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单身生活/约翰·派珀

假如圣经一直以高度重视的态度来论述某一问题,且这个问题与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潮流有关,那么宣讲神话语的使者应该迟早就这个问题表明上帝的态度。上帝非常关注婚前性行为这个问题(我们下周讨论婚外恋问题)。虽然我们当中的一些人还未将自己救恩的主权交托给上帝并且也不追求上帝,或者说你只是勉强遵行上帝有关性欲的诫命,但是上帝还是同样地关注你。虽然你反抗上帝对你的所有权,但你还是上帝的。他创造了你,他完全有权告诉你对你有益的事情。上帝派遣耶稣基督到这个世上克服我们的叛逆,并借着在十架上所流的宝血与我们和好。我今天一开始的祷告就是:你能克服背叛、不信和悖逆的心理,你能开始相信基督的救赎,开始为上帝的荣耀而活。

你的身体不属于你自己

我可以向在座的各位说:“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林前6:19—20)
噢,对于我们叛逆的人性,这是多么尖锐的批判啊!你所拥有的身体不是你能随意使用的。上帝用自己的独生子把你从罪的咒诅中赎回来,所以你现在应该单单追求一个目标:“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正如保罗在《罗马书》6:12—14所说的:“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做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也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神。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

上帝关注你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上帝创造我们的身体,他赎回我们的身体,他拥有我们的身体,他居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我们对待自己身体的方式会告诉世人谁是我们的主。假如我现在停止分享,只给出这样一个笼统的教导,那么我们的良知可能会在一些具体方面给我们指导,比如说:我们是否该吸烟、喝酒、吸毒、贪吃,或从不运动、过少休息,或发生婚外情、手淫,或穿奇装异服,或在其他方面乱用或滥用身体。但是我们良知所允许和禁止的并不一定都是上帝所明确许可或禁止的。圣经不只是给予一个概括式的诫命;特别是在性欲方面,圣经明确地提出了“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所以,我也打算具体地阐述细节。

上帝为什么创造性欲?

我想以这样的问题开始今天的分享:上帝为什么创造性欲?在我引用圣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先定义性欲。首先,我们排除同性恋的欲望。对于同性恋我先讲三点,以后有机会我再具体阐述:

1.如果在座的有同性恋者,我祈祷你愿意留下来寻求帮助, 而不是感到自己不被接纳。
2.同性恋是罪;它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3.同其他许多欲望一样,同性恋欲望是不正常的欲望。同性恋患者应当通过祷告、团契和圣经辅导来改变自己。改变是不容易的,但它是可能的。

当我问到:上帝为什么创造了性欲?在我的脑子里浮现出自青春期初期开始并持续的对性刺激和性亲密的正常生理萌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萌动会渐渐转化为发自内心的正常渴望,不再是对身体亲密接触的强烈欲望;但是对于某些人就不一定了。我相信在这个年代里有性欲强的人,也有性欲温和的人。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分门别类,比较谁好谁坏。当然,谈到性欲时,我是针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需要在青春期一开始的时候,就处理好上帝创造的性欲。
那么,上帝为什么创造性欲呢?让我给你一个扼要的答案和一个延伸的答案。简要的回答源自圣经《创世记》1:27—28节,“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性欲最终产生性行为,而性行为又是男女生养众多和遍满地面的途径,因此,我推断上帝赋予我们性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确保人类能够遍满全地。对于一些人来说,除非是为了生养后代,否则,寻求性欲满足的行为都是不合宜的。我们下周谈婚姻中的性关系时,再具体阐述细节。使徒保罗对于婚姻中的性关系有独特的见解。

上帝创造性欲的另一个原因我相信可以在《提摩太前书》4:1—5找到,“圣灵明说: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这是因为说谎之人的假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他们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或作‘又叫人戒荤’),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凡神所造的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

在上述经文里保罗乃是为要帮助提摩太明白如何应对假先知的教导。那时在以弗所已经有一些假先知,他们教导说要尽量减少性欲,哪怕是在婚姻中的性满足,同时也要减少身体的食欲,这意味着禁止嫁娶和禁戒食物。
保罗在这里同时提到性欲和食欲,并把两者当成同一类问题来处理,这绝不是巧合。因为不管是性欲激发,或是想吃食物,本质上这都会给身体带来快乐满足感,但它们并不是必需的。假先知会说:“只有将身体的快乐减少到最小你才可以存活。”在4—5节里,保罗很清楚地回应这个错误的禁欲教导:凡神所造的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
那么,上帝为什么创造性欲和性行为来使我们快乐呢?上帝又为什么创造饥饿和食物来使我们满足呢?《提摩太前书》4:3给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回答:“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生活中所有非必需的正常乐趣(有成千上万的这种愿望)是上帝为那些认识和相信真理的人创造的感恩机会。上帝之所以创造性欲和满足它的性行为,不单只是为了让人遍满全地,也是为了给予在这种享受中充满感恩的男女另一个独特和高尚的机会向上帝表示感谢。

让我们不要被这个世界所蒙蔽。这份特殊的礼物是单单为信徒创造的。请看第3节,“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这份特殊的礼物只是为了基督徒而造,因为它是作为感恩的契机而被创造的。所谓的真道是指上帝是万有的赋予者,他是配得我们的感恩和尊崇的。对于那些“不相信真道的人”,也就是那些不信奉这个真理(罗1:18,25)和不相信上帝的人,他们不可能根据上帝的创造来满足他们的性欲。他们所有的性行为都是罪,因为那些行为不是出于信心的(罗14:23),并且他们也没有感恩的心。只有基督徒才能正确享受性的愉悦。非基督徒的性行为都是偷窃和抢劫。别让这个世界欺瞒你,以为我们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尝到一点有限的乐趣,而且还要“圣化”它们。性欲是单单为上帝的子民创造的;这个世界背叛了上帝,偷窃了他所预备的礼物并且滥用和贬低了它们,还把它们作为武器来嘲讽和毁灭那些忠心跟随上帝,按照上帝旨意来享用这份礼物的人。但是我们不会被他们所欺骗。这礼物是为我们所预备的,我们要使它圣洁美好,就像保罗所说的一样,用“神的道和人的祈求”使它圣洁。

既然我们相信上帝创造了性欲,并且为了我们的益处把它赐给我们(否则我们不会感谢领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推断说上帝知道每个人可以多大限度地享受这份礼物;并且他的话语是我们最大限度地享受性满足所不可或缺的指引。我说这是个合理的推断,前提条件是你真的信靠上帝。世人可能会因为我们认为圣经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享受性生活而笑掉大牙。但是如果我们相信上帝是美善的,且在基督里面他已经赦免了我们一切的过犯,那么我们必须相信他对性欲的指引也将带给我们最大限度的满足,即便对有的人来说要实行完全的禁欲主义。

为什么说性满足是单为婚姻创造的?

那么,上帝对于未婚人士又有哪些教导呢? Pornography (色情)的希腊原文是 porneia。在圣经新约里,porneia被译为fornication(苟合) 、unchastity(淫荡),或immorality(不道德)。通常情况下(虽不是所有情况)它是指未婚人士的性放荡。在《马太福音》15:19中,耶稣说:“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在这里fornication(苟合)同adultery(奸淫)放在一起。奸淫特指犯了婚外情的罪,苟合则是概括性地含盖了未婚者不法的性关系。

不管是新约还是旧约都指责苟合和婚外情是罪。在《加拉太书》5:19保罗把它列为情欲的罪之一。在《哥林多后书》里,保罗已经准备好为那些不肯悔改的人流泪忧愁。在《以弗所书》5:3,保罗说到淫乱的事在基督徒中间提都不可。在《歌罗西书》3:5,淫乱是保罗第一件要治死的事。在《启示灵》9:21,奸淫同凶杀、邪术、偷窃同列为未悔改人所做的事。在《哥林多前书》7:2,保罗说:“但要免淫乱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
接下来在《哥林多前书》7:8—9,保罗说:“我对着没有嫁娶的和寡妇说,若他们常像我就好。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

我为什么引用这些经文呢?根据圣经,所有婚前的性行为都是错误的。当今的社会有很多以人为中心的道德家,他们承认说不加选择的性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又狡辩说:“当两个人已经订婚或有深厚的感情,事情就另当别论;性关系只是爱的一种合情合理的表达。”但是圣经原则不能被扭曲去掩盖这个谬论。保罗考虑到了两个人可能彼此欲火攻心,而婚姻是释放这个欲望的唯一途径:“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上帝不但创造了性欲,而且他也创造了完满的性满足——婚姻。任何尝试改变上帝创造的企图不但在上帝看来不道德,而且会毁灭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帝告诫我们只能在婚姻中满足性欲呢?据我所知,上帝在圣经里面没有给我们一个直接的回答;但他也没有义务那样做。有些时候上帝让我们在生命经历中去领会他的诫命。顺服的人借着忍耐和喜乐领会它,而叛逆的人则通过生活中的悲剧发现它。

如何通过限制在婚姻中的性关系来理解上帝的智慧和爱呢?我会问:“是什么让婚姻同其他的异性间的关系区别开来?”圣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婚姻关系因它的持久性而比其他的关系特殊。婚姻是一种终身委身、至死不渝的关系。参考《哥林多前书》7:39,“丈夫活着的时候,妻子是被约束的;丈夫若死了,妻子就可以自由,随意再嫁,只是要嫁这在主里面的人。”
男女之间没有其他的关系同婚姻关系一样要求永远的委身。因此,为了我们能表达这种最亲密的爱,上帝设计了婚姻这种独一无二和稳定持久的关系。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我们丢弃了婚姻间的合一,那么婚姻间美好的性亲密也将丢失。上帝可以赦免婚外情的过犯,但是他并不会挪走那个伤疤。事实是不可改变的。当丈夫和妻子能够完全平静、自由地躺在彼此的身边,说:“我所给予你的我从来没有给过别人”时,那种上帝喜悦的深切的合一之美,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对于还有机会改变的人,请你们不要错失良机。
我发现引用耶稣在《马太福音》7:6的类比恰到好处,“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如果不对真理加以区分对待,容易导致对真理的践踏。真理珍贵无比,因此我们不能在敌意和世俗的背景下讨论它们。对待我们的身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人不加选择地表达他的身体语言。比如说:你并不同你向其点头的所有人握手;你并不同你与其握手的所有人拥抱;你并不同你拥抱的所有人亲吻。我坚信有一种像珍珠一样宝贵的价值存在,这种价值就是在身体、情感和灵性上的亲密;这种亲密只能保存在一个不能被践踏和毁坏的容器里,这就是坚固、永久和圣洁的婚姻。那些保守自己纯洁的人,就能在这种永久的婚姻中体会到独特的、个人的性满足,他们就是上帝为何将性满足限制在婚姻之中的一个最好解释。

对于每一个有正常性欲的单身男女来说,这些问题都不是容易的。即便一个人在20岁出头时就结婚了,他仍然会面对持续一生的性诱惑。对于那些选择单身或仍然单身的人来说,面对性诱惑的时间更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这些人呢?如何帮助他们处理性刺激和性满足。这些人包括所有13岁以上的人和所有的未婚人士。在这个问题上,我盼望你能在身子上荣耀上帝,只做上帝的奴仆,而不被别的东西辖制。在《罗马书》6章里,保罗说:“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

在《哥林多前书》6:12,骄傲的哥林多自由主义者说,“凡事我都可行”,但是保罗却说,“但不都有益;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保罗这里看起来很小的改变,意在强调,在自由的名义下,你可能会受到辖制,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状况。在性自由的名义下,我们成为一个被性辖制的国家。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国家在追求什么,请观察一下这个国家的媒体用什么抓住人的注意力。在所有商品的销售中,我们都使用性的元素,在电影、汽车、家具、服饰、美酒、新闻、香烟和体育器材上,都在用性来推销,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被色情图片辖制的国家,我们会一再驻足观看那些图片。但是在你们中间却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你们是属于神的子民,你们已经从罪中被释放。因此要保守你自己不被世界捆绑,荣耀上帝的名。

给单身人士的十句箴言

我有十句箴言要送给面对性诱惑的未婚人士。其中大部分是针对男性的,因为我知道男性会比女性更直接地面对这诱惑。这十句箴言包括“当行和不当行”两个方面;但它们都旨在积极地帮助你保守自己的心,顺服上帝,而不是犯罪。
第一,不可通过手淫寻求性满足。手淫是指刺激自己获得性高潮。手淫并不能长期解决性压力,反而会导致不良的习惯、产生愧疚感,它同上帝创造的性相矛盾。上帝赋予的身体和欲望是为了夫妻间的性联合,手淫同这个创造相矛盾。但是可能最糟糕的是:手淫不可避免地让我们的头脑产生脱离现实的性幻想。我们将变得像法利赛人一样:外表冠冕堂皇,但是内在肮脏无比。

第二,不可通过触摸或被他人触摸来获取性满足,即便你在性行为发生之前就停止。大家都明白亲密的抚摸是性行为的前奏和准备,因此它也只能属于它该属于的地方,即婚姻。如果没有标志出婚姻关系的永恒承诺时,爱抚就成为同他人之间的手淫;为了个人的身体刺激,使别人的身体成为了手淫的器具。上帝以特殊的方式创造了我们,除非有忠心的承诺,我们不可能通过身体的触摸来表达个人和心灵的爱。我们心中那时不言而喻的想法是:你可以抚摸我,因为你已经答应永远不离弃我;你可以拥有我,因为你就是我。我们是这样被造的,所以当我们把最珍贵的礼物给予别人时,我们渴望永恒的关系,而这些都属于婚姻关系。

第三,避免不必要的性刺激。你不需要多想就能明白,这个城市里面有多少X级别的电影院和成人书店可以让一个人整天处在亢奋中。这些肮脏的地方是很大的诱惑。但是真正的考验是越来越多含有性暗示的信息——限制级电影、时尚杂志、报纸、电视、药店里的小册子、摇滚音乐歌词——正在通过正规途径逼近你。性刺激充斥了现今的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拒绝寻求它们。很多时候,当我们见到这些刺激时,我们可以避开它们。这可以很好地检测我们是受捆绑的还是自由的——我们是否可以对身体里面奴役我们,使我们继续观看色情图片或是沉浸在淫念中的力量说“不”呢?

