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祷告计划/劳威廉

一、祷告灵修

敬虔灵修就是正确认识上帝、好好爱上帝。因此,一切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上帝认识的作法以及各种培养、加强、修补我们对上帝情感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被视为灵修,都于我们大有裨益。
祷告是神圣火焰的燃料,我们必须妥善加以利用,想方设法让祷告发挥最大功效:通过施舍、舍己、常常退修、阅读属灵书籍、为自己创作祷文或借用现成的经典祷文、增加祷告长度、遵守祷告时间安排,按照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当前的心态来调整和改善我们的灵修,让灵修更加适合我们自己所需。
显然,上帝呼召那些闲暇时间较多的人更加严格地遵守敬虔生活的圣洁准则。而那些受制于身份地位、难有时间灵修的人,他们必须更加珍惜仅有的一点时间。因为祷告灵修乃敬虔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晨祷

早晨是新生命的开始,上帝给您新的喜乐重新进入世界,所以您早晨第一次灵修应该赞美和感谢上帝,感谢他赐给您新的生命;然后应该献上您的身体和心灵,并且献上全部生命和所有的一切,用这一切服侍上帝、荣耀上帝。
既然每一天都是从死里复活,享受新生命,就要带着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既然每一次日出都是上帝的恩典,上帝为了您重新创造了一切,就要带着喜乐的心享受上帝的良善;既然看到这么大的祝福,您的心就应当感到由衷的喜乐,并赞美创造主何等良善和荣耀。因此,让您的赞美、感恩和奉献成为晨祷的固定主题,然后加上其他祷告内容。可以根据个人环境和自己心态的需要来添加祷告的内容。
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做,不仅因为它本是好事,而且因为它不容忽视。倘若您小看此事,那您的灵修必定大受亏损。这就是祷告一开始先唱一首诗篇。此事甚合宜,于灵修大有益处,可大大感动人心,故此众人都当以之为通行规则。
唱诗让我们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并使我们因上帝而喜乐;唱诗使我们心灵苏醒、渴慕圣洁;唱诗教您如何向上帝祈求;唱诗又帮助我们得着上帝的赏赐;唱诗点燃圣洁的火焰,把您的心变成祭坛,使祷告变为圣洁之香,并将这馨香之祭献于施恩宝座前。

三、上午祷告

我下面谈论另一个祷告的时辰,圣经称为一天当中的第三个小时,按我们的计时方法是上午九点。敬虔的基督徒此时当以为上帝呼召自己来到施恩宝座前,再次向上帝祷告。如果您早晨按时起床,那么您第一次灵修已经距离此时有几个时辰之遥;您已经在其他事上忙了许久,因此您现在应当来做最要紧的事——提升您的心灵和情感来亲近上帝。
因为心灵的谦卑状态正是宗教所要的状态,因为谦卑是敬虔的生命和灵魂,是每种美德和善行的根基和支柱,是一切圣洁情感的最佳保障,我推荐您让谦卑成为上午九点灵修的主题。我迫切希望您每日都以此种谦卑姿态呼求上帝保守您在操练温柔和谦卑的精神中度过一天,且以为若非如此便不得平安。
我们的每个好思想和每个好行为都为骄傲敞开大门,让我们容易虚荣和自满。这种邪恶精神不仅借助人的美貌、财富以及与生俱来的才能和社会地位来试探我们,而且借助我们的灵修和奉献、禁食和降卑来试探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新手段强烈地引诱我们,使我们陷入危险。正因如此,我积极呼吁每位敬虔之人每天操练谦卑,好叫谦卑精神保护自己,得享平安,免得自己好不容易增进了美德,却又反受其害。
谦卑不在于鄙视自己过于所当得的,亦非贬低自己过于事实。谦卑在于实事求是。正如一切美德都基于真理,谦卑亦然。谦卑的基础是真实公正地认识自己的软弱、悲惨和罪恶深重。只要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这种状况并按照这种认识来生活,那就是真谦卑。

四、午祷

推荐每日中午十二点祷告,以普世之爱为此时的祷告主题。这里呼召您为世人代祷,此乃培养普世之爱的最佳操练。代祷就是为我们的同胞向上帝祈求。常常在上帝面前代祷,迫切祈求上帝饶恕全人类的罪,求上帝借着护理来祝福他们,用圣灵光照他们并且领他们进入永恒的喜乐——这就是人心所能从事的最神圣的操练。
我们美好的救主已经向我们显明他对我们的爱,成为我们彼此相爱的典范和榜样。他常常为众人代求,因此,我们亦当彼此代祷。我们对一个人的最崇高评价莫过于看他为拥有上帝的良善形象,通过自己的智慧、力量或祷告,竭力追求一切同胞的福祉,诚愿他们得到一切幸福,按照自己的地位和条件竭尽全力给予众人许多利益和各种帮助。
上帝愿意万有蒙福,哪怕自己受苦。因此,我们也当求众人的福祉,哪怕自己不能从中渔利。上帝乐见一切被造物都成为完全,所以我们也应该乐见万人成为完全,愿意别人和我们一样蒙福。上帝宽恕众人,施恩于众人,我们也要宽恕一切伤害我们的人,尽力向他们行善。上帝本是爱人的最高榜样,本身足以吸引一切被造物渴慕这大爱。不仅如此,上帝又为我们预备了一切,护佑我们,使众人一同享福,叫我们毫无相互嫉恨的理由。
如果缺乏真正的仁爱是极大的缺乏,甚至正如圣保罗所言,它使我们最大的美德成了鸣的锣和响的钹,那么,研究每种敬虔艺术并操练各种灵修方法,以便提升我们的灵魂达至此种仁爱的境界——这对我们是多么重要!正因如此,我希望您妥善利用这个时辰,把这段时间完全用来向上帝庄严祈求,让您的祷告充满普世之爱和对全人类的仁爱。唯有如此每日持续灵修,才能保守您的爱心,唯有这样的爱心才能证明您真是跟随耶稣基督的。

五、下午祷告

在前面推荐的祷告时刻中,我已经推荐某些主题作为灵修的固定主题和首要事项。上午九点首次祷告时,基督徒的谦卑美德当成为您祷告的首要事项,您应当向上帝感恩并向他献上自己。中午十二点,我呼吁您为普世大爱的一切恩典而祷告,通过代祷在您心中提升普世之爱。您不仅要为全人类代祷,也要为特定的人代祷,就是那些与您有具体关系的人,您的处境决定了您应当为他们祷告。
下午三点,您应当思想“人必须顺服和遵行上帝旨意”,让此种美德成为您祷告的首要事项。美德的本质完全在于遵行上帝的旨意,陋习的本质完全在于违抗上帝的旨意。凡是上帝所造的,被造的目的都是完成上帝的旨意。日月按轨道运行,顺服他的旨意。如果您愿意证明自己并非违抗上帝创造之神圣秩序的乱臣贼子和背道叛教之人,那么您必须遵行上帝的旨意,如同日头和地球严格按轨道运行一般。这必须成为您心灵的最大愿望:上帝的旨意要借着您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必须成为您内心的牢固目的和意愿:您一切所求、所想、所为都要符合上帝的旨意,只要您的理智告诉您何为上帝的旨意。
这种顺服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思考。第一,这种顺服意味着感恩地接受上帝对全世界的普遍护佑;第二,这种顺服意味着感恩地接受上帝对我们自己的特殊护佑。
顺服上帝的旨意并以他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这是一种圣洁敬虔的心态。我希望您在这个时辰持之以恒地与上帝交通,为自己拥有这样美好的恩赐而感谢上帝,并以之为合宜之举。借着这样常常祷告,您的心会渐渐养成喜欢祷告的习惯,从而让您具有一种敬虔的心态。凡事都看作出于上帝,凡事都求上帝的旨意。于是,不论何事临到,您都能以敬虔的心加以接受,使之成为操练美德的途径。

六、晚祷

我现在论述晚上六点的灵修,圣经称此时为第十二个小时,或一天的最后一个时辰。此时特别适合灵修,这点毋庸置疑,凡自称敬虔者都当于此时祷告。
此时,各行各业所忙碌的工作逐渐停歇,众人此时正当回顾和省察当日的一切行为。此种反省必不可少,因基督徒一生必须不断悔改归正。如果说我们必须为一切罪孽而悔改,如果说因不思悔改而导致的罪责仍旧辖制着我们,那么,我们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反思我们各样的罪和犯罪的具体环境,以及罪恶的程度和后果,并且为此悔改。
我们每日认罪的理由和必要性正在于我们每天都犯罪这一事实,所以每日认罪的内容就是承认这一天的众多过犯,并为此忧伤痛悔。晚间的悔改——也就是细细清算当天的一切行为,不仅是消除罪责的必要途径,而且是修补和完善生命的真实道路。因为,只有这样的悔改才能触摸人的内心,唤醒人的良知,让人始终恐惧罪和厌恶罪。
要让此种反省更加有益,每个人都应当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施行。每个人的本性当中都有各自的缺点,具有某些别人所没有的陋习或不良倾向,某些特别难以摆脱的弱点以及比别人更加难以克服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的这些毛病,正如知道自己的好恶,所以我们必须在晚间悔改祷告中严厉地审判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特有的罪性。
您不应当满足于快速浏览当天的活动,而要仔细加以审查。从当天第一个行为开始,然后逐个回忆每个重要事项,不可忽视任何时间、地点或行为。如此省察会很快使您成为与从前不同的人,正如智者不同于愚人。这将更新您的心智,赋予您智慧,并让您渴慕完全,这些都是您从前所不具备的美好性情。

七、睡前祷告

您此时已经查验和忏悔自己的罪行,但您当以为自己睡前仍须再次祷告。此时祷告的最佳主题乃是死亡。因此,让您的祷告完全向着死亡敞开,承认死亡的一切危险、未知和恐怖;用各种方式在祷告中影响和唤醒内心,帮助您正确理解死亡,让您正确感受死亡的临近和重要;乞求上帝让您的心充满这种紧迫感,好让您时刻不忘这一事实,并按照这一认识来行事为人,每天预备迎接这日子的到来。
想象您的床榻就是您的坟墓,想象一切都预备停当,您与这个世界已经毫无纠葛,唯有上帝的大怜悯才能让您重见天日,再给您一点时间从事敬虔的工作。然后将自己交给睡眠,如同托付于上帝的手中一样,好像再也没有机会行善,醒来就会发现自己成了脱离身体束缚的灵魂,等待最后审判的大日子到来。
每晚如此庄严顺服上帝,离弃世界的一切,好似与之诀别。在夜晚的宁静黑暗中如此操练敬虔,很快您的心灵就会感受到美好的果效。因为此时特别适合此类祷告和默想,并且睡眠和黑暗正类似死亡,它们会帮助您更深地认识自己的罪,更加为罪忧伤。这一时辰十分适合灵修,惟愿您不会在碌碌无为中错失修补心灵的良机。

(本文摘自《敬虔与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劳威廉著,杨基译,三联书店,2013年11月。)

爸爸,你要带我去哪里? / 理查德·巴克斯特

[编者按]父亲,曾代表着一家之主,曾代表着关爱和保护,如今却成了多少中国孩童挥之不去的梦魇。中国的父亲们,你到底要把你的孩子带到哪里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让他们胎死腹中;抑或,虽然生下他们,却又弃之不顾,让他们因缺乏正常的关爱和教养,而在这个苦难的世界随波逐流,成为下一代不负责任的父亲?抑或,尊重每一个生命,如期生下他们,并像圣经里所说的那样殷勤教训他们,使他们走当行的道,而且,从小就教导他们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认识造我们生命的主?为此我们特别从巴克斯特的名著《圣徒永恒的安息》中选出一篇基督徒父母在照看子女属灵生命责任方面的文字,供大家阅读。

我也要劝凡在指教儿女、仆人的责任上受上帝之托的人,担负起助人获得属天安息的责任。请想一想,上帝是多么明确、急迫地命令你,要求你这样做。他吩咐你:“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1 约书亚曾这样立定心志,说:“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2 上帝还亲口就亚伯拉罕宣告说:“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3

请想一想,仅从公平的角度看,你也有责任助自己的儿女得安息。是从你,他们继承了本性中的污秽与不幸,因此你有义务尽一切可能助他们复原。请想一想,你的子女与你何等地亲近,他们是你的一部分。你临终时若看到儿女亨通,会把这看作你生命的延续,看做你自己在他们的生命中兴旺;在他们的永恒安息一事上,你难道不该同作此想吗?否则,你必见证自己的灵魂有罪。你为儿女的身体付出的牵挂、辛劳、花费必将定你的罪,因为你竟不顾惜他们更宝贵的灵魂。不仅如此,就连畜类都会定你的罪,它们有哪个不顾惜自己的幼崽呢?

请想一想,上帝将你的子女、仆人置于你的照管之下。人们都承认自己在牧师的照管之下,你对自己家人的责任岂不比牧师能对他们负的责任还要重大?他们若是灭亡,上帝必定要向你讨他们丧命的罪。4 上帝托付给你的责任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你若任凭家人因你不教导他们而稀里糊涂地混日子,因你不纠正他们而活在罪恶之中,你就有祸了!请想一想,在他们的性情和生命里,你有多少工作要做。他们的罪何止一种,而是千万种。他们个性中有遗传而来的疾患。你必须教训他们的事又与他们肉体的兴趣、欲望相抵触。求主让你意识到自己要做的工作何其多,你的责任又何其大!

请想一想,你对子女疏于教导为自己带来怎样的忧患吧。他们若成为你眼中的刺,那刺是你扎进去的。你既悔改、得了救,难道就想不到他们会下地狱,而且是由你自己造成的吗?你若是在自己的罪中死去,他们会在地狱中怎样高声声讨你啊!“这些都是你的错,你本该更用心教导我们,可你没有;你本该管束我们,不让我们犯罪,你本该纠正我们,可你没有。”这些高声指责会怎样加增你的地狱之苦啊!反之,请想一想,你若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得到的将是多么大的安慰啊!即便你的努力不成功,你也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使自己的良心得到安宁。你的努力若是成功,得到的欣慰将是难以言喻的;他们会以爱心与孝敬供奉你之所需,在你奔向荣耀剩下的路上让你欣慰不已。不仅如此,你全家都会因一个虔敬的孩子或仆人得到美好的回报。而你最大的喜乐还在于,将来见主面时能这样说:“看哪,我与上帝所给我的儿女都在这里了。”5 从此以后,你必与他们在欢喜中共度永生。请想一想,教会的兴旺、国家的福祉是多么有赖于父母担负起这一责任。洗心革面的工作若不始于家庭,再好的法律也不能改造人。缺乏对孩童的敬虔教育——这正是我们教会、国家一切悲哀的始因。

我还要请身为父母的基督徒想一想,在帮助子女得救方面,他们有着多么优越的有利条件。子女尚且稚嫩、柔弱的时候,是与你们在一起;你们要矫正的只是嫩苗一枝,而不是老树一棵。世上任何人都不及你们从子女感情上的获益更多,而且你们在他们面前享有最高的权威。他们的养育全仰赖于你们。你们最了解他们的性情、好恶。你们与他们形影不离,从不缺乏劝导他们的机会;尤其是做母亲的不要忘记,在孩子年幼时,你们比他们的父亲与他们相处的时间更多。为他们身体的安康,你们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他们来到世上,你们忍受了多大的剧痛!难道你们竟不肯为他们灵魂得救付出同样多的心血?你们对孩子有着最温存的爱,难道这爱竟不能令你想到他们永远灭亡的可能?我要替你们的亲生骨肉恳求你们,要教导他们,劝诫他们,为他们守望,在把他们带到基督面前之前,你就不要让他们停步。

