去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你的信仰在路德之前可以在哪里找到? ” 亨利在纸条下面回复道:“ 我的信仰过去就可以在神的话语(圣经)中找到,而你的信仰现在也无法从神的话语中找到。” 这样的对话在过去几个世纪里非常典型,只不过言辞更为激烈。一方强调自己拥有贯穿历史的恒久性,另一方强调自己遵照的是教会最初阶段的传统。罗马天主教试图论证一种多少有点“ 恒稳的”、建立在传统与教会之不变特征之上的教义理论,而新教又试图证明,新教虽然批评传统和教会,却更真正地体现了古代教会的教义。实际上,双方都被迫接受对方的历史挑战,梵蒂冈二次会议的结论出来后更是如此。双方还发现,历史的部分挑战在于寻找与早期教父思想的连接点,因为圣经、传统和教会具体体现在早期教父的思想中。

鉴于传统和圣经确实在教会头几个世纪时跨出了神学上的第一步,形成了结构和框架,我们应该再思它们如何作为可以区分的部分,以及如何作为教会内合一的权威。在此,我们可以发现天主教和福音派对话的一些桥梁,双方在相互间的对话和将来的自我定义方面,或许能借着这些桥梁走到一起。

圣经的权威

早期教父极少独立诉诸传统而不诉诸圣经教导。即便出现这种情况,他们也不是在倡导启示有两种来源的理论。首先,圣经之外的传统具有与圣经同等权威的观念是中世纪晚期才发展出来的观念。其次,传统不是被视为对圣经的添加,或独立于圣经而起作用的一个来源。无论人们多么倚重传统来规范信仰,都不排除圣经权威的首要地位。5 世纪叙利亚主教菲洛希努斯(Philoxenus)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他说:“ 真理,准确的陈述,是永恒不变的,它只能通过神的启示来显明。如果有人要在圣经的记载之外寻找什么,那他是不可能明白的。”

圣经,在圣灵的引导下,是神在教会中、也透过教会,持续不断地进行改变之工作的基本媒介。无疑,在教父的思想中,圣经——无论什么形式的圣经——是信经措词的来源,也是解释信仰的内容。耶路撒冷的西里尔(Cyril)教导初信者说,(耶路撒冷)信经实际上是圣经的概要。的确,信徒要学习信经,因为它是整本圣经的纲要。

如西里尔所释,信经的每一条都完全是建立在圣经的权威之上,所以近代一位《教理问答讲义》的评注者说西里尔“ 赞同一种形式的唯独圣经论”。甚至在解释信经的意义时,西里尔主教仍然坚持,听众不应该接受任何不参照圣经的教导。“ 我教导你们时,你们不要简单接受我的教导,除非你们有圣经的话语证明我的教导是对的。” 当然,西里尔的本意不是要维护唯独圣经的立场,虽然他的确希望使他的听众确信,耶路撒冷信经中没有任何的内容与圣经的信息是冲突的。熟悉信经不仅是学习圣经含义的第一步,也是预备读者深入阅读圣经的第一步。

早期教父承认圣经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圣经的权威并没有与一种特定的圣经理论联系在一起。圣经的真理和力量不是建立在一种圣经绝对无误论(inerrancy)或圣经绝对可靠论(infallibility) 的基础之上。圣经具有神圣性,因为通过圣经,神至高的旨意借着信心在世上运行。

教父时期与后改教时期的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前者关心的是建立一种能保存神的神圣性的启示观,而后者把至高的权威赋予圣经文本,以此来捍卫圣经作为神圣启示的充分性。为了对抗罗马天主教对教导权威的声称,16 世纪和17 世纪的新教(所谓新教经院主义)构造出圣经绝对可靠性的理论作为论辩的基本工具。圣经论(Bibliology)便成了神学的基石。终极的权威在于圣经,所以,神的荣耀应当闪耀在圣经的每个词语和音节中。对于早期的改教者来说,唯独圣经是唯独基督和唯独信心的结果,而对于新教经院主义者来说,唯独圣经是派生出基督和信心的第一原则。卡尔· 布拉滕说:“ 路德因为基督而相信圣经,而新教经院主义则因为圣经而相信基督。”