第四,当刺激来临、欲望高涨时,请自觉地转向基督。真盼望我能早些明白这个道理。驾车时,如果路边有些广告招牌或大门前的广告让我想入非非,我就对这个欲望宣告:“耶稣,你是我的主我的神,我最大的愿望是认识你、爱你和顺服你,因此这个欲望也是属于你的。我把这个欲望从你的竞争者手中夺过,净化它,转交于你。谢谢你把我从罪的捆绑中释放出来。”如果我们真的盼望蒙上帝悦纳,掌管我们的上帝就会帮助我们,将欲望的对象改变过来,这种改变是非常明显的。

第五,请你祈求上帝给予你持续增长的力量,可以超越其他一切事物,不断追求去认识他、爱他和顺服他。我曾经读到一篇名为《新的爱慕,排他性的力量》(The Expulsive Power of a New Affection)的讲道。讲道里谈到,克服不良欲望的最好方法就是获得一个新的爱慕。借着祷告我们可以呼求上帝神圣的帮助,使我们对神产生新的爱慕。

第六,借着上帝的话语洗净我们的头脑。耶稣祷告说:“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约17:17)没有什么比定期默想上帝话语对更新我们的思想并让我们按圣经的教导评价事物更有效的了。没有用圣灵的宝剑武装自己的人(弗6:17)会因为他或她的肉体而输掉战争。

第七,让自己忙碌起来,当有时间放松娱乐时,选择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可敬的、可称赞的事(腓4:8)。无所事事会带来很多麻烦。当我们忙于有意义的事务时,性诱惑很难在我们身上占得一席之地。如果你需要呼吸一些新鲜空气,请到公园里去走走,而不是去一些诱惑你的地方。

第八,不要太长时间独处,经常同其他的基督徒在一起。不可停止聚会,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同可信任的朋友分享你的挣扎,彼此代祷,彼此相顾。

第九,常常为他人的永生考虑,特别是为异性。如果我们想到别人可能会很快因为不信而在地狱里受永恒的折磨,那么我们就不容易对一个人产生幻想;如果知道一个人会在基督里成为我们永远的姊妹或弟兄,那么我们也就不容易对他(她)有一些赤裸裸的想象。保罗在《哥林多后书》5:16说:“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我们应从神永生的角度看待每一个人。

最后,我们应决心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而其他的一切都要加给我们,包括对我们的性需求的满足。或许你将有一个配偶,或许因上帝的恩典和自由你将清心满足地单身。这取决于上帝。我们的责任是追求他的国度,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我们身体的所有激情都要用来荣耀上帝,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保守自己不被喜乐之外的任何东西掌控,单单做上帝的仆人。

——————————
1 本文获准转载自“渴望神”事工网站
(www.desiring God.org)。

爱情之歌——《雅歌》一章注释节选/黄朱伦

一、期待之歌

经文:《雅歌》1:2—4
2 a  愿他用口中的热吻与我亲嘴,
b   因为你的热爱比酒更美。
3 a  你的膏油香气芬芳;
b   你的名字如同倒出来的膏油;
c   所以众童女都爱你。
4 a  愿你吸引我,我们必快跑跟随你。
b   王领我进入他的内室。
c   王啊!我们要因你欢喜快乐;
d   我们要提说你的爱,胜过提说美酒;
e   她们爱你是合理的。

《雅歌》1:2—4是一首“期待之歌”,是女主角个人内心世界的一段独白。第一小段(2—3节)显示出女主角对男主角热吻兴奋的期待及原因。第二小段(4节)展现了女主角对男主角的热爱与亲密关系的更进一步的期待都能成为现实,并透露了其中的原因。女主角两次热情的期待都得到了众童女的赞同与肯定。可见这段恋爱的发展是在正确的路线上;不但有当事者主观的经验,也有旁观者客观的印证。爱的主观与客观性,以及情与理都已经融合为一了。

2 a  愿他用口中的热吻与我亲嘴,
b   因为你的热爱比酒更美。
这两句是平行句。女主角一开始就毫不掩饰、毫无羞怯地抒发了他对爱人由衷的期待,说:“愿他用口中的热吻与我亲嘴。”这里“亲嘴”(动词)与“热吻”(名词)在希伯来文中是同一个词(nsq),并且这两个词在句子中有象声词的作用(像亲吻的声音)。英文翻译也有同样的象声效果:Let him kiss me with kisses of his mouth。作者以此流露出女主角对于爱情充满了热情的期待。为什么女主角会有这样热情的期待?下一句说明了原因:因为你的热爱比酒更美。这句中的“热爱”(dodim)原文中含有“爱抚”或“性爱”的意思,其程度视上下文而定(参箴7:18;结16:8,23:17)。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女主角迫切地期待男主角的热吻,是因为男主角的热爱;而他的热爱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他的热爱比酒更美。比酒更美(miyyayin),是因为酒极为香甜,也能带给人欢愉(诗104:15指出酒悦人心;箴23:30称酒使人留连不肯放手)。NIV翻译得好:“比酒更能让人欢愉”。一些学者喜欢把酒与性爱放在一起解释,这样的解释极为牵强(参看本段第4节的解经)。事实上,诗人是以酒来比喻一对情侣在爱中享受到令人陶醉的欢愉。
在热恋中的年轻男女很容易被身体相亲的愉快所迷住,甚至冲昏了头脑,盲目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而做出越轨的事情,以致终身懊悔。但是在《雅歌》中,女主角虽然处在热恋中,她的头脑却是清醒的,可以做到适可而止。在3节中,女主角透露了她向往男主角热爱与热吻的更深的原因,并且她对男主角的认同与看法,也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与肯定。

3 a 你的膏油香气芬芳;
b   你的名字如同倒出来的膏油;
这两句也是一对平行句。有些学者认为“你的膏油香气芬芳”是指男主角吸引人的魅力,或者认为是指男主角身上的香水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极为芬芳。现代的男士们会用香水,古代的男主角也可能会用香水。不过,这里主要是指男主角极具魅力,却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如果以平行句的特色来分析这段经文,就会更具体地看到为何男主角是这么具有魅力。

3节的a句与b句属于彼此交叉平行的形式。“你的膏油香气”对“你的名字”,“Turaq的膏油”对“芬芳”。这里,“Turaq的膏油”和合本与新译本都将其译为“倒出来的膏油”。彭马文根据乌加列平行句认为“Turaq的膏油”是形容一种昂贵而稀有的化妆用油。无论如何,“Turaq的膏油”所发出的香气是极为芬芳的。所以这里诗人强调男主角的名字有如这种膏油极为芬芳。
在旧约中,“名字”通常指“人”本身,特别是指他的品格和名声(参看撒下7:9;传7:1)。有些学者认为“名字”是指“全人”,即他的身体,其中发出最为珍贵的香气,其吸引力比其他的一切都更强,因为这种香气能够引起性爱的欲望。笔者认为此处的香气,特别与名字相关,与性爱没有任何关系。许多学者深受古代近东文化的影响,总爱戴着“有色”眼镜,如寓意解经一样,到处看到“有色”的东西,从而忽略了经文上下文和整部书卷的结构对意义的影响,更加忽略了《雅歌》在共同成分中的独特性。

3节的c句是《雅歌》中的第一个单句:所以众童女都爱你。单句在希伯来诗歌文体中虽不普遍,却是正常现象。单句在《雅歌》中具有独特性。例如,在此2—3节的段落中,3节后出现了一个单句,而在4节小段中又出现了一个单句:她们爱你是合理的。这两个单句在各自的小段落中都扮演着“结论”的角色,值得注意。特别是这两个结论性句子均出现在段落的最后,且遥遥相对,成为一种总括性的表述。
“众童女”不是指一个童女,而是指多个童女,表明这个结论是大家共同的结论,因此是客观的而不是当事者主观的结论,是得到公认因而是正确的结论。众童女都爱他,主要原因是因为男主角的“名字”,即他的品格、名声和为人极为芬芳。可见《雅歌》中男女主角的恋爱是在众人面前被认可与被接纳的。男女两性相吸的主要因素不应该是仪表、风度、谈吐,更不是性爱与外在的魅力,最重要的是他/她的名字。情侣之间的恋爱如果是靠着“性”来维持和成长,分手是迟早的事情。如果情侣之间彼此守身如玉,因对方良好的品德与爱情而相互吸引,将会在爱中建立起将来美满的婚姻生活。
这里“爱”(’ahab)与“热爱”(dodim)有所不同。此处的“爱”是一种与私心及欲望没有关系的爱。因此在此处的结论中,以这种“爱”来总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4 a  愿你吸引我,我们必快跑跟随你。
b   王领我进入他的内室。
这一节表达出更进一步的期待。如果说上一节的期待是口的吸引,那么这一节的期待就不仅是整个人的吸引,而且还希望这种期待得以实现。这种渐进的层次关系,也借着从称“他”改为称“你”的亲密关系的递进而表现出来。
4节的a句,吕振中译本有更准确的翻译:“愿你拉着我跟着你哦;我们快跑吧!”女主角期待男主角拉她到哪里去呢?如果是“拉”,似乎是相当不情愿的,为什么接下来却是一起跑呢?如果这是女主角所期待的,为什么需要拉呢?特别是b句,“王领我进入他的内室”更清楚地透露出期待的真相与实现。
4节的b句,女主角第一次称呼男主角为“王”。这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意指男主角就是一位君王,很可能就是所罗门王;第二个可能意义是一种修辞的特色,女主角愿意给予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一个最崇高、最尊贵和最有尊严的称呼,以表达男主角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因为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称呼,才会称对方为王。

女主角在a句期待王拉她的意愿终于实现了,因为b句提到王领(bo’)她进入了内室,在里面享受二人世界。王拉她表明王的主动、王的意愿。事实上是两个人共同的意愿,让他们一同快跑进了内室。她在那里享受到王的热吻与热爱。1:2—4的期待之歌与8:1—2的期待之歌遥遥相对。这两段经文都提到“吻”与“酒”,特别是在8:2,不是男主角领女主角,而是女主角领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进入到母亲家里。可见,从整体的语意结构来看,男女主角的恋爱关系随着结构的平行对比而展现出其发展的进程。

吕振中译本把b句的“内室”译为“洞房”是严重的错误。许多近代学者都乐意接受一个看法,即男女主角在内室里享受二人世界,是一种性爱的结合。虽非结婚之夜,但“内室”已经是变相的洞房了。于是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圣经是否允许婚前性关系?一些学者尝试减轻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主张男女主角虽非正式夫妻,但已订婚。根据犹太人的风俗习惯,订婚的意义与订婚双方关系的严肃性近于婚姻。例如,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与约瑟本来是已经订婚的未婚夫妻。但问题是,如果约瑟与马利亚婚前可以有性关系的话,他们怎能知道耶稣是圣灵感孕而生的呢?可见婚前的性行为并未被犹太社会所接受,更不可能在圣经中被多方“鼓励”。基于上下文、整本圣经的教训与《提摩太前书》3:16的释经原则,笔者认为整本《雅歌》除了5:1清楚地描述了洞房之夜以外,其他地方没有一处经文可以肯定是记载婚前性行为的。除非一开始,我们就戴上有“色”眼镜来读《雅歌》。

