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团契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及影响 / 曹志

 

一、导言:作为宗教现象的工商团契

从 2000 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内地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组织:「工商团契」或「企业家团契」。「团契」一词,对应的英语词为“fellowship”(伙伴关系),源于圣经,为基督教所专用,指称特定群体基督徒的聚会。

本项研究将团契看做是基督徒结社形成的一种组织,我们的研究对象「工商团契」是由工商界的基督徒,尤其是企业家创建和参与的组织。「工商团契」这个词不仅被基督徒企业家冠为组织名称,而且其组织活动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名称、成员身份、组织形态、活动方式、活动内容特别是使命而言,工商团契的动力不是营利、慈善或公益,而是基督教信仰。这是工商团契在内地被视作新式组织的基本原因。不管是投身其中的基督徒企业家还是初次参加的非基督徒企业家,工商团契都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奇的宗教生活。

进入  2010  年代以来,基督徒工商界人士这种结社现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如  2013  年《财经天下》最后一期刊登专题报道〈中国基督徒商人〉,1  立刻引发其他媒体评论:《时代周报》之〈中国基督徒商人,真有那么美?〉、2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办刊物《天风》的〈基督徒工商团契,如何才能美?〉。3

事实上从基督教入华开始就有基督徒商人,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督徒成为商人、或商人成为基督徒也不足为奇。但是, 工商团契作为一种新式组织,它的「新」具体体现为哪些内涵? 这种组织为什么产生?它满足了其核心成员即基督徒企业家哪些需求,以何种方式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是本项研究的出发点。

我们或许还无法将「工商团契」及其兴起看作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理由很简单:经济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经济行为间的大量联系,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集合,该集合以特定的经济特性、结果以及重叠的社会价值观为特征」。4 这个概念描述该地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与经济行为模式如企业组织模式的互动是持续稳定的:价值观解释了经济行为模式形成的原因,但经济因素的市场影响本身也得到承认。

然而,不管是基督教教会还是工商界,对基督徒企业家及其企业(经营)的影响,都未达到持续稳定的程度,更没有在其所在地域形成一种社会文化价值观。所以,我们并不将工商团契定位为经济文化现象,由此也不使用经济文化概念作为分析工商团契现象的工具。

我们认为,工商团契是一种宗教现象:其本身是中国基督教发展带来的产物。中国基督教在 2000 年代得到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一批批企业家或工商界人士信基督进教会、创立或加入工商团契。所以,工商团契与教会及其神学的关系在现实中是怎样的,是本课题贯穿始终的问题。

本项研究选定北京市工商团契为调研对象。笔者了解到该市的十二个工商团契,采用的调研方法首先是田野观察:参加十九次基督徒企业家主导的活动,包括八个工商团契的十一次活动,5 基督徒企业家的四次工商管理培训,两个基督徒企业的内部会议各一次,另外还有两次基督徒企业家策划的「资本沙龙」。其次,笔者对十五位人士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其中包括九位企业家,其中八位都创建或较深参与工商团契;三位牧师, 其中一位牧师和一位长老(负责教会行政管理者)分别创建工商团契;一位经常参加工商团契活动的学者;基督徒企业家工商管理培训机构的一位负责人。除此之外,收集了各个团契各种活动的新闻、活动记录及相关评论。

二、中国工商团契的兴起

工商团契,也称企业家团契,参加这类组织的成员主要是基督徒企业家或商人,也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培训师、会计师、律师等工商界人士。不管是否属于特定教会、是否定期活动,只要是呈现一定组织形态的存在,活动时使用「工商团契」或「企业家团契」名称,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1、孕育期(1980–2000 年)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截至 2001 年底,民营企业数量达到 202 万户,出资人达到 461 万人;1978 至 1999 年,民营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从 0.2%上升到 33%。1999 年《宪法修正案》将非公有制经济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证明民营经济日趋重要的地位。

上述二十年的经济发展造就出为人瞩目的企业家阶层。1980 年代改革开放,一批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人士投身于创业浪潮,是谓第一代企业家。1990 年代初尤其是 1992 年,标志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创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暂行管理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出台后,一批体制内人士「下海」经商,被称为「92 派企业家」。1998  年前后,随着国企改制、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及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改制与海归派」企业家出现。6

改革开放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自 1949 年以来的最佳时机。以各种名义进入内地的宣教机构或宣教士,各国尤其是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从事各种职业的基督徒,在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交流等领域,通过在各自职业领域如外交、学术研究、企业或公司管理中与中国人的交往,使中国专业人士接触到基督教、成为基督徒的事例比比皆是,甚至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是以知识分子背景、以专业人士为主体之中国城市教会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工商界人士或企业家,正是上述专业人士之一。

1980 至 2000 年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大中城市大学教育从恢复到发展的阶段:一批批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国企或工商界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批精英与港澳台尤其是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人员)开始建立各种联系。耐人寻味的是,1980 年代末,大中城市大批大学生信主进入教会。二十年后,这批基督徒成为企业家、牧师或学者。他们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职业经历都为工商界人士接触和了解基督教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

另外,孕育工商团契出现的内在因素则是:中国人或企业家价值体系的转变。中国企业家普遍存在身份焦虑感:商人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引发企业家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商人的地位以及商人与政府的关系。例如王石认为这种身份焦虑就是「不确信, 没有安全感」。7 正如王石为寻找身份定位,从「无神论者」到「科学论者」再作为「不可知论」者研究宗教,8 众多把目光投向基督教的企业家都经历了同样或类似的心理轨迹。

2、萌发期(2000–2010 年)

2003 年北京市第一个 CEO 团契出现。2004 年,广州工商团契成立。同年浙江温州第一个工商团契开始筹备,2005 年成立(三年后,华福基金会在该团契基础上建立)。

2000 至 2010 年十年间,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多个沿海城市纷纷建立工商团契,即使河南和山西等内陆省份的个别城市也出现了这种基督徒商人的结社组织(见下表)。期间,即 2009年 5 月,中国第一份关注商界与基督教信仰的杂志出现,曾先后使用《基督徒企业家》、《商界基督徒》名称,现更名为《新商道》,至今已出刊十七期。

内地工商团契的萌发(2000–2010 年)

年份

月份

省份

工商团契名称

2003

北京

CEO 团契

2004

广东

广州工商团契

2005

浙江

温州工商团契

2006

1 月

广东

基督教深圳堂工商团契

2 月

福建

厦门工商团契

2007

11 月

广东

广州协和神学院协和堂工商团契

2008

福建

罗源真光堂商人团契

福建

泉州市区工商界基督徒团契

2009

3 月

浙江

杭州市工商团契

7 月

浙江

温州苍南县「管家基督徒工商团契」

8 月

广东

东莞莞城福音堂迦勒工商团契

11 月

河南

洛阳市宜阳工商团契

12 月

广东

广州 133 团契

2010

4 月

山西

太原市基督教堂工商团契

6 月

福建

福州基督徒工商团契

11 月

福建

泉州石狮基督徒工商团契

3、发展期(2010 年至今)

工商团契之所以更多在沿海省市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海外基督徒商人组织,如香港工商基督徒协会(CBMC)、国际福音全备商人团契和「冠冕理财事工」,与沿海基督徒工商界人士的交往增多。前者推动后者或者后者自发效仿成立工商团契。香港工商基督徒协会在 2010 年 11 月的「世界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邀请中国内地近 120 位工商界基督徒领袖参会。这是内地工商团契经历了十年萌发期,转向发展阶段的分水岭。

2011 年,宁波象山以勒工商团契(10 月)、海南工商团契(11 月)成立;2012 年,河南商丘市工商团契(3 月)、北京磐石商人团契(6 月)、湖北工商团契、山东临沂工商团契、丰台堂工商团契成立;2013 年,三桥(青岛)基督徒工商团契在海外「三桥工商团契」支持下成立。而苏州一市就出现四个工商团契:苏州独墅湖基督教堂工商团契、苏州使徒堂工商团契、苏州亚伯兰工商团契、苏州狮子堂工商团契。四川成都教会工商团契、陕西宝鸡基督教活泉教会工商团契也在该期间内出现。沈阳圣商学院也于这段期间在北京、湖北武汉、江西景德镇、韩国首尔开设基督徒企业家培训班。就连乡镇也出现了工商团契,如浙江绍兴柯桥镇教会工商团契于 2013 年成立。

更具标志性的事件是:深圳工商团契于 2013 年在民政局登记为「深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工商分会」。这是基督徒工商团契第一次在民政部门通过登记在法律上获得法人地位, 尽管登记时未使用「工商团契」名称。之所以出现这种突破,不仅因为深圳的开放环境,更重要的是政府将工商团契定位于经济领域的结社和其隶属于「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关系。

2014 年,一个全省规模跨教会的基督徒企业家团契——河南省基督徒企业家团契成立。该团契采用了多样化并成系统的活动方式:如作为发起者的牧师每天使用微信牧养团契成员、每月举行一次区域聚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全省聚会;同时,作为成员的企业家,每周仍在各自教会参加礼拜和团契。

由此可见,工商团契在全国的发展呈现为一种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延伸,从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县城直至乡镇延伸的地域性格局;并且,各地工商团契开始了更多的联络和联合。

三、北京的工商团契

我们选择北京市作为本项研究工商团契的调查地。

因为北京市的政治地位,政府的基督教政策是,对三自系统开放和扶持,对家庭教会则是在默认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下,一方面在不同阶段限制不同家庭教会的规模及影响,另一方面则警惕其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政治的参与。

由于教会与团契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团契的组织形态、活动方式和持续期间,而且决定了基督教神学(教义)对企业家生活、职业伦理产生影响的模式及程度,因此,我们从团契与教会关系的角度,将我们了解的工商团契分成四类:完全独立于教会、跨教会但负责人稳定在某教会、团契不属于教会但其成员都在同一教会、团契从组织到成员全部属同一个教会。

1.  负责人不属任何教会的 A 团契 9

工商团契  A  于  2011  年成立,其前身可说是一个「弟兄会」。「弟兄」是基督教内对男性基督徒的称呼。该团契及前身「弟兄会」一直在其负责人苏先生家中聚会。苏先生是某上市公司副总,1991 年开始经商,2004 年成为基督徒。他在主持聚会时强调「这个宗那个派不重要。为什么大家愿意来这个团契?因为这里有爱。」他自己也不在特定教会聚会。很明显,A 团契不仅不归属任何教会,而且其领袖人物的理念也不倾向「团契应属于特定教会」。

1.1.  组织结构

A 团契并没有正式的、公开的章程说明其组织结构。所以,其组织结构无法一目了然。苏先生在主持时使用了「团队」一词来描述该团契核心成员,这些成员可以从聚会中观察出来:每个主日(即周日)下午聚会第一个阶段即「敬拜」时,站立唱诗的 7 人(包括苏先生夫妇)都是团队成员。其中一位男性是企业培训师,一位女性(被苏先生称作团契创始人之一)曾参加过中国经济领域重要的国际谈判。根据对聚会整个过程的观察,可以看到该团契是以苏先生为主、其他六人辅助的团队模式来运作的。