最后,我要恳切地请求所有读到这些文字的基督徒父母,你们要对自己可怜的孩子的灵魂怀有怜恤之心,不要辜负上帝对你们的莫大信任。你们若是不能对孩子做一切想做的,至少可以做自己能做的。我们的教会和国家,城市和乡村,都在因忽视孩童的圣洁教育这重大的责任而叹息。你们的子女既不认识上帝,也不懂得上帝的律法,反“妄称耶和华的名”6,轻看对他的敬拜,而你们既不教导他们,也不管教他们;正因如此,上帝才要管教他们,也要管教你们。你们对他们过于温和,致使上帝对他们、对你们都无法温和。无怪乎上帝要让你们因自己子女的罪受刑罚,是你们忽视了调教他们的重任,因此有份于他们所犯的一切罪恶。你们是否从此定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再忽视它呢?请你们牢记以利的教训。7 你们的子女有如“搁在河边芦荻中”的婴儿摩西,若没有人“把他从水里拉出来”就会死去。8 你们若不想在上帝面前获杀戮儿女灵魂之罪,也不想让儿女在永火中责骂你们,就务必要教他们如何远离那地狱之火,领他们进入圣洁和对上帝的敬畏之中。我恳请你们每个做父母的,凭着对上帝的忠心,既不要拒绝行使,也不要忽视了助子女得安息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则你们很快就会因以不忠交账而咎由自取了。既明白这是你们至为重大的责任,若仍不肯承担它,就是反叛耶稣基督的人,而不真是他的臣民了。如果你肯这样做,却不知如何而行,我就再补充几句作说明来帮助你。你们要用自己做出的榜样带领他们祷告、读经,并履行其他在上帝面前的责任;你们要教他们认识真理,将真理牢记在心;要端正他们的心志,激发他们的爱心,使他们的良心保持敏锐;你们要约束他们的口,教会他们说爱心的言语;改正并留意他们外在的行事为人。为达此目的,你们要为他们提供圣经及其他敬虔书籍,还要督促他们去读。要经常检查他们学到些什么,特别要把主日的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不要容他们在主日嬉耍或无所事事。要为他们讲明他们所读、所学内容的含义。你们要用圣经的经句去教导他们。不要让他们与恶友相伴,帮助他们结识敬畏上帝的朋友。你们尤其要让他们看到侍奉上帝的必要性,以及侍奉的美好与快慰,努力让他们将这些都铭记在心。

(摘自巴克斯特《圣徒永恒的安息》第九章“上帝子民有责任激发别人求此安息”,许
一新译,三联书店,2013 年3 月出版)

——————————

1 《申命记》6:7 ;《箴言》22:6 ;《以弗所书》6:4。
2 《约书亚记》24:15。
3 《创世记》18:19。
4 《以西结书》3:18。
5 《以赛亚书》8:18。
6 《申命记》5:11。
7 《撒母耳记上》2:12—17,22—36 ;4:12—18。
8 《出埃及记》2:1—10。

不要枉费你的癌症/派博

约翰·派博:我得了前列腺癌, 动手术前写了以下十点想法。我相信神医治的能力——借着神迹,也借着医药,所以应当同时为这两种医治祷告。癌症若蒙神医治,神得荣耀,我就没有白得这病。然而,得医治并非神对每个人的计划,另有其他方面值得注意,以免枉费了这场癌症。我为自己和你们祷告,盼望我们都不至于白受这苦。

鲍理森:我获悉自己得了前列腺癌的那天上午(2006年3月3日),就着约翰·派博之前的十点思考,补充了一些自己的感想。文中的十个标题和随后的第一段话是他写的;第二段则出自于我。

一、 你若不信那是神为你设计的,就将枉费自己的癌症。

如果说神只是“使用”我们的癌症,并未参与设计安排,这样的说法恐怕站不住脚。神若允许某件事发生,总有其原因,那原因就是他的设计。如果神预见细胞分子的演变将形成癌症,他既可阻止其发生,也可不阻止。不阻止,自有他的用意。他是无限智慧的神,我们可以称这“用意”为一个设计。撒但真实存在,而且带来许多享受和痛苦;但它并非终极。因此当它用毒疮击打约伯(伯2:7),约伯便将之归诸神(2:10),《约伯记》的作者有从神来的默示,也同意道:“约伯的众兄弟姊妹和以前认识的人都来见他⋯⋯因耶和华降予他的一切灾祸都对他表同情,安慰他”(42:11,圣经新译本)。你若不信是神为你设计的,就将枉费你的癌症。

鲍:知道有神的设计,并非要你坚忍苦撑、假装快活轻省。你可以因此坦诚地向那位千真万确的救主呼求。神的设计乃为引发人的心声,并非让我们闭口无可奈何地忍受。请看许多在《诗篇》中所流露的真实心声,希西家王向神痛哭祷告(赛38章)、《哈巴谷书》3章的情词迫切。这些人都如此直率、信任、坦诚,因为知道神是神,于是将自己的盼望全放在他身上。

《诗篇》28篇教导我们可以如此直接、热切地向神求告,他必垂听。他将继续在你身上和你的环境里作工。你因迫切需要帮助而发出呼求(1—2节),然后将问题告诉神(3—5节),尽可能向神陈述具体的情况。你生活中所遭遇的“百般试炼”(雅1:2)虽然和大卫或耶稣的不同,信心的运用却相同。将一切忧虑都卸给那位顾念你的神之后,你就可以大声欢呼了(6—7节):神所赐的平安是超乎人所能明白的。最后,信心总会转化为爱心,你个人的需要和喜乐将延伸、扩展为对其他人的爱心关怀(8—9节)。病痛会令你更敏锐地察觉:神向来都那么全面、周详地打点了你生活中的每一细节。

二、 你若认为这是一个咒诅而非恩赐,就将枉费自己的癌症。

“所以现在,那些在耶稣基督里的人就不被定罪了。”(罗8:1,新译本)“基督替我们受了咒诅,就救赎我们脱离了律法的咒诅。”(加3:13,新译本)“断没有法术可以害雅各,也没有占卜可以害以色列。”(民23:23)“耶和华神是日头,是盾牌,要赐下恩惠和荣耀。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诗84:11)

鲍:恩典是从神为我们所做、与我们同做、借我们所做的一切临到。他将自己大有怜悯的救赎带上了咒诅的舞台。你的癌症本身,即是我们每个人会遭遇的千万“死荫幽谷”(诗23:4)中的一个,死荫幽谷包括各种威胁、损失、痛苦、缺憾、失望、罪恶。然而天父在他蒙爱的儿女身上,却借此成就了极大的美善:有时候是令身体康复 (暂时的,直到将来有一天从死里复活,进入永恒的生命),但无论何时,他始终托住我们、教导我们,使我们更单纯地认识他、爱他。在遭恶势力围攻、受试炼的苦地,信心变得深刻、真实,爱心变得坚决、聪慧。(见《雅各书》1:2—5节;《彼得前书》1:3—9;《罗马书》5:1—5节,8:18—39。)

三、你若想从病情的机率中得安慰,而非寻求神的安慰,将枉费了癌症。

神并非要训练你理性地估算病情机率。世人会从中获取安慰,基督徒却不然。有人靠车(可存活的机率),有人靠马(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但我们要信靠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诗20:7)。神的设计在《哥林多后书》1:9说得很清楚,“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罹患癌症,神的目的(连同其他一千种好处)是要敲掉我们心中原有的各种支柱,让我们完全倚靠他。

鲍:神本身就是你的安慰,他将自己给了你。贾特琳娜·席勒格所写的诗歌《我灵镇静》(Be Still My Soul),很正确地看待人生:我们百分之百、肯定会受苦,基督也百分之百、肯定会迎向我们,来找我们,安慰我们,重建爱中最纯净的喜乐。诗歌《稳固根基》(How Firm a Foundation)也是这样估算人生机会:你百分之百、肯定要经过艰难困苦,你的救主也百分之百、肯定必与你同在,试炼成祝福,使你最大困苦化作属灵益处。对神而言,你并非在玩有多少百分比机率的游戏,而是活在确实的把握中。

四、你若拒绝思想有关“死亡”的事,就枉费了自己的癌症。

如果耶稣迟延再来,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死亡。不愿思想有关离世、去见神的事,是很愚蠢的。《传道书》7:2说:“往服丧之家,比往宴乐之家还好,因为死是人人的结局,活人要把这事放在心上。”(新译本)你若不去思想,又怎能把它放在心上?《诗篇》90:12:“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数算自己的日子,意味着时日无多,总有一天会结束。你若不肯思想这事,又怎能得着智慧的心?不思想有关死亡的事,真是非常可惜。

鲍:保罗描述“圣灵”是那眼不能见、住在我们里面、可以确实得生命的“凭据”。主让我们借着信心,略尝真实永恒生命的甜美,享受与神和基督面对面的同在。我们或可以 说,癌症即是无法逃避之死亡的一个“凭据”,让人尝到自己的必死性。癌症像一个路标,指向某个更大的东西——你必须面对的最后仇敌。然而基督已经战胜了它:《哥林多前书》15章宣告,死已被得胜吞灭。癌症只是仇敌一支在外巡逻的侦察队。你若是基督从死里复活中的一个孩子,它对你没有最终的权势,你可以毫无畏惧地直视它。

五、你若以为“胜过”癌症,就是保住这条性命,却未视基督为至宝,就枉费了自己的癌症。

撒但和神对于你罹患癌症的设计是不同的。撒但想摧毁你对基督的爱;神要加深你对基督的爱。即使你死了,癌症也没有获胜。如果你未看基督为至宝,它就赢了。神要你断掉这世界的奶,转而赴基督丰盛的筵席;他帮助你切身感受、并如此说:“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因而知道,“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3:8;1:21)。

鲍:视基督为至宝,体现了信仰的两大核心:极大的需要和无比的喜乐。许多诗篇以“小调”呼求:我们热切地抓住救主,需要他救我们脱离实际的困境、实在的罪孽、真实的苦难、确实的苦情。也有许多诗篇以“大调”放声歌唱:我们视自己的救主为至宝,沉浸于他,以他为乐,爱慕他,为他赐给我们的一切好处感谢他,因他的救恩比世上的一切更有份量,因他是那位最后决定者而欢喜快乐。而且,许多诗篇是以小调开始,大调结束。视耶稣为至宝并非单一色调的,你是与他一起活在各种人生 经验的光谱中。“胜过”癌症,乃是活着知道天父怜悯他蒙爱的孩子,因为他清楚你的身体构造,知道你只不过是尘土。耶稣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活着就是为 了认识他,认识他就会爱他。

六、若花太多时间查阅有关癌症的资料,而不充分利用时间阅读、认识神,就枉费了自己的癌症。

想了解癌症并没有错,无知并非一种美德。然而不断被牵引愈发想知道更多,却对更多认识神缺乏热忱,即是不信的一种征兆。癌症临到是为了唤醒我们,认识神的真实;为了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以下命令背后的力量:“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何6:3);为了让我们醒悟《但以理书》11:32的真理:“认识神的子民必刚强行事”;为了将我们塑造成不可动摇、不可摧残的橡树:“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诗1:2—3)。我们若日夜查阅有关癌症的资料,却不花时间认识神,真是枉费了癌症。

鲍:在阅读方面固然如此,在与别人的交谈上也是如此。周围的人总会经常问起你的身体状况,以表示关怀。那是好事,但是谈话很容易就卡在那里。所以你尽可以坦率地告知自己的病情,请他们代祷、听取他们的忠告,接着转换谈话的方向,告诉他们,你的神是如何信实地以万般怜悯恩慈托住你。麦克谦(Robert Murray McCheyne)曾很有智慧地说:“你每看自己的过犯一次,就举目望向基督十次。” 为了校正我们容易沉溺自身过失、忘了恩慈救主的倾向,他将那十与一之比例反转过来。这说法可用于我们的苦难。你每向人说一句有关癌症的话,就用十句话来述说你的神、你的盼望、他教你学的功课,以及每天生活中的小祝福。你每花一小时研究或讨论自己的癌症,就用十小时来研究、讨论、服事你的主。将你对癌症所学到的一切,联系回到神和他的旨意上,你就不会钻牛角尖了。

七、若容许癌症令你落入孤独,而未借亲切的表达,深化你的人际关系,就枉费了自己的癌症。

当腓立比教会差派以巴弗提将馈赠送去给保罗,这位使者竟然病了,而且几乎要死。保罗写信给腓立比教会的人说:“他很想念你们众人,并且极其难过,因为你们听见他病了。”(腓2:26)多么不寻常的一种反应!不是说他们因他病了而难过,而是他因他们听见他病了而难过。神正是要借着癌症,为我们塑造这样的心肠: 对人有一颗深切关爱的心。所以别缩进自己里面,枉费了你的癌症。

鲍:我们的文化非常害怕面对死亡,却很着迷于医药,并将青春、健康、精力偶像化,设法掩饰任何软弱或缺陷的表征。你若坦然、信任、亲切地活在自己的软弱中,将带给别人极大的祝福。与一般的常理相违,当你在受苦和软弱中,这样进入与人的交往,将会大大激励周遭的人。“彼此相交”乃是一种双向的慷慨给予、感谢领受。 你的需要给了其他人表达爱的机会。而“爱”始终是神在你身上的最高旨意,当你在最软弱的时候,仍能以一些细微方式,向人表达关怀,你将学到他要教你的最美好、最喜乐的功课。一个危及性命的大软弱也可以成为一种极大的释放——除了接受神和其他人的爱,并且爱神和其他人,你再没有其他事可做了。

八、你若悲伤,像那些没有盼望的人,就枉费了自己的癌症。

保罗对那些有亲属离世者,这么说:“弟兄们,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你们不知道,免得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盼望的人一样。”(帖前4:13,新译本)死亡的确带来悲伤,甚至对于死去的信徒,也有暂时的丧失——失去身体,失去世上的亲人,失去在地上的服事。然而这种悲伤却有所不同——乃是沁透着盼望。“我们⋯⋯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林后5:8)。所以别像那些没有这盼望的人,在悲伤中枉费了你的癌症。

鲍:要让世人看见这种不同的悲伤。保罗说,如果他的朋友以巴弗提死了,他会“忧上加忧”。他因朋友病了,而感到痛苦沉重;若这朋友死了,他就会加倍悲痛。然而这出于爱、真诚、向着神的悲伤,也同时与“常常喜乐”、“神所赐超乎人所能理解的平安”、“真正关心你们的事”并存。伤心,又怎能与爱、喜乐、平安、一种坚不可摧的人生意义共存?在信仰的内在逻辑里,这是完全可能的。正因为你有盼望,就可能更强烈地感受到此生的痛苦:忧上加忧。相反,不带盼望的悲伤,往往因为若要面对现实就难免不抓狂,而选择否认、逃避或忙碌。在基督里,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你清楚感受到这堕落世界的错与恶,你不认为痛苦和死亡是理所当然的事。你爱一切的良善,痛恨一切的丑恶。毕竟,你是效法那“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的耶稣,而这位耶稣“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甘愿选择十字架。他活着和死去时,乃怀着前面喜乐都将实现的盼望,他并未用否认或药物麻醉自己的痛苦,也未给痛苦加上绝望、恐惧,或寻找任何一线希望或能改变自己的处境。耶稣最后的应许,在悲伤中洋溢着坚定盼望的愉悦:“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使你们的喜乐满溢。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这喜乐没有人能夺去。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我还在世上说这话,是叫他们心里充满我的喜乐。”(约15—17,新译本)

九、你若仍像过去那样轻忽罪,不当一回事,就枉费了自己的癌症。

你患癌症之前常容易犯的罪,如今仍那么吸引你吗?若是如此,就太糟蹋这病了。癌症临到,乃为了消除对罪的欲望。骄傲、贪婪、淫欲、仇恨、不饶恕、不耐烦、 懒惰、拖延——这些都是癌症要攻打的敌人。不要只设法对付癌症,也要考虑与癌症并肩作战。上述那些敌人比癌症更坏。不要白白弃置癌症的威力,可以用来歼灭这些仇敌。让永恒的临到,突显出在有限时空中犯的罪真的那么虚枉无谓。“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失自己或赔上自己,有什么好处呢?”(路9:25,新译本)

鲍:受苦真的是为了帮助你了断、戒除罪,并坚固你的信心。如果你心中没有神,受苦会进一步将“罪”放大。你在生活中是变得更苦毒、绝望、上瘾、害怕、狂乱、回避、感伤,还是假装一切照常?或是按你自己的方式,与死亡达成妥协?然而,你若是属神的人,受苦在基督的手中总会慢慢改变你,有时候也相当快速。你会按他的方式,与生和死达成妥协。他将柔顺你,炼净你,除去你的一切虚荣浮夸。他将令你需要他、爱慕他。他重新调整你心目中的优先次序,首要的事就常能获得优先。他会与你同行。当然,你有时候也会失败,被烦躁或郁闷所攫,陷入逃避或恐惧。然而你跌倒时,他总会将你扶起。随着你不断寻求、寻见你的救主,你里面的敌人——那比你肉身的癌症更致命万倍的心灵癌症——将逐渐死去。“耶和华啊,求你因你的名赦免我的罪,因为我的罪重大。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诗25:11—12)