总而言之,可以说,教父肯定圣经是绝对可靠的,尽管这种可靠性更多不是指文本的绝对可靠性,而是指文本背后神的旨意的绝对可靠性。

通过传统读圣经

无论古代教会持的是什么默示理论,他们阅读和聆听圣经的做法都没有脱离传统。我们还是回顾一下那位一世纪末的佚名作者。他致信哥林多教会,劝勉哥林多信徒要逃避世俗的诱惑,寻求真心的悔改。这种劝勉的核心是,教会领袖应当欣然接受“ 我们传统的荣耀而神圣之准则(canon)2 ”。在此处和别处,作者都没有表示,在他常援引来充分地、明确地宣告耶稣基督的福音的旧约之外,他还知道其他被使用的圣经正典。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人们只有透过“ 我们传统的准则” 来阅读圣经时,才能达到使徒的理解,也只有在这时候,神学和属灵的阐释才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传统” 的准则或原则根据的是基督所确立的生活典范,它和保罗在加拉太书中所陈述的非常类似。

传统不是来源于信仰之外,而是被视为圣经的基本教义或要旨。因此,德尔图良坚持认为,传统“ 在使徒的教会中是被作为神圣的凭据” 保存下来……德尔图良与第二和第三世纪的其他作家一样都坚信,圣经作者都认同教会传统或信仰准则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相信信仰准则是圣经启示的理由或范围。爱任纽正是这样理解圣经与教会的“ 真理原则” 之间的关系。

教义史家们把圣经与传统的这种共生关系称为“ 相属”(或“ 共在”),因为教会认信传统的内容与圣经的内容是相属的。在教父看来,理解传统与理解圣经是相互参照的。对于教父们来说,圣经是居于首要地位,但他们不认为圣经可以或应该脱离教会的教导和崇拜的语言(亦即传统)而在信徒的生命中工作。圣经是传统之内容的圭臬,传统是圣经的首要阐释者。换言之,传统不是在圣经之外另外添加的一套新鲜的信念或实践,仿佛是独立的另一个启示来源。在这种意义上,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圣经作者的价值不能脱离早期教父,因为后者是圣经可靠的阐释者,也是传统得以延续的管道。实际上,这种方法是通过考查和认同古代教父的共识来阐释圣经。其结果是产生一种能够准确表达圣经信息的神学。

传统或使徒的教导形成了新约的基础,并作为阐释旧约的释经框架。随着这一传统的内容在随后三四个世纪的发展,传统被视为对圣经的见证和阐释。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所说,遵从传统就是肯定圣经的权威性。无论是洗礼时的教义告白,教理问答纲要,还是后来的信经,它们都是因为准确表达了圣经的要义而受到重视。在教导初信者时,奥古斯丁说:“ 你们在信经中所听到的一切内容,都包含在神所默示的圣经书卷中。” 一旦他们被恩典重生,信经的内容就应该被刻在他们的心版上,好使“ 你能爱你所信的,并通过爱,使信心能在你里面工作,从而使你为赐诸般恩赐的主所悦纳”。

传统也构成阐释圣经的首要释经原则。教父们不认为传统拥有独立于圣经的内容,所以,传统可以作为正确使用圣经的释经指南。在奥古斯丁最著名的著作中,《论基督教教义》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正确使用和表述圣经的作品。奥古斯丁在前言中指出,人们需要一种如何使用圣经的明确方法,因为他那个时代的许多信徒坚持认为,获得对圣经的正统理解所需要的一切就是圣灵在个人生命中的工作。对有些读者来说,这一点听起来像在说当代的事情。时代可能已经改变了,但是如何获得对神的充分认识之类的基本问题却代代相似。奥古斯丁承认,有些基督徒可能会指责他确立了一些阐释圣经的原则,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原则是多余的:“ 他们看到,至少他们认为他们看到,他们已经具有不需要任何规则就能解释圣经的能力。” 无论他们在理解经文时获得什么样的亮光,他们都声称单单来源于“ 神特殊的恩赐”。

奥古斯丁同意,圣灵的引导对于圣经或神学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圣灵的引导不是脱离共同的释经技巧和教会信仰的方向而作用的某种东西。因为“ 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 ” 读者被鼓励去获得各种释经的工具,如正确的语法知识,可靠的圣经版本,神的名字的含义,历史,修辞,甚至某些学科——动物、植物、数字,等等。但是,对于释经工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教会信仰如何作为阅读圣经的释经指南。其目的是揭示圣经教导背后爱神和爱邻舍这“ 双重的爱” 的中心地位。总而言之,正确的释经与教会认信的历史信仰以及信徒爱的秩序密不可分。没有正确的信仰,只能导致错误的释经,涉及难解经文时尤其如此;这时候,一个人的爱再真诚,也会误入歧途。

唯独圣经?