负责人苏先生在主持时提及别人形容他「太独」,他也说自己「挑教会时」,能从牧师的脸看出牧师的生命。在查经时,苏先生为了论证宗派的不重要而提起马丁・路德,认为其作为改革宗的创始人还「招妓」;这导致现场其团队成员不得不提醒苏先生将关于 1960 年代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的传闻,张冠李戴说成是 16 世纪掀起宗教改革序幕的马丁・路德所为。可见,苏先生对教会及牧师的态度,应该是该团契不属于任何教会的重要原因。

就成员身份而言,参与 A 团契聚会的有企业高管、企业法务人员、培训师、税务会计师、私立学校校长、婚姻咨询师、大学教师、导演等。核心成员为前述的团队 7 人,其中有两对夫妇(包括苏先生夫妇)。除此之外,还有 10 多位是经常参加活动的。所以,A 团契稳定成员人数应该是 20 位左右。

1.2.  章程与目标

该团契没有章程,但其目标可以说是围绕家庭婚姻,或者说要在婚姻中活出上帝的爱。由此,该团契邀请了全国著名的基督徒婚姻辅导专家及其妻子参加每个主日下午的活动,并在 2014 年建立了「婚姻加油站」。

1.3.  活动形式

A 团契的活动形式基本集中在每主日(周日)下午的五点到七点。第一阶段是敬拜:团队成员之一带领大家唱诗、祷告,敬拜上帝。第二阶段是查考圣经经文,稳定参与的成员轮流带领大家读经、解释并讨论经文含义。一般在七点结束后,大家在苏先生家聚餐:菜肴由雇请的小时工做好,大家一边吃饭,一边三五成群地交流和讨论。

该团契负责人苏先生没有稳定在任何教会,常到当地三自教堂的工商团契,向基督徒企业家分享其信主经历;也参加外地公开的企业家论坛,讲述其信仰对职业的影响及如何把圣经原则应用在商业领域。不过,该团契成员中的企业培训师夫妇,还有多数稳定成员都有家庭教会背景。2013 年,家庭教会背景的某基督教书店的一位副总,被外省地方政府施以不实指控受审入狱; 书店也被当地政府以各种检查形式施加压力,该书店被迫关闭当地一家分店,并以折扣的形式售书。A 团契成员组织起来,到该书店购书几万元以给予支持。

2. 负责人稳定在某教会的 B 团契 10

B 团契于 2013 年 10 月创建,其负责人孙先生信主前经营过贸易、工业和互联网等方面生意,现从事培训及中小企业投资业务,其妻子、孩子及父母都信仰基督教。孙先生在 2005 年信主后,「委身」在 B 家庭教会十年,他在 B 教会曾担任周间查经小组组长,并参加过教会组织的神学学习,非常尊重牧师,维护牧师形象。

2.1.  组织结构

B 团契不属于任何特定教会,它由孙先生和几位「同工」(一位经营房地产的企业家及三、四位协助者)组成的团队一起负责。每周三晚的聚会场地是那位房地产企业家公司的办公场地,平常是其妻子所在公司;而另外一位企业家邵先生在团契内是「协助者」身份,但也与孙先生一起参加某资本运作培训公司内的「资本沙龙」。但从日常活动来看,该团契同工有:孙先生夫妇、邵先生夫妇、场地提供者夫妇、牧师及师母、专门司琴、专门带敬拜者等共 10 人左右。

参加该团契活动基本在 20 至 30 人左右,稳定参加者十人左右。孙先生曾说「现在每周活动的稳定成员是二三十人。」参加者有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房地产销售公司、培训机构的老板,还有经纪人及全职在教会服事者。另外,提供场地的公司至少两位职员是基督徒,晚上聚会基本都会参加。孙先生和邵先生两个家庭基本都参加团契活动,两位也都是「资本沙龙」的策划或推动者。基于上述观察,笔者认为该团契是以「合伙型同工」模式运作。

2.2.  章程和目标

B 团契没有章程,孙先生提到其创立目标是针对中小企业家及职场人士传福音,并「支持宣教和牧者」。之所以支持牧者,是因为在教会全职服事者尤其是牧师生活收入尚低,基督徒企业家希望联合起来在资金上帮助牧者。

2.3.  活动形式

B 团契刚创立时即 2013 年底,就在圣诞节办了一次活动,有180 人左右参加,在那次大规模活动现场,就有人听到福音后立即皈信,所以孙先生一提起这次活动就很兴奋。B 团契的常规活动是每周一次,每月单数周外请牧师讲道,双数周是孙先生带查经。

笔者参加的那次讲道,由牧师分享圣经新约全书的约翰福音(13:36–38;18:27)主题是「认识耶稣」。该牧师讲道中提到: 做企业的人,应该知道赐福者是谁?跟随耶稣,不仅仅是吃饱肚子,不仅仅是求赐福,更重要的是认识耶稣。耶稣是王,耶稣是创造主。该牧师提及自己以前也是做企业的,知道做企业的难处,因此做企业的比做其他工作都要努力工作。

双周的查经由孙先生带领,采用的是一本香港教材,主题是「个人成长:委身」。研经目标是:探讨领袖的身份、核心价值观,帮助企业家更新个人的生命。主题按五天分为五个部分,配有标题、经文及「领导反思」概要。参加者被要求在接下来五天内查考上述经文,并在两周内分享查经时学习到的内容。

3.  成员属于 C 教会但却独立于教会的 C 团契 11

工商团契 C 团契在 2010 年 3 至 4 月间成立,发起人都是 C 教会的成员,创立团契得到了教会主任牧师的同意及支持。该教会经历了「去团契化」时代,一些团契例如由海归成员组成的「尼西米团契」,就从最初附属于教会转为独立于教会的团契,C 团契也是如此。由于该教会与当地政府的矛盾,导致失去稳定聚会的场所,C 团契的稳定活动模式一度中断。

3.1.  组织结构:分工模式

该团契由 C 教会长老策划创建,另外五位发起人都是他沟通后参与的,所以当时他是灵魂人物。其他五位发起人分别负责管钱、管账、外联、祷告等事项。最初的聚会场地及日常用品都由其中一位发起人提供。后来,该教会与当地政府的矛盾以及其他原因,该长老活动受限,2013 年离开中国去国外神学院读书, 一位发起人也移民国外,所以只有四人再继续维持团契活动。

该长老曾在高校任教,其他五位(两位女性)发起人都是企业家。最初参与者二十人左右,男女各占一半。人数最多的一次活动是在 2010 年,参加者有 40 至 50 人左右,来自不同的家庭教会。

2014 年草拟的章程确定,参加对象以 C 教会的创业者为主,邀请企业高管、专业人士、牧者及外教会成员参与。加入条件如下:为了团契成员之间建立稳固的关系,新人必须有成员推荐,交由议事会审核,三分之二通过即可加入。

3.2.  章程与目标

C 团契成立初期支持宣教,后来由于奉献给洛桑会议筹委会的金额有部分余款,因而成立了基金,用于支持一个助学项目。2014 年 9 月,为了有利于团契发展,活动规范有序,C 团契开始制定章程。第一稿确定其宗旨是为创业者、高管、专业人士的基督徒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创业者成功按照圣经原则经营企业,促进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大使命的完成。

该章程草稿还设定了两个内部机构:议事会和秘书部。议事会是以异象和使命为导向进行宏观决策、监督事工的运营,处理重大事件和危机,协调处理外部关系,是团契的最高决策机构。秘书部则负责建立并更新团契成员及服事群体数据库,负责事工活动的宣传、联络、跟进等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以电话、微信、邮件等方式关怀、扶持目标群体,落实每次聚会日程安排。

3.3  活动形式

2010 年,也就是 C 团契创建当年,几乎每月举办一次活动:按需要设定主题,邀请讲员,租用酒店或饭店场地;活动方式及程序是传统的敬拜、讲员分享、大家讨论及用餐。活动是开放性的,不限于其教会,对参与者没有设定企业规模、年收入的要求。参与人数一般是 20 至 30 人左右,最多时达到  50 人左右12。

2011 年教会与政府产生矛盾后,该团契活动不再正常,几乎只是每年一次或偶尔的聚会。2012 年春节前一次聚会有 11 至 12 人。同年,一位美国企业管理方面的人士与企业家交流聚会,大约有 15 人参加。2013 年春节前有一次聚会,12 人参加, 其中 8 人是 C 教会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团契从 2014 年 9 月开始预备恢复每月一次的稳定聚会。章程初稿提到:「暂定每月聚一次,每次有不同成员带领主题查经、敬拜主持,让成员都参与团契的服事,培养、造就时代门徒。」由于稳定成员工作忙碌或节假期等原因,2014 年 11 月、2015 年 1 月、3 月各聚会一次,也就是说每两月聚会一次,稳定参加成员 8 人左右,2015 年 1 月的聚会有 11 人,第一次参加活动者有 3 人,全部都是其教会成员。聚会形式仍旧是最初的敬拜和查经相结合的模式。在聚会交流中,因为成员推荐,多人购买《圣经・领导力版》。

4.  属于某个教会的 D 团契 13

D 团契的全体成员都是 D 教会信徒,而且由 D 教会牧师或同工负责牧养事务。据了解,北京三个区的三自教堂在 2012 至 2014 年都成立了工商团契,D 团契并不是最早的,其成立源于 D 教会 2011 年的拓展事工计划,当时该教会建立了三个团契,另外两个是夫妇团契和残疾人团契。

4.1.  组织结构:走向正规化

2012 年  D 教会牧师筹备团契时,邀请了教会三位工商界人士于 4 月组建弟兄团契,不接受女性加入。2013 年 D 团契到东北某市三自工商团契参观访问后,大家热情高涨,开始筹建理事会, 商议选出七位弟兄,条件是愿意奉献时间和金钱服事团契。然后再由七位推选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再成立一个常务委员会,推选八个人。七位理事是当然的常务委员。常务委员会的职能就是执行理事会的决策。理事会是决策机构,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 日常决策模式就是每周一次理事会聚会,提前商谈,根据事工, 理事长提出来,其他理事发表意见并去完善,达成共识后,由他们来实施具体的工作。每周一次决定周四的安排。教会的牧师是顾问,安排每周四晚讲道或分享的讲员,对其他事务只是把关, 从信仰方面去引导。

由于有人借参加团契为名行传销之实,牧师开始考虑成立认证组考察参与者经营场所或企业。2014 年下半年筹备认证组, 其成员由理事会成员担任,常务委员配合来实施认证工作。之前已经有的策划组、信息组、赞美组、祷告组、新人接待组,由常务委员会领导。

团契成员基本都是信徒。第一次活动时有 70 至 80 人,后来人员慢慢流失,只剩下 30 至 40 人;成员大都是个体户和微小企业家,经营大企业的并不多。2013 年 1 月团契成员分成企业家、个体户、职场创业者三组,6 月创业组改为企业管理组,成员主要是部门经理、企业主管和高管。

据牧师说:「抱着功利心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希望认识生意伙伴或认识更多的人脉,当有些人发现达不到此目的时就离开了,所以我们工商团契也是在不断地淘汰。」