十、你若没有借此机会见证基督的真理和荣耀,就枉费了自己的癌症。

基督徒身处何地,绝非偶然。我们会来到现在这地步,总有其原因。耶稣曾这样论到痛苦、意外的处境:“人必为我的名,下手拘捕、迫害你们,把你们交给会堂,下在监里,甚至押到君王和总督面前,结果却成了你们见证的机会。”(路21:12—13,新译本)得了癌症也一样,正是一个见证的机会。基督实在是至宝,如今有此难得机会来证明他确实比生命更宝贵,不要枉费了。

鲍:耶稣是你的生命。所有的人都将向他屈膝。他已一举永远战胜了死亡。他所开始的工作,他必完成。让你的光——因你住在他里面、靠他而活、借他而活、为他而活——照亮出来。有一首古老的诗歌:“基督与我同在,基督在我里面。基督在我之前,基督在我之后,基督在我左右,基督赢得我,基督安慰重建我。基督在我之上,基督在我之下,基督在安宁中,基督在危难中,基督在每一个爱我之人的心里,基督在朋友和陌生人的口中。”[摘自《我与基督圣名紧紧相连》(I bind unto myself the Name)]。罹患癌症期间,你需要众弟兄姊妹见证基督的真理与荣耀,与你同行,在你旁边活出他们的信心,爱你。你也如此待他们和其他所有的人,你的心成为那以基督之爱去爱的心,在朋友和陌生人当中,你的口成为那充满盼望的口。

请记得你并非单独面对,你将获得所需的帮助。“我的神必照他在基督耶稣里荣耀的丰富,满足你们一切的需要。”(腓4:19,新译本)

——————————

(本文已获授权,中文版转载自《海外校园》2007年总第49期,有改动。原文来自Desiring God)

1 约翰·派博于2006年2月15日癌症开刀前写下本文。稍后,在“基督徒辅导教育基金会”(Christian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任辅导和教师的鲍理森经诊断,也患了前列腺癌,他就约翰·派博的文章作了一些补充。——译者注

巴克斯特之死/莱尔 文 光宇 译

巴克斯特离世前的最后一段时光,几乎与他的整个人生一样精彩。一如夏天的落日,他平静安详地迈向死亡。他临终的床榻,实在是充满荣耀。

我喜欢了解伟人的死。我不满足于仅仅得知人们如何因拥有财富与荣誉而成为了不起的基督徒,我还想知道面对坟墓时他们是否仍旧伟大。我不想仅仅了解一个人面对国王、主教和议会时作何表现,我还想知道他们怎样面对恐惧之王,以及他们即将面见万王之王时的感受。一个人如果临终时刻不伟大,则我怀疑这人是否真的伟大。我喜欢了解伟人之死,也特别恳请读者容许我就巴克斯特的死多说几句。

没有几个人临终的床榻,能够像这位好清教徒老人的那般令人受益。对此,他的朋友贝茨博士有详尽的记述,我想,其中记述的几件事很适合作为这篇传记的结尾。

巴克斯特生最后那场病时,正住在查特豪斯广场的一所安静的房子里,离他的朋友塞维斯特博士聚会的地方很近。他离世前的四年,得以享受到一段宁静的时光。他曾尽情地教导关于他的救主耶稣基督的道理,直到讲道事奉最终不得已完全停止。“在此,”卡勒梅博士说,“他曾经尽情宣讲关于另一个国度的事,仿佛一个曾经去过那里、又以特使身份返回做出报告的人。”逼迫的风暴,终于完全平息。曾经经久吹袭他的狂风巨浪,终于安静了。因着上帝的慈悲,这位圣人般的清教徒老人,得以平静地走向约旦河的岸边。

他不顾自己已然衰残的身体,仍然长时间讲道,最后一次讲道时,他几乎死在讲坛上。当疾病迫使他放下他心爱的工作,把他一步步带向死亡时,他的处事为人与此前五十年毫无二致。他用离世前的几小时来预备别人和自己与上帝相遇。他对前来探访的朋友说:“你们来到这里,应当学习怎样面对死亡。这是一条世人都必走的路。要小心这个虚空和欺骗人的世界,提防肉体的贪欲。务必以上帝为你的份,以天上为你的家,以上帝的荣耀为你的最终目标,以上帝的话语为你的准则,如此,你们就不用惧怕,我们一定会再次安然相遇。”

悔改的罪人中,无人比他更谦卑,虔诚的信徒中,也无人比他更平静安详。他说:“就算我最好的事奉,也可能面临上帝公正的责备;我一切的盼望,权在于上帝在基督里白白的恩典。”他以往也常说:“我相信上帝对我的饶恕,过于我自己对自己的宽恕。”

一次从一阵昏睡中醒来后,他说:“我就快息了我的劳苦了。”一位正在旁边的牧师说:“你作工的果效也会随着你。”他回复说:“不要工作了,如果上帝许可,就把工作免去吧。”当一个朋友说起有许多人因他的著作受益并以此来慰藉他时,他回答:“我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支笔,笔又配得什么称赞呢?”

当剧烈的痛苦让他求死时,他自我反省到:“我怎么有权指挥上帝呢:什么时候做,做什么,怎么做!”在极度的痛苦中,他说:“上帝的踪迹何其难寻!”然后他对身边的朋友说:“不要因着我所遭受的痛苦而把信仰想得更坏。”

经常有人问到他内心的状况,他的回答是:“我对自己永恒的福乐深信不疑,里面也满有平安稳妥;但因着极度的痛苦,我无法很好地把它们表现出来。”他又补充说:“肉体必要朽坏,我们也需要体会朽坏的过程;然而虽然我的内心降服,但感觉却叫我呻吟。”

当一位贵族问他,他是否因着相信那不可见的就满心喜乐,他回答到:“除此之外,你认为基督信仰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吗?”他又补充到:“我的喜乐,也是因着想到神的伟大和荣耀虽远超过我们所能领会,但想到上帝的儿子取了我们的人性,想到我们所认识、所爱的天上的圣者,就使天上显得更加甜美和亲切。”《希伯来书》12章中对天堂的描绘,始于22节的“那里有千万的天使”,直至24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给他带来很大的安慰。“这处经文,”他说,“值得无数遍思想!”他又说:“哦,这应许是何等让人得安慰啊——‘上帝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又有一回,他说他“发现重复主祷文中的话能带来巨大的安慰”,并且很可惜有些很好的人对使用主祷文心存成见,因为主祷文中包含着为灵魂和身体的各种祈求和祷告。

他给来到他病榻旁探访的年轻牧者以极好的指导。他常常热切地祈求“上帝祝福他们的事工,让他们得以带领许多灵魂归向基督”。因着盼望上帝借这些年轻牧者多多成就圣工,以及盼望他们有谦卑、平和的生命,他深感喜乐。

他没有忘记他即将离去的世界。他不断祷告“求上帝怜悯这个悲惨、破碎的世界,并保守上帝自己的教会和其中属于上帝的一切”。

他告诫朋友们“要小心自欺的罪,因为这是可能毁掉整个国家的罪”。当被问及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他的想法是否有所改变时,他答到:“人们可以通过我的著作了解我的想法。我所做的不是为着我自己的声誉,而是为着上帝的荣耀。”

他离世前一天,贝茨博士前来探访,并对他说些安慰之言,这时他说:“我感到痛苦,不用跟感官争辩;但我有平安,我有平安!”贝茨告诉他,他就要回他所渴想的天家了。他回答说:“我相信。我相信。”他已完全准备好赴死。在病痛中,当人们问他感觉怎样时,他回答:“几乎非常好!”或说:“好过我所配得的,不如我所希望的。”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对塞维斯特博士说的:“愿主教导你怎样面对死亡!”

1691年12月8日,一个星期二,巴特斯特的争战结束了;他终于进入了他曾无比美妙地描述过的“圣徒永恒的安息”。

他葬于基督教会,或许当时所谓的官方教会不明白他的宝贵,但许多明白他的宝贵的人,为他垂泪。他的葬礼,充满至高的、真正的荣耀:“敬虔的人把他埋葬了,并为他捶胸大哭。”

他没有留下一个子嗣,但却生养了数百个属灵的儿女。他作工的果效仍然为上帝所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启迪和苏醒着人们的灵魂。我毫不怀疑,在那复活的早晨,会有几千人起来,为着这位施若普郡的清教徒老人所领受的恩典和恩赐而感谢上帝。在他身后,留下了让每个爱慕圣洁和以信仰自由为友的人都感到亲切的名字。可能再没有哪个英国人,如理查德·巴克斯特一般活出了前者,并推动了后者。

在本文的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贝茨博士在巴克斯特的葬礼上的最后一段讲道:“愿颂赞归于仁慈的上帝,他乐意延长他仆人在地上的年日——他令这个世界受益良多——在日期满足的时候,安稳地把他带回天家。”我要以我自己的祈求作为结尾:愿我短暂的余生,能够如他一样完全为上帝的荣耀而活;当我走到人生的尽头时,愿我能以他的那种平安死去;愿我能在上帝国度的光与爱中,与他永远同在。

——————————

(本文摘自J.C.莱尔著,《巴克斯特小传》最后一章)

求主让我灵渴盼那一天/巴克斯特 文 许一新 译

“主啊,我的心实处于两难之间,不知该选什么;但你知道该赐下什么:‘离世与你同在,是好得无比’;但眼下‘在肉身里活着’1似乎还有必要。你是知道的,我并不厌倦做你的工,只是厌倦了痛苦和罪;在你仍要用我的时候,我愿意在世上逗留,快快地做你交给我的工作;但我恳求你,到我的工做完之后,不要让我在世上耽延;在我必须留在世上时,求你让我不断得医治,不断上行;求你把我变得更好,最终将最好的我取去。我不敢那样没有耐心,强求你缩短我的年日,在我未预备好时将我提去;因为我知道,我永恒的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今生的长进。同样,我也不敢在自己的工作结束时在地上停留,以至在我的弟兄欢庆得胜的同时,我却在地上继续犯罪。我这地上的蠕虫被你前进的步伐踏伤,而那些星辰却在明亮的穹苍闪耀。他们是你的儿女,我也是你的儿女。基督是他们的头,也是我的头;两者之间何以差别如此之大?但我承认你的方式是公平的,虽然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但我是那浪子,更适于在这他乡以豆荚充饥,而他们却常与你同在,享受你的荣耀。他们所处的光景曾与我的相同,我不久也将进入他们的光景。在得到最崇高的形象之前,他们曾有着最卑微的形象;在做王之前,他们曾备受苦难;他们‘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如今却在上帝宝座前’; 难道我不愿像他们那样去赢得冠冕,在与他们同‘在那国里之前,喝他们所喝的杯’2?主啊,我愿在你为我所定的年日里留在地上,也愿走你走过的路,在你认为合适的时候被你提到天上,在你认为我成熟时将我收入你的谷仓。在此之前,我会渴慕天上的家,却不该自怨自艾;我会对它满有信心与盼望,却不会因匆忙而犯罪。我愿意等候你,而不愿失去你。你若发现我未见你面就过分满足,就求你激活我对你委身的渴望,吹旺我快要熄灭的爱的火星;求你不要离我而去,直到我能由衷发出这样的呼声:‘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上帝,就是永生上帝。我几时才能朝见你呢?我是天上的国民,在等候救主。我思念上面的事,因为有主基督坐在那里,我的生命也藏在那里。我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3 ”

“这虚空的世界对我有何吸引力? 这世上有什么那样美好,能诱使我的渴慕离开我的神,使我不愿飞离它?每当我用审慎的眼光看这世界时,就发现它是一片狂风呼啸的旷野,其间太多的居民都是为所欲为的怪兽。我能将其所有的美丽都看作丑陋,将其所有的享乐都看作能被几滴忏悔的泪水淹没,或被叹息的大风吹散。求主让这肉体不要勾引我的灵魂,使它贪爱乏味的此生胜过渴慕环绕你宝座的欢喜!尽管人的天性憎恶死亡,但你的恩典让我看到你的荣耀如何值得渴慕,即便是死亡那恐怖之王也会传递我喜乐的信息。求你不要让我的灵魂被强力逐出,违背它的意愿而夺去它的住所;求你用你慈爱的神秘能力吸引我的灵魂奔向你,如同春天的阳光吸引万物脱离其冬日巢穴一样;求你在途中与我的灵魂相会,像磁铁吸引铁屑,像烈焰吸引火星那样,将它吸到你身边!求你驱散我面前遮住你慈爱的云雾,除去使我的眼看不见你的鳞片;因为唯有你荣面放出的光辉,唯有对你伟大拯救的初尝,此外再没有什么能令我发自内心地说:‘如今,释放仆人安然去世吧!’4但若能这样说,对你一般的认识是不够的;这努力之艰巨,不能没有你相应的帮助。求你将我对死亡的惧怕变作强烈的渴望,将我对死亡的恨恶变作对你的憧憬!在我尚与你相离时,求你让我的心痛苦呻吟,如同我的身体在病痛中呻吟一般!倘若我在世上还要度过一段时间,求你让我住在你里面而忘却这世界,正如我有时住在世上而忘却你!只要我一念尚存,求你让我不要忘记你;只要我口能讲话,就让我欣然谈到你;只要我一息尚存,就求你让我寻求你,为你而活;只要我的双膝能弯,就让我日日跪拜在你的脚凳前;倘若你让我卧病在床,求你‘给我铺床,记数我的病痛,把我的眼泪装在你的皮袋里’5!

“正如我的肉体想得到我灵所憎恶的东西那样,求主让我的灵渴盼我肉体所憎恶的那一天吧;不要让我的朋友们在悲哀中等候我的灵魂离去,因为我的灵魂正怀着喜乐在等候离去!那就让我‘如义人之死而死,如义人之终而终吧’6; 其实,这是迁移到那永无终止的荣耀里去!那就让你的护送天使将我离去的灵魂带到义人得完全的灵中间去吧,让我跟随先我在基督里离世的亲朋好友而去;在我哀伤的朋友于我跟前哭泣的同时,让我的灵在安息中和你一起共享安恬;在我的遗体在尘土中霉烂的同时,让我‘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7主啊,你是连我的头发都数过的主,求你数算我身体躺卧在尘土中的日子;你是将‘我被造的肢体都记录在册’8的主,求你也记录下我散落的骸骨!我的救主,求你快些再来吧!求你差遣你的使者,让那振聋发聩而令人欢欣的号筒吹响!主啊,求你不要耽延,免得活着的人停止盼望;求你不要耽延,免得这地变得有如地狱,免得你的教会因分裂而支离破碎;求你不要耽延,免得你的仇敌在你羊群面前得手,骄傲、伪善、世俗倾向和不信胜过这一小群余民,分了你的全部产业,到你来时发现世上不再存有信心;求你不要耽延,免得坟墓得以夸胜,学会其住客的叛逆,到时不向你交出属你的人!主啊,让那伟大的复活之日快快到来吧!那时,你命令一发出,必没人敢违背;那时,大海和陆地都必交出它们扣押的人质,凡在坟墓中睡去的都要醒来,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9那时,你所撒的能朽坏的种子必结出不朽坏的果子;那接纳腐尸、尘土的坟墓还给你的,必如星宿、太阳般地明光闪耀!正因如此,我不怕让自己的身体躺卧在尘土中;我将这身体全然交托,不是交托给坟墓,而是交托给你。正因如此,我的肉身将在盼望中安歇,直到你让它复活,去赢得永恒的安息。‘主啊,快来吧,我们要等到几时呢?愿你的国降临!’10你苦等的‘新妇在说,求你快来’!因你的圣灵在她里面说:‘求你快来!’圣灵又教她‘用说不出来的叹息祷告’;整个受造界都在说:‘求你快来!’它在‘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进入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11。 你自己曾应许说:‘我必快来。’阿们!正因这样,就求你快来吧!”