4节描述“王”领女主角进入内室的情景如何理解?格莱德希尔(Gledhill)有动人的分析:“这完全是想象的奔放。她因想象把她带入的境界而几乎无法透气。但是《雅歌》通常就在此刻落幕,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将读者与一对耳鬓厮磨的爱侣隔绝开,读者自行推想他们的进展。这是《雅歌》的一种文学手法,通常在最亲密的情景中落幕,使我们处在一种‘悬景’中,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是的,此幕是逐渐地,甚至是骤然地落下,留待读者去想像男女主角的热爱。这种文学手法制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美丽的“悬景”或“陷阱”!虽然许多近代的圣经学者乐意接受婚前的性爱在《雅歌》中出现,但笔者认为一首美丽的诗歌不但制造一些让读者屏息凝神的“悬景”,让富有想象力的读者自由猜想里面的情景,诗人也还会同时借着巧妙的修辞手法留下一些有关“界线”的线索,让读者的想象力不至于如脱缰之马冲出诗人所设定的“界限”,而无法追回。以下是笔者对这些界线的一些看法。

第一,酒——许多学者认为在古代近东文化中,酒与热爱以至两性结合的描述都是极其自然的。古代近东文化常以酒为喻来描述性爱的欢愉。当诗人以酒喻“热爱”时,诗人是以酒来与“热爱的欢愉”相比,例如,“你的热爱比酒更美”、“我们要提说你的爱,胜过提说美酒”、“你的口像美酒”(7:9),都与热爱的欢愉有关。
但当诗人在描述“性爱”时,他并非以酒来作比较,而是以“喝酒”来直接比喻“性爱”。例如,“我的妹妹,我的新妇啊!我进了我的园中;我采了我的没药与香料;我吃了我的蜂房与蜂蜜;我喝了我的酒和奶。朋友们!你们要开怀吃喝;亲爱的啊!你们要不醉无归。”(5:1)故当诗人以酒为喻时,有他的分别原则,从释经的角度来看,其基本分别是在于隐喻和借喻的分别。当诗人要以酒来与热爱的欢愉相比时,他是用隐喻的方式来以酒比喻热爱的欢喻;但当诗人要以酒直接比喻性时,他是用借喻的方式来以酒比喻性爱,就好像他以园子为借喻来指向女主角,并以“喝酒”为借喻指向他与女主角性爱的结合,甚至“不醉无归”。在整本《雅歌》中,只有5:1的洞房之夜有这样的描述,其他地方(除了8:2之外)没有一处经文有如此的描述。唯有在8:2中,女主角向男主角表示要给男主角“喝香酒”,但那是“期待之歌”里的一个意愿,即非君莫嫁之意——如在7:13所言:“我的良人哪,这些都是我为你保存的。”

第二,在注释中,笔者从语意平行关系把《雅歌》分成九大段。这九大段在语意和平行结构上以一种交叉平行的方式来发展,故中间的第五大段是整首诗歌的高潮,是整本书的核心段落。第一大段(1:2—8)和第九大段(8:1—14)在语意结构和进展上彼此平行。根据段落关系来看,第一大段中女主角热爱的意愿得以实现,但这段恋情未得到家人的接受。在第九大段中,这段恋情终被家人所接受,于是女主角进一步扩大她的意愿——将来有一天,她要领良人到母亲家里去,“我要给你喝香酒”。可见,男女主角在婚前未有性爱关系。

4 c   王啊!我们要因你欢喜快乐;
d   我们要提说你的爱,胜过提说美酒;
在原文里,这两句话都非常短,各有三个词而已。在语音方面,有一些母韵上的平行加强了这两句的平行关系和欢愉的语气。
从语意上来看,这里的“我们”,在有些学者看来,是指一些旁观者或女主角的朋友。事实上,在诗歌文体的修辞上,当女主角说“我们”时,可以将自己和其他童女包括在内一起来提说“王”的爱所带来的欢愉。这种表达方式,一方面表明女主角的感受不是主观和无知的,因为别人亦有同感;另一方面,表明她的感受既然是那么美好,她也期待其他的人能够与她认同,一起来赞美和欢乐。诗歌文体的修辞手法在许多时候只是表达诗人的意念和意境,以反映真实世界里的事实。
“她们爱你是合理的”,这句话与3节c句“所以众童女都爱你”平行。这两句总括了这整整一小段的经文。这段恋情不但合情,也是合理的。情理兼顾,这是多么美好的总结。

二、寻索之歌

经文:《雅歌》1:7—8
7 a  求你告诉我,
b   我心所爱的啊!
c   你在哪里放羊?
d   中午你在哪里使羊群躺卧休息?
e   我为什么好像蒙着脸的女人,
f   在你众同伴的羊群旁边呢?
8 a  你若不知道,
b   你这女子中最美丽的啊!
c   可以出去,跟随羊群的脚踪,
d   牧放你的山羊羔,在牧人的帐篷边。

这一段不再是独白,而是对白,一问一答,故组成了两个小段。这两个小段关系密切,因为各个小段里的平行句不但自己平行,且与另一个小段的平行句平行。因此在释经时不能够忽视段落之间的平行对意义的影响。

7 a  求你告诉我,
b   我心所爱的啊!
c   你在哪里放羊?
d   中午你在哪里使羊群躺卧休息?
7节a和b句都是以同一个字“我”为其结束,就是说,在原文中,这个“我”都是排在句子的最后一个词的词尾(i)。因此,在句法上不但强调“我”,且在语音的音韵上也是如此。而在7节的c和d句都以同一个片语——“你在哪里”为其开始。这样一种修辞手法,让我们看到男女主角之间存在着一个强烈的“我—你”(I—Thou)和“你—我”(Thou—I)的关系。中文圣经的翻译也把其中关系的内涵显露出来了。
“求你告诉我”,女主角这是在问谁呢?很明显,她是在问“我心所爱的啊”。“我—你”之间的特殊关系,因这一句话而得到完全的解答。“我心”(napsi)比“我”更加倾注在男主角的身上,包含了女主角的整个生命。可见男主角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她对男主角的爱有多么地深。在下面的问话中,语法上的加重明显地带出来女主角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你在哪里?”

男主角很可能是一个牧羊人。巴勒斯坦的土地贫瘠,牧人一般都需要带领羊群从一处移到另一外寻找草吃。在中午闷热时,牧人通常会找一个较为阴凉的地点休息。故女主角此时要想与她心里所爱的人相见,自然而然地会发出以上两个问题。这两个表面问题的后面,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与内涵。诗人欲从表面的现实生活中带出另一个意境,即二人世界的意境。格莱德希尔对这两句话的解释是:“你在哪里放羊?中午你在哪里使羊群躺卧休息?这里‘牧放’与‘使……躺卧’这两个动词通常需要有一个宾语,即他牧放他的羊群,使他的羊群躺卧休息。但在这里,女子所说的话中用的动词是不及物的,没有宾语。很明显,她的话语中含有一股微妙的暗流。因为动词‘牧放’(ra’a)和名词‘爱人’或‘密友’(ra’ya)的词根是一样的。不但如此,‘牧放’在《雅歌》中也被当作比喻来形容某种形式的亲密活动(‘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6:3)……因此在这里可能有一个隐约的双关语。女子在此可能期待一个肌肤之亲的幽会。她可能在脑海里看见‘她自己’是动词‘使……躺卧’的宾语。”可见在这段的寻索之歌中,还是附有对热爱的期待。在感情世界中,真是亦虚亦实,需要仔细的揣摩。

8 a  你若不知道,
b   你这女子中最美丽的啊!
c   可以出去,跟随羊群的脚踪,
d   牧放你的山羊羔,在牧人的帐篷边。
7节的后两句e和f是一对独特的平行句,我们留待最后再处理。现在先让我们看8节。对于这段话是谁说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是良人?耶路撒冷的众女子?诗班?诗人本身?其中最有可能的正确答案有两个,即“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和“良人”。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是耶路撒冷的众女子,是因为《雅歌》5:9和6:1中出现“你这女子中最美丽的啊”之时,两处均明显为众女子所言,而且它们均出现在同样的诗歌类型,即“寻索之歌”中。但卡洛德认为此段为良人所言。他的解释如下:“对女主角在5—6节所表现的自卑,良人的反应是给予最高的赞美:‘最美丽的’;在《雅歌》其他地方使用这个片语的只有5:9和6:1,乃是耶路撒冷的众女子描写女主角的美丽;照此看来,这一节可能也是出自她们之口。但比较有可能的是,在5章与6章中,众女子是采用良人在此所说的话,用它来嘲弄她。虽然这个最高级的片语只在《雅歌》中使用了三次,但女主角的美丽却一直都是良人的主题。”

除了卡洛德以上的分析外,支持“良人”看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虽然这个片语也出现在5章与6章的“寻索之歌”中,那里明显是耶路撒冷的众女子所言,但在这段中(1:7—8)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这里是女主角向“良人”发出问题——“我心所爱的啊!”而在其他地方(5:9和6:1)都是女主角向“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发出问题(“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因此这里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此处的回应应该是良人发出的。而且按基本释经原则,在解释任何圣经难题时,最接近的上文下理应该被优先考虑。
在7节c句中,女主角发问道:“你在哪里放羊?”其中的意思是,“我需要往哪里去,才能找到你?”于是良人在8节c句回答说:“(你)可以出去,跟随羊群的脚踪。”这里良人的建议是,女主角以牧羊女的身份出去,只要随着羊群的脚踪寻找,就会寻见,知道良人在哪里放羊。
8节d句同样地回应7节d句。前面女主角问:“中午你在哪里使羊群躺卧休息?”意思是,“在你休息的时间,我们在何处可以相会?”良人回答说:“牧放你的山羊羔,在牧人的帐篷边。”意思是,“当你找到我时,就在牧人的帐篷边,牧放你的山羊羔,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来与你相会。”在原文中,“牧放”与“放羊”(ra’a)是同一个词。在原文中此词含有“爱人”和“亲密”之意,在此段中,这个词有双关语的意思。因此良人在回应时,并没有叫女主角失望;因为这个会面的时刻,将会是二人单独会面,谈情说爱,一起“放羊”(亲密)的时刻。

7 e   我为什么好像蒙着脸的女人,
f   在你众同伴的羊群旁边呢?
良人在8节不但很有智慧地回应了女主角的两个“在哪里”的问题,而且很妥善地解决了女主角所问的第三个“为什么”的原则性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在7节e和f句中,是一个“单独的”平行句,即唯一一个在8节没有相对平行句的对句。
之所以说这对平行句牵涉到一个原则问题,是因为它关系到女主角的身份问题。女主角是否被人接纳,更严重的是可能涉及到她的名声问题。
“好像蒙着脸的女人”,这句听上去像是女主角在向男主角提出抗议(原文语法是“为什么,我要……?),因为她不愿在众人面前“好像蒙着脸的女人”。她可能并没有真的蒙着脸,只是“好像”罢了。这是用比喻来谈到身份名声的问题,也是女主角在这一段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在野外流荡,很可能被误以为是妓女,就好像他玛一个人坐在路边,可能就有如犹大那样的人走过去对她说:“来吧,让我与你亲近。”(创8:14—23)这会是何等的羞辱!