4.2.  章程与目标

2012 年 4 月刚成立时,D 团契目标是:集合教会现有工商界信徒,实现团契内资源整合与共享;关注对工商界信徒的牧养,促进团契内基督徒灵命成长;教导基督徒商人遵循圣经原则的商业道德,建立基督教商业伦理;推动职场呼召、服事,实践福音使命,努力开拓福音事工。2013 年章程仍旧保持上述四个目标。

4.3.  活动形式

最初团契确定两种活动模式:一是常规聚会,在每周四晚七时半至九时半,内容包括赞美、分享、见证和交通。二是定期的专题特会和培训,主题基本是企业经营管理、领导力、基督徒理财等方面。

周四晚六时半开始,但是该教堂里面主堂门口五时半就已经有穿统一服装的弟兄在准备茶水;五时四十五分,就已有一位弟兄在门口接待。主堂里有五、六位弟兄姊妹在练唱诗。门口靠里放着诗歌本,诗歌本封皮上印有「诗歌集」,下是「北京基督教 D 堂工商团契」字样。陆陆续续来的人男女分开坐,男性大概40 人,女性大概 60 至 70 人,共 100 以上。有的是一家都过来参加活动。开始时七位信徒站到台前,带领敬拜、唱诗,大家每三、四个一起,为各自的事情祷告。七时左右敬拜结束,由牧师或请来的嘉宾讲道。讲道结束后,大家分组一起祷告。

2012 年 8 月,该团契 20 多位成员到郊外参加退修会,经过学习、祷告和讨论,确立了活动初步模式:周四晚常规聚会敬拜后,邀请同是基督徒的企业培训师、理财顾问基于圣经分享企业经营和理财主题,如「经商有道」、「职场凝聚力培训」、「理财有道」等。团契凝聚力由此增强。

由于讲题安排不系统,而且企业培训的「高大上」导向与成员多数为小企业家不搭调,更重要的是该教会的牧师发现:「大家在信仰上还不是特别地清楚,比如认识上帝、创造、罪,甚至有的还不会祷告」,2013 年退修会后,团契决定调整重点:从成立当年注重所谓的圣经管理,转向重视基督徒生命的建造。聚会内容按季度来安排:在一个季度中,每个月会固定的举行两次圣经学习;另外,每个季度会有一次职场信息、婚姻家庭、亲子教育方面的信息;每个季度还有一次祷告会、见证会和交通会。牧师特别提到:

「我把讲台牧养这一块接过来,七月份第一周我教导大家认识圣经,引导大家读圣经,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大家读圣经。这周可能有另一位同工会讲如何祷告,操练祷告。我们每个月两周讲基本信仰:神如何创造、救赎、得救、重生这方面的基本要道,我设计了十二次课,到今年年底, 系统的、基本信仰的脉络告诉大家,让大家对自己的信仰有个清楚的认识。」

2013 年 D 团契成立一周年,举办感恩餐会,将近 350 人参会,其中包括受邀的非基督徒、基督徒乐队和基督徒企业家。在牧师和基督徒企业家分享后,受邀而来的二十多位人士现场决定相信耶稣基督。

在 2013 年工商团契新春赞美会上,牧师宣布 2013 年计划, 强调首先要建立的是生命:「先将生命建立在耶稣基督的磐石上」,再在社会上荣神益人:即工商团契要更多参与公益活动以回报社会。团契章程在使命上提到「弘扬基督博爱精神服务社会」。团契目标在 2013 年已经清晰,在 2014 年得以具体实施:2013 年 12 月资助神学院贫困生,2014 年 1 月探访孤儿院,组织关心教会的残疾人,到附近医院与病友聚餐,邀请其游玩。同时,因为发现成员尽管企业或事业比较成功,但对家庭配偶和孩子非常缺乏关爱,所以团契办了一个亲子营活动:各个家庭一起到郊外有三天的共同生活,有灵修、读经、分享,并安排了一些游戏节目,让父母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孩子。

四、组织网络中的工商团契

在了解北京市工商团契的过程中,与工商团契有着各种关系的各种组织—教会、家庭、企业、非营利组织及政府部门,进入了本项研究关注的范围。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在工商团契与上述五种组织建立的关系网中勘察工商团契的成立原因、发展模式及将来走向,而且在这个网络中,基督徒企业家及其家人、教会牧师、非营利组织工作者、政府官员、企业员工等不同身份定位的价值观与基督徒企业家信仰、职业伦理的互动或碰撞关系,有助于理解基督徒企业家的精神结构。

1.  教会与工商团契

1.1  教会孕育团契

在团契活动中,经常听得到「教会」一词及教会方面的消息。教会对团契建立、使命及活动模式、内容产生怎样的影响,是这里考察的主题。

教义指示的「大使命」和基于信仰的「呼召」

「大使命」:圣经新约全书多处提到耶稣在复活后升天前告知其门徒「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这是每位基督徒必须践行的大使命,即传福音。宣教或传教便由此而来。在笔者接触到的工商团契基督徒中间,有一位企业家和一位高管成为基督徒后为「大使命」放弃经商,成为牧师服事教会;还有一位企业家建立了工商团契并到国外从事宣教工作。

「大使命」也成为基督徒企业家创建工商团契的目的之一。工商团契每周定期聚会,尤其是圣诞节或年底举办大型活动,邀请合作伙伴、同事或家属参加,传福音就是其中一个目的。集合企业家财力或其他资源,为从事宣教工作的宣教士和经济贫困的教会神职人员提供资助,正是基于大使命而延伸成为工商团契的一个具体使命。B 团契负责人孙先生提及建立该团契目的之一就是支持宣教;该团契牧师在讲道中明确鼓励说:「中国人二百年来一直接受别国(宣教士)的帮助,现在应该去帮助其他国家了。」支持宣教也可说是  C  团契  2012  年成立时的唯一目的,2014 年章程草稿表明其成立宗旨之一就是「推动大使命的完成」;D 团契 2013 年修改的章程提到其宗旨之一是「在本区工商界开展福音和牧养事工」,并具有「推动职场服事的福音使命」。

「呼召」: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暴露,经济伦理和道德重建引起社会各阶层关注,宗教信仰与(商人)经济伦理关系也成为思考主题之一。基督徒这个新身份,基于圣经赋予的世界观,使企业家期待成为新型企业家。在「呼召」观念中,只要基督徒企业家按照圣经教导经营企业, 并以荣耀神为唯一目标,经商或商人这份职业不再被看作世俗的,而与神职等同。由此,源自新教改革宗神学的呼召观引起了基督徒企业家职业伦理观念的改变。在这种变革中,基督徒企业家希望建立一个基督徒企业家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企业家寻求在世俗商界和政商关系中建造信任、安全感和友谊,而且探索如何根据信仰确立企业经营方向、塑造企业(管理体系),生产荣神益人的产品,革新市场秩序。简言之,寻求和建构一种新的身份、新的目标、新的秩序和新的使命,是工商团契成立的动力之一。

组织核心

工商团契创建者或核心成员,基本都是教会成员,甚至是教会精英,如查经小组长、长老或牧师。笔者在调研中所访谈的四位牧师,一位是从小信主,神学院毕业后到教会服事;另三位都是高校本科毕业后成为基督徒,其中两位分别是北大和清华毕业。四位牧师都直接或间接支持教会对工商团契的定位或运作。

即使 A 团契负责人不属于任何教会,但他曾经去过教会, 其团队企业培训师曾是某教会长老,现在另一教会定期讲道;稳定参加者也多是主日上午在教会敬拜听道后,再于下午到该团契活动。B 团契负责人不仅曾在家中带领其教会小组查经,还参加教会组织的短期神学学习,而且该团契最初活动地点就在其教会某个聚会场所。C 团契就是由教会长老策动,所有发起人都在该教会内;经历了教会与政府冲突后,现在团契参加者限定于本教会成员。D 团契从发起、建立到活动整个都是在教会内部,从领导(机构)、活动场所和财务都属于该教会。教会牧师亲自创立该团契,以顾问身份把握团契与教会关系,并设计和安排每周聚会讲台课程。

活动模式及仪式

工商团契活动模式基本来自教会,尤其是程序和仪式。团契活动程序包括敬拜(唱诗和祷告)、查经(或讲道、主题学习)、每人轮流分享心得及需要祷告的事项,最后祷告或以「主祷文」结束。这种程序基本就是教会周间查经小组和主日崇拜程序的综合:一般查经小组没有上述程序的讲道环节;主日一般没有每人分享心得及代祷事项的环节。

工商团契组织者采用这种效仿教会的活动模式,不仅表明他们是在教会中学习、熟悉并习惯了这种基督教的活动模式,而且显示他们的意图:一方面向工商界基督徒表明团契认同并采用这种教会的活动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对第一次参加团契的非基督徒介绍这种作为福音载体的活动模式。

在 A 团契,主日下午的活动流程包括敬拜唱诗和查考圣经。第二次到该团契来的一位二十多岁已婚女士就称:「觉得这里很光明很温暖」。一位从事经纪工作的四十多岁女士,第一次到 B 团契从圣经学习何为「委身」后分享道:「第一次来团契,觉得很温馨,很喜欢来这。」C 团契从 2010 年创立初期安排敬拜、讲道或分享的活动模式,后来由于教会与政府矛盾,转为不定期聚餐,到 2014 年再重新举行每月一次的敬拜和查经活动。D 团契则逢周四晚上在教堂内举行活动,专门小组带领敬拜,牧师安排之后的见证分享,最后是分组祷告。该团契经过了2013 年的调整及 2014 的具体实施,确立主要方向为鼓励团契成员读圣经和操练祷告,让团契活动更多以圣经经文为中心,并以祷告仪式活动来建造基督徒的宗教生活。

1.2.  团契辅助教会

金钱支持

基督徒按照圣经教导每月要将其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给教会。全职在教会服事者(如牧师)的工资和所有活动经费(如聚会场地租金、圣诞节晚会费用),都来自基督徒的奉献。

同时,信徒中经商者在十分之一以外奉献的金额对教会格外重要。教会越小、教会发展(如购买写字楼作为教产)、或教会开展各种活动,需要更多经费时,基督徒工商界人士以奉献金钱来支持的空间就越大。一方面是教会发展需要金钱;另一方面, 企业家或工商人士相对其他职业人士更为富裕,所以,当教会工商界信徒以团契方式聚集共同活动,以金钱来支持教会发展或宣教,就自然而然成为团契目标或使命之一。如 B 团契成立使命之一就是支持宣教或贫困牧者,启发 C 团契创建的原因就与基督徒企业家在金钱上对教会活动的支持有关,D 团契捐助其教会残疾人士、看望附近医院病友,都表明工商团契成员使用金钱对教会各种活动给予了支持。

职场传福音:传福音网络的开辟

在所有的工商团契活动中,我们都看到其稳定成员将没有到过教会、没有听过福音的合作伙伴、同事引进来,一同唱诗、互相介绍、共同分享,尤其是为他们家庭和生意遇到的困难祷告。在A、B 和 C 团契活动或材料中,我们都发现有人因为参加团契、听到福音、并相信耶稣基督是其救主,开始稳定参加团契或进入教会。借助工商团契组建的工商界网络和团契活动使工商界人士听到福音,这是基督教传教模式和传教网络的一个新变化。这将使得工商团契成为「基督徒企业家的摇篮」。

1.3.  教会与团契间的张力

在教会内设立还是跨教会?