——————————

(本文摘自《圣徒永恒的安息》第十六章,巴克斯特著,许一新译,三联书店,2013年3月)

1  《腓立比书》1:23—24。

2  《启示录》7:14—15;《马太福音》20:20—23。

3  《诗篇》42:1—2;《腓立比书》3:20;《歌罗西书》3:1—3;《哥林多后书》5:7。

4 《路加福音》2:29。

5 《诗篇》41:3,56:8。

6 《民数记》23:10。

7 《歌罗西书》1:12。

8 《马太福音》10:30;《诗篇》139:16。

9 《以赛亚书》26:19;《帖撒罗尼迦前书》4:16。

10 《诗篇》90:13;《马太福音》6:10。

11 《启示录》22:17;《罗马书》8:26,21;《启示录》22:20。

灵修心得分享辑录之一

编者按:为推动学生团契的弟兄姊妹操练灵修,建造属灵生命,从今年九月初开始,永刚弟兄推荐大家用慕安德烈的《在内室里》灵修。办法是每天默想一节经文,然后写下心得与大家交流。以下辑录的是三位弟兄的心得分享,内容包括生命更新、个人独处、以圣言为粮、恒切祷告、认罪悔改、强调爱心和委身信仰七个方面,似乎可约略呈现出敬虔派灵性生活的特点。本期摘录其中之一部分。

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

常新的生命

凡世界上的事,无论它多么绚丽夺目,蓬勃兴旺,它至终的结局总是衰残。但有一件事与这个世界的衰败逆向而行,那就是基督徒的内在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春、美貌、健康,这些都要渐渐褪去。然而,基督徒里面的生命却可以一天新似一天,而且这种更新变化要一直持续到永恒里。

这节经文唤醒我们来关注我们内在的生命。若我们每天都要花时间来整理仪容,或者强健身体,我们就更当每天花时间来检视我们内在的生命,在父的座前卸下重担和愁烦,在他的爱中洗去倦容和眼泪,又以他的话语作食物,强健灵命。基督徒啊,在你整理好衣装开始新的一天以前,请记得先满足你里面的需要,这会给你带来一整天的祝福。(永刚)

生生不息

一项对比,外体与内心。外体正经历毁坏损伤(being wasting away),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being renewed day by day)。这是使徒保罗宣教生活的写照。

如果没有内心生活,人活着就会像工具一样机械行事,像野兽一样靠本能行动。但人有神的形象,是有灵的活人。他的思想、意念、情感是一个宝藏,一生的果效由此发出。

我们的内心有生命的泉源。就像井水,从井底常年涌出活水,井水才会是清冽甘甜的。我们内心的泉源就是圣灵,借着神的话语每天滋润我们的生命。这新生命每天都在更新长大。按着它的本性、它的计划、它的时间,不匆忙,不着急。你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无动于衷,只是不要抗拒它,慢慢地你会发现在它的带领下,自己正经历改变。而且,这更新改变是有方向的,就像向日葵种子会长出向日葵而不是月季一样,新的生命种子会结出新生命的果子。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夜以继日,寒来暑往,好像一直在简单地重复。于是人们以为世界就是按照规律而行,没有差错,没有意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只要遵循世界的规律就可以了,他的命运、人生、思想、态度也应是这样,天人合一。其实不是这样,太阳东升西落,夜以继日,寒来暑往,好像是重复,但不是简单地循环,它们都在奔向某个方向。而且,靠着每日上帝的护理,它们才能继续往前奔走。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日常生活和工作好像也在重复,但试问如果离开上帝的慈爱和恩典,这一切看似平常的东西还能存在吗?因此,怀着感恩的心去欣赏,去领受身边的祝福吧。我们不要做死人,在死人的眼里,一切了无生机,都是死的。要做活人,看到清澈平静的湖面底下,有活水源头,生生不息。(祖潘)

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

靠神的话而活

这句话再次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在的生命,人的肉体靠食物而活,而属灵的生命靠神口里的话而活。我们的身体缺乏了食物的供应就必定会饥渴、疲乏,我们内在属灵的生命缺少了神的话语也一定会软弱无力。而且供应属灵生命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供应身体的需要,耶稣在禁食四十昼夜后拒绝了魔鬼让他获取食物的建议,他用神的话语来坚固自己。

然而,我们不要以为靠着每天快速地浏览少量经文就可以坚固自己的属灵生命。口里吞吃食物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身体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就需要在胃里面长时间地去消化这些食物。所以,神的话语若只是在我们眼前闪过,就很难造就内在的属灵生命,我们需要长时间地去默想神的话,才能从神的话语中获取生命的滋养。因此,《诗篇》作者告诉我们说:“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1:2)

在这个忙碌的时代中,愿我们不要忽略这一件蒙福的事,就是每天花时间来到神的面前,默想他的话语,你必因此得着极大的祝福。(永刚)

生命之粮

人活着不仅是能够呼吸,而且还要活出有灵活人的生命,就是神形象的荣耀。可是因为罪的缘故,人们在口腹方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却与神远离了,所以,世上有多少人真正活着呢?

神的话语对人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没有它的滋润,生命就不可能是健康的。不认识神,听不到神话语的人,或在灯红酒绿间醉生梦死,或在黑暗中四处爬行。拿着圣经的基督徒,眼睛和心思却在圣经之外,好像捧着金饭碗要饭的乞丐。看到这一切,不是令人觉得可怜可悲吗?(祖潘)

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6)

进入内屋

内屋是一个人最安静、最自在、最隐秘、最安全之处。在内屋里,人不受打扰;在内屋里,人不受拘束;在内屋里,人袒露自己;在内室里,是最真实的自己。耶稣说,我们要在这样的地方向父祷告。当房门关上的时候,不再有观众和别人的眼光,愁烦和急迫之事也不能再打扰我。我要安息在父深沉的宁静当中,当我注视仰望父的时候,他丰盛的慈爱和怜悯如同暖流浇灌在我的里面,洗去一切的疲乏、伤痛和愁烦。在父的同在里,喜乐、信心和力量都在慢慢地增长,以致人的脸庞也映射出父的荣光。

内室,是父为他所爱的儿女预备的施恩之所。在那里,有安息,有抚慰,有鼓励,也有喜乐。“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73:25 )天父的儿女们,不要再去各处寻找,也不要彷徨不定,请进入你的内屋,那是你蒙福的所在。(永刚)

珍惜相处

主耶稣教导门徒们祷告时不要学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喜欢在十字路口等公开场合祷告,故意叫别人看见。他要门徒进入内室,在那里与天父密契相交。

进入内室,暂时把自己与世界隔开。不用理会要求、责任、压力,不需要行动、挂虑、承担。进入内室,不仅是朝见满有大能的天父,而且是享受与美善圣洁的新郎相交。在他面前,松开紧握的手,打开关闭的心,向他倾吐爱意,享受着这份甜蜜和温馨。

进入内室,我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心跳得厉害,周围没有亮光,没有声音,我开始感到不安。脑海里一幅幅画面涌现,还有不知从哪里跳出来的惊吓的声音。我感到害怕,孤独,不断寻找自己,渴望在黑暗中要抓住点什么,但是又碰不到。我将这一切带到神面前,开始不住地呼求,紧紧地依靠他。我知道他不会抛弃我,他了解我,知道我,以慈爱和诚实待我。我的心开始安静,放松,专注地思想他,暖流涌遍全身。

在这一切过后,我打开门,走出内室,整个人洋溢着幸福,看到天那么蓝,草那么绿,每个人都那么可爱。(祖潘)

花时间认识神的同在

这还不过是个开端,我必须花时间来认识他与我同在,并且祷告在暗中察看我的父,确信他知道我是如何渴望他的帮助和带领,也确信他愿意侧耳垂听。

来到内室,把世界隔在外面,与主独处。这是“进入内室的路”,然后呢?在内室做什么?

路易斯批驳三种内室里的行为。一是“自己构想神的形象”,总觉得如果没有构想清楚,就没有与神同在,祷告也就失败。二是“调理心思去爱”,希望制造一种感觉来使神与自己同在,以为神同在与否依赖于自己内在的感觉。三是“完全属灵与生活脱节”。举例说,只为母亲不要世俗而祷告,却不为她的风湿病祷告。

那么在内室里究竟做什么呢?就是花时间认识神的同在。这种认识不是虚假地制造感觉,而是真心地相信神必垂听。不以信心来抓住神的应许,而靠自己用私意来制造感觉,在内室中是极其痛苦疲惫的。这种痛苦和疲惫使人厌倦祷告,并产生焦虑。

花时间认识神的同在,是因着信,借着祷告。“要承认你的每一件罪,也要将你一切的需要都带到他面前。要在基督的名里向父献上祷告。请记得,与耶稣有交通的祷告是不会徒然的。”(郭鹏程)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18:1)

恒切祷告

这节经文指出我们祷告生活里面的一个很深的软弱,就是常常灰心而不祷告。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教会面临的极大的难处,挚爱的亲人还未信主,个人的婚姻或者家庭生活,工作或服事中的重担,等等。和这些迫切的需要相比,我们的祷告是何等地缺乏。其实,并不是我们不曾为此祷告,而是祷告一段时间后看不到什么结果就放弃了。

耶稣在这里设的比喻给我们两个提醒。一是提醒我们爱他人和爱自己的心都不够强烈,以致我们甘于这种暗淡的光景而不作为。我们比不上那个要求伸冤的寡妇,她为着自己的冤情常到地方官那里诉求。二是提醒我们在神面前缺乏祷告的信心。教会的得胜,灵魂的得救,生活的需要和工作中的见证,这每一样需要都和寡妇伸冤的诉求一样正当。然而,我们在神面前的信心却比不上那寡妇在不义之官面前的信心。“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路18:8)

我们要知道那坐在天上施行审判的比地上的不义之官更加公义,他比那不尊重世人的更有恩慈和怜悯。主说:“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让我们把那些在灰心中失落的祷告都重新拿起来,带着信心来到他面前常常祷告。(永刚)

恒切祷告

对那些自己不在意的事情,我不会向神祷告,即便献上祷告,也是沉闷和漫不经心的。能够让我恒切不住祷告的,必定是在我看来至关重要的。可是,它的重要性也经常被我遗忘,特别是过了一段时间它没有成就的时候。这时,我会怀疑它对我而言真的那么重要吗?恐怕是我求错了吧?哎呀,不要想它了,何必让自己担上这副担子不能释然呢?每当这个时候,我便选择放弃。

什么对我而言是重要的?有时候是别人告诉我的,我就信以为真。有时候是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的,可我觉得太难不敢接受。这一切的困惑和怀疑把我弄得好惨,为了逃避这一切,我竟然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以为这一切就这样消失了。好糊涂啊,为何不向神倾诉呢?这一切的感觉不是有一位体察人心的主和你分担吗?一次又一次的祷告,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种真实的感受,理解它,更深地看到所求之事的方方面面,自己的看法和心意也被不断更新。想到这点,祷告虽然迟延未蒙应允,尽管一时令人灰心、难受,但在一次次的心意更新变化中,我更深地认识到我所在乎的是什么,我之所是,还有神之所是。所以,恒切祷告,总不是徒然的。(祖潘)

 

基督徒与争战/杰拉德·思策(Gerald L. Sittser)著 汪咏梅译

我所在惠特沃思大学的学生常常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描述为一场“争战”,与健康问题、家庭问题、突如其来的损失以及必然随之而来的怀疑争战。凡此种种的争战往往是预料之外、人们不希望看到之情形的结果。一个学生既恼怒又沮丧困惑地告诉我,她的父母正准备离婚。事态的变化并非她所选择,无疑,这也许最终证明是件好事,但绝非她所希望的。争战并非她自愿选择,而是被强加于她,我们面对的大多数争战可能皆属此列。

自愿选择争战,使自己处于一个困难的境地,追寻一条使生活更为艰难的道路,这样做究竟是否正确?我们大多数人会立即拒绝这种观点,尤其是在涉及灵性生活的事情上。我们认为,基督教信仰应该使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对我们而言更容易,而不是更艰难;争战往往驱使我们走向基督教信仰,说争战来自基督教信仰,这似乎是错误的。

沙漠圣徒——4—5世纪,在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一带人数剧增的一群喜乐、奇特的基督徒——挑战我们去作别样的思考。沙漠圣徒们认为,就灵性生活而言,争战是正常的、必要的,甚至是健康的。世界的堕落将争战强加于基督徒身上(例如身体的疾病、精神的痛苦、所爱之人的离世),作耶稣门徒的身份要求基督徒争战(例如,舍己),还有,基督徒必须选择面对争战。因此,我们不可能避免争战,也不应该试图避免争战。相反,我们应当欣然接受争战,视之为我们蒙召作门徒的一个方面,因为,此世生活的目标不是安逸、成功、富足,而是与神亲近、品格的成熟、对世界产生影响。争战证明我们对待基督教信仰的态度是严肃的,毕竟,耶稣自己也教导我们要舍己,每日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他——万有之主。一位无名的沙漠圣徒曾经说道:人若认识一位阿爸(即属灵父亲、智者或导师,通常比自己年长一辈),和他在一起比自己作门徒会更有长进(尽管这种长进会使生活比较艰难),“他若不前去找他,便是不相信有神。”另一位著名的阿爸——苦修者圣马可(St. Mark the Ascetic)对争战作了这样正面的总结:“不选择为真理受苦的人,将要经受更加痛苦的磨练,要遭受他不曾选择的痛苦。”

尽管沙漠圣徒肯定神创造的世界是好的,但他们同时相信某个东西绝对偏离了正道。罪进入世界,影响了一切——每一种关系、每一个机构、每一份职业、每一个人和每一种快乐。我们受邪恶力量的支配,无法控制自己。“世界、肉体和魔鬼”遍地游行,处处威胁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安全,没有平坦道路可行,没有一种生活方式便利、舒适。在我们里面也没有安全,因为人生性悖逆、放纵、懒惰。虽然基督已经从罪中救赎了我们,击败了撒但,战胜了死亡,但他没有让我们脱离这个世界。神认定,人性受引诱和堕落之地也应该是人性得救赎和恢复之地。

一场战争正在进行,旨在要求收回理应属于神的东西。这个世界就是战场,人性就是最终的奖赏。自古有这样一种说法:

在我们软弱时,倘若没有神恩典的保护,没有一个人能够抵挡敌人狡猾的进攻,我们既无法熄灭也无法控制肉身中与生俱来的那团跳跃之火。在一切祷告中,我们都应当祈求神的恩典拯救我们,让灾祸不降与我们⋯⋯因为,他使人悲痛,又将人救起;击打,又医治;使人降卑,又让人升高;使人失去活力,又使人恢复生气;领人到地狱,又把人从地狱中带回。

争战这一主题经常出现在《沙漠教父言行录》——那些伟大的属灵导师的教导集中。安东尼告诉他的门徒:“人应当将自己的罪举在神的面前,期待试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是人艰巨的任务。”紧接着他又说:“拿走试探,无人能寻找到救恩。”苦修士中有一位年轻的学徒承认,他不断地与情欲的试探争战。一位老导师问他:“你想要我求主除去你的困扰吗?”年轻人答道:“阿爸,虽然这是一场痛苦的争战,但我看到,我也从不得不背负这个重担中获益。”随后他又加了一句:“请您在祷告时祈求神赐给我长期的痛苦,使我学会忍耐。”老导师为学徒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说:“我的孩子,现在我知道了,你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离开我,去吧。”波伊曼阿爸(Abba Poemen)曾告诉另一位属灵导师——矮子约翰阿爸(Abba John the Short)说,他祈求神除去他的激情。神回应了他的祷告,他的心现在已经变得宁静。因此,他对自己说:“我发现自己现在安息了,不再有灵与肉的争战。”约翰阿爸告诫他说:“去,求主在你里面激起一场新的战争,争战于灵魂有益。”又有一次,波伊曼阿爸说:“试探进来了,你当即与之争战,试探会证明你的实力。”他又说:“正如你无法阻止空气进入你的肺中,你也无法阻止[邪恶的]念头进入你的头脑,你的责任就是抵挡它们。”

——————————

(本文节选自《深井之水——基督教灵修思想史》第三章“争战”,本书将于近期正式出版。)

灵修何时真属灵?

近来,人们对灵修问题十分感兴趣,这一方面是件好事,一方面却也令人担忧。

说它是件好事,是因为人们对灵修问题产生合宜的兴趣,总比就接受物质主义哲学思想要好得多。物质主义主导了很多人的思想,不仅在西方如此,在许多其他地区也是一样。如今很多教会都为着某种深刻的虚幻感所苦。如果这种兴趣代表我们正在对这种虚幻感进行有意识的反抗,那便更有益处。我们说我们要“认识”、“遇见”并“敬拜”永活的神,但是很多人感到这种群体敬拜的实践有些敷衍了事的味道,非常不实际。在最安静的时刻,他们暗自思想,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说它令人担忧,是因为“灵性/灵修”(spirituality)这个词已经被扭曲了,变成了一个模糊不清的抽象概念,涵盖各种各样的表象。在上一代那些更注重扎实思考的基督徒看来,这些表象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属于“不信者”或“异教徒”的。1现在,“灵性/灵修”却成为一个大受欢迎的词语。也就是说,只要有人说出这个词,人人都会给他鼓掌。在很多圈子里,“灵性/灵修”成了属灵范畴里最吸引人的话题,就像谈论美食的人都喜欢聊聊苹果派一样。无人够胆出言提醒,更遑论批判!