教父们不会理解唯独圣经的原则,因为导致这一原则产生的历史和神学问题是晚期中世纪基督教所特有的。把圣经和教会传统割裂开来的做法对于教父时代的牧师和思想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在他们看来,逃避教会所教导之真理的欲望很容易促使人提出极端圣经主义的理论。

唯独圣经所带来的一个(无意识的)危险是,把圣经作为孤立的权威,完全脱离它从中产生的教会。因此,唯独圣经被许多新教信徒如此理解,仿佛发现圣经真理的最佳情况是在没有教会参与甚至无视教会的情况下完成的。的确,某些新教派别长期以来就是如此使用圣经,它们仿佛与教会历史完全无干。

这当然不是早期改教家的意思。正如圣经是透过基督对上帝之道的表达,“ 教会拥有属于基督的一切……因此,属于教会的便属于基督,属于基督的也属于教会。”(路德语)威权派的改教家(Magisterial Reformers)路德和加尔文并不认为唯独圣经可以脱离教会或教会的基本传统而得到正确的理解,尽管他们在反对某些教会制度。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的原则不是“ 只有圣经”(nuda scriptura)!

这应该如何理解呢?早期改教家声称,圣经中传达的上帝之道是教会一切教导的最终裁判。但是圣经作为信仰和实践的准则并不意味着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资源。基督教的历史表明,圣经从来没有真正孤立过。教会传统、理性、经验都是在阐释圣经过程中起到教导作用的合法资源。虽然这些资源不具有与圣经同等的权威性,但是唯独圣经的概念绝不在于视圣经为一个孤岛,仿佛它是信仰和实践独一的资源。相反,圣经作为神的根本启示,它处于圣灵在世上工作之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一切都在见证一个源头。

唯独圣经并不能保证基督教真理的确立,也不能免于那些虔诚的、好意的基督徒的影响,他们使用或表达圣经时几乎与历史上的基督教完全脱节;因为唯独圣经的原则可能而且曾经以异端的形式伤害过这一原则的支持者。公理会牧师托马斯· 沃塞斯特1813 年出版了一本神学著作,这部著作单单建立在圣经是唯一且至高的权威的基础上。他的许多维护圣经权威性的论证在今天福音派作家的著作中很容易找到。沃塞斯特声称,从使徒以来,教会已经抛弃了福音的简单性,处在黑暗、谬误与堕落之中。即便是“ 伟大的宗教改革” 的器皿路德和加尔文,也保留了教会一千四百年来太多的败坏规条和话语。早期教会的主要信经应该作为对神圣见证的非法添加而从基督信仰中剔除出去。唯独依靠圣经上的话语必然使得清除教会历史成为必要。这样,沃塞斯特找到维护神体一位论(Unitarianism)教义合法性的依据。

从唯独圣经中无意识发展出来的另一个结果是今天福音派教会中普遍存在的极端个人主义。亨利· 纽曼正确地指出,新教在这一点上特别容易犯错误。今天有许许多多的基督徒把圣经视为信徒的圣经,而不是教会的圣经。五花八门的圣经版本—— 妇女灵修圣经、妈妈灵修圣经、男人圣经、夫妻灵修圣经、青少年研读本圣经、儿童研读本圣经、学生生活应用圣经,等等—— 更加重了这种流行的观念:圣经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它既可以在信仰群体中被阐释,也可以由基督徒私下解读。

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实质上隐含了两种相互关联的宗教观念。第一种观念是永远拒绝教会权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发现在美南浸信会中存在像教皇一样的声明,而在多数福音派信徒和自由教会中却对任何带有主教制性质的东西怀着异常的恐惧。教牧或教会权威都可以接受,只要不对信徒的生活或个人自由提出具体要求。

另一种观念其实是一种误解:信徒皆祭司要求拒绝几乎所有的宗教权威。有些新教信徒以心灵自由或良心自由为名,走到一个极端,把信徒的祭司身份当作个人决定何为圣经教导或教会应当采取何种做法的权利。这样的话,圣经和教会便各有独立的领域,二者互不搭界。而且,虽然圣经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但重要的是信徒被“ 呼唤” 如何去理解圣经,这种做法证实了特伦托会议(Trent)的一些最大的担忧。