另外,这也可能是一种故意含糊的修辞手法。因按《创世记》的用法,他玛蒙脸以表示她是妓女,但利百加蒙脸却是出于羞怯;并且蒙脸亦是当时结婚的习俗。因此精明的雅各才会上当,在洞房之夜后,才惊讶地发现他所娶的是利亚而不是他所爱的拉结(创29:21—25)。因此,女主角似乎又以双关语的方式说:“我是要嫁人的……何必像个妓女到处找你呢?”这是个身份与名声问题,是恋爱中的年轻女子最为关注的问题。来往须光明正大,绝对不可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关系与不好的名声是一个想要嫁出去的女人最为关注的事情。

良人在8节c和d句的答复,一方面智慧地回应了7节c和d句问的“在哪里”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妥善地解决了7节e与f句中的身份与名声问题。男主角建议女主角以牧羊女的身份出现(8节c句),这就解决了身份的问题。同时可以在牧人的帐篷边,牧放山羊羔,表明被其他的人(男主角的同伴和朋友)所接纳,因此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相会,也不会引起误会,因情侣的关系已经被人所认可与接纳,这也就解决了名声的问题。
最后8节d句与7节f句在语意和语音上互相平行,加强了有关身份与名声的看法与解经。笔者按原文句法分析如下:
7 f   旁边(’al)羊群(’edre)同伴(hªberek)
8 d   旁边(’al)帐篷(misk˚not)牧人(haro’im)
从原文的句法来看,“旁边”对“旁边”、“羊群”对“帐篷”、“同伴”对“牧人”。但是诗人在修辞上明显地把语意和语音的重点全放在第一个词上面,即“旁边”。两句话的“旁边”遥遥相对,但这两个“旁边”对女主角来说,在身份上的意义却大大不同。一个是同伴的羊群旁边,另一个是牧人的帐篷旁边。在“羊群”旁边显示是不被人所接纳,而在“帐篷”旁边显明是为人所接纳。可见对于女主角而言,身份与名声是何等重要。这也表明此段不可能是一个少女离家出走的故事。

——————————

1 本文节选自黄朱伦所著《〈雅歌〉注释》第一章。本刊对选文略进行了编辑处理,同时删去了原文中的引文,有需要更多了解者可以直接查阅作者的原书。他的《〈雅歌〉注释》以字意释经入手,认为《雅歌》可以直接用在我们的爱情生活中;再从中引申到其中所内含的属灵含义。其中的经文主要引自新译本圣经。

神的全球城市宣教/蒂莫西·凯勒

一、什么是城市?

今天城市的定义几乎完全基于人口规模。较大的人口中心叫“城市”,小的叫“乡镇”,最小的就叫“村庄”。然而,这是我们目前的习惯用法,不可以推及圣经上的术语。希伯来语中表示城市的主要用词的意思是被防御工事或城墙所包围的任何人类居住地。古代多数的城市人口只有1000—3000人,圣经中的“城市”与其说是指人口数量,不如说与人口密度有关。《诗篇》 122:3就提到这种密度:“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连络整齐的一座城。”“连络整齐”原词的意思是彼此紧密地缠绕和连接在一起。在一个由防御工事围起来的城市里,人们彼此住得很近,房屋鳞次栉比,街道紧密相接。事实上,古代多数城市的占地估计在5—10英亩之间,平均每英亩约240个居民。相比之下,当代纽约市的曼哈顿区每英亩土地上平均下来却只有105个居民。

因此,在古代,城市就是今天可以称作具有“综合用途”、并可以依靠步行来生活的人类居住区。由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里面有居住区和工作区,有买卖区,有从事和享受艺术的地方,还有敬拜神和寻求公正的地方,而所有这一切都在步行能够到达的距离内。古代的乡村和村庄是不可能具备以上所有功能的,而在我们现代社会,所谓“郊区”则有意避免建成这种居住模式。郊区是明确要建成单一用途的区域——所以,居住、工作、娱乐和学习的地方彼此分开,只能开车到达,而且通常需要穿过步行主义者所不喜欢的区域。
城市之所以是城市,就在于一个“近”字。城市把人聚集在一起,并因此也把居住区域、工作场所和文化机构都聚集在一起。城市也创造了街道生活和集市,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带来了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频繁的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和交流。这就是圣经作者谈到“城市”时所指的意思。

二、圣经中的城市宣教

1、耶路撒冷
旧约早期,城市对于救赎的重要性在于耶路撒冷本身就是城市社会的典范——“为全地所喜悦”(诗48:2)——向世人展示出以上帝为主的人类生活是什么模式。有不少圣经学者都提及那个时代宣教工作的“向心”流动:上帝吸引万民来城里看他彰显于以色列的荣耀,看他所造的圣洁的族类——他们的集体生活也向世人展示出上帝的品格(申4:5—8)——并借此呼召万民来相信他。然而,《约拿书》奇妙地预示着一个振聋发聩的大转变,那就是“离心式的”新约宣教:新约乃是把信徒从耶路撒冷差出去,差到世界中去。旧约的众先知当中,唯有约拿被差往异教城市去,呼召那城悔改。神最后所说的一句话可谓击中人心:上帝呼召约拿去爱尼尼微这座异教大城,是因为那里居住着为数众多的灵里瞎眼的人(拿4:10—11)。

2、巴比伦
上述由向心到离心的发展在以色列被掳之后进入到另一个阶段。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生活在这个邪恶而嗜血成性的异教城市。信徒跟这样一个地方有什么关联呢?信徒对这城当有怎样的立场呢?《耶利米书》 28—29章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要点:神吩咐他的子民“生养众多,⋯⋯不至减少”(耶29:6),以此来保持他们与世人迥然有别的共同体身份并在异邦之地继续增长。但是,神也让他们在那里安居,参与那座大城的生活。他们要盖造房屋,栽种田园,而最突出的是,神呼召他们要服事那座城,要“为那城求平安”,并“为那城祷告耶和华”(耶29:7)。他们不仅要在城里的犹太人区增添本族的人数,也要使用自己的资源使那城同得好处。

这真是很好的平衡!地上的城与上帝之城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然而上帝之城的公民必须在地上的城里作最好的公民。神呼召犹太被掳之民服事异教之城,使那城同得好处。其实神也有一个非常实际的目的:服事异教之城、为那城谋好处,这也是神子民兴旺繁荣的最佳可能的途径——“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耶29:7)。神所关心的,仍然是成就他的救赎计划并建立他的子民,而这正是后来所成就的事。由于犹太人进入并为这座异教大城求平安,他们才积累了最终返回故乡重建家园所必需的影响和力量优势。而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犹太人仍然作为一个世界性、国际性的民族分散在地上众城之中,这些城在耶稣到来之后成了传播基督信息的关键基地。

三、寄居者

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以色列人在巴比伦的模式也应当成为教会在世界的模式呢?是的。被掳后的以色列不再以一个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的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共同体和反主流的文化形式居住在其他民族之中。这也正是教会现在的形式。彼得和雅各都承认这一点,他们在书信中称呼信徒为“散住”(雅1:1)和“寄居”(彼前1:1)的。彼得两次使用parapidemois——意思是“外侨”——来表示寄居的意思:他们住在某一国,但他们既不是本国人,也不是过路客。

彼得呼召基督徒也这样住在异教社会中,叫别人看见他们的“好行为,就把荣耀归给神”,但他也警戒他们要做好受逼迫的打算(彼前2:11—12)。《耶利米书》 29章显然与彼得的话遥相呼应。跟犹太被掳之民一样,基督徒寄居者也要参与所在城市的生活,为城里的居民谋福利,而不是去征服他们或者对他们视而不见。信徒应当做好准备,他们周围的社会一方面会敌视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和服事,另一方面也会被他们所吸引。彼得的意思是,信徒的好行为至少会使得某些异教徒归荣耀给神。

米罗斯拉夫·沃尔夫(Miroslav Volf)在他就《彼得前书》 所写的一篇文章“软区别”中表明,彼得所预见到的这种张力(受迫害与吸引人,传福音与服事人之间的张力),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上基督与文化关系的任何模式。彼得认为福音总是非常令人讨厌,永远都不会被世界完全包容或接纳。这不像那种倡导文化转型的关系模式,也不像那些类似于基督教国家的政教合一的模式。一些福音派信徒和传统的基督徒希望看到一个本质上属基督教的文化,彼得的话对他们提出了警告。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模式则只强调传福音,对于基督信息是否能影响文化态度则非常悲观。对此,《彼得前书》 2:12以及耶稣在《马太福音》 5:16的话都预先指出,基督徒的信心与行为的某些方面在任何异教文化中都会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将会影响人来赞美和荣耀神。

四、撒玛利亚城和地极

教会也是作为一个世界性且分散的会众团契存活于世,就像寄居的以色列人那样。在《使徒行传》 8章,我们看到神强制性地把基督徒从耶路撒冷赶散出去,结果却极大地推进了基督徒的宣教事工。他们立刻到了撒玛利亚城。这是一个犹太人会教导他们的孩子要鄙视的城,就像约拿鄙视尼尼微或犹太人鄙视巴比伦那样。然而,已经被福音改变了的基督徒,不像那个心不甘情不愿的先知,也不像寄居的以色列人,他们立刻在撒玛利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宣教运动 (徒8:1以下)。

最后我们来看初期教会阶段。我们看到,神为救赎世人的宣教工作,不再以哪个特别的城市(如耶路撒冷或巴比伦)为中心,世上所有城市都至关重要。在《使徒行传》 17章,保罗往雅典去,那里是整个希腊—罗马世界的知识中心。在《使徒行传》 18章,他旅行到哥林多,那里是整个罗马帝国的商业中心之一。在《使徒行传》 19章,他来到以弗所,那里也许算是罗马世界的宗教中心,因为那里是很多异教崇拜,尤其是皇帝崇拜的轴心,仅这一座城里就有三座皇帝庙。到《使徒行传》 的结尾,保罗终于来到罗马,那里是帝国的权力首府,当时世界的军事和政治中心。约翰·斯托得(John Stott)总结说:“看起来保罗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有意从一个战略中心城市转移到另一个战略重心城市,那就是他的策略。”保罗得着城市,也就得着了整个社会。他在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书信中证实了这一点。在信中,保罗跟进吕吉斯谷诸城——老底嘉、希拉波立、歌罗西——的门徒 (西4:13—16) 。其实保罗本人从来没有去过那些地方,那些门徒很可能是通过以弗所教会的传道而归信的。把福音信息在中心城市铺展开来,你就得着了整个地区和整个社会。
城市事工之所以如此有效,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城市对赢得某一种文化至关重要。在乡村,你也许会赢得一两个律师归向基督,但要赢得整个法律界职业人士,你就必须进到那些拥有法律学校、法律刊物出版社等机构的城市里去。
(2)城市对赢得全球至关重要。在乡村,你只能赢得居住在那里的单个族群归向主,但要想一次把福音传到十个、二十个新的族群/语言中,你就必须到城市去。在那里,你可以借着一种地方通用语得着所有这些族群/语言的人。
(3)城市对赢得个人至关重要。我想说的是,城市是叫人躁动不安的地方。乡村和村庄的特点就是稳定,那里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一成不变。而城市因其多样性和高强度的生活,对新事物也更为开放 ——例如对福音!城里人到处被人——像自己的人以及不像自己的人——包围,而且流动性要大得多,因此,城里人对改变或归信的态度比其他任何一种居民都更为开放。无论他们是因何故搬到城市,一旦他们来到这里,生活的压力和多样性都会让哪怕最传统、最不友善的人也对福音敞开心门。

初期教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次城市运动,在大多数乡村人还是异教徒的时候就赢得了罗马的城市人口归向基督。然而,正是因为基督信仰抓住了城市,它也最终抓住了整个社会,这向来都是一种必然。罗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在《基督教的兴起》 中阐述了该观点:“城市里充满了无家可归者和穷困潦倒者,就此而言,基督信仰提供了仁爱与盼望;城市里充满了初来乍到者及异乡人,就此而言,基督信仰提供了人与人相连的直接基础;城市里充满了无依无靠的寡妇与孤儿,就此而言,基督教提供了全新的、更宽广的家庭之感;城市因种族暴力冲突而四分五裂,就此而言,基督信仰为建立社会和睦提供了新的基础。……但在多个世纪中,人类都在缺乏基督教神学或基督教社会体系的支撑中忍受着一次次灾难。所以我绝不是说古代世界的苦难导致了基督教的出现,我想要证明的是,基督信仰一旦出现,它在对付这些社会痼疾方面的优势很快就不证自明,并在最终的胜利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因为基督徒]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城市运动,而是一种新文化。”

基督徒宣教赢得了古希腊—罗马世界,因为它先赢得了城市。社会精英固然重要,但基督教会没有仅仅关注在他们身上。那时候跟现在一样,城市里充满了贫穷人,而城市基督徒对贫穷人的委身是有目共睹、引人注目的。基督徒一方面赢得社会精英,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与贫穷的人认同,从而借着城市改写了历史,也改变了文化。理查德·弗莱彻(Richard Fletcher)在《野蛮人的归信》 中表明,在公元100—1500年之间,也就是基督徒向欧洲宣教期间,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五、当今的城市宣教