毫无疑问的是,这个话题目前已经引发了众人的兴趣。

一、当下的一些定义,包括明言的和含蓄的

J.W. Conn认为“灵性/灵修”最初乃是“基督教用语,出自保罗书信”2,不过,事实不然。的确,“灵”和“属灵”这两个词在新约圣经中都出现过,但是,谈论灵性问题的作家,很少有人首先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纳性研究,从中构建“灵修”这个词的意思。其实,“灵修”这个词是从法国天主教思想中产生出来的,在过去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这个词在新教界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这起初并不是新教徒使用的词汇。早期作者可能谈到“属灵生命”,而且意思可能没有保罗在《哥林多前书》2章说“属灵的人”时所指的那么宽泛,但正是对“属灵生命”的这种关注,最终令基督徒造出“灵修”这个词。

事实上,在基督教会的历史上,宗教改革之前,属灵生活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其中只有少部分在某时某地获得主导地位,压过其他的因素——圣礼、团契生活、祷告、苦修、殉道、发誓守贫或/及独身、圣像、修道主义等等。属灵生活越来越多地和追求完全联系在一起,就是在我们最终完全、与神面对面地相见(visio Dei)之前,尽我们所能地追求完全。因此,这不是指着所有基督徒说的,而是指着那些特别渴慕神的人说的。所以,如果用“灵修”一词表明从前所说的“属灵生活”,它虽然跟生命的每个层面有关,却只涉及部分信徒的全部生命。18世纪早期,耶稣会的Giovanni Scaramelli(1687—1752)基于长期的传统,将苦修神学和神秘主义神学明确区分开来,作为属灵生命研究的主要对象。前者主要涉及的是所有渴慕完全的基督徒都要致力操练的,而后者主要处理超自然状态的意识,以及伴随着人们在与神奥秘联合时而来的一些表现。因此,“灵修”成为一门学科,即“灵修神学”,与教义神学和道德神学有所区分。教义神学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相信什么,而道德神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举止应当如何。P. Pourrat处理这个问题的经典方式,就是以这些重要区别为主的。3

Bouyer在他的三卷本《基督教灵修学史》4中做出了一个更明确的定义:

基督教的灵修学(或其他类型的灵修学)是和教义有所区别的,因为教义主要研究或描述信仰的客观实体,是抽象的,而灵修学则研究这些客观实体在宗教意识中引发的反应。但是,公正地说,灵修学并不是伪科学。有人认为,对客观实体的理解使宗教意识两极化,但这是一种偏见,完全是不可取的,与理解这种意识本身有重大差异。相反地,灵修学研究这个意识,只在于这个意识与那些客观实体的活泼关系,也只在于这一意识对信仰的真实理解上。因此,灵修神学必须总是以教义神学为前设和基础,尽管灵修神学对教义神学数据的关注只在于这些数据与宗教意识的关系。

最后这一点,即灵修神学以教义神学为前设,是Pourrat和Bouyer都十分强调的,但如今被一些作者否定了。5这些作者的观点刚好与此相反,他们认为灵修体验塑造我们的神学,我们必须先体验到一些东西,然后才能以教义的形式来表述这些体验。有人认为这两种观点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第一种观点在大多数个体的经验层面指出体验和教义有关,而第二种观点则是在一个运动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看到教义的形成通常和体验有关。

在这里我们需要停一下,仔细看看已经显露出来的若干特点。

1.天主教(东正教在这一点上也是一样的)投入“灵修学”领域的研究远远多于新教,而大部分(直到近期都是如此)都是在强调一些基督徒对完全(有时被认为是一种奥秘的联合)的追求。这些基督徒是“精英”(尽管他们当然从未想过自己会被冠以这样的头衔),其中不乏许多的修士。天主教的这种传统观点也仍然反映在一些细节上,比如与此有关的内容在最近出版的天主教及福音派神学词典6,以及天主教的Paulist出版社、福音派的Zondervan和Eerdmans出版社出版的大量有关灵修这类主题的书籍中所占的相对篇幅。

2. 18世纪开始,“灵修”便可以指认识神(这个词也仍需定义)的特定方式,也可以指对这些特定方式的研究。

3.在前面那段Bouyer的引文中括号里所说的“或其他类型的灵修学”,反映出灵修领域另外一个发展趋势,是比较难以处理的。在上下文中,“其他类型的灵修学”指的是非基督教领域内的灵修学,如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精灵崇拜论者的灵修观念等。Bouyer这本书是讲基督教灵修史的,而基督教的灵修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文本依据为基础的。在这整本书中,非基督教领域的灵修可能是个突出的类别:它是指非基督宗教类别里教义和宗教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同样是以文本(或者其他大量的现象)证据为基础的。然而,这些例子牵涉的教义都是正确的吗?这很重要吗?如果与之息息相关的教义是错的,那么与这些互相排斥的教义体系相关的“灵修”是有意义的吗?是真实的吗?是有用或有帮助的吗?我们仅仅是在讨论和人的思想及意识有关的事情吗?如果我们坚称灵性有一个超越的层次存在,那么,相信福音的基督徒,和那些探索一个胖孩子精神世界的精灵崇拜论者,双方所谈论的超越层面是一样的吗?我们会和激进的多元主义者站在同一个立场,认为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的灵修都和其他形式一样有意义,并且其本身就能证明与之相关的教义是真理吗?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持多元主义论者必须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例如辩驳说虽然这些教义系统明显是彼此冲突的,但是它们都指向一个更大的系统,而这个系统超越了它们当中每一个的理解范畴。对于这类问题,我稍后会简单回应一下。

在梵二会议(Vatican II)后,天主教灵修学的主要关注点渐渐不再只是精英分子对完全的追求,而更多转向所有天主教徒在信仰经历上的成长。因此,《教义宪章》(Dogmatic Constitution on the Church)发出了成圣的普世性呼召:“任何身份与地位的所有基督徒,都被号召走向基督徒的丰盛生命及爱心的完全境界”(L.G.40)。《礼仪宪章》(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acred Liturgy)宣称:整个梵二会议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基督徒的灵性,“日渐加强天主教徒的基督化生活”(S.C.1),这是使人人都可以参加圣礼,尤其是弥撒的原因之一(S.C.2)。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梵二会议之后的天主教对灵性问题的观点是非常具有多样性的,其中有许多观点都渐渐地越来越不以圣餐为中心了。目前,很多人在关注女性灵修、贫穷生活的灵修和社会变革的灵修等等。在灵修学这个领域里,有很多当代著作在探索着,有哪些层面的东西应该被纳入其中,包括哲学、心理学、神学、神秘主义、社会学等。想把哪样排除在外都越来越困难,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被纳入灵修学的范畴之中,只要里面有些许经验的成分即可。在这种环境下,追求这种“灵修”就早已不仅是一种天主教式的兴趣了。7这样看来,最近在一本天主教出版物中出现的一个对“灵性/灵修/灵修学”的定义就比较符合现状了。这个定义的涵盖面之广甚至让人望而却步:8

“灵性/灵修/灵修学”这个词既指一种生命体验,也指一门学科。对基督徒来说,灵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这生命是在基督耶稣里、与神连接、靠圣灵得力的基础上被理解、感知、想象和决定的。而这个词同时也指对这种宗教体验的跨学科研究,包括想要促进这种体验趋于成熟的努力。

大约在上个世纪时,“灵性/灵修”成了新教徒的常用词之一。直到近几十年,在自由派新教徒对灵性/灵修的定义涵盖的面越来越广,渐渐扩展到和梵二会议后天主教的定义一样之前,新教在灵修方面的兴趣,主要还是在于敬虔及传统福音派所说的信仰生活。举例而言,尽管“灵修”在英国清教徒中并不是流行语,但是我们的确看到他们强调效法基督、省察个人道德、认罪、默想神的话、全心使用“恩典之道”。劳威廉(William Law)的《呼召过圣洁生活》(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9便是在这一传统之内写就的灵修经典。更晚近一些,傅士德(Richard Foster)和勒弗雷斯(Richard Lovelace)也谈到类似的呼召。10这两位作者属于福音派大家庭,只是神学体系和我们稍有不同。巴刻(J.I.Packer)有不少著作都是基于清教徒思想的,基本上(至少有部分)是为了培养属灵生命。11

这是个基础,接下来,大量关于灵性/灵修(先不管他们怎么定义这个词)的书籍和文章正在涌现出来。下面我要谈谈这些可用资源。例如,关于东正教的灵修,有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要了解东正教传统,最容易的一个切入点可能就是一本小书,这本书是东方教会的一位匿名修士写的。12这本书非常出色,探索了一些天主教和东正教信徒的生活方式,这些人都是准备“为基督的缘故成为愚拙的”13。自愿守贫和追求完全之间的关联,是中世纪所强调的,如今仍然有支持者。14女性灵修的大浪潮推动了男性灵修的诞生15,两者的前设是一样的。读者若对基督教以外的灵修学问题感兴趣,也许可以先从了解犹太人的灵修传统入手。16这时代的主流就是多元主义,也可能是混合主义!因此,最近有本书试图将灵修与西方的深层心理学、东方的冥想、基督徒的思想和作者自己的经验联系在一起。17社会学家提醒我们,婴儿潮一代正努力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什么是灵性。18另一位作者坚持认为,从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的改变,“正在使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我们对宗教经验及灵性体验的定义发生变化”(我在计算机上用力敲出这段话时,也觉得紧张哩)。19

有些问题是与用语有关的。比如,福音派人士不仅写学术性的注释书,也写一些“灵修式”(devotional)注释书,同时,天主教人士不仅写学术性的注释书,也写一些“属灵的”(spiritual)注释书。20最近,一位新教徒也采取类似的策略:巴顿(Barton)的福音书注释并不关注对福音书的“灵修式”解读,而是要探索四福音的内容,以便从中发现:关于“对神同在的感知,及生活在这同在的光中”这个问题,四福音书能给我们什么启发。21他找到了福音书中许多谈到“灵性问题”的地方,即福音书中展示出对神同在的感知或提倡这种做法的部分,这些都在耶稣的灵修中展现出来(就是在耶稣自己对神同在的经历当中)。这本书,更多是将耶稣作为一个榜样或典范,而不是一位救主或主。当然,这两方面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在那本书里我们完全看不到另外那方面。

对灵修的历史性研究也在继续地迅速开展,而且对灵修学通常抱持强烈支持的观点。与Pourrat和Bouyer的早期历史记载相比,这类作品谈到“灵修”的时候,通常给予它更加宽阔的定义(包括明言的和含蓄的)。近30年来情况益形严重,因为学界饱受哲学多元主义的强烈影响。22因此,在一本关于亚洲基督徒灵修的书籍中,印度的耶稣会神学家Samuel Rayan开宗明义地对灵修提出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属灵的人,就要比以往更加开放,更负责任地面对现实。”23最近出版的另外一本灵修史不断强调女性灵修的重要性,并表示乐于见到基督教灵修的多元化(东正教、天主教、新教,随便都可以),也为基督教灵修必然在文化上发展得更加多元而感到欣喜,尽管这本书也同时警告说:“在这个不断扩张的运动中,找不到自己的‘根’是无益的,无目的地在多种灵修文化中游荡也是无益的。人们必须首先对自己所属的传统具备一种真实的归属感,才能投入另外一种传统,并从中获益。”24最近出版的一本关于改革宗灵修的书,观点特别多元,以至于很多改革宗传统的信徒可能都无法察觉这是一本跟改革宗有关的作品。25甚至近来一些神学方面的重要著作都深受当代灵修趋势的影响。26福音派学者也加入了讨论。27最近的一位福音派作者,先是指出福音派对自己丰富的灵修传统(他特别指的是清教徒传统)很无知,因此正处于不断借用其他传统的形式的危险中28,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他又坚持认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要求基督徒每天读圣经和祷告是“十分不切实际的”。29但令我们纳闷的是,从福音派的灵修历史的顶峰期中,究竟是要学到什么呢?岂不是植根于“以道(神的话语)为中心的灵修”吗?

因此,在对灵修问题的这一简短综览中,我希望能够指明这些作品中出现的对灵修的定义,包括明言的和含蓄的。我这个综览既缺乏深度又缺乏广度,但是也许它能提供足够的凭据,让我们就灵修的定义问题做一些有益的反思。

二、反思“灵修”一词目前的用法

接下来这部分,我想引用一些作品,谈谈“灵修”一词目前是如何被使用的。

1.灵修是一个神学概念。

假如我们要通过圣经中讨论灵修的经文,来直接探讨灵修的好坏,或有关灵修学的任何特殊的研究,那么,我们几乎什么都找不到,因为就着“灵修”一词而言,圣经根本没有使用它。

甚至可以说,“灵修”都算不上是一个神学概念,因为神学概念中包含哪些因素,通常是人们普遍达成一致的。例如,三位一体的教义也是一个神学概念。有人相信它,也有人否认。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说明这个概念,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把这个概念和基督徒的神学观及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若要清楚地界定三位一体的概念,或是坚持某些细微的部分,争论可能会非常激烈,而且会非常复杂,但是,无论如何,这个教义的本质对于那些有见识和公开认信、能思考的人来说是无可争议的30,特别是其基本的神学要素。换言之,人们无论在三位一体教义上有何争议,所有阵营都知道在争些什么。与此相反,“灵修”是一个人言人殊的综合神学概念。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弄清楚,一位作家在提倡或采用特定的“灵修”概念时,在这个概念中掺入了什么要素,又剔除了什么要素。这通常是很少明言的。读者要不断地努力,去推断作者前设的神学基础是什么。

2.由于构成这些人言人殊之灵修定义基础的神学体系之间存在冲突,要在探讨灵修这一主题的作品中找到真正一致的定义就几乎不可能了。

例如,耶鲁大学伯克利神学院的“安南灵命成长中心”(Annand Center for Spiritual Growt at the Berkeley Divinity School at Yale University)的小册子上写着,他们的董事会中有极力主张宗教混合主义的人,有自由派新教徒,有天主教徒,也有一位印度的吠陀教灵修大师。31他们的老师中包括本地圣公会的灵恩派信徒(Episcopalian charismatics)。问题是,世界各大宗教对灵修的理解不同,我们需要仔细界定这些不同。32单单从“灵修”背后这许多分歧的神学概念看来,就意味着“灵修”这个词的含义会退化到仅仅是“一种超自然体验”而已,而且每个人会把自己对“超自然”的理解掺入其中。这里存在一个前设,就是假定一切超自然的体验都是好的,不管这个所谓的超自然是由什么组成的。灵修突然变成了“特洛伊木马”,把最极端的宗教多元主义带进了一个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帝国。

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敬拜不仅是动词(正如Robert Webber常常提醒我们的)33,更是一个及物动词,而且,最重要的正是它的直接受词。我们敬拜神,就是主耶稣基督的父神,而其他的所有敬拜都是不同形式的偶像崇拜,无论在这些异教徒的敬拜中存有多少普遍恩典,令他们得以一瞥属灵的世界的面貌。换句话说,从新约圣经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超自然的体验都可以被称为“属灵体验”,无论人们是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这种体验,还是认为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属灵世界。简而言之,并非所有的灵修都是属灵的。

3.灵修可能会退化为一种技巧。

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操练方式来寻求对超自然存在的亲密体验,比如研习、禁食、祷告、舍己等,无论他们怎么理解这个超自然存在。这样,我们必须提出两个问题:(1)这些技巧在多大程度上是无关价值判断(value-neutral)的?(2)这些技巧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移植过来的?

这两个问题并不简单,很难给出一个通论的回答。但是,要想出几个例子来说明不同的问题是很容易的。下面我们看四个例子。

例一:对于受过教育的印度教徒而言,灵修(指灵修的技巧与操练)是要仔细阅读《吠陀经》(Vedas)和印度教其他经典。那么,福音派基督徒可以把这种方式移植过来吗?阅读神圣的典籍,或那些被认为神圣的典籍,不就是一种无关价值判断的方法吗?