圣经中的道(Word)来源于神,但它却是在一个过程中被启示出来的,而据有新旧约的信仰群体深深参与了这个过程。其实,可以说,我们只有在教会群体和历史的声音中听神的话语,才能听清神的意思。圣经正典是在基督徒群体聆听神的话语的生活中产生的。这意味着圣经首先是教会之书。圣经的阐释和理解是教会的事,因此教会及其传统对于如何使用圣经是不可或缺的。这与心灵自由的原则并不冲突,只要心灵自由本身不成为意在反对宗教权威、视宗教权威为侵犯宗教自由的信仰准则。

最后,更重要的是,信徒不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保持信仰。圣经只有在一个有纪律的信仰群体当中才能得到理解,这个信仰群体的实践是圣经故事的具体体现。作为这种具体体现的部分,我们需要“ 属灵的导师”,即历史上教会可敬的声音,前人走过的道路能给我们启迪,使我们趋向本真的基督信仰。迦太基的西普里安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才嘱咐他的同工要“根据圣经的权威和教会的纪律” 教导会众。

关于古代传统,或圣经与传统共享神学规范性的理解,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是在冷漠超然的学术氛围中阐发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在实践中,这些观念与教会的信仰、敬拜和回应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传统的名字及传统的存在本身来看,传统意味着“ 教会活出信仰进而阐发信仰的活动”。信仰的法则不是在脱离敬拜实践的情况下领受和传递的某种东西,反之亦然。二者相辅形成。没有哪个教会领袖或学术思想的群体凭空制定一份信仰的条规,然后强迫教会接受。

1. 本文节译自D.H. 威廉姆斯(D.H. Williams)的著作《福音派与传统》(Evangelicals and Tradition,Baker Academic, 2005)。D.H. 威廉姆斯,当代美国福音派神学家、教父学专家,现任美国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教父学和历史神学教授。另著有《传统的恢复与福音派的更新》,编有《自由教会与早期教会》。译文中略去原文注释。—— 译注

2. Canon 一词具有双重的含义,原意为“ 准则”,用于指圣经书卷时意为“ 正典”。—— 译注

卷首语

在还不了解圣经对杏花的描述前,有人提到杏花,我们身上多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会让我们联想起那些古时的文人骚客所描绘的杏花形象,这种杏花的形象传达出的是一幅纤细柔弱的、些许春雨带来之感伤的、带着脂粉色的杏花。但在圣经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幅杏花的形象。

在西奈山上,神向摩西启示会幕的样式时,特别提到会幕中金灯台的制作样式。“ 灯台两旁要杈出六个枝子,这旁三个,那旁三个。这旁每枝上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那旁每枝上也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出25:32-33)简言之,会幕中灯台的样式像是一棵开满了杏花的杏树。为什么神要摩西照着杏树的样式来做会幕中的金灯台?在神的眼中,一棵开了杏花的树是怎样的景象?这或许是我们永远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不过,这种联系所产生的异象,还是带给我们一些联想。在会幕中,金灯台的作用不只是照亮帐幕的作用;更预表着人侍立在神的面前,与神自己从他约柜上的施恩座所发出的光辉相映照;特别预表着一种能够彰显他荣耀之光辉的圣洁生活。主耶稣在这个世上的时候,特别强调,“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5-16)在这末后的日子,金灯台特别代表了神与之同在的地上的教会。那么,教会在这个世上所起的金灯台的作用,与原野上一棵开满了杏花的杏树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呢?这是已经失去了四季感受的现代人难以体会到的。在巴勒斯坦地区,杏树是春天开花最早的植物。如果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天,经历了漫漫冬夜的寒冷和黑暗,有一天看到原野上那棵杏树开花的时候,这棵杏树以及其上的杏花将带给他们何等的安慰与盼望!或许在神的眼中,原野上杏树的特征就在于,在经历着漫长的冬季时,它仍然保持着对时辰的体察,一旦时候到了,便毫不犹豫地让自己绽放出来,去承受早春的风雨,以传达出春天的来到,让人们感受到扑面而来、带来生命的春风。教会在这个世上传达的正是天国的来到,教会应该让人们感受到的正是天国带给人生命的盼望。因此,杏花带出来的第一个异象是: 初春时节一棵在原野中开出了雪白杏花的杏树,它报告着春天的来到,传达出生命的盼望。