 1、城市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1950年,世界上只有纽约和伦敦这两个世界性城市的人口超过1000万。然而到今天,这样的城市已经有二十多个——其中十二个城市在最近二十年里才出现在排行榜上——并且还会出现更多。世界城市在经济与文化上变得越来越强大有力;城市是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经济、社会、技术交流的基地。技术/通讯的革命,意味着世界大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正被传递到全球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当中。比如:爱荷华州甚至墨西哥的孩子变得更像洛杉矶或纽约的年轻人,而不像本地的成人。未来世界的秩序将是一种全球性、多文化、以城市为中心的秩序。文化和生活是一个整体,世界城市在决定这一整体的航向上正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甚至在世界上像欧洲和北美这样城市的规模并没有增长的地区也是如此。

世界城市之所以对宣教如此重要,还有第二方面的原因。迅速发展的城市中有成千上万的新移民,这些人对待福音的态度比他们进入城市之前要更为敞开。首先,他们从传统环境中被连根拔起以后,对新观念和改变一般都更开放。其次,他们极其需要帮助和支持来面对城市生活中道德、经济、情感和属灵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从前在农村的亲戚关系和人际网络变得微弱或缺失,而通常在发展中国家,“政府所提供的服务里并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东西”;另一方面,教会则提供了可以帮助他们的共同体,一个新的属灵家庭,还有使人得自由的福音信息。“任何群体和个人,只要能满足新的城市人口的这些需要,只要能立刻喂养他们的身体,滋养他们的灵魂,就有大量的果子在前面等着他们去摘。”

2、教会需要处境化
 然而,城市宣教面临一个巨大障碍,这障碍不是在城市自身之内,也不是在城市居民中间,而是存在于教会内部。绝大多数福音派教会和教会领袖的观点通常与城市无关,甚至是反城市的。很多事工方法都是在城市外面打造出来,然后简单地输入到城市,而很少考虑到这种方法其实在城市居民与福音信息之间竖起了不必要的障碍。这样的传道人如果进入城市发展事工,会发现传福音很困难,很难赢得城市人归向主。此外,他们也会发现很难预备基督徒在一个多元化、世俗化、文化蕴含丰富的环境中生活。正如圣经需要翻译成读者的本地语言,同样,福音也需要以城市居民能够明白的方式体现和传播出来。对于城市来说一个处境化和本土化的教会有哪些特征呢?
从事城市事工者都知道,不同种族或民族、不同社会和经济阶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然而所生活的地方更具同质性(或者在文化上比大城市更具同质性)的人群,往往看不到他们的许多看法、习惯只不过是他们那个种族或阶层所特有的。总之,城市教会的领袖要想有效地开展事工,就必须接受更多的教育,了解不同族群、阶层、种族及持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看法和情感。城市人都知道,两个不同族群的人往往使用同样的词,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所以,他们若要谈论不同族群在看法上会迥异的问题时,就会非常谨慎和小心。

其次,信徒需要明白如何在参与艺术、戏剧、商业、金融、学术知识以及政府和公共政策领域的活动的同时,在教会的大墙之外持守他们的信仰。但传统的福音事工在这一点上往往帮不上信徒什么忙。倘若远离大城市,倒是比较可能生活在隔绝的小天地里,参加一些大都在晚上或周末举行的门徒训练活动。但在城市里就行不通,城市人毕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职场上奔忙或处于长时间的工作中。

第三,绝大多数福音派教会在其所处的整体文化中属于中产阶级,这个阶层的人重视隐私、安全、同类相处,看重情感生活、空间、秩序和控制。相比之下,城市里却充满了那种讽刺挖苦、急躁不安和喜欢多样性的人,这些人更能容忍模糊不清和混乱无序。如果教会牧者非但不能在城市文化中起作用,反而在城市中又弄出一种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宣教士混合体”,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无法向外影响人,无法领人归主,也无法把周围的人纳入他们的邻舍之中。

第四,非城市教会通常处在功能运行良好的社区环境中,也就是社会结构稳定或至少完整的地方。然而,城市环境远比其他环境复杂。因此,从事城市事工者若想工作有果效,就要学习如何分析这些环境。此外,城市教会诠释他们所处的环境时,不只是为了确定传福音的目标群体,尽管这的确是他们的目的之一。他们还要设法使环境变得更健康、更安全,成为更人性化而且适合居住的地方。这正是本着《耶利米书》 29章的精神,为城市谋福利。
传统的自由派教会往往单从社会运动的角度来看待宣教,他们的目标是使城市成为更公义、更人性化的社会,其方式是努力追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公义以及共同利益。这只对了一部分。传统的保守派教会则往往单从教会增长的角度来看待宣教,他们的目标是使城市里上帝的教会成长并增加,其方式是使归信者的数量增长,从而使教会的能力也增长。这也只对了一部分。上述两方面必须结合起来,因为任取其一的结果必然都是萎缩。一方面,如果没有新信徒的持续流入,以及他们因经历到新生的恩典而改变且得到能力,教会就无法真正服事所在的城市;另一方面,如果教会里充满了那类忽视或敌视邻舍共同利益的人,教会的增长也会戛然而止。一个教会如果只对信主家庭的人“行善”,而不是对“众人”“行善”(加6:10),就会(理所当然!)被看作种族或宗派分子。不信的人如果没有“看到你们的好行为”,就不会归“荣耀给神”,至少不会将神所当得的荣耀归给他。讽刺的是,如果城市教会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传福音当中,却无人透过服事去满足城市的需要,那么,传福音的效果就会差很多。经历恩典必然导致倾倒生命,用行动去服事贫乏人(赛1:10—18, 58:1—10;雅2:14—17)。神告诉以色列人,他们应当透过服事去满足那些贫穷的“寄居者”——可能是非信徒的外邦人——的需要,因为他们也曾在埃及寄居,而神拯救了他们(申10:19)。每一次经历恩典,都应当使我们特别地爱我们那些贫穷却还未归信的邻舍。

从圣经上来看,人若借着别人传福音而经历了得救的恩典,就会受感动而把自己的财富全部拿出来与人分享,帮助那些贫穷的人。如果这世界看到这样的分享,看到“内中没有一个缺乏的”(徒4:34),教会见证福音时就会更加有力(徒4:33)。因此,行公义和传恩典是相辅相成的,在基督徒个人经历中是如此,在城市教会的服事与果效上也是如此。

3、赢得城市需要运动
要想赢得整个城市,只有几个有影响力的教会,甚或突然冒出一股复兴的能量或大量新的归信者,都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用福音改变城市,需要一场自我持续、能自然增长、以教会倍增为核心的事工和网络结构的运动。
那是什么样的呢?基督徒以服事的姿态生活在城市中。新的企业、非盈利性机构或多或少更新了他们文化中的某些方面。信徒把信仰与工作融合为一体,使每一份职业都成了国度的活动。校园事工和其他福音机构有机地产生新的基督徒领袖,他们留在城市,进入各教会和网络结构中。人们运用他们的能力、财富和影响力,为处在社会边缘的其他人谋益处、推动事工及建立新教会。教会和个体基督徒支持并且投身于艺术。让我们来逐一探讨。

(1)新兴教会是这些福音生态系统的核心。新兴教会为基督徒团体和网络提供属灵的氧气,这些基督徒几十年来从事着沉重的更新和救赎城市的“举重”工作。新兴教会是门徒训练和信徒倍增的主要集结地,也是带动所有事工的财务动力。因此,这个生态系统是大量新兴教会的集合。这些教会必须以福音为中心;以城市为本;注重宣教/传福音;平衡发展,不断成长;以多样化的形式自我复制;跨传统、跨种族/阶层。这就是福音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核心。
(2)该生态系统也培养能得着特殊人群的传福音网络和系统。校园事工作为培养新领袖的引擎,具有特别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非常有效的针对特殊人群的其他福音机构常常也是必要的,可以分别得着精英阶层、穷人、穆斯林、印度教徒以及其他特殊文化/宗教群体。
(3)专业领域(例如商业、政府、学术、艺术和媒体等领域)内部的文化领袖所组成的网络和组织也是这个福音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的是,这些人必须活跃于教会,教会则精心训练他们,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应对公共生活。这些领袖还须在各自的领域内部彼此连接和彼此支持,催生新的文化机构和思想学派。
(4)由基督徒成立和发起、为城市的平安尤其是穷人的平安效力的机构和创启事工,也是该生态系统的标志。必须培育成百上千个新的非盈利和盈利性的公司,来服事每一个社区、每一组需要的人群。此外还有联合协作的教会联盟与教会机构,它们要服事基督徒家庭和个人,从长远角度支持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例如学校、神学院以及其他能够帮助跨代基督徒、使他们能够维持城市生活的机构)。
(5)除此之外,这种生态系统还有交叠式的城市领袖关系网。具有影响力且拥有资源的教会运动领袖、神学家/教师、机构带领人以及文化领袖和活动资助人彼此认识,并为整个城市提供异象和方向。

六、临界点

孤立的事件或个体机构如果达到一个“临界点”,就会形成一场不断成长、自我持续的运动。
福音运动的临界点。当福音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就其位,并且多数教会都拥有自己的活力、带领者和思维定式,可以使教会在建立五到六年之内就另植一个新堂时,教会植堂活动就成了一场运动。一旦达到这个临界点,一场自我持续的运动就爆发了。运动会自然而然产生足够的新信徒、领袖、会众和牧者,使运动继续成长,而不需要什么单独的运动指挥——控制中心。城市中的基督身体能够在财政方面自足,培养自己的领袖,进行自己的培训;总有足够数量有冲击力的领袖兴起;每隔七到十年,基督徒和教会的数量就会翻番。那么,一个城市必须拥有多少间教会,才能让人看到这种情景的出现呢?要对每个城市和每一种文化背景给出具体的数字是不可能的,但总之,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诸要素必须各就其位并且足够壮大。

城市临界点。使福音运动达到临界点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但另外一个临界点也不容忽视。当一个福音运动达到临界点时,这个生态系统就可能培育基督的身体达到一个点,以至于整个城市也达到其临界点。当这时,城市里被福音塑造的基督徒数量将会激增,以至于基督徒对城市市民和社会生活——以及对文化本身——的影响力变得有目共睹,不容否认。举个例子,如果一种新的居民类型(富人、穷人或文化上与其他人有差异的人)所占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社区环境基本上会保持不变。而有些监狱事工的牧师报告说,如果有超过10%的犯人成为基督徒,就会改变监狱的集体文化。囚犯之间的关系,囚犯与看守之间的关系都会改变——一切都改变了。同样,当新的居民类型所占数量达到5%—20%之间时,社区的风气就会随这部分群体的文化发生转变。在纽约,有些群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很明显,因为他们的人数至少占总人口的5%到15%,而这些人在公众生活中很活跃。

城市福音运动有多大可能成长得如此壮大,从而达到“改变城市的临界点”,使得福音开始对城市生活及其所生发的文化产生看得见的影响呢?我们知道,借着神的恩典,这可以发生,历史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先例。然而,只有很少的基督徒领袖,就像约翰·卫斯理,会活着看见他们所发起的运动成长到如此大有成效的水平。所以,城市牧者应当把这作为奋斗目标,并为此献上自己的一生,但不要指望在有生之年看到目标实现。这就是盼望与忍耐之间的正确平衡,我们若想看到我们的城市成为蒙爱的城,并且被得着而归给基督,就需要努力活在这种盼望与忍耐的平衡当中。

——————————

1 蒂莫西·凯勒是美国救赎主教会的牧师。本文是他为2010年第三届洛桑会议撰写的论文。

《洛桑信约》讲解节选/约翰·斯托得 孙毅 译

神赋予每个政府的责任是维护和平、公正与自由,使教会可以顺服神、服事主基督、不受干涉地宣扬福音。所以我们要为国家的领袖们祈祷,并且呼吁他们根据神的旨意和《世界人权宣言》 的声明确保思想与良知的自由,以及实践和传扬宗教信仰的自由。我们也深切地关注那些遭受不公正囚禁的人,尤其是那些因着为耶稣作见证而受苦的人。我们承诺,要为他们的自由而祈祷并付出努力;同时,我们也不因他们遭迫害而胆怯。求神帮助我们,使我们不管会付上多大的代价,都要反对不公正的事,并且忠于福音。我们也不可忘记耶稣的警告:逼迫是不可避免的(提前2:1—4;徒4:19,5:29;西3:24;来13:1—3;路4:18;加5:11,6:12;太5:10—12;约15:18—21)。
—— 《洛桑信约》 十三节:自由与逼迫