工商团契成立目的之一是实践圣经中的大使命,但工商团契只对工商界人士传福音。由于传教的教义来自教会,但传教对象却又限定于工商界,因而教会与团契出现了张力。有牧师认为,这种选择与教会向任何人传福音并接纳任何人有冲突。另外,教会内以企业家的职业和经济地位作为加入团契的门槛,会造成教会内的等级区分,所以反对在教会内设立工商团契。如 C 教会的一位牧师就认为:

「跨教会的工商团契最好。因为工商团契肯定有它的目标人群,如果教会的目标人群,不是以生理年龄、具体兴趣或侍奉划分的话,这种特定的团契划分肯定是有问题的。我理解的工商团契,肯定是在经济上高于社会一般人,要么是企业家,要么是大财团或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总之个人收入高,才有资格参与团契。那我就不知道,教会的高收入者,成立一个团契,它的必要性在哪?」14

类似看法的确也在 B 教会主任牧师那里出现—据该教会原信徒转述了牧师不在教会内成立工商团契的理由:

『就不应该有「企业家团契」这么个说法。就不该有这么个组织存在。为什么有「企业家团契」呀?按〔这个〕理说,就有「钟点工团契」、「保姆团契」。把企业家单拿出来,他们凭什么好像就觉得比人高人一等的感觉似的,他觉得是不是企业家觉得比人有钱怎么着的,单拿出来,低层的基层的比如小时工、保姆,也就应有个团契?』15

不过,同样在 B 教会的 B 团契发起人孙先生提到:牧师并不反对他办工商团契,所以他认为「不反对就是支持了」。而且,该团契最初在 B 教会一个聚会场所活动,但因活动结束后成员在那里谈论商业事项,引起争议而改换场地。16

对于上述牧师对教会内不设工商团契的态度,D 教会的牧师认为:「其实这是对工商团契的误解,工商团契也需要牧养,他们在职场上更需要教会将圣经的真理运用在工作中。」17 他提到,工商团契的成员谈生意合作确实会给教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他理解基督徒企业家为了面对共同挑战而组织起来的做法, 他说:

「牧者只是在生命成长牧养上帮助个人生命成长,给一些指导和建议。……但在专业上,我们做不到。牧师做不到这些,牧师只能是扶持他,陪伴他个人生命的成长,通过圣经安慰他鼓励他。为他祷告,陪伴他走过这段路程。但是如果认为牧师做不到,我们就必须成立另外一个机构,我觉得这个二者间也并不矛盾,需要搭配来服事。研究这些方面是帮助他按照圣经更好管理这些企业,牧者起到的作用就是牧养他的生命。不能单独强调这一点忽略另一点。」18

竞争关系

部分基督徒企业家认为教会牧师由于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仅仅用圣经经文或祷告无法理解他们经历的挑战,或无法给予其实际的帮助。所以他们更多或渐渐期望工商团契能够实现这个目的。与教会其他群体相比,基督徒企业家相对优秀的综合能力、较高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更加厚实的经济条件,导致这个群体与教会领导层尤其是主任牧师关系的两面性:平时是支持和协助,如果产生分歧就可能导致较大的矛盾甚至分离。一旦教会反对企业家团契,上述两面性,就在工商团契问题上表现出来。

B 教会一位企业家表达了下述看法:

「教会很多人就很不平衡,你让我每月奉献那么多,我企业经营遇到问题的时候,教会又不给我解决,所以他心理有落差呀!就会让我们奉献,奉献就找到我们,干活的时候需要的时候找到我们……」19

另一位换了教会的企业家说:

「我为什么要换教会?要委身教会,我也经常劝别人委身教会,不能随便换教会。就是因为教会这方面营养够了,但那方面不够。原教会在真理的根基方面对初信徒特别好, 如果你是初信的,就特别好,去那没问题。小孩刚开始特别要喝奶,但是你十六岁了你肯定要吃主食了。我的问题是职场遇到的问题呀,教会解决不了,它没有一个正确的教导,它给不了,而且有时它也不闻不问。我肯定要换一家呀。」

这位企业家还认为,B 教会牧师反对教会企业家在教会内成立团契更深的原因是:

「这种工商团契慢慢与教会会有冲突,就怕这种团契慢慢、咔的一下独立了,自己成立做教会了,他怕这样。原因可能是企业家是教会主要的奉献来源,这帮企业家都很优秀呀。」

但是 B 团契负责人认为,B 教会牧师应该只是反对在教会内成立工商团契,教会对基督徒企业家与其他职业基督徒应该同等,避免因其金钱奉献多而给予特殊待遇。

关于奉献,C 教会牧师更深刻表达了看法:他认为:「奉献乃是他在上帝面前的心志,即使奉献得多也不意味着他在教会的地位特殊。」同教会的一位商人也认为:

「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寡妇的三两个小钱,神也是特别看重的。我觉得你能够更多的奉献应该是感恩的,因为神给你的多,你才能奉献得更多。我非常认同冠冕理财的观点: 所有的都是神给你的。」

对于牧养的问题,该牧师说:

「对这个职业可能有了解不够的地方,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个职业面临的属灵挑战有了解不够的地方。这个要区分开。比如说有的弟兄姊妹作地质勘探,我确实不了解他们具体行业的,例如出差呀等等,但不管任何一个职业,它所面临的属灵挑战都有共性。比如说不能撒谎、工作中尽心竭力、不能行贿、也不能受贿,在工作中不能使用一些不合适的手段获取职位、利益等等。我觉得这是具有共性的。或许对他这个场景有特定的问题。我觉得可以有单独的一对一面谈,或许可以解决。所以我觉得每个行业有各自的特点,但不需要有这个行业就要配一个针对这个行业的牧师。」20

另一位企业家认为:

「牧师对企业的了解肯定很有限,但是牧师能够倾听,能够感同身受为你祷告,其实这就足够了。有很多问题,就是必须自己去面对。」21

上述种种看法至少表明,教会内的基督徒企业家群体与教会关系,可能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始终支持和辅助教会,发挥向心力作用;第二种则是以教会对其的支持为标准来衡量其对教会的支持力度,一旦教会无法支持、或不给予企业家特殊待遇或反对企业家团契,该群体就另换教会或创立工商团契。

就全国范围而言,的确有工商团契转换为教会或基督徒企业家在其企业内办教会的事例,在这个意义上存在工商团契与教会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不同观念或思维模式的竞争:经济奉献是否决定教会牧养投入、牧师辅导是否解决现实职业困难。

2.  家庭与工商团契:良性循环

家庭婚姻是工商团契关注的重点之一。基督教信仰对企业家个人认知观的改变,延伸到其家庭观或婚姻观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企业家带来建立工商团契以分享和传播这种认知和经验的动力。

A 团契的建立和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最初是弟兄会,只查考圣经教导弟兄应该做什么。2004 年自称「被神意外拣选」的企业家苏先生,2011 年将弟兄会转为工商团契,同样在自己家中活动。该团契的核心人员可以家庭夫妇的方式参与,方便成员邀请同事或朋友夫妇参加。

2014 年的第一次聚会中,参加者中有:为了挽回婚姻第二次来参加的女士、因为工商团契前身弟兄会的帮助而复婚的夫妇、去了教会而放弃离婚念头的夫妇、预备婚礼的未婚夫妇等, 还有著名的婚姻辅导老师,所以团契分享重点自然而然是家庭婚姻关系。苏先生介绍自己的经历:

『大三下学期我就开始做企业。吃喝嫖赌,无所不作。倒私车。三天四夜没离开同一张赌桌,全世界的赌场我都去过。夫妻打架,打得 110 都来了好几次。……最后只有一个办法:到神那里去。做生意、做国度企业、做婚姻家庭,方法有很多,但「枝子不能离开树」,离开了,用多少招都没用。走过这段经历,夫妻关系比以前还好,完全跟以前不是一个档次。』

苏先生的妻子现场也表达:「没想到他这么不容易,这么大的转变。」苏先生从信耶稣发现自己是罪人并依靠神,开始认识到一种崭新的婚姻观:

『上帝造婚姻干什么?婚姻里的问题是上帝对你最大的祝福。你的罪显出来,修补过程把男子锻造出来。这个团契三年,学习爱人如己。爱一个不认识的人容易,爱认识的人难,比如员工,爱天天和你睡在一起的人更难。解决这个一定得两个人更像神。从对方观点出来,神用男人造成神样子的男子……我们夫妻两年基本没有争吵。最近争吵了一次。我后来去洗手间祷告。当我照着镜子看自己时, 看到镜子里明显是撒旦的样子,吓了我一跳。出去跟老婆道歉,我要像主耶稣一样。透过神看自己,如果主耶稣在这,他会怎么做?婚姻为什么是男人最大的祝福?男人被神使用作精兵,锻造出来,有盐味,是在家里被打磨出来的。企业学习管理、学习领导力那些,都不如在家里打磨出来。慢慢做、慢慢做,你就更像耶稣基督的样子。

团契另一对夫妻分享了信主前后的婚姻。信主前丈夫提出离婚,妻子不同意;后来妻子说:「终于忍不住了,离婚吧。」当时,刚被同学带着去教会的丈夫,却不同意离婚了。妻子经老家的舅妈传福音也信主。现在丈夫说:「以前她生气,我觉得不可理喻。现在当她生气,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我应该帮助她。做头的,应该做仆人式的头。』

第一次来团契的牧师对一位分享其丈夫提出离婚的女士说道:

「当婚姻出现问题,对方不忠心,首先有两个原则:先往上看,透过耶稣的爱,看神的旨意。看到十字架,流血,婚姻是个盟约。为他祷告,越为他祷告,你就越爱他。靠着主对你的爱,主会把他拉回来。」

婚姻辅导师也提到:

「当我们认为问题在对方时,我们就错了。当我们这样想, 都是在抱怨神。我们都认为改变对方,就没有问题了。先是你改变,你改变把对方交托给上帝。当你们遇到事,找法院,孩子今后遇到事,就找法院;你们找律师,他今后就找律师;你们若找神,他就找神。」22

辅导师现场还为那对离婚后又复婚的夫妻按手流泪祷告,声称:「很久以前就在祷告中看到过这幅景象。」该团契只要在参加者提到如夫妻矛盾、生育方面的困境,就常提议带领者或牧师或辅导师现场为此祷告。

又如 D 团契,从 2012 年成立到 2013、2014 年,其常规活动重点基本集中在企业经营领域;但从 2014 年开始调整到 2015 年实施,重点转向基督徒工商人士的生命建造。所以牧师设计了每月一次关于婚姻家庭方面的讲道分享,并在 2014 年办了一次亲子营。工商团契报名有七八十人,都是整个家庭全体参加,因为很多做父母的「没有时间陪孩子」。这次为了陪孩子,有两位企业家把店关了,两天不经营。参加者在一起有三天的共同生活:灵修、读经、早晨有分享,并安排了一些节目和游戏。