作为基督徒,我会这样回应:从某种程度上说,基督教可以很好地把印度教的这种方式移植过来。当然,我们读的东西是很不一样的,我们的圣经和他们的经典大相径庭。尽管如此,我们肯定也希望基督徒的灵修是跟慎思明辨地阅读圣经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种做法,这种技巧是可以移植的。但是,我们真正移植的,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移植的是“阅读被接纳为圣典的文本”这种方式,那么尽管这种实践方式可以移植,但我们仍不能说它本身是无关价值判断的。因为有很多经典都被人们奉为圣典,但在我看来那些根本就不是圣典,包括《摩门经》和《薄伽梵歌》(Bhagavad-Gita)。因此,我不认为阅读某种被认为是圣典的文本本身是件好事。我甚至不认为这种行为是无关价值判断的。我只能说这种阅读的艺术在操作方面是无关价值判断的,但这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

例二:我们再来看看瑜伽中的呼吸(吐纳)和集中注意力的练习。这些方法能够恰如其分地被基督教采纳吗?它们是无关价值判断的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呼吸练习(吐纳)完完全全是无关价值判断的,有些人为了预备顺产也会学习与此类似的呼吸方法。但是,在进行特定的呼吸练习(吐纳)的同时,还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片白色之中的一个黑点上,同时要唱诵祷文,以达到一种与自我分离的境界、一种更高层次的“灵性”水平,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基督教能在多大程度上采纳这种方法?我想只能采纳一点点,至少不会采纳那些祷文,那种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片白色中的一个黑点之上的默想方法就更甭提了。我想,采取某种呼吸和放松练习,帮助过于紧张的人放松下来,这并没有什么可反对的。而且,如果放松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专注在默想圣经和祷告上,我想这应该被列为基督徒灵性成长的一种技巧。我们顶多只能说,这是一种技巧,预备人们进入那可以称得上是基督教的属灵操练,但这操练本身并不就是灵修。但那已经离题相当远了。
例三:想一想主的晚餐——圣餐。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参加圣餐礼,总是好事吧?如果有任何属灵操练不是无关价值判断的,那么肯定就是这个吧,不是吗?但是,这个方式可以被移植吗?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次让我们体认到,事情并非如我们期望的那么简单。圣餐礼中任何重要的部分,肯定都不可能被移植到其他宗教系统里面去。的确,其他一些宗教也有吃饭的仪式,但是跟圣餐有关的一切,都和其他宗教的用餐仪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仅仅是吃饭,那可能是无关价值判断的,但是圣餐可不仅仅是吃饭。

甚至连真正的信徒参加圣餐礼,都不见得一定是好事。保罗用“是的⋯⋯但是”,来回答哥林多教会中的很多问题:“我说男不近女倒好。但要免淫乱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林前7:1—2)。“我们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么⋯⋯但人不都有这等知识”(林前8:4,7)诸如此类。然而,关于主的晚餐,保罗这样写道:“我现今吩咐你们的话,不是称赞你们;因为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林前11:17)。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因为庆祝主的晚餐这件事有任何本质的邪恶,而是因为会众变得自私、罔顾他人,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罪,也没有认罪。所以我们知道,圣餐这种属灵操练的方式并不是无关价值判断的(从本质上来说它肯定是好的),也不可移植,却可以完全变成一件坏事,不是它的本质改变,而是参与的会众中有未认的罪。

例四:再来想想中世纪修士所发的各种各样的舍己誓言吧。这些方式可以被移植吗?它们本身是否并无好坏之分,所以我们可以从中世纪天主教那里借鉴一二?
当然,我们这代人也可以做一些律己的操练。我们记得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24—27中的决心,也为自己的懒散感到羞愧。但是,已婚信徒不应该起誓守贞,除非是在一段有限的时间里,经配偶同意,为要专心祷告方可(林前7:5)。守贞誓言对独身的人来说可能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抑制情欲,这种努力是会令人灰心的(林前7:9)。在这个享乐主义至上的放荡的世代,自愿守贫或过某种程度的贫穷生活的誓言可能是全然可敬的,但是同样可能助长骄傲或高举功德神学。守静的誓言又如何呢?在这个喧嚣的、过度表达的世代,少许安静可能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也会带来问题,比方说,我们实在很难把梅顿(Thomas Merton)所发的特拉比斯特派(Trappist)修士的守静誓言,和他对“神的母亲”马利亚的深刻委身拆分开来看待。那么,鞭打自己又如何?神通过他儿子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赐下恩典的自由,如果我们牢牢抓住这自由,这种自我鞭打在我们的思想体系里又怎能有立足之地?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方式岂不是和中世纪对精英人士达至完全的思想紧密相关,是平常的基督徒不能做的?

简而言之,我们无法认为所有的灵修方法都是没问题的,都是不需要加以警惕的,尽管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方法而已。

三、基督徒最优先看重的事

我写这一切都是基于福音派的信念。接下来几点简单的看法,会非常坦诚地反映出我的这种神学倾向,尽管我无法在此为这些信念辩护。而且,这些观点其实只是点到为止,而不是极具权威的滔滔雄辩,其中每一项几乎都可以单独写成一整章的内容。

我担心,很多灵恩派人士和越来越多非灵恩的福音派人士,在脱离了那些带有地域性的狭隘传统的阴影、融入基督教历史的广阔河流中的同时,面临着矫枉过正的危险,几乎要把一切打着“灵修”招牌的东西都兼容并蓄进来。当然,我并不否认,关于属灵生命,我们可以从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那里学到很多,正如在神学方面一样。可是,如果我们不以灵修及伴随灵修在知识层面的模糊性为一个新的“至善”(summum bonum),即检验一切事物的标准,而是把和灵修有关的问题放在一个必须接受圣经检验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哪些重要的事情,才能不落入根深蒂固的传统主义,而对此持有一个健康的观点?

1.灵修必须和福音放在一起考虑。

从一个完全无关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理解灵修(是一种超自然的经验,或对这种经验的研究,诸如此类)可能有些启发式的、历史性的价值。但是,从一个公开认信的基督徒的角度看来,这种观点不仅无用,而且还更糟——这种观点非常危险。坦白讲,如果福音是真实的,那么到五百亿年之后,花时间去默想一片白色中间的一个黑点、同时唱诵祷文,究竟有什么价值?34诸如灵修的本质、想象中的超验体验的目的、作为这体验之终极源头的神的本质、这位神启示自己的核心所在,以及我们通过何种形式和技巧便能更认识他(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这类的问题,必须经过福音的检验。因为福音是神拯救的大能,我们因着相信神的儿子才能认识天父;乃是因着十字架和复活,我们这些与神隔绝的人,才能同我们的造物主、审判者,也是我们救赎主重新和好。

2.基督徒对灵修的反思必须从问题的核心开始。

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有一种非常可怕的趋势,那就是我们往往还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核心,就被吸引到外围去了。其实,大趋势是我们越来越关注外围的一些因素,投入很多热情、兴趣和时间。我的意思不是基督徒不应该思考清楚信仰外围正在改变的一些议题——我们必须思考这些。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热情都倾注于这类跟圣经神学的核心相距甚远的问题上,比如堕胎、敬拜形式、女性是否可以做牧师、教会管理、协谈技巧及最新的社会学报告,或者是哪个婚姻讲座的广告做得最好等,那么这些外围问题早晚会威胁到核心——至少是剥夺了我们对核心问题的热情和精力,也许还会侵蚀我们的神学,或者对我们的下一代造成影响。

回头看看灵修问题吧。如果灵修本身成了我们的目的,远离核心,而且大部分没有以圣经或神学的规范去限定它、将它扎根在客观的福音之中,那么,对灵修的追求就会退化成为只不过在追求特定的经历,无论我们对灵修的定义是多么宽泛、模糊。35我必须重申:我并不是基于追求特定经历的理由来反对人们追求所有形式的灵修;在下面的第三点中我会多谈谈这个问题。我想强调的是,思考灵修问题也好,在这方面有所追求也好,都应该在圣经神学核心的基础上进行。

3.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对只关注严密思想架构的神学形式保持适当的警惕,这样的神学只强调信心、委身和顺服,根本不涉及情感,更不要说培养对于神的同在的敏锐了。
如果神的国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我们就绝不可把它缩减成只剩下公义和思想架构。耶稣赐给他门徒的圣灵,是属于应许中之新约的“新”(结36/约3;珥2/徒2):他不仅叫世人知罪(约16),也住在信徒的心里(罗8:9),引导他们(罗8:14),与他们的灵同证他们是神的儿女(罗8:16)。

这并不是说,经历圣经所启示的这位超越的、同时又有位格的神的临在,是和圣洁生活、自律、彼此相爱、庄严而热情的赞美、恨恶罪、效法基督、持续不断的认罪悔改、更多理解神的话语等这一切完全无关的。我的意思是,的确有一类福音派人士认为,以上所谈的这一切和对圣灵的任何经历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我信圣灵”变成一种教条,根本没有实质性意义。有时,这只是对明显过度的灵恩运动的一种过激反应。但是,不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想法都与圣经不符,且与整个基督教最宝贵的传统相抵触——正是在这样的传统中,我们这些男男女女,借着神的恩典得以认识神。当然,经由圣灵赐给我们的有关神的知识,是和我在上面所列出的那些条目紧密相关的,还有很多我没有一一列举。但是,真正帮助我们建构我们称为“神学”的思想架构的,是我们对永活的神的真知识,而不是我们脑海中的意象(比如说我们脑海中对彼得·潘的意象)。

在复兴的年代(我提到“复兴”的时候,使用的是这个词过去的含义,而不是已经退化了的现代含义),基督徒深知神的同在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因此人们带着圣洁的崇敬活在他面前,也真实、一贯地承认他是尊贵的,承认他的恩典可以改变生命。其实,即便是在普通的年代也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如果认识真神和他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就是永生(约17:3),我们就必须仔细考察有关神的真知识,然后全面地接受这真理。如果所谓的“灵修”聚焦于这种可以改变生命的对神的认识,它就会反对仅仅依附于传统认同的某个信经(不论该信经有多正统),那么我们就应该强调这样的“灵修”。

4.然而,我们必须谨慎地描述神用以培养这种与福音相合的灵修的一切途径。

唯有神赐下生命。是神启示了他自己,不仅在救赎历史的伟大工作中,也是借着他的圣灵向一切“属血气的人”显明他自己。而所有属血气的人,无论男女(林前2:14),都是没有神的圣灵、无法理解神的事的。他向成熟的、以圣经的观点看待事情的基督徒启示自己(腓3:15)。然而,神通常会使用一些途径来启示自己,什么途径呢?

正是在这一点上,福音派人士需要重整他们的传统。现在人们都在谈论圣礼、贫穷、静默等灵修方式。的确,在贫穷的时候,神对他的子民来说会显得尤其真实。的确,共同庆祝主的晚餐是一个自我省查、认罪、饶恕和在圣灵里喜乐的好时机。恩典会透过各种途径降下。但是,恩典最重要的途径,也许也是在最近关于灵修的出版物中完全没有提到的恩典之道,就是神的话语。

当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他这样祷告:“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约17:17)。除了真理的道,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人成圣。神的话语带来亮光。智慧人与愚拙人的区别、义人和恶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持续默想神的律法(诗1篇)。我不否认,有些查经课程实在是毫无生命力,也毫无信心,仅仅流于形式,跟圣餐礼一样,有时只是招损,而不是令人受益(林前11:17起)。但是,圣经极力强调,我们需要理解、反复咀嚼、不断默想、宣告其中的真理、背诵(“藏在心里”)阅读及聆听神的话,到一个地步,我们若忽略,只会招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福音派传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一直强调专注于神的话语的灵修。

在这个框架下,适当运用其他的“技巧”可能是有些价值的。如果舍己仅仅是为了蒙神喜悦,或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我们通常把这种感觉错当做属灵),那就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如果我们因神借着他儿子的死向我们显明最大的舍己,于是以舍己的方式向他表示感恩和信靠,并且这也帮助我们更专注于神的话语、更加顺服且在其中喜乐,那么这种舍己的操练当然是好的,会帮助我们的属灵生命成长。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以神的话语为核心的检测方式,对现在大部分可供使用的“技巧”做一个评估,比如写灵修日记、花时间安静退修、督责/祷告小组,等等。

5.最后,这种以神的话语为核心的反思,会让我们重新回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灵修学是一个神学架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我们需要根据在圣经里找到的一切来修改我们的架构。如果“灵修”是通过圣灵才能认识神,那么真正的灵修体验就必须与“何谓拥有圣灵”息息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靠着神的恩典、借着相信耶稣基督而领受救恩的人,都是拥有圣灵的人(罗8:9),且是“属灵的”(林前2:14—15)。但是接下来,我们就需要“靠圣灵而活”(加5:16),那意味着有意识地治死“肉体的行为”,结出“圣灵的果子”——灵修学包含非常深刻的道德和伦理层面。圣灵同时也是加给信徒力量,使信徒能够为耶稣作见证的那一位(约15:26—27;徒4:8等)——灵修学还包含宣讲的层面。圣灵是凭据(arrabōn),是所应许的产业的预尝和保证——灵修学也包含着末世论的层面,教会好比新娘,与圣灵一同高喊:“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22)。我们可以继续下去,只要在神的话语的掌管下,在任何一个灵修学架构中加入各种层面的内涵,用圣经来纠正我们和我们的体验,这样,我们就能享受在耶稣基督里赐给我们的各样丰盛的产业,同时也就不会甘愿追随时尚,随波逐流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条充满生命的灵修之路,让人类存在的每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都降服于神的话语的管束之下,也都意识到我们因着神的恩典、为着他的荣耀而活在神的同在中。我们应当呼求神,盼望我们所有关于灵修体验的表达都是真正属灵的。36

——————————
1 参G. R. Lewis,“The Church and the New Spirituality,”JETS 36 (1993) 433-444,作者在文中针对着“新的灵修形式”,即与新纪元有关的神秘主义的各种形式,提出了非常全面且深刻的警告。
2 J. W. Conn,“Spirituality,”The New Dictionary of Theology (Dublin: Gilland Macmillan, 1987), 972.
3 P. Pourrat, Christian Spirituality, 4 vols (Westminster, 1953-55)。同时也参见一本重要著作:C. Jones, G. Wainwright and E. Yarnold,The Study of Spiritu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86)。
4 L. Bouyer et al., Histo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3 vols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3-68) 1 viii.
5 例如R. N. Flew, The Idea of Perfe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34),G. Wainwright, Doxology (London: Epworth, 1980)。
6 前面已经提到过的J.W.Conn的论文,在全书1106页中花了14页来谈论这个问题;与此相应的是T. R. Albin在New Dictionary of Theology (Leicester: Inter Varsity, 1988)中的一篇专文[《当代神学辞典》(台北:校园,1997),1103-1105],在总篇幅738页的书中作者花了不到2页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也应当关注天主教那本书在相关主题方面收集的大量文章,InterVasity的那本书中很少有与之相似的。
7 参:如The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ed. G. S. Wakefiel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83)。
8 Conn,“Spirituality,”972.
9 写于1728年。
10 傅士德,《属灵操练礼赞》(香港:学生福音团契)=R. J. Foster, The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2d ed.,San Francisco: Harper, 1978), R. Lovelace, Dynamics of Spiritual Life (Downers Grove: Inter Vasity, 1979), Revivalasa Way of Life (Downers Grove: InterVasity, 1985)。
11 例如:巴刻,《认识神》(香港:证主)=J. I. Packer, Knowing God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973); A Quest for Godliness: The Puritan Vision of the Christian Life (Wheaton Crossway, 1990)。
12 佚名,Orthodox Spirituality: An Outline of the Orthodox Ascetical and Mystical Tradition (2d, London: SPCK, 1978)。
13 J. Saward, Perfect Fools: Folly for Christ’s Sake in Catholic and Orthodox Spiritu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80).
14 例如M. D. Guiñan, Gospel Poverty Witness to the Risen Christ: A Study in Biblical Spirituality (New York: Paulist, 1981)。
15 例如P. Culbertson, New Adam: The Future of Male Spirituality (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16 参Jewish Spirituality from the Bible through the Middle Ages (ed. A. Green, New York: Crossroad, 1985), Jewish Spirituality from the Sixteenth-Century Revivalto the Present (ed. A. Green,New York: Crossroad, 1988)。
17 D. Evans, Spirituality and Human Natur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
18 W. C. Roof, A Generation of Seekers: The Spiritual Journeys of the Baby Boom Generation (San Francisco: Harper, 1993).
19 R. Thieme, “Computer Applications for Spiritual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ligious Experience,”ATR 75 (1993) 345-358.
20 例如L. Doohan, Luke The Perennial Spirituality ( Santa Fe: Bear, 1982)。在大量参考书目中仅举一个例子,参 Michael Glazier关于“为属灵阅读”而出版的不同的注释书系列。
21 S. C. Barton,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Gospels (London: SPCK, 1992).
22 关于这一点,可参D. A. Carson, “Christian Witnessin an Age of Pluralism,” God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for Carl F. H. Henry (D. A. Carson and J. D. Woodbridg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3), 31-66。
23 Asian Christian Spirituality: Reclaiming Traditions (ed. V. Fabella, P. K. H. Leeand D. K. Suh, Maryknoll: Orbis, 1992), 22.
24 P. Sheldrake, Spirituality and History: Questions of Interpretation and Method(New York Crossroad, 1991), 210.
25 H. L. Rice, Reformed Spirituality: An Introduction for Believers(Louisville Westminster / John Knox, 1991), esp. 210.
26 例如J. Moltmann, The Spirit of Life: A Universal Affirmation (London: SCM, 1992),其中第一部分讨论“圣灵体验”,还有一段探讨了耶稣的灵修问题。Moltman在此处勾勒一种“神秘体验的神学”,“神秘”指的是“在信心中强烈地经历神”。一位评论家尽管承认这部著作的价值,却评论道:“整本书充满热情且令人印象深刻,俨如一部真正的文学创作,但叫人玩味的是,作为对讨论主题的理性陈述,这本书却了无新意,无法令人满意”(G Newlands, in ExpTim 104 [1993] 148)。当然也有些人会把这一点看成是优点。
27 Alive to God: Studies in Spirituality. Festschrift for James Houston (ed. J. I. PackerandL. Wilkinson;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1992).
28 A. E. McGrath, Evangelical Spirituality: Past Glories, Present Hopes, Future Possibilities(London: St. Antholin’s Lectureship Charity Trustees, 1993); “Borrowed Spiritualities,” Christianity Today 37/13 (November 8, 1993), 20-21.
29 McGrath, Evangelical, 13.
30 我加上了“有见识的”(informed)这个词,因为我想把很多对三位一体真理的激烈讽刺的——其实是误导人(misinformed)——描述排除在外。举例而言,只有初级水平的伊斯兰教的观点,以为基督教信奉的神的三个位格是圣父、圣母马利亚和耶稣(第一位和第二位结合生出第三位)。
31 即Pundat Ravi Shankar,虽然有人告诉我他现在已经退出董事会了。我很感谢J. Ashley Null牧师,是他让我知道这件事的。
32 想要区别印度教、佛教和穆斯林对灵修的理解,可参见Teach Us to Pray: Prayer in the Bible and the World (ed. D. A. Carson; Exeter: Paternoster, 1990)的相关章节。
33 R. E. Webber, Worship Is a Verb (Waco: Word, 1987).
34 有些朋友坚持宗教混合主义和哲学多元主义观点;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个观点感到非常吃惊,并且会驳斥说我的观点既无知又自大。然而,在目前的作品中处处可见的绝对命题,就更加自大了,更不要提文化歧视——他们认为所有宗教在真理上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更强。我试图在脚注22引用的“Christian Witness”讨论这些问题,也希望能在 The Gagging of God: Christianity Confronts Pluralism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6)一书中花更大篇幅进一步讨论。
35 在这一点上,我有时会对卢云(H. J. M. Nouwen)看重的一些事情感到忧虑(当然,我们可以从卢云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例如,他的作品《活出有爱的生命》(香港:基道,1999)=Life of the Beloved: Spiritual Living in a Secular World (New York: Crossroad, 1993)。几乎在所有基督宗教信徒当中,他的作品都广受欢迎,我想这可能正是因为他在谈论灵修时谈到的那些具有吸引力的强调点,都没有很好地扎根于福音之中。
36 此论文的较短版本已经以葡萄牙文发表:“Quando a Espiritualidade é Espiritual: Reflexōes Sobre Alguns Problemas de Definiçāo,” Chamado Para Servir. Festschrift for Russell Shedd (ed., A. Pieratt; São Paulo: Ediçōes Vida Nova, 1994)。