与牡丹花的富贵不同,杏花看上去更显卑微;与兰花的高雅不同,杏花像是更适于生长在原野。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杏花与其他中国传统名花的主要区别。其实,中国文人所宠爱的那些名花很少有能够结出果实的。对中国文人来说,花有没有果实并不重要,它们的意义只在于花本身所寄托的诗人的人生感受。但杏花的意义在于它能结出珍贵的果实。

圣经中记载了或许让现代人更难以理解的一件有关杏花的事,不过,这次圣经中没有提到杏花,而是突出了杏树的果实。“ 摩西晓谕以色列人,他们的首领就把杖交给他,按着支派,每首领一根,共有十二根。亚伦的杖也在其中。摩西就把杖存在法柜的帐幕内,在耶和华面前。第二天,摩西进法柜的帐幕去。谁知,利未族亚伦的杖已经发了芽,生了花苞,开了花,结了熟杏。”(民17:6-8)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知道,为什么神让亚伦的杖结出的是熟杏,而不是其他的果实。从圣经中,我们能够了解到的一点是,这种果实的核在那个时代的巴勒斯坦地区,被看作是最为贵重的出产之一(创43:11)。这个事件发生时,以色列人还没有进入迦南地,但神让他们那时就看到了那块流奶与蜜之地上最为贵重的出产。而这贵重的果实竟然是从一根木杖上生发出来。其实,神的这个工作是要让他自己所拣选的祭司显明出来。这事件使我们意识到,不是教会自己的工作能够把自己的祭司身份显明给这个世界。在外表上,教会不过是一根杖而已,一根从常理看不会开花结果的木棒而已,与其他的社会群体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教会顺服他的头耶稣基督,把自己一心摆上的时候,神借着教会所做的工作,把教会作为神的祭司的身份显明出来,把她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表现出来。其实,按照彼得前书,众教会都已经是祭司:“ 唯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教会已经有了这个身份,但这个身份还需要向这个世界显明出来。这不是靠教会自己,而是要靠神在教会中的工作。因此,杏花带出来的第二个异象是:一根结出了贵重果实的木杖。这木杖因其所结出的果实,而显出与其他木杖的不同。

作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人,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消除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我们可以学习不再像前人那样以多愁善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只把这个世界的事物当作自己寄托情思的对象,而是学习用神引导我们的眼光去看这个神所造的世界,将其看作是神彰显其作为的舞台。在这个方面,神是引导我们的老师,而杏花是他用来纠正我们眼光的道具。

圣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堂与杏树有关的示范课。“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耶利米,你看见什么? ’ 我说:‘ 我看见一根杏树枝。’ 耶和华对我说:‘ 你看得不错,因为我留意保守我的话,使得成就。’”(耶1:11-12)这里“ 杏树枝”(希伯来词:shaqed,发音:shaw-kad)和“ 留意”(希伯来词:shaqad,发音:shaw-kad)是发音完全一样的双关语。“ 留意” 这个词在圣经中更多地被译为“ 守望”。“ 你看得不错” 或许是神对他仆人最好的夸奖。因为他的仆人看到了耶和华神的作为;也因为他的看见是对神的应许满有信心的看见。这个世代和以往的世代一样,教会只能把自己的信念和希望寄托在神那里,而不是世界的事物那里,相信神自己要留意保守,相信神会使他的话得以实现。如果不是神自己为他的教会负责,如果不是神自己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是枉然警醒。教会所能够做的,就是耐心地守望,让自己时时警醒,注意观看并回应神自己的作为,而不让自己稍稍沉浸于人的情绪。这大概是神对一个守望者最高的要求。因此,杏花带出来的第三个异象是: 一个原野上的守望者,他在警醒守望时,看到了神的作为。

基于上述异象,本刊办刊的宗旨有三个方面: 一、神学思考: 以圣经及教会传统为基础,注重教会神学思想的探讨与建构,特别是中国教会自身的建造。二、生命造就: 用真理及生命的见证供应弟兄姊妹生命成长的需要。三、文化透视: 教会应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这个世代中公开地为神作见证,成为山上的城,灯台上的灯,用圣经真理去透视这个社会的思想及文化。刊物栏目的设置、稿件的预约及编排,均围绕以上三个方面。

我们相信,虽然这个时代更像是一个没有四季的时代,但那久违的春天近了。但愿这份新生的刊物能够成为一棵报告春天的杏树,一朵迎接春风的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