D 教会的牧师说:

「我们中间有的弟兄个人做的很成功,但是他们在夫妻关系上……可能工作太忙忽略了自己的家庭,特别是对儿女的关爱上很缺乏。比如一位弟兄早上起床时孩子早上学去了,晚上回来孩子已经睡了,太忙,跟孩子一天说不了几句话,孩子跟他关系有点疏远。通过在我们团契分享后, 他们现在开始注重家庭,陪伴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活动能够引导大家。其实挣再多的钱,失去了家庭妻子失去了儿女,再用金钱弥补是很难的。」

该牧师也提及亲属对待工商团契态度的转变:

『在我们团契,有弟兄因为这个环境,吃喝嫖赌什么都干, 受到环境很多的影响。加入团契后,通过我们引导,在这些方面已经改变了,明显改变。我们中间有几个妻子不信主,但听说去团契,都很支持,特别愿意。我们团契的爱宴,邀请家庭一起参加,他们发现跟我们在一起挺好,就说,多去教会,到团契里参加服事。一开始说「都像你们信耶稣,去教会,喝西北风去吧」,意思是到教会影响到生意了。但他妻子跟我们参加几次活动后,就非常支持她的丈夫来参与,说跟基督徒在一起,不会出太多问题。』23

我们从观察看到:基督徒企业家初步确立的圣经世界观,对自己的认知及扩展到的家庭、婚姻关系观念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以至于成为创建工商团契以传播这种信仰及其转变模式的动力。不仅夫(妻)支持工商团契的各项工作,而且人际关系尤其是工商界网络中的家庭被带入和吸引到团契中。在这个意义上, 家庭成为信仰的基地。简而言之,基督徒企业家家庭,通过工商团契这个中转站,既传教又重塑家庭。家庭又成为工商团契的后盾。

3.  企业家与工商团契:市场逻辑还是基督教逻辑?

3.1.  企业家为团契提供资源

一般而言,工商团契比其他职业群体组成的团契更容易集结或建立,原因是企业家把经营管理的能力应用到了团契的筹建和运作上,可支配的资金雄厚,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的办公场所经常为工商团契提供了常规活动的场地;而且,场地的各种设备包括桌椅、投影仪等为团契活动提供了各种便利。即使是家庭聚会,企业家的住宅面积也比较大,客厅足以容纳二三十人,也成为小型团契常规活动的场所。A 团契和 C 团契都在基督徒企业家家中聚会,D 团契每周活动就在一对夫妇所经营的房地产公司的办公场所内。

由于基督徒企业家的经济实力,工商团契组织的活动也比较多样化、活动空间更大。例如,A 团契在查经过程中就请一位基督徒小时工,每周周日聚会结束后,在负责人苏先生家中为三十到四十人预备晚宴。B 团契则为参加每周活动者预备了盒饭,并在活动中提供各种水果。C 团契最初活动一般由一位企业家提供用品,包括水果,有时活动则在比较高档的饭店,实行 AA 制; 至今最大一次活动就是在高档酒店租用会议室,邀请台湾地区牧师讲道,参加者五六十人左右;并一直与民间组织合作资助西部地区孩子的教育。D 团契组织成员资助贫困地区教会的牧师、神学院学生、孤儿院、残疾人和医院病人;尽管 D 团契的常规活动和大型活动都在其教堂举行,但会邀请企业咨询师分享和基督徒乐队演出,为团契成员和新来者创造一个新颖并有吸引力的环境。上述活动要稳定、持续的开展,需要金钱的支持;而这正是企业家与其他职业群体的信徒相比的优势所在。

企业中的同事、合作伙伴,都是基督徒企业家或工商人士传福音的重要对象。在 A 团契,负责人苏先生两位同事就在该团契,其中一位因苏先生传福音信主并以苏先生为榜样。一次在 B 团契活动中,一位基督徒将其香港合作伙伴邀请来至团契;据孙先生介绍,2014 年他们的圣诞节活动有多人现场作「决志祷告」。D 团契多次活动中都有非基督徒企业家或工商人士表示归信耶稣基督。可见,企业组织网络或商业网络,不仅为工商团契提供了组织者,还因为基督徒企业家传福音的动力为工商团契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参加者。

3.2.  团契对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合作的催化剂

不用讳言,工商团契为基督徒企业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尽管这并不是团契主要的作用。共同的信仰本身就创造了一个信任的基础。共聚一个团契,从认识到熟悉,企业家间不可避免地会就各自企业或职业领域的问题进行分享或讨论。同时,商机或合作就在这个空间出现。恰恰因为如此,也有一些人参加工商团契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这种人脉,从而获得赚钱的机会。

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基督徒企业家坦言,参与团契最深的感受就是对有共同信仰的人会更加信任。苏先生对同事传福音并邀请其参加 A 团契,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而且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信任。这位职位不低的同事称苏先生是「自己带路人」和「榜样」。在 B 团契,两位负责人虽经营范围不同,但都参与并支持某「资本沙龙」。D 团契关注企业家的「生命、生活、生意」,其牧师介绍说:

「我们考虑到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助。比方说你经营这个产品,你到别人那买也是买,我到弟兄这购买你的产品, 大家一起来购买你的产品,但是你要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好的质量,大家把你扶植起来的时候,你就能祝福更多的人。」

在出现以参加团契为名搞营销的现象后,团契设定规矩:一旦发现在团契为推销保险或传销纠缠信徒,第一次是牧师谈话、第二次是警告、第三次则是请自行离开。例如,D 团契准备设立认证组,即,参加团契的人要上交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经认证组到实际经营场所核实一致者,才能参加工商团契。

因此,不管是源于共同信仰,还是有意打造基督徒企业共同体的设想,都使得工商团契活动成为企业家从相识到合作的催化剂。

使命的革新:传福音和国度企业

基督徒企业家之所以创建或积极参与工商团契,在宗教信仰层面存在四种原因:第一,教会无法帮助解决信仰与职业伦理之间的冲突;第二,经营困境、自认职业身份的特殊以至于无法融入现有教会;第三,积聚基督徒企业家资源宣教;第四,建立职业共同体寻找以信仰为基础的职业使命。由于传福音是每位基督徒的义务或大使命,所以,第一次参加工商团契活动者自然成为传福音的对象。就增加人数、扩展规模而言,传福音也成为工商团契发展自身的工具。基督徒企业家通过工商团契的联络和联合,一方面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职业共同体,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共同寻求如何在企业经营上实践宗教信仰。

在工商团契会经常听到「基督徒企业」、「国度企业」或「天国企业」(kingdom business)等词。工商团契强调的「国度企业」,反对圣俗二分,认为经营企业就是神的呼召,以企业经营来实践神要求的「大使命」。所以,国度企业「注重使命(vocation) ,注重意图(intention);注重关系,注重经营(operation)」24 基督徒经济学家赵晓提出国度企业有三个目标:生意上追求盈利;追求更好的产品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服务人们;追求生命的目标、去拓展神的国度、去传扬福音、去更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去改变人们的生命。25 这些提法对基督徒企业家影响之大,以至于 2013 年家庭教会专门召开首届国度企业研讨会。

在商界风靡的「领导力」,也是工商团契关注的重点。与此不同的是,团契学习如何根据圣经来形成和提升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和财务或财富管理两大层面。一般工商团契是通过基督教领导力的相关教材来学习领导力。A 团契使用的是香港教材来探讨领袖身份、核心价值观和动机,帮助企业家更新个人的生命。C 团契的成员在 2014 年底、2015 年初纷纷购买《圣经・领导力版》。D 团契最初成立时的常规活动中,经常邀请有名气的基督徒企业家、企业培训师和理财机构专家,为信徒讲授如何按照圣经经营企业、管理财务。

基督徒企业家们在工商团契开展的各种学习及交流活动,开启了这样一种转变历程:从意识到偷税漏税或行贿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到逐渐实现不偷税漏税、不行贿、善待员工、保护环境,再自然而然地转向注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新式企业观。

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工商团契与基督徒企业家的互动格局:企业家传福音的使命感,确定了团契创建宗旨,并使用其能力、人际网络和资本来设计团契的各样活动及推动活动的开展。同时,团契在「国度企业」和「圣经领导力」学习和培训上的投入,不仅为基督徒企业家身份和经营企业构建了神学上的正当性,而且在商业伦理上为基督徒经营企业提供了现实中可操作的指导。另一方面,工商团契的两种功能隐含着两种逻辑:基于传福音的大使命,推动基督徒企业家热心邀请其职业网络中所有人参加团契,期待他们相信耶稣成为基督徒;这是福音的逻辑。然而,团契作为一个平台,基督徒企业家基于国度企业和圣经领导力的学习,基于信任、共同的商业伦理和做法,从合作走向商业联盟不无可能。这是一种新式市场秩序的逻辑。

4.  非营利组织与工商团契:推动和服务

这里所说的「非营利组织」,是指旨在联络或联合基督徒企业家,推动工商团契成立或从事基督徒企业家培训,却由于政府社团管理政策的限制而不得不以公司名义成立的组织。

4.1.  非营利组织 N 26

2007 年成立的 N,负责人是一位基督徒经济学家。它明确宣示以圣经为核心价值观,以领导力的培训、教育和咨询为主要业务,以「通过商业、文化和教育,在各领域兴起仆人领袖,成为社会的光和盐」为使命,宣称期望该组织「筑山上之城,兴道德中国,谋万邦恩福」。

它提出三方面「事工」:思想领导力、工商领导力和教育领导力,但目前基本集中在第二项:以圣经中领导原则为基础,在中国工商领域倡导仆人领导模式。通过工商领导力论坛、国内外联合培养的领导学硕士学位课程、领导学证书课程、各种企业家海外游学和管理培训课程,帮助企业家和职业人士提升自身领导力,帮助企业和机构提高内部团队领导力和外部市场领导力。

上述工商领导力论坛最早于 2008 年开始,每年两届。2008 年冠以 N 名义的第一届工商领导力论坛(第十一届企业家研讨会)在温州召开。同年它以「基督徒企业家」的名义向北京市红十字会捐款 100 万元,用于四川震灾援助;5 月 19 日,N 在绵竹安县建立四川赈灾救援站,投入赈灾救援;并与搜狐网、《商界》杂志、长江平民基金会等一起在成都举办了「筑山上之城: 志愿者(机构)如何参与重建」论坛,在会议上写成了《6・12 中国(部分)企业家成都倡议书》。

2009 年 4 月,该机构组织策划了首次以色列圣地灵修与领导力培训之旅,并于 10 月主办和召开「首届全国基督徒企业家工商团契牵头人代表退修会」。

2010 年 3 月,第一届商人牧者团契在北京市召开,与会者就中国的基督徒企业家在宣教使命中的责任及如何实践、如何在企业中和个人生命里作光作盐等问题与牧师们进行探讨。与会者达成的共识是:

「商人团契与牧者团契之间的联系,必然促进工商界福音事工的推进,促进具有国度胸怀的基督徒企业家和基督徒企业的生命建造,促进中国教会的宣教和社会责任的深化和实践,进一步推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平崛起。」

5 月,第一届仆人领导工作坊在北京市举办。主题是仆人领导、知行合一、服务之道,目标是支持企业家深入了解仆人领导的核心理念,掌握运用方法,并在现代企业中更好地践行,激发团队及个人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010 年 7 月,第一届思想力沙龙「一生的呼召」在北京市举办。2011 年 9 月底 10 月初,第八届工商领导力论坛在马来西亚举办。2012 年,N 策划并推动「善商长城宣言」:

『我宣告,「我是善商,爱人如已!」我要以爱心、道德和使命感经营生命、家庭和企业,竭力追求谦卑舍已、诚实守信、善良单纯的美好品格,最大程度地奉献自己、回报社会,让上帝的荣光照亮中华、照亮全球。我承诺信守「善商十诫」。』

2014 年 2 月,N 成立「领袖学院」,力图「在中国培养国度型领袖,提高教牧领袖和职场领袖的国度视野、胸怀和能力, 实现中国的复兴。」12 月,N 七周年庆典暨论坛召开,有来自六类基督徒群体的代表担任表演嘉宾和讲员:基督徒演艺人士晚会表演;教会领袖发表「复活节—中国基督徒爱心献血日长城倡议书」;基督徒商人宣读「善商长城宣言」;从事婚姻家庭辅导工作的基督徒发表「国际新生命新家庭运动宣言」;基督徒媒体人士首次发布了「爱邻舍从理解开始」报告;倡导宗教事务立法的专家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决定。

对于工商团契,N 公开表达其使命是:「协助建立并陪伴各地工商团契;搭建平台促进各团契间的联结与沟通;共同探索职场福音化的策略方针,成为推动其发展和成熟的纽带;帮助工商团契成为祝福中国、祝福世界的重要渠道」,其主要工作包括联络各地基督徒企业家,推动各地工商团契成立,组织基督徒企业家到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与当地基督徒企业家或团契交流。

N 认为,工商团契本质是教会事工在工商领域的延伸,并将牧师作为工商团契的基本要素之一。其负责人明确指出:

「基督徒工商团契不同于普通的商业协会、俱乐部,它不是以探讨普通经济话题或以经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而是关注信仰与生命建造的团体;它也无法代替当地教会牧养圣徒、成全完备、作为真理柱石的角色。」

可见 N 对工商团契的定位与教会并不冲突。

4.2.  非营利组织 M 27

2012 年 9 月成立的 M,创始成员都在东北某市三自教会。该组织最初源于 2008 年在东北该市基督徒企业家家庭小组的培训, 逐渐发展到两个工商团契,稳定成员两三百人,M 培训人数达两千人次,地域辐射范围包括东北三省、湖北武汉、江西景德镇、北京,甚至韩国首尔。其核心团队由基督徒企业家和经济学专家组成,核心业务是从事基督徒企业家培训。

该组织以「让有福音的人得智慧、立大业,让有事业的人得福音,立信仰」为宗旨,以「全是爱、全方位、全家人、全世界、全身心、全喜乐、全一生」为核心教育理念,以圣经原则及现代商业伦理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门徒式培训,简称「圣商」。这种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致力圣商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 尝试将理论运用现代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向企业家提供圣商企业培训和管理咨询服务。

2012 年 9 月,M 在北京市开设第一期基督徒企业家培训班:学制三年半,每月安排一个周六集中学习一天。培训对象是年收入营业额 1 千万、或利润 1 百万、或员工人数 20 人以上的企业所有者、股东或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学费全免,但要求每一个学员承诺每年对社会奉献 6 万。其课程内容参考 MBA 教材但根据基督教信仰与企业关系分为:A.核心课程(圣商之道、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管理、产品责任伦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环境绩效与资源管理、企业法律实务、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企业竞争力、企业创新管理);B.文化课程(基督教发展与西方文明、汉语神学、宗教社会学、中国基督教发展状况);C.游学课程(全学年 4 次:罗马—瑞士朝圣之旅、以色列圣经文化之旅、清教徒与美国文化之旅、外国宣教士在中国的脚踪)。之外,M 还为学员提供商务考察、高端论坛、公益慈善和爱宴等活动。

第一期培训班学员 42 人,出席率达 70 至 80%,但高端企业家学员流失较多。学员在核心课程学习中提到最多的问题有三类:贿赂、借贷、追债。借贷问题是因为圣经提到不能借贷;追债是因为如果债务人逾期借债不还,是否可以采取社会上常用的一些方法获得债权的实现。学员对文化课程的兴趣明显低于核心课程,不仅出席率低,而且在文化课程中学员认真程度也较低, 原因很简单:核心课程与基督徒企业家经营企业实践操作紧密相关。就游学课程而言,在某次游学中受到环保意识的强烈影响, 一位学员回国后决定将其俱乐部备用供电系统中的烧煤设备换掉。另一位经营矿业的学员当时则流泪,想关闭其公司;M 负责人劝其不如留在行业内,一边尽力去减低企业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改变对该行业同行产生正面的影响。M 机构每年支出 200 万元举办这些活动,希望学员向社会回报的是一亿。

上述 N 和 M 两个非营利组织,都是由基督徒经济学家和商人合作去建立基督徒企业家网络以及创建工商团契。B 团契负责人就在 M 接受定期培训,并采用了 M 机构的名称给 B 团契冠名。N 负责人曾与 C 教会主任牧师见面并鼓励成立工商团契, 这也是 C 团契成立的一个诱因。M 机构与 D 团契所属教会有着频繁的联系,其多位学员和义工都来自该团契。值得留意的是,N 和 M 这两个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参加者,都有来自家庭教会的,也有来自三自教会的,但是 N 机构明确定位于推动家庭教会的合一,M 机构则基本依托三自系统展开活动。

5.  政府与工商团契:独立还是依附?

工商团契与政府的关系,可以从三方面观察:团契内部是否讨论政治或人权问题、团契是否需要政府认可合法地位、团契内基督徒企业家如何看待行贿。而这三方面与团契负责人的神学立场、教会观以及对政商关系的理解相关。

第一次参加 A 团契的一位基督徒作自我介绍时,谈到自己曾从事人权研究工作,后被该团契的一位核心成员私下提醒:「在这儿别讨论人权。」参加该团契的基督徒基本都是在家庭教会聚会,而且这位提醒者曾是某家庭教会长老。这就正是该团契从未考虑政府是否认可的原因。2013 年,有家庭教会背景的一家基督教书店受当地政府压制时,该团契组织成员购买该书店几万元书籍,以表示支持。但是,A 团契负责人苏先生也接受市三自教会工商团契邀请,发表关于信仰与职业关系的演讲。正如该团契不隶属也不反对某个教会一样,它对政府的态度也居于中间的立场。

在团契与政府的关系上,C 团契也受到 C 教会的深刻影响:最初团契成立的原因之一,就与支持家庭教会领袖或宣教士参加基督教国际会议有关。家庭教会代表受到政府阻止参加会议后,团契与其中一位成员创办的某民间组织合作,将余款用于支持西部儿童的教育。尽管 C 团契独立于教会,但由于政府与 C 教会的关系紧张,该团契从 2010 年的每月一次活动变为 2011 至2014 年期间的不定期活动,甚至每年一次聚餐;但经过 2014 年 9 月的重新筹划,当年年底开始了每两月一次的敬拜和分享。尽管政府屡次干扰该教会成员以教会名义的聚集活动,但对该团契活动没有采取任何阻挠措施。C 团契与其他三个团契不一样的是,他们比较关注家庭教会与政府的关系:2014 年加入的一位基督徒律师,曾在多个案件中帮助家庭教会信徒面对当地政府的处罚,为他们维护权利,包括温州十字架被拆事件;该成员还在团契中作了专题分享,讲述如何为温州事件中受到处罚的基督徒维权。

笔者曾问一位企业家对宗教政策的看法,他说:

「圣经明确指出:不要反对政府。上帝让共产党而不是蒋介石统治,上帝有他的美意。顺服,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我们算是弱势群体,面对中国特殊环境要灵巧如蛇。除非不让我们信仰,跟你死磕到底。」28

就 C 教会与政府的矛盾及应对方式,他委婉地评论:

『上帝给每个教会带领不一样:各有各的异象、特殊的启示,就另当别论了。……学习顺服是最重要的功课。我曾跟一位统战部部长谈话,他说:「你们回来,我们都知道。但你是爱国的。」作为国家派出的精英,他们知道我们爱国。』29

就 D 团契而言,政府没有直接表示支持或反对。根本原因是其所属的教会是在政府登记的三自系统。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团契获得了各种活动资源:首先是有稳定、公开和便利的活动场所;其次,教会的合法地位延伸到给予团契组织的合法性;第三,团契可以跨地域与其他三自教会的工商团契合作,而且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但也由于它被直接置于宗教管理系统中,团契活动的形式和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曾在政府工作的 B 团契的一位负责人谈到自己最初从事贸易经营时也行贿和偷税。他提到:信主后一开始按照信仰教义去做是有挑战的,不合适的事情做得少些了,逐渐地、慢慢地「少做不做行贿的事」。不过他经常跟笔者以微妙的语气强调,基督徒企业家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完全做到符合信仰的很少或很难。B 团契参加者基本都是是家庭教会背景,但也有个别稳定参加的成员曾在去家庭教会后改去三自教会。这表明该团契并不拒绝三自教会信徒。

另一位企业家认为:「领导帮你,你是否回报这个问题,争论大。不能行贿,但可以约领导旅游。」30 面对这个困境,他的解决方法是:

「基督徒企业要到一个地方,祝福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行出来,人家若觉得这个企业跟别人不一样,就不必行贿受贿了。基督徒企业家太散了,没有真正团结起来,我们如果做大、做强,那就是政府找你而不是你求他了。」31

这两位企业家都非常尊敬他们所在 B 教会的主任牧师:B 教会是家庭教会,在坚持不到当地政府登记的前提下,牧师对政府的其他要求尽量妥协,持守不对抗立场。孙先生创立的 B 团契不属于 B 教会,尽管公开活动,但也未到政府登记。很明显, 该团契这种立场应该受到 B 教会主任牧师的神学观和教会观的影响。

C 团契成员都是 C 教会的会友。成为会友需要在教会上培训课程,其中内容包括禁止基督徒行贿。就这点,一位企业家介绍:

『第一次了解到信仰对企业的要求是因为:我当时要成为会友。会友的培训教程讲到,基督徒应该恪守的一个原则: 禁止商业贿赂。这是我敏感的地方。培训完,一般人都要写个申请成为会友,但是我觉得我还不完全符合这个要求,达不到标准,等我达到标准了我再写申请。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即行贿〕拿掉。我想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一点一点的,等我们的产品做好了,做到不可替代了,我们就可以不用这种方式了。』

另一位企业家回忆了其公司一位股东,为争夺控制权不惜以公开公司行贿相威胁的经历:

『这一年我也安静下来,读经祷告,有时间来灵修。其实神让我看见,如果你公司有破口、有罪吧,就成为仇敌攻击的破口。我们的佣金问题、所有不完备的地方,全部成为攻击的破口。所以神让我们圣洁,是为了他儿女的益处。我突然明白了,这是神的爱。我们往往觉得吧,神有诫命,不让我们做这个不让我们做那个,其实,禁止儿女做,这个是出于爱。知道这个带来威胁,可能把整个企业都葬送了。从 2012 年到 13 年我们不再行贿。很多人就直接跟你要:能不能给我个卡,有的晚上十点半给你打电话,就是等你给他个承诺,不给,有的生意就没了。…… 员工这一年在痛苦的煎熬中,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痛苦,因为他〔即那位股东〕一直拿着「炸药包」来威胁我。如果我们稍有瑕疵,我们就死定了。最后我们决定, 反正是死,我们就不行贿了。死就死吧。这是我们核心团队五个人后来一致的决定。……另外,国家打击贪污腐败的力度也加大,这也是大的环境的影响。从 2012 年后,我们就没有一分钱是灰色的。但神真的是很保守,神没有任何的缺乏,我们个人的收入、公司的收入,都没有任何影响。13 年销售没怎么做,13 年 11  月的时候公司还是亏损,12 月一下子来了四五百万的合同,公司一下收入挺高的。……这就是神的保守吧!你尽你的本分,其他的是神的事情了。我们其实走到这一步,能有这个信心,其实是被逼的,因为内外交困。后来我们成立了新的公司,也把这个作为我们的宗旨。从信仰角度来说,我们内心不能得罪神。信心也是来自神,神把你放到这样一个地方,给你一个环境,其实是把你真的炼净了!』32

C 团契还有一位核心成员也是由于成为基督徒后不行贿,使公司无法经营,最后只得转行到文化产业。由此可见,由于教会的教导和要求,这个团契的核心成员都拒绝行贿。

政商关系困境,常常是企业家思考信仰问题的开始。财经作家吴晓波提到:两千年中国企业史,就是一部政商博弈史。33 王瑛直率指出恶性的政商关系无法建设良序运行的工商社会。34 王石则坦率承认直到今天中国商人思维方式不独立,「有依靠性,就是官商勾结」;35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和政商关系无法赋予商人独立的人格,中国企业家普遍因不确信和不安全感而有着身份焦虑。36

正是因身份焦虑感而追求身份定位的大背景下,中国进入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有一批批企业家或工商业主成为基督徒。「基督徒企业家」这个新的身份,开启了一种新的精神结构,其精神要素包括圣经、基督教文明、道德意识和「呼召」观或天职观。工商团契的建立,是这种基督徒企业家精神结构重塑过程中的产物。圣经文本和教会组织内的宗教生活为基督徒企业家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转变的动力,意图离开或跳出过去身处的政商关系(不管是剧烈切断还是逐渐摆脱),以基督教神学为理论基础、借助呼召、天职、国度企业、基督徒企业家等概念,构建具有神性、使命感并整全的企业文化。企业家不仅在这种文化内获得了新的身份,而且可以创建一种企业家群体或共同体,从而共同履行新的义务和使命。

工商团契就是营造这种共同体的载体或这种共同体的原始形态。基督徒企业家在获得这种新身份并开始思考和行动的初期, 旧身份、旧世界观与新身份、新世界观的矛盾与冲突也在工商团契内体现:既要摆脱现有的政商关系,不行贿不偷税漏税,又对政治权力存在依附或恐惧心理;既要开始争取独立于政府的身份地位,在新的身份基础上承担新的使命,又不愿反对政府或不想让政府误解自己在对抗。

五、结论:工商团契与企业家精神

1.  工商团契内企业家的转变

企业家精神,在企业界或工商社会最为人津津乐道。创新、领导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都被看作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工商团契则更新着企业家的家庭观、职业伦理和产品/服务理念。

1.1  更新的家庭观

当今,中国的家庭受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诱导,不少企业家或工商业主的家庭所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因为企业或生意经营非常忙碌,以至极少时间陪伴家人或儿女,更难以承受的是, 由于恶性政商关系延伸出企业家吃喝嫖赌的职业生活,对要求忠诚和信任的夫妻生活造成了侵害。

为获得或维持依附政治权力格局以赢取经济资源或盈利的机会,企业家付出的代价是他们的人格和正常的家庭生活。当这种情况维持一段日子后,个人的心灵压抑和家庭破裂便会很容易产生。企业家为避免或解决这种危机的出路之一,就是进入教会或读圣经,他们成为基督徒后最直接或最明显的改变就发生在家庭中。

B 团契的牧师就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我们有一个弟兄,信主前吃喝嫖赌都干,每次回家是因为输光了,妻子拿着支票帮他还债。他在我们教堂参加了一个婚礼,觉得特别神圣,来到教会里面,刚好我们一个姊妹认识他,他就参加我们慕道培训班,那位姊妹就把他介绍给我,从参加慕道培训班,受洗,一步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特别奇妙,一天两包烟,小时候爸爸打他都戒不掉,信主后烟瘾戒掉了,他说以前去歌厅做的那些事不能干。……他很多朋友发现他改变了。他们那个圈就都是做生意的嘛!……你没外遇,你不这样,人家觉得你有问题,你没能耐。大家,尤其是他的妻子发现他改变很大。因为以前他整天不着家。他妻子觉得挺奇怪的,他来教会后全都改变了。妻子也跟着来教会,一开始不愿受洗,后来主动提出来受洗了。」37

成为基督徒在商界会受到排斥,但在自己的家庭得以自由。C 团契的一位企业家坦承:

「我信了主以后,以前商业上的朋友都不来往了,因为他觉得你在他面前显得他们都不好似的。比如去夜总会,你不去;他们找小姐,你不找;就让他们很不舒服。他的意思是你是男人,你都不喜欢女孩子啦?你那个信仰是信啥呢?曾经有人说:你以前比现在好,都能跟你交朋友,都能跟你一起玩,挺快乐的!现在你也不近女色,别人也没机会,在一起玩觉得不舒服,不爽!因此走不到一起了。

信主之前,我的手机是不敢放在家里的,一直揣在兜里面,把着手机是很严的。信主后,手机充电,搁在家里面,也一直就没事了。」38

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众多基督徒企业家的一位基督徒企业培训师提到:

「基督徒企业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还是非常正面的。他们普遍家庭比较幸福,不会出现离婚、包二奶、婚外情;他们也没有不良嗜好,随着时间推移远离社会恶习,比如抽烟、喝酒、与色情有关的东西……」39

「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就是基督教教导信徒在婚姻上持守的立场和原则。基督教信仰不仅使基督徒企业家的家庭观得以改变,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得到改善,而且家庭与教会或团契的关系得以建立,因此,在以上四个团契,都能发现夫妻共同开放家庭或一起在团契服事的现象。在家庭中学习丈夫对妻子忠诚、妻子信任丈夫的过程中,企业家承担家庭责任的方式和能力影响到其对企业和社会的态度,故此苏先生认为「婚姻是对男人最大的祝福」,「男人是在家里被打磨出来的」,「企业家学习管理、学习领导力都不如在家里打磨出来。慢慢做、慢慢做,你就更像耶稣基督的样子。」40

1.2.  职业伦理的改变

「呼召」意指上帝指示基督徒在其职业和生活中运用自己的恩赐,来完成上帝所授予他们的使命。由此,基督徒企业家不仅在企业经营上被赋予神圣意义,而且获得了工作上的目标和使命。以这种「天职观」为基础,企业家逐渐改变过去以赚钱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思考如何摆脱以往依靠行贿或其他不正当方法与政府权力建立关系网络。这种信仰及由此引导的行动,逐渐确立和增强了基督徒企业家前所未有的新身份。这种具有独立人格的新身份得以确立,转而又设定了企业家与政府关系的边界和职业伦理的内容。

基督徒企业家签名的「善商长城宣言」即「善商十诫」,完整阐释了基督徒企业家的新型职业伦理:1、不做假帐;2、不偷税漏税;3、不发生婚外性关系;4、不行贿受贿;5、不从事不道德行业(包括产品和服务);6、信守合约(无论正式或口头合约);7、善待员工;8、善待环境;9、爱配偶、爱家庭、孝敬父母;10、爱邻舍、爱公义。

这种新型职业伦理,通过工商团契分享的方式,在基督徒企业家群体内传播、建立共识并具体深入到职业生活中。这种新型职业伦理一方面被基督徒企业家群体,尤其是工商团契试图用来确立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和经济伦理;另一方面,它也成为基督徒企业家确立自我形象并向其他人传教的媒介或工具。

1.3.  企业管理、产品及服务理念的变革

由于决定不再依靠与政府权力的不正当关系获得垄断地位或盈利机会来经营企业,基督徒企业家就逐渐转向从技术、管理及环保上创新,以提供更能满足一般消费者或客户需要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这种转变带来了企业文化转型的趋势,结合「呼召观」或「天职观」的流行,一整套基督徒企业家职业伦理观的形成,「国度企业」、基督徒企业或「圣商企业」的概念得以确立,为基督徒企业家的转变提供神学基础。

非营利组织 N 负责人提出的「国度企业」是基于商业与宣教结合的模式构建,由此奠定企业的目标:盈利;设计生产更好产品或提供更高质量服务,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宣教,以更新一

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改变人们的生命。由此,基督徒企业的终极使命不是赚钱,而是宣教。

非营利组织 M 对基督徒企业家的培训以「圣约式管理」为重点:即让「企业家认识到自己职责定位是好管家并与神立约, 企业内外都有明确符合圣经原则的完备契约和合同」,确立基督徒企业家守约的观念,将扶贫等慈善事业和传福音都纳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范围,并且要求其产品体现神性:即创新、完善、可持续、价值。M 的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要求基督徒企业家按照基督徒企业的标准,即宗教生活、企业管理、绩效、社会责任和环保五方面去创建或经营企业。

2. 工商团契的困难及其展望

有人直接批评工商团契是「一群既想谋求『永生』又想在地上拿到好处的人所组成的『熟人』或『半熟人』化了的『小圈子』」。41 而工商团契自身成员,尤其是创立者,也开始反思这类发展十年左右的基督徒结社现象。如广州工商团契发起者认为,工商团契目前有八大挑战:身份定位不清;神学定位混乱; 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清;团契实际领导力归属不明;缺乏针对性牧养;遭遇瓶颈期,亟待突破;缺乏专业的牧养团队;缺乏标本和领军式人物。42 基督徒经济学家赵晓还提到:「工商团契领导人的属灵成熟度和品格根基成为工商团契发展的考验」, 而且「职场实践缺乏神学理论的有力支撑」。43 认同上述分析也曾创立工商团契的家庭教会领袖,则提出如下建议:加强教会讲台信息中关于职场神学与职场伦理的教导;以教会为中心,推动全方位神学研究和教育,逐步建立体系化的神学院、教育机构、跨教会事工机构及出版社;以神学院和研究机构为中心对职场神学及职场伦理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职场化的职场事工机构; 邀请基督徒领袖指导。44