魔鬼不满足于将罪与过犯带到教会中来达到他的企图,他还会从外部攻击神的教会,或者是通过身体逼迫的方式,或者是通过设立限制性条例的方式,来阻止教会的事工。因此,《洛桑信约》 的十三节:自由与逼迫,勇敢地抓住了非常棘手的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它表明,其中的每一方都对另一方负有责任;在援引《提摩太前书》 2:1—4的基础上,这节阐明了双方的责任。

对政府一方,神赋予它的责任是维护和平、公正与自由,好“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2节)。在这样的条件下,使教会可以顺服神、服事主基督(西3:24:“你们所侍奉的乃是主基督。”没有一个已经认耶稣是主的基督徒会同时宣称:凯撒是主;参见可12:17),不受干涉地宣扬福音(隐含在3、4节中,参见,徒4:19;5:29)。

教会同样对政府负有责任,特别在于我们要为国家的领袖们祈祷(1、2节)。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教会不可停止这样的祷告。并且,她还负有一个责任,就是尽其可能地成为所在国家的良知,提醒他们的领导人,其所拥有的角色是来自神的。因此,我们不只是为了我们的领导人去呼求神,我们也当呼吁我们的领导人,呼吁他们确保思想与良知的自由,以及实践和传扬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些自由已经被写在《世界人权宣言》 中,并被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明确接受,当时只有八票弃权。

在这个《世界人权宣言》 中,第18款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拥有思想、良心、及宗教自由的权利。这个权利包括他可以改变其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如下的自由,即或以个人或在群体中,或公开或私下,通过教导、实践、敬拜或仪式来表达其宗教信仰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保证这些自由乃是符合神的旨意,因为神设立政府,就是为了惩治罪犯,而褒奖善良的公民;既不限定合法的自由,也不会欺压无辜之人(罗13:1节以下)。

在分别描述了教会与国家相互的责任后,这节转向了对逼迫所造成后果的关注。我们也深切地关注那些遭受不公正囚禁的人。我们不把他们称为“良心犯”,因为某些人的良心还是太扭曲以致不能够成为可靠的引导。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不如说是这样一些专制的牺牲品,他们既没有做什么坏事也没有带来任何的损害,而只是因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是行了在上述自由范围中的某些行为,而被不公正地囚禁。在这些人中,我们所关心的尤其是那些因着为耶稣作见证而受苦的人(启1:9)。我们已经被命令不只是要纪念他们,甚至是“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来13:3)。这里单是同情还不够,我们承诺,要为他们的自由而祈祷并付出努力(参见路4:18)。

还有一件事必须要提到,那就是我们也不因他们遭迫害而胆怯。逼迫者总会以为,他们能够运用暴力来达成他们的意愿,来摧毁教会。但他们从来没有成功过,并且永远也不会成功。尽管我们知道人是脆弱的,但我们可以求神帮助我们,使我们不管会付上多大的代价,都要反对不公正的事,并且忠于福音。确实,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还没有付过什么代价,但我们要认识到暴政出现的可能性,认识到逼迫在当下尚为自由的国家中出现的可能性,因为我们也不可忘记耶稣的警告:逼迫是不可避免的(参见太5:10—12)。

——————————

1 摘自约翰·斯托得著,《洛桑信约——讲解与注释》 ,ed. by John Stott, Making Christ Known,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米该雅惹着谁了?/宋军

当年慈禧太后60寿辰将至,送贺礼成了朝廷上下考虑的头等大事,一位官员特意购得一精致无比的自鸣钟,每逢报时都会有一小人自阁楼走出,打出条幅“万寿无疆”。为保万无一失,他特意去请教太后跟前的红人总管太监李莲英,果然李莲英看出问题:如果这机器出了故障,字幅只打出三个字“万寿无”就卡住了,您的身家性命可就全玩儿完了。只吓得那位官员冒出一身冷汗。还是李莲英精明,他将条幅换成了“寿寿寿寿”,如此,这种可能出现的“吉语”变“凶言”的危险,便化于无形。
今天分享的经文为《列王纪上》22:1—28,其中也涉及以色列王宫中“吉语”和“凶言”的一段往事。

一、忠君爱国秀(1-12)

本章事件起因于20章所述,以色列王亚哈大胜亚兰王便哈达,订立归还城邑、通商贸易之约,便将便哈达释放回去,于是一位先知传神的话:“因你将我定要灭绝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20:42)这让得胜班师的亚哈王“闷闷不乐”,败兴而归。
平地度过了三年,亚兰王却并未如约归还拉末城,于是亚哈王便趁犹大王到访之际,促成南北国联手攻打亚兰。其间,亚哈王主导了一幕颇为滑稽的“忠君爱国”秀,亚哈王先将亚兰的背信弃义和开战意愿诉诸众臣,得到臣仆们热烈的响应和支持,在群情激愤之下,犹大王约沙法难以拒绝亚哈王的邀请,只好抛出义薄云天的外交辞令,同时又巧妙地提及常规,就是国家在采取军事行动之前,先要求问耶和华,待神下达征讨作战的命令,才能出兵。这当然不成问题,以色列王宫中常备有一批召之即来、来即能言的御用先知,随着一声令下,就争先恐后地上来400位,这次的王意太容易揣摩了,或许他们刚才就已经听见大臣们的振臂高呼,于是七嘴八舌,但却众口一词地极力附和,在一片出战必胜的吉言声中,亚哈王踌躇满志,似乎胜利已在眼前,攻打亚兰不仅理直气壮、众臣仆同仇敌忾,现在又得神的所谓许可与支持,自然万无一失。

顺从当政者的意愿,下属臣僚、御用先知趋炎附势、投其所好,这出“忠君爱国”秀表演得实在太不加掩饰、太明显、太露骨了,同样也是一国之君的约沙法看在眼里,心知肚明,忍不住提出换人要求,表示想听真话,也明摆着不给眼前这400名所谓先知面子。可见,在统治者眼中,那些专知奉承讨好的御用先知其实没什么价值,只是一些会出声的花瓶摆设,专供舒畅心情、去忧解烦之用,所谓“忠君爱国”,实质上无非是“媚君误国”罢了。而谁是耶和华真正的先知,亚哈王心里非常清楚,那就是不会顺着他的意思说话、令他想起来就恨得牙痒痒的米该雅。

碍于犹大王的情面,亚哈王只得派人去召米该雅前来。此间,“忠君爱国”闹剧不但未偃旗息鼓,反而进一步升级,二王正装登场,在城门空场摆开类似誓师大会的阵容,御用先知竟然不顾犹大王的不信任,还在争相献媚,装腔作势,高唱凯歌,甚至有个名叫西底家的先知,别出心裁地拿着两个象征能力的铁角,亮出形体艺术,我顶我一路顶,象征旗开得胜,直捣黄龙。值得留意的是,他用了“耶和华如此说”这一神谕公式,将谎言包装成“最高指示”。

二、吉语与凶言(13-23)

一边厢闹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另一边厢去请米该雅的使者当然清楚知道这位先知为何不招亚哈王待见,担心来人败兴,就劝他也随大流说吉祥话,加入“忠君爱国” 的大合唱之中。然而,米该雅的回答却不留任何余地:“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耶和华对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连亚哈王都承认米该雅是耶和华的先知,其原因就在于他定意且一贯地向人传达耶和华让他讲的话,不会顾忌听众的地位、感受,或反对声音的多寡而隐忍不言,甚至改变内容、假传“圣旨”。

从事件的记述中我们看到这位铮铮铁骨的先知,也有他幽默的一面,或许他用夸张的声调、表情或肢体动作,或许是因他随大流的吉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使用神谕公式,令亚哈王一听就知米该雅在戏弄他,便要求他讲实话。

实话是什么呢?米该雅讲出一幅图画——“以色列众民散在山上,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并传达了神对这幅图画的解释——“这民没有主人,他们可以平平安安地各归各家去”。总之一句话,就是亚哈王将会战死。这无疑是十足的凶言!想必当这个问题人物出现时,那场“忠君爱国”秀就应该渐渐收场了,大家都想听听这位不受待见的草莽在野先知究竟要说些什么。不出亚哈王所料的凶言一出,全场更为肃静,大家拭目以待,想看米该雅的下场如何。
这时,米该雅又不识趣地娓娓道出他看见的一个异象:天庭开会,耶和华允许谎言的灵去让亚哈王的众先知引诱亚哈王去拉末阵亡。你可能会质疑神所做的出现了道德问题,须知允许和实施二者需要区分开来,当耶稣对犹大说:“你所做的,快做吧”(约13:27),并不表示耶稣因此就成为犹大作恶的同谋。同样,这里也不能说神就是说谎先知的赞助者或说谎的发起人。况且亚哈王并不糊涂,他心里很清楚米该雅才是真先知,而神也没有向亚哈隐瞒,他借米该雅揭示了全部计划,提出了十足的警告。亚哈完全有不被欺骗的机会,但他却选择拒绝米该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哈的受骗上当是一种选择,听他想听的、信他想信的,这令他日后的死显得有些自作自受、命中注定的味道。

三、都是实话惹的祸?(24-28)

打破令人尴尬的沉寂的,是一声清脆的耳光,这是刚才卖力地表演铁角破敌秀的西底家对米该雅非常大力的击打;随即,亚哈王就下令把米该雅下在监中,并明令苦待先知,少给他食物和水。
米该雅留下的临别赠言是一句命令式的呼吁:“众民哪!你们都要听。”从此,他在圣经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他还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的结局如何,我们已无从查考,他已完成了他应做的事,虽只在圣经中出场一次,却轰轰烈烈、大义凛然。“众民哪!你们都要听”,这句话回荡在历史时空当中,至今响在我们耳边。

米该雅到底惹着谁了?难道仅仅是实话惹的祸?显而易见,米该雅惹着亚哈王了,因为他向亚哈王说凶言,实话实说地告诉亚哈神要降祸与他,他去攻打拉末城必定阵亡;米该雅也惹着以西底家为代表的至少400位宫廷先知了,因为他的存在正反衬出他们的虚妄卑劣。
希伯来文的“真理”一词,并不十分强调正确,而更有坚定、可靠、持久、忠实的含义,重点指向一种关系。神与人位格之间的关系就是在真理上确立的,其基点就是十诫的十句话中的第一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只有一位神具有绝对权威,人要绝对顺服和效忠。表面上看米该雅遭难都是实话惹的祸,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为何他一定要将实话讲出来?为何他不能保持沉默?为何他不能像宫廷先知那样趋利避害、左右逢源?事实上,他只要想在他的时代处境中持守独一真神信仰,就无从选择、不可避免地惹着唯我独尊、行事不义的亚哈王,惹着那帮为一己私利而趋炎附势、欺上瞒下的宫廷先知。米该雅的遭遇只不过是十诫第一诫在他先知职分上进行演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已。

实际上,这是从古至今每一位忠于神的人所不可更改的命运。只要你对这条诫命认真,就无可避免地会惹着别人,轻则面对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的危机,重则身家受损、甚至会危及生命。中国第一代基督徒便常陷两难境地,身为子女,家族的权威要求祭拜祖先、纳妾以传宗接代;身为臣子,皇权要求尽忠报国、杀身成仁。难怪当时有信徒以“两头蛇”自嘲:“当南更之北,欲进擎而止。首鼠两端乎,犹豫一身尔。”今天在国内,很多张力都发生在职业操守方面,基督徒老板最头痛的是部分客户和公务员的贪婪索取,而上司作假账的指令又令基督徒会计挣扎不已。惹着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让人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因素引诱、拉拢、强迫你放弃这诫命,圣经当中恐怕再也没有一条如此这般顶级重要、却又最惯常被人忽略的命令了,你可以满口宣称接受它,却转眼就以意念言行破坏它。背离往往隐藏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回心转意里,大清王朝在查禁基督教时期,规定只要被捕的基督徒以脚踏或唾弃十字架的方式证明自己放弃信仰,就可以当堂释放,否则就是发配新疆当有去无回的奴工;土耳其征服者摆在亚美尼亚人面前的选择,就是一顶回教帽子和一柄斩头的巨斧。往前走好难,退回头好容易。就如同使者对米该雅的建议:“众先知一口同音地都向王说吉言。你不如与他们说一样的话,也说吉言。”不就结了,省得自找苦吃。

既然这个月我们要思考建堂的意义,我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建堂惹着谁了?我可能是同工中最后一个知道新堂地点的人,当时令我讶异得合不拢嘴,听说建堂方案中明明有言在先说要离海淀堂远着点儿,可偏偏最后就落在它对面,实在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越想绕开就越让你面对面。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三自运动以来,拒不加入三自的教会就成了对三自独家代理身份的挑战,我们的存在本身就在提醒他们世上还有一批为了信仰和良心的缘故拒不服从的人。而从聚会空间的变迁就可以看见这批人的胆量和实力都在逐步增大,从自家到租赁公寓再到租用写字楼,现在竟然又要买房建堂了。因此我们建堂惹着谁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昭然若揭。

当然,我们也有一个窄径变通途的选项,就是挂在三自招牌之下,只要这样识时务立马就成俊杰,随着教会合法性问题的迎刃而解,我们这些传道人也明正言顺地有了合法身份,弟兄姊妹也不再让领导伤脑筋了,教会购置个把房产更不在话下,而且神学教育、文字出版、对外交流……各种方便大门都随之敞开,何乐而不为?