(本文获准转载自《麦种阅读》2011年第1期)

爱耶稣还是爱“爱耶稣”?/小雪

第一部分

据说搞艺术的人大多都比较感性。我们唱诗班的弟兄姊妹虽然算不上是搞艺术的,但是和艺术沾点边,喜欢艺术,也比较感性吧。今天就跟大家谈谈比较感性的话题。

很多年以前,我很喜欢刘欢的一首伤感的歌曲《爱之无奈》。喜欢的原因是在多数流行歌曲还在为得到与失去而欢乐或者悲伤的时候,这首歌的歌者却在为自己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悲哀。

爱已经不再像在初恋的年代
爱只在回忆里
默默地期待
我的爱不再有花开
不再有浪漫的诗句和炽热的坦白
我的爱被生活漂白
被忙碌掩埋
早已经变得很实在

爱已经记不起那心潮的澎湃
爱只能在心底
平静地徘徊
我的爱不再有光彩
不再有甜蜜的私语或妒忌和伤害
我的爱被红尘覆盖
被时光剪裁
早已经变得很无奈

“我的爱被生活漂白,被忙碌掩埋”,“ 我的爱被红尘覆盖,被时光剪裁”,我称这首歌是人到中年的“失爱”歌曲。人老去除了身体能力的衰老之外,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很难再为什么事情激动,很难再投入忘我地学些什么做些什么了,似乎没啥事情没见过,太阳底下无新事,人过三十不学艺⋯⋯都是成熟也是衰老的表现。能够爱真的很美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再一次被激动,再一次被吸引,再一次为了谁朝思暮想、茶饭不思、废寝忘食⋯⋯还能爱,就是年轻。

记得十年前的年初我来到教会的一个团契,年末大家分享这一年有什么收获,我很积极地跑到台上说:神啦,真神,我好像重新活过来了。在我三十岁之前的那十几年,每一年都很漫长,上大学,工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似乎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每一门课程都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新的世界;每一项工作都是新的挑战,激发验证我的能力。但是三十岁之后的十年似乎一晃就过去了,毫无新意,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好像一辈子就要这样走到头了。其实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经历,但是那种新奇的犹如刚探出头的幼苗打量这个世界的那种感觉再也没有了。但是,来到教会的这一年,我重新找到了这种感觉,我又开始用初生婴儿似的眼睛接触一个全新的世界,神啦,真神!

当时下面坐着的人听到我的表达都乐了,带领人还接我的话茬说:我们所信的神是真神,所以就是神奇,他是创造生命奇迹的神(大意如此)。那时我还不会使用属灵术语嘛,很顽固地保留我的语言方式。现在可能还有一点。

就是这种感动,在我怀疑我是否真的相信有上帝存在时让我无法否认,无法推诿上帝存在的真实性。我想这就是重生的痕迹吧。很多弟兄姊妹是否都有类似的经验?一直很坚强的人居然会泪流满面,一直很固执的人居然开口承认自己是个罪人,一直很骄傲的人居然匍匐祈求怜悯和帮助,一直很麻木的人居然注意到别人的需要⋯⋯这种感觉真好。

但是,还不够。没有多久,感觉就退隐了,淡漠了⋯⋯

我知道这种感觉是我来到这个聚会点带给我的,所以我留恋这个地方,也喜欢这里的人,甚至日久生情,也关心教会。然而感觉并不能维持我长久地爱,我总能发现许多我不满意的地方:带领人能力不强,讲道人知识面窄,有些人思想僵化,有些人观念陈腐,有的人性格简单粗暴⋯⋯那时我曾经多少次检讨我怎么如此健忘,如此忘恩负义。但是感觉就是不在了。

我知道到教会来应该“两眼看神不看人”(感谢最初带领我的姊妹,一开头就给了我一个极为宝贵的忠告),我也知道我的一切变化都是耶稣给我的,我应该感谢他,应该信他,我学着读经祷告,做好事,尽量不做坏事,讨好上帝。

但是,还不够。感觉神好像在“逗我玩”,给我一点甜头之后再也不出现了。

有位牧师讲《创世记》雅各在伯特利遇见耶和华,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伯特利,当你遇到信仰危机时,要回到自己的伯特利,寻找神与你相遇的那个地方,坚固自己的信心。我也想要个或者是再要个伯特利,不对吗?

我都快要疯了。上帝呀,难道我付出的还不够多吗?我还要怎么做你才能满意?

上帝不语。

你知道吗?在辅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恋爱时,我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这不是恋爱。你爱的不是那个人,你只是爱上了恋爱的感觉。你爱上了爱情。这样的激动持续不了很久,(心理学认为通常只能持续6到18个月)然后激情不见了,于是常常有人叹息:爱情消失了,我不爱她(他)了。其实他从来就没爱过对方,他只是爱自己的感觉。

在我们的信仰中也常常如此。圣经中经常把上帝和他子民的关系比喻成夫妻,比喻成爱情。当然不止是基督教,许多宗教都有这样的比喻甚至还有这样的修道方式,比如佛教,印度教⋯⋯因为恋爱和信仰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当我们沉溺在信仰的美好感觉中时,我们也需要分辨自己爱的是耶稣吗?还是爱上了“爱耶稣”的那种感觉?爱上了流泪不止,爱上了欣喜若狂,爱上了心动不已,爱上了旁若无人的纵情释放⋯⋯它也许不像吃饼得饱那么明显,实际上却是一样的性质,是一种更隐蔽的、更有自我欺骗性的自我中心。

恋爱中的人失去了感觉会归因于恋爱的对象,他们期待换一个人就好了,于是,离婚、换妻、婚外情甚至同性恋等等不一而足。基督教信仰中也有人为了再现“热恋”感觉,崇拜中借助电声乐队让人High起来;祷告中借轰鸣的音响让人大声叫喊释放;甚至以求恩赐,求圣灵充满的名义手舞足蹈满地打滚⋯⋯这些属灵的捷径立竿见影,马上就能满足我们追求一种特别的感觉的愿望,但是这是真的爱耶稣吗?

捷径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真正爱一个人是要认识这个人。从外表到内心,从过去到将来,从背景到现实,从硬件到软件,尤其是他的所思所想和他为什么会这样思这样想。
圣经上说的“知道”“认识”都是一种夫妻关系的用语,就是彼此合为一体。这是认识的最高境界。对于基督徒来说,爱耶稣就是与基督成为一体。

我小时候看过一部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讲一位莫斯科女孩去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当老师的故事。影片中有个细节,女教师结婚了,在婚礼的宴会上,女教师的学生,一个小男孩说:我真希望现在着大火,我一定冲到火里面把她救出来。你看,一个小男孩在爱他的女教师时尚且有一种冲动,要为他所爱的人做些什么,那么基督徒当怎样爱耶稣呢?你是否能将爱的冲动变成信念,化在你的一言一行之中?留到下次分享。

我们一起唱一首诗歌《当趁着年轻》

当趁着年轻,纪念造你的主,
当趁着年轻,纪念造你的主,
不要让时光白白地溜走,
时光一去不回头。
把握好每一天灿烂的瞬间,
与主同享甜蜜。
当趁着年轻,纪念造你的主,
时光一去不回头。

第二部分

上次分享完《爱耶稣还是爱“爱耶稣”》之后,我发现我给自己找了个麻烦,因为马上就有人问我:怎么才能分清楚我是爱耶稣呢还是爱“爱耶稣”的感觉?还有弟兄姊妹说:我就是那种爱感觉的人,怎么办呢?

这问题还真不太好回答。我在校园团契讲恋爱时借用过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反其意而用之,老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说:在恋爱问题上我们的误区是有相似性的,但正确的方式却是因人而异。同样,在爱上帝还是爱自己的感觉方面我可以讲什么不是真正的爱神,但我没办法开出一剂药方包治百病。其实在很多社会科学领域,你会发现对于一个术语,概念是很难下定义的,我们常常只能说它不是什么,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却难以说出它是什么。尤其涉及奥秘性的事情更是如此。爱情是如此,信仰也是如此。圣灵怎样内住在我们里面?他和我们的灵魂怎样相处?他怎样作用于我们的情感思维和意志?这是我们无法言说的。上帝是最好的中医,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带领是辨证施治;以我们人的有限,我们对于神的带领只能保持敬畏,承认我们的领受也是有限的。

爱耶稣同样是这个道理。我无法讲什么是真正的爱耶稣,但我能讲爱耶稣会怎么表达出来。我原来特烦一位著名的改革宗华人牧师,因为他反对心理辅导进教会。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他说:圣经里不讲恋爱(约会),圣经里的爱情都是婚姻中的,约会(恋爱)是典型的美国文化。当时我可抓住他的小辫子了,大叫:多么无知,不说世界各民族的爱情诗歌汗牛充栋,就是圣经里的《雅歌》也可以证明约会和恋爱是存在的呀!不过今天我吸取一点L牧师的观点,不讲恋爱只讲婚姻。因为爱的内在性是我们无法评说的,没有客观标准可言。是几天茶不思饭不想吗?是寤寐斯服,辗转反侧吗?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吗?主观感受没法讲的,只能就爱的表达来讲,爱的表达更真实更考验人的是在婚姻里面。

但那会不会变成另一个极端,神是不可知的,所以我什么都不能做了,或者我咋干咋有理?当然不会,上帝爱我们,所以俯就我们,向我们启示他自己,这启示记载在圣经中,他的带领绝不会与圣经自相矛盾,所以我们还是有章可依,有迹可循。喜欢一个人自然想要了解他,知道他的一切,而想要认识耶稣的最好、最准确的渠道就是圣经,他是怎样的性情,他曾经做过什么,他承诺将来要做什么⋯⋯你越了解他就会越感到他的可爱。谈恋爱还要谈,基督徒的谈就是祷告,你要跟耶稣说话,也要聆听他对你说话,他在哪里对你说话呢?还是在圣经里,借着你的读经,对你说话。你可千万别以为我决志祷告也做了,洗礼也洗了,就没事了,平时不读经不祷告,不跟耶稣谈恋爱,一遇到难处了就喊:上帝你在哪里?耶稣你到底爱不爱我?中国人大多是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实用主义者,功利心极强,你对耶稣不要也到用时才发现拎着猪头找不到庙门。

读经、祷告,你看我们又回到老生常谈里了。没办法,真理就是历久弥新。两千年了,他还是管用,证明他确实是真理。

好,回过头来讲婚姻里的爱。

我们唱诗班是教会中参加婚礼最多的人了。每一次牧师证婚都要先讲一通婚姻的意义,大家都听过很多遍了。大家发现没有,每一次牧师证婚都要强调婚姻关系是一种盟约的关系,是血约又叫死约,除非死亡不能解除这种关系。我们每次婚礼差不多都要唱《盟约》,“你的爱情胜过死亡,众水不能熄灭不能淹没。”我们把这句歌词理解成:爱情如死之坚强,孰不知这里唱的就是主耶稣对我们的爱,他也期待我们用盟约的爱回应他的爱。这种爱连死亡也不能分开,因为我们的主已经胜过了死亡,因我们与他的联合,他的得胜成为了我们的得胜。而我们在这个关系中要表达的是:忠诚,委身,舍己。

盟约的关系第一要求的是忠诚。自古以来,热恋中的人就不免海誓山盟,“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虽然常常做不到,但是人们还是渴慕白头偕老的爱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让我一次爱个够”总让人感到有些歇斯底里,最后的疯狂。不过这个社会是越来越歇斯底里了。我们基督徒的婚礼盟约:无论健康疾病,富贵贫贱,顺境逆境,始终不渝。这话听起来感人,做起来,不易。记得多年前,我和教会里的教牧同工讨论教会纪律中涉及的离婚条款,当时我就问过:如果在一个婚姻中丈夫失去性能力不能胜任,是否可视为这个婚姻已经名存实亡?我记得当时我得到的答案让我吃惊:如果你认为这就能构成婚姻解体的条件,那么婚礼上的盟约誓词还有什么意义呢?无论健康还是疾病,你能说这疾病不包括性能力方面的疾病吗?照此逻辑,一个没有经济能力养家的丈夫是否也可以被视为失去了维持婚姻的能力?那么无论富贵还是贫贱的誓言也毫无意义。这个回答让我反思我的婚姻观念还停留在非基督徒的理念中,我还没有真正明白盟约的意义。待我想通这一点,涌上心头的就是耶稣的门徒听到耶稣关于离婚的教导后发出的感慨:“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谁还敢结婚啊!教牧同工回答:所以需要婚前辅导,让每一对渴望走进婚姻的弟兄姊妹知道婚姻意味着什么,再考虑是否愿意承担。