3. 评论

笔者曾长期观察基督徒法律人团契和媒体人团契。工商团契与这两种团契的区别在于:第一是成员不同。工商团契主体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尽管常有律师参与;法律人团契主体基本都是法律职业人士,媒体人团契都是记者和编辑。第二,数量和范围不同。工商团契出现的时间比其他两种团契略早,而且数量、覆盖的地域远远超过法律人团契和媒体人团契。第三,规模不同。不仅在省、市、县、乡镇各层级都有工商团契,而且人数最多的达至千人,百人团契比比皆是,其他两种团契人数则逊色许多。第四,活动内容不同。其他两种团契基本集中在基督教信仰与职业关系,法律人团契更多讨论社会公义问题;而工商团契的关注是多方位的:包括婚姻家庭、子女教育、职业伦理、企业管理, 而且对宣教和社会服务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即使是其他职业团契也关心的婚姻领域,企业家更加公开强调自身成为基督徒之前婚姻家庭问题的严重,尤其是成为基督徒后相应的改变, 这个群体对婚姻领域传福音投入的力度也更大。第五,对职业群体的影响不同。形式上工商团契对相应的职业群体即企业家的影响更大,不管是职业使命的提出,还是基督徒企业家共同体的创建,例如「国度企业」的观念和基督徒企业家各种形式的联络或联合。

上述五种差异,可能导致工商团契比其他职业团契对教会及神学的影响更加明显并更有潜力。

3.1. 对教会的影响

工商团契运动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不是教会而是工商团契,赋予了工商界基督徒以「基督徒企业家」的身份。这个前所未有的身份,借助工商团契的各种活动来重构工商界基督徒的人格和使命,重塑他们的家庭观和职业观或企业家精神。由此,家庭建设、企业经营和宣教成为工商团契的三重主题。工商团契在上述主题结构中展开的活动内容,似乎给基督徒企业家提供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宗教生活。

有人认为,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在工商团契宣教使命中的应用,可能导致其生发出一个目标:即教会的合一。不仅是家庭教会的合一,而且是家庭教会与三自教会的合一。合一的载体就是工商团契。由于神学定位的混乱,这种合一的期待最终将演变成工商团契自身成为一类教会:即不同于中国传统教会、知识分子背景的神职人员主导的城市教会,而是由基督徒企业家创建并起决定性影响的教会。

然而,笔者认为,在城市中产阶级越来越多信奉基督教的背景下,此类教会的社会定位可能会越来越接近主流,教会领袖越来越寻求在教会网络和社会网络中的影响力,并在与政府的关系上以更主动的姿态探索更灵活的处理模式。最终这类教会不仅无法完成上述合一目标,反而会与前两类教会群的差异增大。

3.2. 乐观的进步主义对神学的影响

在调研过程中接触到的该市基督徒企业家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充满活力和乐观的一群人。大多对于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没有韦伯所说的焦虑感,即使是明确自称为改革宗教会的信徒也是如此。他们大多没有对自己已经被神拣选有任何疑虑或焦虑,反而认为正因为信了耶稣成为基督徒,要在家庭、企业里有一个更新的开始。创建工商团契也是这个逻辑下的产物。

似乎越有知识、学历越高或影响力越大的基督徒企业家,越是抱乐观的态度,越明确主张并相信通过工商团契的宣教和国度企业的建立、发展,越能够帮助中国人认识基督,相信基督,即实现中国的福音化,由此建立一种基督教文明。基督教的宣教, 与中国的文明建设,合而为一在一种乐观进步的线性历史观中。不难看出,这种神学仍然是自始至终以国家为中心或中心之一来建构的。

 

1  韩牧:〈中国基督徒商人〉,《财经天下》(2013 年期 26),2015 年 2 月 1 日浏览,http://bschool.hexun.com/2014-01-06/161185289.html

2  沈阳:〈基督徒商人,真有那么美?〉,《时代周报》,2014 年 1 月 9 日,2015 年 2 月 1 日浏览,http://news.hexun.com/2014-01-09/161274779.html

3  张沐恩:〈基督徒工商团契,如何才能美?〉,《天风》(2014 年期 2), 2015 年 2 月 1 日浏览,http://www.jdjcm.com/jiaohui/504.html

4  Peter L. Berger, The Capitalist Revolu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6); Mark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 no. 3 (1985): 481–510;戈登・雷丁:《华人资本主义精神》,谢婉莹译(上海:格致、人民,2009)。

5  其中有一次是某教会的职场团契,包括企业家等各类职业人士。

6  李秀娟、纳超洪、芮萌:〈从草根一代到梦想一派〉,《经济观察报》,2013年 12 月 27 日, 2013 年 12 月 31 日浏览,http://www.eeo.com.cn/2013/1227/254115.shtml

7  龙玉琴:〈王石——我不移民,因为我是既得利益者,跑了算什么〉,《南方都市报》,2014 年 12 月 30 日,2015 年 3 月 9 日浏览,http://edu.163.com/14/1230/10/AEN4M6O900294III.html

8  同上。

9  以下材料来自笔者 2014 年 1 月 5 日、1 月 19 日对 A 团契的田野观察记录。

10  笔者 2014 年 1 月 18 日对孙先生的访谈整理;3 月 12 日、3 月 19 日对 B 团契的田野观察记录及收集的现场资料;3 月 13 日对「资本沙龙」的田野观察记录。

11 笔者 2014 年 1 月 25 日、11 月 22 日、2015 年 1 月 24 日对 C 团契的田野观察记录;2014 年 1 月 10 日对 O1 的网络访谈整理;2014 年 1 月 14 日对 S5 的录音访谈整理;2014 年 4 月 10 日对 S7 的录音访谈整理;2014 年 5 月 16 日对 S4 的录音访谈整理。

12 那次是邀请到台湾中华基督教福音协进会总干事的夏中坚牧师。

13 以下内容源于《福音时报》和该教会网站的团契活动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料;笔者 2014 年 7 月 5 日在 D 教会工商团契 D 的田野观察记录;2014 年 7 月 15 日对牧师 M3 的访谈记录。

14 笔者 2014 年 1 月 24 日对 C 教会牧师 M4 的访谈记录。

15 笔者 2014 年 3 月 27 日对基督徒企业家 S9 的访谈记录。

16 笔者 2014 年 1 月 18 日对基督徒企业家孙先生的访谈记录。

17 笔者 2015 年 1 月 28 日对 D 教会牧师的访谈记录。

18 笔者 2014 年 7 月 15 日对 D 教会牧师的访谈记录。

19 笔者 2014 年 3 月 27 日对基督徒工商人士 S9 的访谈记录。

20 笔者 2014 年 1 月 24 日对 C 教会牧师 M4 的访谈记录。

21 笔者 2014 年 4 月 10 日对 C 教会企业家 S7 的访谈记录。

22  笔者 2014 年 1 月 5 日对 A 团契的田野调查记录。

23 笔者 2014 年 7 月 15 日对 D 教会牧师 M3 的访谈记录。

24 麦可·贝尔(Michael R. Baer):〈我的公司——基督教企业或国度企业?〉, 周亦婷译,载微信公众号:新商道,2014 年 6 月 13 日。

25〈青年经济学家赵晓博士——神国经济与国度企业〉,载《基督时报》,2011 年

3 月 1 日 ,2015 年 3 月 8 日 浏 览,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320d90100ozcq.html

26 以下材料来自该机构网站发布的信息、该经济学家的博客和其文章。

27 笔者 2013 年 12 月 4 日对该机构负责人的访谈录音整理;2014 年 1 月 18 日、3 月 1 日、4 月 12 日、7 月 5 日对该机构举办的基督徒企业家培训班的田野观察记录。

28 笔者 2013 年 10 月 29 日对基督徒企业家 MD 的访谈记录。

29 同上。

30 同上。

31 同上。

32 笔者 2014 年 4 月 10 日对企业家 S7 的访谈记录。

33 吴晓波:〈中国进入政商博弈新周期〉,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2015 年 2 月 3 日。

34 王瑛:〈中国政商关系躲不过,也躲不得〉,中国企业家网,2014 年 4 月 21 日,2015 年 3 月 9 日浏览,http://www.iceo.com.cn/mag2013/2014/0421/288099.shtmlihojsrzplwqgmfbc

35 贾鹏:〈王石——「不行贿」作为我的标签是社会太荒唐〉,《新京报》,2014 年 2 月 14 日,2015 年 3 月 9 日浏览,http://business.sohu.com/20140212/n394806819.shtml

36 龙玉琴:〈王石——我不移民,因为我是既得利益者,跑了算什么〉,《南方都市报》,2014年 12 月30 日,2015 年 3 月 9 日 浏 览 ,http://edu.163.com/14/1230/10/AEN4M6O900294III.html

37 笔者 2014 年 7 月 15 日对牧师的访谈记录。

38 笔者 2014 年 5 月 16 日对 S4 的访谈记录。

39 笔者 2014 年 1 月 2 日对 G3 的第二次访谈记录。

40 笔者 2014 年 1 月 5 日对 A 团契的田野调查记录。

41 沈阳:〈基督徒商人,真有那么美?〉,《时代周报》,2014 年 1 月 9 日,2015 年 2 月 1 日浏览,http://news.hexun.com/2014-01-09/161274779.html

42 张远来:〈有关中国基督徒工商团契的一点反思〉,载作者博客,2014 年 1 月 16 日,2015 年 2 月 1 日浏览,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7279a20101r98i.html

43 赵晓、聂文光:〈中国工商团契事工的回顾、展望暨工商职场事工思考〉,《香柏快讯》总第  18  期(2009 年  10 月  23 日),2015  年  1  月  1  日浏览,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4d3a8c0100h3dp.html,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60

44 刘官:〈他山之石,如何攻玉?─中美基督徒职场事工比较〉, 微信公众号:北美学人,2015 年 2 月 17 日。

 

本文原题目为:〈城市新兴基督徒职业群体──以工商团契为例〉,首发于:

高师宁主编:《田野万象——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报告》(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18),第8章,页472-530。

《世代》转载此文,已经文章作者、文集主编、出版社同意。关于此文和文集及转载或其它事宜,请访问出版社网站进行了解和联系:

http://www.csccrc.org/publish_tc.php?id=63

http://www.csccrc.org/contact_tc.php

此文经过《世代》编辑的版本首发于《世代》第8期(2019年夏季号)。《世代》的编辑只限于文章格式的调整、个别文字和部分标题数字的修正、几处引号的添加、题目的改动(基于原题目和文章内容)。

此文题图:《田野万象——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报告》封面,https://www.vwlink.net/book_details?pkey=30705

若有媒体或自媒体考虑转载《世代》内容,请尽可能在对作品进行核实与反思后再通过微信(世代Kosmos)或电子邮件(kosmoseditor@gmail.com)联系。

《世代》第8期主题是“研究及创作的支持机制”,却也有并非可以简单分门别类的文字。如《世代》文章体例第1期卷首语所写,《世代》涉及生活各方面,鼓励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创作。《世代》不一定完全认同所分享作品的全部方面。

《世代》本期及过往内容,详见微信(世代Kosmos)和网站(www.kosmoschina.org)。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