在外读书期间,常被问及你们为何不加入三自,有的人还会掰着指头给你数算加入三自可以为主做这做那一大堆宏伟蓝图。不妨将这类问题总结为一句话:你们为什么这么一根筋呢?放着阳光大道不走,偏要走这羊肠小路。这类问题实质上是质疑你存在的合理性,实在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 ”的大问题,因为凡关乎你存在意义的,都不可等闲视之。为什么我不放弃这样的“我”而成为那样的“我”呢?

在座一些弟兄姊妹恐怕也有困惑:既然大家都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何必水火不容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来自三自的弟兄姊妹甚至会感到受伤。在此我想说的是,首先我们的矛头并不针对三自教会的牧者和信徒,只要相信基督耶稣恩惠福音的人,都是我们的弟兄姊妹;其次,我们是谁不必也不应以对立面来定义,否则只能说明我们无法超越对方。真正定义我们的是神的道。

让我们回到信仰的根本,如果你真正理解“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的诫命,就必知道自己在独一的神面前是有罪的,而与神和好之路,只有借着神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及复活所成就的救恩一个途径,舍此之外别无拯救。因此,使徒约翰毫不含糊地指出:“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或许大家会想,对于这些三自也没有人会反对呀,但主耶稣教我们看人,不仅要凭他口里如何宣认,也要看他所结的果子,也就是要查验他所行的和他所说的是否一致。
翻开中国教会上个世纪50年代的历史,就可以看清三自在一浪接一浪的政治运动中,所遵从听命的到底是谁。

当国家领导指出中国基督教的最大问题是与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时,他们便从中获得“鲜明的启示”,“就是:基督教应当自动地肃清帝国主义在它里面的力量和影响”。于是,便推出《三自宣言》,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各地教会开展签名运动。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在我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和宗教界的反动势力……反对我们。这些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同这些敌人作斗争。”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持推动下,教会学校被全面接收,与此同时,三自号召各地教会检举潜伏在基督教中的反革命分子,在各地教会及基督教团体中积极展开对“帝国主义分子”和“反革命败类”的控诉运动。
在肃反运动中,凡拒绝参加三自会的传道人,大多被扣上“潜藏在基督教内部的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而遭到逮捕并判刑。

在反右运动中,三自会从其内部也揪出不少右派,并号召全国教会积极参与反右运动:“我们基督徒都应该积极参加这一场斗争,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明辨是非,站稳立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批驳右派谬论,与右派分子划清界限。”
在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位三自领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声称:“要把毛泽东思想这面红旗插在我的脑子里,来赶走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个恶鬼”。通过“参加劳动锻炼和社会实践来加强自我改造,向工人、农民学习”。他一生最大的光荣就是能“为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 尽一份力,发一份光”。

我不用在此举更多例子了,上述实例已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个组织实质上并非以耶和华为神。
或许有人认为:基督徒不是讲爱与复和吗,为什么不尽释前嫌,仍要念人旧恶,搬出这些陈糠烂谷子呢?不错,爱与复和是基督教的核心价值,但爱和公义是不可分开的,二者互为定义;而复和也与悔改不能分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将这一关系表达得完全而彻底,不讲公义的爱,和不经悔改的复和,最终必视十字架为愚拙而予以否定,也就是说必然会消解耶稣钉十字架的必要性。有人非常精辟地形容这种神学立场:一位没有义怒的上帝,借着没有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将没有罪的人带进没有审判的天国。一位神学家说得好:“罪作为偶像崇拜,意即我们作为罪人忙于生产偶像,以便控制、拒绝或改变福音的内容,以致其恩典的审判能够被中立化或因为我们自己的某些发明而得以避免。”我们现在所言及的就是一个明显例证。

被神被人饶恕首先需要悔改。众所周知,连共产党都以正式决议的方式承认历史上曾犯有若干错误,然而时至今日,三自对其历史上得罪神、伤害教会肢体的所作所为,尚未作出只言片语的忏悔,甚至在他们当今推出的书籍和论文中,仍坚持他们所做尽都正确。这样,我们又怎能以任何名义和借口投入它的门下呢!中国教会有着不可忘却的记忆,这不仅涉及历史情感问题,还与上述有关十诫第一诫、公义、悔改、十字架等神学反省有关,这令我实在难以苟同本着实用主义立场出发、以和为贵的息事宁人的态度和实践。因此,面对海内外方家的劝说甚至指责,我们只能借用马丁•路德当年在沃尔姆斯会议上最后的答辩作为回答:这是我们的立场,我们别无选择。当然,我们站在这个立场上并不是心怀仇恨、愤怒,也不试图报复,更不是作历史的审判者,而是本着怜悯、爱、交托和等候的心态。

今天的人往往不重视历史,只看重当下,但圣经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历史的画面,不断提醒我们不可忘记。列宁说过的一句话相当有道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些弟兄姊妹之所以看不清三自的本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教会历史的缘故。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三自权势下的基督徒都是我被掳的弟兄姊妹,为了分担他/她们的软弱,我们也甘愿效法耶稣基督,背负这不自由的轭,这是我们可以也愿意为我被掳的弟兄姊妹付出的。

有一位弟兄说得好:“其实学习历史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代人,都试着将自己的命运,放在一个更长远的图画中去理解。”这样,我们的眼界就会被打开,能够从眼前的事物中看到更多的意义。亲爱的弟兄姊妹,深愿你们看到,守望建堂不仅仅是我们一家教会买下一处房产作为敬拜神的场所而已,这个举动本身就是代表决心忠诚于我们的神的众教会,向这个世代不惜代价地告白我们的一神信仰,并公开向神献上我们的感恩祭。只有神能够鉴察人心,他看重的也是我们的心,我们不必太在意何时可以进堂,我们真正在意的是我们的神悦纳我们的祭,他的名可以得到荣耀。这正是我们从先知米该雅身上看到的光辉,为他喝彩之余,见贤思齐,甚愿你我也能像他那样毫不妥协地向神效忠。

——————————
1 本文是宋军牧师2010年8月22日于北京守望教会分享的主日敬拜讲章。

第一诫释义/汤姆·华森 汪咏梅 译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

这条诫命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单数——你?上帝为什么不说“你们不可有别的神”?
因为,这条诫命关系到每个人,上帝想要每个人都把它当作是点着他的名字对他个人说的。我们都热衷于为自己争取各种特权,却动辄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因此,这条诫命用的是第二人称——你,还有你,为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对他说的,可以说是点着名字对他说的。现在我们来看这条诫命:“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这条诫命完全可以作为龙头,置于所有诫命之前,因为它是一切真正信仰的根基。其要点是:我们应该在心中奉神为神圣,视他高于一切受造物。这条诫命有两个分支:第一,我们必须有一位神;第二,我们必须只有一位神。或者这样说:第一,我们必须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第二,我们不可以有别的神。

我们必须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

显然,我们必须有一位神,“除了耶和华,谁是神呢?”(撒下22:32)三位一体的上帝是创始成终永活的真神,我们必须以他为我们的神。

一、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就是承认他是神。外邦的神都是偶像(诗96:5),“我们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么”(林前8:4),也就是说,偶像不具备任何神性。倘若我们呼求:“偶像,帮帮我!”,偶像不能帮助你,偶像自己倒被掳去(赛46:2),所以说偶像算不得什么。我们将虚无的属性归于偶像,因此不承认它是神(耶14:22)。当我们发自内心地承认耶和华是神时,我们就以他为我们的神,众民俯伏在地,说:“耶和华是神!耶和华是神!”(王上18:39)而且,我们承认他是独一的真神。“坐在二基路伯上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你是天下万国的神,……惟独你耶和华是神!”(王下19:15、19)神性这颗珠宝独属耶和华的王冠。此外,我们承认没有神可以与耶和华相比。“所罗门……站在耶和华的坛前,向天举手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天上地下没有神可比你的!’”(王上8:22、23)“在天空谁能比耶和华呢?神的众子中,谁能像耶和华呢?”(诗89:6)在迦勒底语中,这句经文是:“众天使中,谁能像耶和华呢?”没有哪一位神可与耶和华神相比,他从无中创造世界,“将大地悬在虚空”(伯26:7)。当我们心里相信,口里承认,举双手同意他是独一的真神,没有神可与他相比时,这就使他成为了我们的神。

二、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就是选择了他。“你们……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侍奉的……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书24:15)。根据判断同意耶和华是神,这是一回事;出于意志选择耶和华是神,这是另一回事。宗教信仰不是偶然,而是选择。
在选择耶和华为我们的神之前,我们必须认识他,只有认识他,才能够选择他。一个人在选择配偶之前,必须对对方有所认识,同样,在选择耶和华为我们的神之前,我们必须认识他。“你当认识耶和华你父的神。”(代上28:9)我们必须从神的属性——信实、荣耀的圣洁、丰盛的慈爱——中认识他,必须在他的独生子中认识他。正如镜子反映了人的脸,同样,基督就好像明亮的镜子,在他里面我们看到神的荣美和慈爱闪耀出来。在选择耶和华之前,我们必须有这种认识。拉克唐修(Lactantius)说,哲学家的一切学问都是没有智慧的,因为它缺乏对上帝的认识。这种选择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行动。基督徒在上帝那里看到了至高的美德,在他的完全面前,一种圣洁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们将上帝从其他一切中分别出来,决定单单地敬拜他。雅各说:“我就必以耶和华为我的神。”(创28:21)选择耶和华为神的人将自己全心全意奉献给他。《诗篇》119:38说:“你向敬畏你的人所应许的话,求你向仆人坚定。”“敬畏你的人”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敬畏你的仆人”。正如圣所的器皿被分别为圣,只用于圣事,不派作普通之用一样,选择耶和华为神的人也将自己全心全意奉献给他,不再献身于不洁之物。

三、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就是与他立下神圣的盟约——他将成为我们的神。选择了配偶之后,我们就会订立婚约。神与我们立约,“我必与你们立永约,就是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赛55:3),同样,我们也与神立约,“他们就立约,要尽心尽性地寻求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代下15:12)。“这个要说:我是属耶和华的……又一个要亲手写:归耶和华的”(赛44:5),像士兵在花名册上签名一样。我们常常在圣餐中续订这个盟约——“耶和华将成为我们的神”,圣餐如同契约上的封蜡,将我们与神紧紧连在一起,为的是我们不离开他而去。

四、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就是崇拜他。崇拜体现在尊敬、敬畏他,“他……比一切在他四围的更可畏惧”(诗89:7)。撒拉弗侍立在主的宝座旁,用翅膀遮脸(赛6:2);耶和华经过时,以利亚用外衣蒙上脸以表敬畏。这种敬畏表明我们对神神圣的威严怀有崇高的敬意。崇拜体现在俯伏在神面前,或者说敬拜他。“要……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诗29:2),“众民……低头,面伏于地,敬拜耶和华”(尼8:6)。神圣的敬拜是惟独耶和华才配得的荣耀,耶和华是忌邪的神,不与任何受造物分享这份荣耀。“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赛42:8)执法官可以受到非宗教性的尊敬或崇敬,但惟有耶和华应该受到宗教性的崇拜。