爱耶稣同样要求你忠诚。你看圣经里耶和华神多次痛心疾首谴责以色列人背信弃义,背叛了与神的爱情,移情别恋,去讨好外邦人的神;或者把以色列的神与外邦的偶像并列崇拜,上帝直斥这是淫乱。以色列人为什么屡教不改,总是悖逆上帝呢?外邦的偶像直观,简单,有时候可能还挺灵验,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是光我们中国人这样,以色列人也是这样,堕落的人类原本就是这样。信耶稣了,疾病得医治了,很好,耶稣我爱你;如果疾病没得医治呢,你还爱不爱耶稣了呢?信耶稣我找到工作了,感谢耶稣;信耶稣之后仍然下岗了,被开了呢,你还感谢耶稣吗?祷告蒙应允了,神你真伟大;祷告迟迟不蒙垂听呢,神还伟大不伟大了呢?弟兄姊妹们,别怪上帝在你的生活中允许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不如此,你怎么能知道自己是真的爱耶稣还是只爱耶稣带给你的好处呢?婚姻中还讲个患难见真情呢,信仰难道不需要吗?你可以说,上帝不是全知吗?他还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爱他吗?他还需要考验我吗?是,上帝不需要像个吃醋的丈夫考验你,但是你必须要经历考验才明白自己,因为我们人常常自欺。如果一个人因为丈夫不能提供给她充足的物质条件背弃丈夫,我们会谴责她嫌贫爱富;如果一个人因为丈夫不能满足她的精神需求而背弃丈夫呢,我们的判断就开始迟疑了,同情开始倾斜了。今天我们对爱的忠诚常常是有条件的,而且常常是首先要求对方的,并且理直气壮找出圣经为根据。我们对爱情是如此,对教会是如此,我很难相信你对神不是如此。

盟约关系的第二条要素是委身。一个人在婚姻中不能一边说我是多么多么地爱你,一边从来不顾家,不关心配偶的需要,不做任何家务⋯⋯爱是需要外在的表达的,有本书近年很火,《爱的五种语言》,语言的表达,实际行动的付出,精心预备的浪漫时刻,爱的礼物和肢体语言的动作。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侧重不同,可能也不只其中一项,但总体上可归入这五种。那么爱耶稣同样也有爱的表达,在不同的时代,表达方式或许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大致上不会差距太大,这就是大公教会的传统。在文革时代,敢保存一本圣经就是你的委身,还敢祷告就是委身,还敢和别的基督徒有联系就是委身,给传道人送钱送粮票就是委身⋯⋯在改革开放初期,你坚持去查经班就是委身,参加团契活动就是委身;在今天,你坚持主日崇拜,参加教会服侍,稳定小组就是委身。委身意味着你的优先次序,在你的生活计划中什么是优先级别较高的?为什么有的基督徒常常会在各种活动中缺席?比如唱诗班排练经常请假,比如主日崇拜不能坚持,等等。每次请假都有理由,不是无故缺席:同学来了我要陪同;姑姑生日,我要吃饭;工作没完,需要加班⋯⋯别的时间都占满了,只有主日、只有排练可以腾挪。但是每次的理由也不那么让人信服,为什么?从这些理由中能看出你的信仰生活中的优先次序混乱,所以外在表现就是你不够委身。

委身还意味着甘于平淡,就像婚姻生活的常态是柴米油盐,这不容易。听过这句话吗?“我能为你死,但我不能为你活。”为你死的日子是轰轰烈烈的日子,很刺激,生活太平淡的人还会去找刺激呢,上次我讲到那个爱女教师的小男孩还巴不得着场大火让他跳进火里救出女老师;但是能为你而活并甘之如饴,才真不容易。读经、祷告、敬拜⋯⋯不一定总有感动,总有亮光,总有得着,就像大米白面顿顿吃,并不一定总觉得米饭馒头真香,越嚼越甜,但你依然要吃饭。今天的守望,户外聚会似乎变成米饭馒头了,不那么刺激了,危险性也不那么高了,陪伴也不那么感动了,已经变成常态了,你还愿意委身吗?

最后,爱的表达中一定要有舍己。耶稣的爱是舍己的爱,我们这些属他的人对他的爱同样应该是舍己的爱。两夫妻进入婚姻还要磨合呢,磨合就是互相为了对方的益处牺牲一些自己的习惯;进入信仰则要求我们脱胎换骨,生命更新,从自我中心变为以上帝为中心,这不是一个决志祷告、一次洗礼就能完成的,这是一生的功课。

对于唱诗班来讲,你在这里就常常要学习舍己的功课。你的乐理水平高,可能就要忍受水平低的弟兄姊妹的进度,忍受他们跑调,忍受不和谐音的刺耳。(最忍受我们的是我们的指挥,他的耳朵每周都要被我们这样参差不齐的声音折磨,但是他依然每周都来带我们排练。)而且你要主动帮助那些程度差的弟兄姊妹赶上整体的进度。我很佩服男低声部的声部长,他就是这样做的。

爱耶稣还要体现在爱你的弟兄姊妹。使徒约翰说过:“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你的弟兄不管有多少问题、麻烦,他都是耶稣的宝血买赎回来的,都值得你付出爱。付出爱就会有些牺牲,财物的、金钱的、时间的、精力的,如果你连这么一点舍己都做不到,就别提爱耶稣了。

耶稣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所以,你真的爱耶稣吗?你是否预备好自己的心听从他的命令呢?你真愿意让自己的一生由耶稣来掌管吗?将我之所有和我之所是都交付于他不自经营吗?常常细察自己的内心,看看真实的自己。我想灵修的意义之一就是发现自己的真实,并借圣灵的力量和神的话语改变自己,越来越像耶稣。多年的夫妻面相会越来越相像,因为他们朝夕相对,不知不觉间已经彼此影响表情,而表情留下表情纹,使面容产生相似性。愿我们大家也因与耶稣朝夕相处,越来越有他的样式。

(本文根据圣乐部退修会的分享整理而成,主题受章伯斯《竭诚为主》启发。曾用在网络期刊上。)

葡萄树 / 慕安德烈著 李瑞萍译

枝子

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 —— 约翰福音15:2

在这里,我们看“ 枝子” —— 这是这个比喻中使用的主要词汇之一。葡萄树需要枝子:没有枝子,葡萄树什么也做不了,也不能结果子。认识到枝子是什么,与认识葡萄树和栽培的人同样重要。在聆听基督关于枝子的教导之前,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枝子的含义,以及枝子对我们在基督里的生命有什么样的教导。一根枝子只是一小段木头而已,从葡萄树上长出来,它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结果子。它和葡萄树是一样的本性,与葡萄树共有一个生命,一个灵。让我们对这一教导稍加思想。

这里有完全奉献的功课。枝子只有一个目标,它只为这个目标而存在,也只降服于这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结出葡萄树想要结的果子来。所有信徒作为枝子,也只有一个理由—— 一个他在地上存留的唯一理由—— 那就是属天的葡萄树可以借他结出属天的果子来。认识这一点、认同它、且说自己是蒙救赎的、活着只为一件事的人,是有福的!如同葡萄树上的枝子存在只为结果子一样,我也是;如同天上的葡萄树存在只为结果子一样,我也是。当我被神接在基督里,我全然摆上自己去结果子,就是葡萄树想借我所结的果子。

这里有完全合一的功课.枝子在各方面都像葡萄树,它们拥有同样的性情,同样的生命,在同样的地方,做同样的工作.在这一切事上,它们是一体,不能分离.所以信徒需要知道,自己有属天的性情,自己里面有基督的性情和基督的灵,他的一个呼召就是顺服基督,与基督完全合一.枝子与葡萄树全然相似;唯一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强大的,是力量的源泉;另一个是弱小的,需要不断添充力量,信徒也是如此,现在是,将来也会与基督全然相似。

这里有完全信靠的功课。葡萄树储备有生命、树液和力量,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它的枝子.枝子若没有葡萄树的供给,便一无所是,也一无所有。信徒蒙召开始过一个完全地、不间断地信靠基督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是神至高的祝福。每时每刻,基督会供应一切他所需用的。

这里也有坚信不疑的功课。枝子没有任何办法,一切均由葡萄树供给.它只是顺服领受而已.唯有看见这个真理,才能进入信心的安息,这也是成长和得力的秘决所在:“ 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我凡事都能做。”

如果我们单单以做枝子为满足,那临到我们的会是怎样的生命啊!神亲爱的孩子哪,要学习这个功课。你们只有一件事要做:只做一根枝子,不折不扣地做枝子!只管做一根枝子。基督是葡萄树,他会供给一切。全能的神,栽培的人,他造葡萄树为葡萄树的样子,也必然让枝子成为枝子的样子。

主耶稣,我向你祷告,求你向我启示枝子属天的奥秘,向我启示枝子与葡萄树生命的联合,向我启示枝子所当求的一切的丰富。你全然富足,愿你掌管你的枝子,充满你的枝子,引导我进入你信心的安息,知道万事上,你在运行!

果子

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 —— 约翰福音15:2

果子。——这是我们继葡萄树、栽培的人、枝子之后另一个重要的词汇。论到果子,主想对我们说什么呢?很简单——果子是枝子德目的所在。如果枝子不结果子,栽培的人就会把它剪去。葡萄树是栽培人的荣耀,枝子是葡萄树的荣耀,果子则是枝子的荣耀。如果枝子不结果子,枝子便没有荣耀,也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它令人不悦,也碍事,栽培的人就会剪掉它。结果子,是枝子存在的一个原因,是真的属天葡萄树枝子的一个标志,也是属天的栽培的人允许枝子分享葡萄树生命的一个条件。

那么, 果子是什么呢?果子是枝子不为自己,而是为主人结出来的东西。是要被主人采摘、收走的。诚然,枝子汲取葡萄树的树液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借此才能长得更加粗壮。但是葡萄树供应枝子,维持它的生命,完全是为了让枝子实现其存在的目标—— 结果子。许多基督徒因为不理解,也不能接受这个真理,虽然很努力,也常祷告去过枝子的生活,但还是失败了。他们通常很渴慕,也读经、思考、祷告,但还是失败了。他们想知道为什么。原因非常简单:他们不知道蒙恩得救是为要结果子。正如基督成为真葡萄树只有一个目标那样,你们成为枝子,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人的得救而结果子。葡萄树和枝子的存在只是为了结果子,这是一成不变的法则。基督和信徒,属天的葡萄树和枝子,在世上同样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将神的救恩和爱传给世人。因此会有严肃的话说:凡不结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

我们要特别小心,不要犯一个大错误。许多基督徒认为个人得救是第一要事;他们的属世生活和幸福,以及对家人的关爱是第二要事;余下的时间和兴趣才可能用来结果子,救人。无疑,大多数情况下,这余下的时间和兴趣也所剩无几。基督徒啊,不是这样!你成为基督身体的一个肢体,是元首基督要你去接续他拯救的工作。神让你成为枝子的一个目的就是基督要通过你将生命赐给人。你个人的得救,你的事情,你对家人的关心,这一切都是次要的。知道基督想在你身上如何成就 的旨意应该是你生命中以及你每一天的首要目标。

让我们开始像神那样来思想。让我们接受基督的教导,并作出回应。我成为枝子的一个目标,我成为真葡萄树枝子的一个标志,以及我留在树上、长得粗壮的一个条件就是我要结出属天葡萄树的果子,让濒临死亡的人们可以来吃,从而得活。并且我全然确信,有基督做葡萄树,天父做栽培的人,我一定可以成为结果子的枝子。

我们的父啊,你来寻找果子。我们祷告,求你教导我们,让我们认识到这是我们存活并与主联合的目的所在。求父将做枝子的愿望放在我们心里,愿葡萄树的灵充满我们,好让我们多结果子。

THE BRANCH

 Every Branch in me that Beareth Not Fruit, He taketh It away—John 15:2

Here we have one of the chief words of the parable—branch. A vine needs branches: without branches it can do nothing, can bear no fruit. As important as it is to know about the Vine, and the Husbandman, it is to realize what the branch is. Before we listen to what Christ has to say about it, let us first of all take in what a branch is, and what it teaches us of our life in Christ. A branch is simply a bit of wood, brought forth by the vine for the one purpose of serving it in bearing its fruit. It is of the very same nature as the vine, and has one life and one spirit with it. Just think a moment of the lessons this suggests.

There is the lesson of entire consecration. The branch has but one object for which it exists, one purpose to which it is entirely given up. That is, to bear the fruit the vine wishes to bring forth. And so the believer has but one reason for his being a branch—but one reason for his existence on earth —that the heavenly Vine may through him bring forth His fruit. Happy the soul that knows this, that has consented to it, and that says, I have been redeemed and I live for one thing— as exclusively as the natural branch exists only to bring forth fruit, I too; as exclusively as the heavenly Vine exists to bring forth fruit, I too. As I have been planted by God into Christ, I have wholly given myself to bear the fruit the Vine desires to bring forth.

There is the lesson of perfect conformity. The branch is exactly like the vine in every aspect—the same nature, the same life, the same place, the same work. In all this they are inseparably one. And so the believer needs to know that he is partaker of the divine nature, and has the very nature and spirit of Christ in him, and that his one calling is to yield himself to a perfect conformity to Christ. The branch is a perfect likeness of the vin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e one is great and strong, and the source of strength, the other little and feeble, ever needing and receiving strength. Even so the believer is, and is to be, the perfect likeness of Christ.

There is the lesson of absolute dependence. The vine has its stores of life and sap and strength, not for itself, but for the branches. The branches are and have nothing but what the vine provides and imparts.The believer is called to, and it is his highest blessedness to enter upon, a life of entire and unceasing dependence upon Christ. Day and night, every moment, Christ is to work in him all he needs.

And then the lesson of undoubting confidence. The branch has no cure;the vine provides all; it has but to yield itself and receive. It is the sight of this truth that leads to the blessed rest of faith, the true secret of growth and strength: “I can do all things through Christ which strengtheneth me.”

What a life would come to us if we only consented to be branches! Dear child of God, learn the lesson. You have but one thing to do: Only be a branch—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Just be a branch; Christ will be the Vine that gives all. And the Husbandman, the mighty God, who made the Vine what it is, will as surely make the branch what it ought to be.

Lord Jesus, I pray Thee, reveal to me the heavenly mystery of the branch, in its living union with the Vine, in its claim on all its fullness. And let Thy all-sufficiency, holding and filling Thy branches, lead me to the rest of faith that knows that Thou workest all.

THE FRUIT

 Every Branch in me that Beareth Not Fruit, He taketh It away—John 15:2

Fruit.—This is the next great word we have: the Vine, the Husbandman, the branch, the fruit. What has our Lord to say to us of fruit? Simply this— that fruit is the one thing the branch is for, and that if it bear not fruit, the husbandman takes it away. The vine is the glory of the husbandman; the branch is the glory of the vine; the fruit is the glory of the branch; if the branch bring not forth fruit, there is no glory or worth in it; it is an offense and a hindrance; the husbandman takes it away. The on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a branch, the one mark of being a true branch of the heavenly Vine, the one condition of being allowed by the divine Husbandman to share the life the Vine is—bearing fruit.

And what is fruit? Something that the branch bears, not for itself,  but for its owner; something that is to be gathered, and taken away. The branch does indeed receive it from the vine sap for its own life, by which it grows thicker and stronger. But this supply for its own maintenance is entirely subordinate to its fulfillment of the purpose of its existence—bearing fruit. It is because Christians do not understand or accept of this truth, that they so fail in their efforts and prayers to live the branch life. They often desire it very earnestly; they read and meditate and pray, and yet they fail, they wonder why? The reason is very simple: they do not know that fruit-bearing is the one thing they have been saved for. Just as entirely as Christ became the true Vine with the one object, you have been made a branch too, with the one object of bearing fruit for the salvation of men. The Vine and the branch are equally under the unchangeable law of fruit-bearing as the one reason of their being. Christ and the believer, the heavenly Vine and the branch, have equally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exclusively for one purpose, to carry God’s saving love to men. Hence the solemn word: Every branch that beareth not fruit, He taketh it away.

Let us specially beware of one great mistake. Many Christians think their own salvation is the first thing; their temporal life and prosperity, with the care of their family, the second; and what of time and interest is left may be devoted to fruit-bearing, to the saving of men. No wonder that in most cases very little time or interest can be found. No, Christian, the one object with which you have been made a member of Christ’s Body is that the Head may have you to carry out His saving work. The one object God had in making you a branch is that Christ may through you bring life to men. Your personal salvation, your business and care for your family, are entirely subordinate to this. Your first aim in life, your first aim every day, should be to know how Christ desires to carry out His purpose in you.

Let us begin to think as God thinks. Let us accept Christ’s teaching and respond to it. The one object of my being a branch, the one mark of my being a true branch, the one condition of my abiding and growing strong, is that I bear the fruit of the heavenly Vine for dying men to eat and live. And the one thing of which I can have the most perfect assurance is that, with Christ as my Vine, and the Father as my Husbandman, I can indeed be a fruitful branch.

Our Father, Thou comest seeking fruit. Teach us, we pray Thee, to realize how truly this is the one object of our existence, and of our union to Christ. Make it the one desire of our hearts to be branches, so fill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Vine, as to bring forth fruit abundan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