五、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就是敬畏他。“这书上所写律法的一切话,是叫你敬畏耶和华你神可荣可畏的名”(申28:58)。这种对神的敬畏就是:
1、眼中始终有神。“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诗16:8),“我的眼目时常仰望耶和华”(诗25:15)。敬畏神的人认为,无论他在做什么,神都在观看,像审判官一样,掂量他一切的行动。
2、敬畏神就是心中对神怀有如此神圣的畏惧,以至不敢犯罪。“你们应当畏惧,不可犯罪。”(诗4:4)邪恶的人犯罪并不畏惧,圣洁的人畏惧并不犯罪。“我怎能作这大恶,得罪神呢?”(创39:9)命令我犯罪,就是命令我饮下毒药。安瑟伦说:“假如一边是地狱,另一边是犯罪,我宁愿跃入地狱,也不愿得罪神。”敬畏神的人不愿意犯罪,即便这个罪无人知晓。“不可咒骂聋子,也不可将绊脚石放在瞎子面前,只要敬畏你的神。”(利19:14)假定你咒骂聋子,他听不见你,或是假定你在盲人经过的道上放置一块石头,让他跌倒,他看不见你做这事,但是,对神的敬畏会让你弃绝既不会被人听见也不会被人看见的罪。对神的敬畏除去了对人的敬畏,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这三个少年人敬畏神,因此不畏惧王的愤怒(但3:16)。高声淹没了低声,雷声淹没了河水声,同样,当对神的敬畏在灵魂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它便淹没了其他一切肉体的恐惧。当我们对神怀有一种儿女对父母般的神圣的敬畏时,这就使耶和华成为了我们的神。

六、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就是倚靠他。“主耶和华啊,我的眼目仰望你,我投靠你”(诗141:8),耶和华是“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撒下22:3)。除神之外,我们无人可以倚靠,所有的受造物都是虚谎的避难所,他们像埃及的苇杖,无力支撑我们,却有力刺伤我们(王下18:21)。那永不动摇者不为任何的骚动所乱,惟有耶和华是稳固的根基,我们将自己的倚靠建立在其上。倚靠他,我们就以他为我们的神;不倚靠他,我们就以他为偶像。倚靠耶和华就是倚靠他创造的大能,倚靠他的父爱。倚靠耶和华就是将我们最重要的财宝——我们的灵魂——交托给他,“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诗31:5)。正如孤儿将他的财产托付给监护人,我们也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上帝,于是,他便成为了我们的神。
可是,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以正确的方式倚靠神呢?以正确的方式倚靠神,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倚靠他。“我永永远远倚靠神的慈爱。”(诗42:8)在困难中我们会倚靠他吗?当无花果树不发旺,当我们尘世一切的拐杖都折断时,我们会倚靠上帝的应许吗?当曾经解除我们口渴的管道被截断,我们会倚靠神吗?(在他之中有我们一切活水的泉源。)当我们只有忧虑之饭可吃(结12:19),只有眼泪可喝时(正如《诗篇》 80:5所说:“你……多量出眼泪给他们喝”),我们会倚靠神的护佑供应我们吗?真正的基督徒相信,如果神为飞鸟预备食物,神也会为他的儿女预备食物,基督徒不仅倚靠神的富足仰望恩典,还倚靠神的富足仰望食物。基督徒相信,如果神赐给了他天空,神也会赐给他日用的饮食,他相信神与他所立的约:“你当……以他的信实为粮。”(诗37:3)在恐惧中我们会倚靠上帝吗?当敌人日渐强大时,我们会竖立信心的大旗吗?“我惧怕的时候要倚靠你。”(诗56:3)信心消除了我们内心的战栗,凌驾在恐惧之上,如同油漂浮在水面上。倚靠耶和华就是以他为我们的神。

七、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就是爱他。在虔诚人身上,敬畏与爱彼此亲吻。

八、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就是听从他。关于这一点,我会在第二条诫命中更加详尽地阐述。

为什么我们必须忠于耶和华,以他为我们的神?
1、因为这样做是公正的。我们从神那里获得自己的存在,忠于他才算为公正。除了赐给我们气息的神,谁还有权利拥有我们呢?因为“我们是他造的,也是属他的”(诗100:3)。爱别物而不爱神,或者是崇拜别物,不崇拜神,这非但不公正,还没有任何感恩之心。
2、因为这样做是有用的。忠于耶和华,以他为我们的神,他就会赐福给我们:“神,就是我们的神,要赐福与我们。”(诗67:6)他会赐福于我们的产业,“你……地所产的……必蒙福;你的筐子和你的抟面盆都必蒙福”(申28:4、5),我们的口袋里不仅会装满粮食,还会装有银子。他会赐我们平安,“耶和华必赐平安的福给他的百姓。”(诗29:11)他会赐给你外在的平安,这平安会使你富足,“他使你境内平安。”(诗147:14)他也会赐给你内在的平安——无愧的良心,这比蜂房滴下的蜜还要甘甜。神会让万事互相效力,叫我们得益处(罗8:28)。他会从毒药制出糖蜜,约瑟的坐监就成为他被法老提拔的途径(创50:20),神会从最苦的药中提炼出他的荣耀和我们的救赎。简言之,他是我们通往死亡之地的向导,是我们死亡中的安慰,也是我们死亡后将要获得的奖赏。因此,这些作用可以使我们忠于耶和华,以他为我们的神。“有耶和华为他们的神,这百姓便为有福!”(诗144:15)
3、因为这样做是必要的。我们若不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他就会将我们的福分变为咒诅,神的咒诅无论临到何处,都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玛2:2)。我们若不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在苦难中就无人帮助我们。神会帮助他的仇敌吗?他会帮助那些不承认他是神的人吗?我们若不以耶和华为神,他就会使自己成为我们的审判官,他若定罪,我们就没有更高的法庭可以上诉了。因此,我们若不打算终身与苦难为侣,就有必要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

应用一: 如果我们必须以耶和华为我们独一的真神,这就给心中没有神的无神论者定了罪。“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14:1)愚顽人既不信神,也不敬拜神,迪欧格拉斯(Diagoras)和狄奥多鲁斯(Theodorus)就是这种无神论者。当塞涅卡谴责尼禄不敬神时,尼禄说:“我干这种事情时,你以为我相信有神吗?”西里西亚公爵(the duke of Silesia)头脑如此昏庸,以致坚称既没有神也没有魔鬼。我们可以在神的创造之工中看到他的存在,受造界是一部宏大的书卷,我们可以在其中读到神,否定神的人必须使自己成为瞎子。亚里士多德虽然是个异教徒,但是,当他大声呼求说“你,一切存在中至高的存在,开恩可怜我”时,他不仅承认神的存在,还认为否认神的人不配活着。不愿意相信神的人定会感受到神的存在,“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来10:31)

应用二:声称以耶和华为自己的神,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现出仿佛他不是自己的神,这样的基督徒是受咒诅的。
1、他们不把耶和华当作神来相信。看着自己的罪,他们倾向于说:“神能赦免吗?”看着自己的需要,他们说:“神能供应吗?能在旷野摆设筵席吗?”
2、他们不把耶和华当作神来爱。他们不把最好的爱献给神,而倾向于爱其他事物胜过爱神,他们说自己爱神,却不愿意为神舍弃一物。
3、他们不把耶和华当作神来崇拜。他们没有向神表现出那种敬意,也没有像对真神祷告似的那样虔诚地祷告。他们的心彻底死了!倘若不是死在罪中,便是死在宗教责任中。他们仿佛在向一个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的假神祷告。在听神的话语时,很多人是何等地走神,何等地心不在焉!他们在想自家的商店和滞销的商品。倘若国王对我们说话时,我们玩弄一根羽毛,他会善待我们的手吗?神在圣经中对我们说话时,我们的心却被对世界的思虑占住了,这不是在玩弄羽毛吗?啊!不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我们当中大多数人都应该以此为耻!我们不把耶和华当作神来相信、爱戴和崇拜。很多异教徒崇拜假神反而比一些基督徒崇拜真神要庄重虔诚。啊!让我们责备自己吧!不,让我们恨恶自己吧!为自己信仰上的麻木和拘泥于形式,为我们如何声称以耶和华为神,却没有把他当作神来崇拜。

我们不可有别的神。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Thou shalt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
Before me,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在我的脸前”(before my face),在我的视线中。“有人制造耶和华所憎恶的偶像,或雕刻,或铸造,就是工匠手所作的,在暗中设立,那人必受咒诅!”(申27:15)有些人不会在别人眼前叩拜偶像,但会暗地里叩拜偶像,这事尽管人看不见,神却看得见。神说:“在暗中设立偶像的,那人必受咒诅”,“你不可有别的神。”首先,确实没有别的神;其次,我们不可有别的神。

一、确实没有别的神。瓦伦廷派(the Valentinians)认为有两位神;多神论者认为有多位神;波斯人崇拜太阳;埃及人崇拜牛和大象;希腊人崇拜宙斯。然而,除了真神耶和华以外,再没有别的神。“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记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他是神,除他以外,再无别神”(申4:39)。因为,
1、只存在一个第一因(First Cause)。它独立存在,而其他一切存在物都依赖于它。正如在天空中原动力推动其他一切天体,同样,神是最伟大的推动者,他赐予一切存在物以生命和运动。
2、只存在一个全能的力量(Omnipotent Power)。假如有两位全能者,我们就不免设想二者之间会发生竞争:A要做的事,B就会反对,因为它与A能力对等。这样,一切就会陷入混乱。假定一艘船上有两名舵手,他们拥有同等的权力,那么他们会不停地相互阻挠,一个要起航时,另一个要停泊,于是就会发生混乱,船只会遭到毁坏。宇宙间的秩序与和谐,万物恒定不变的治理,清楚地证明了只存在一位全能者——主宰万物的独一真神。 “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赛44:6)。

二、我们不可有别的神。“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这条诫命禁止第一,侍奉假神,不侍奉真神。“他们向木头说:‘你是我的父。’向石头说:‘你是生我的。’”(耶2:27)第二,将假神与真神搀杂在一起。“他们又惧怕耶和华,又侍奉自己的神。”(王下17:33)这些做法都为这条诫命所禁止,我们必须忠于真神耶和华而非别神。“耶和华是忌邪的神”,他不会容忍任何对手。一个妇人不可以同时合法地拥有两位丈夫,同样,我们也不可以拥有两位神。“不可敬拜别神,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神”(出34:14),“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16:4)。信奉任何一位别神,在耶和华看来都是“离弃他”。以色列人“离弃了……耶和华……,去叩拜别神”(士2:12)。耶和华甚至不允许他的百姓提偶像假神的名,“别神的名你不可提,也不可从你口中传说”(出23:13)。耶和华视百姓追随别神为破坏了婚姻的盟约,因此,当以色列民拜金牛犊,犯下拜偶像罪时,神失去了对他们的兴趣。“你的百姓……已经败坏了”(出32:7)。以前神称以色列民为他的百姓,当他们追随别神时,神对摩西说:“现在,他们不再是我的百姓,而是你的百姓。”“你们要与你们的母亲大大争辩,因为她不是我的妻子”(何2:2),她对我不守忠贞,用偶像玷污了自己,因此我要离弃她,“她不是我的妻子”。追随别神是耶和华不能容忍的,它使耶和华怒气发作。“你的同胞弟兄,或是你的儿女,或是你怀中的妻,或是如同你性命的朋友,若暗中引诱你,说:‘我们不如去侍奉……别神’,你不可依从他,也不可听从他,眼不可顾惜他;……总要杀他,你先下手,然后众民也下手,将他治死。”(申13:6、8、9)
除真神耶和华以外另有别神,这是什么意思?我担心稍加寻找,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当中拜偶像者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

1、倚靠任何东西胜过倚靠耶和华,就是以它为神。我们若倚靠自己的钱财,就是以钱财为我们的神。我们可以安逸于钱财,但不可倚靠钱财,倚靠钱财是愚蠢的。钱财迷惑人,倚靠迷惑我们的东西是愚蠢的(太13:22)。钱财不具有稳固性,正如美梦或风景,一觉醒来,或一旦从陶醉中惊醒,灵魂就备感空虚。钱财的承诺不能兑现,它们承诺使我们的渴望得到满足,实际却助长了我们的渴望;它们承诺与我们同在,实际却腾空飞去。钱财伤人,“财主积存资财,反害自己。”(传5:13)倚靠会伤害我们的东西是愚蠢的,谁会抓住刀锋求助呢?钱财往往是骄傲和淫欲的燃料(结28:5,耶5:7)。倚靠钱财是愚蠢的,可是,有多少人在倚靠钱财,以钱财为自己的神!“富户的财物是他的坚城”(箴10:15),他以黄金为指望(约31:24)。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人用地上的尘土造神(a god)——金钱是他的创造者、救赎者、安慰者。金钱是创造者,因为他认为,如果有钱,他就被塑造了出来;金钱是救赎者,因为他认为,如果陷入危险,他可以倚靠金钱来拯救他;金钱是安慰者,因为他认为,如果心里悲伤,金钱就是那金色的竖琴,可以驱除恶魔。于是,通过这样倚靠金钱,我们就使它成为了神。
我们若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就是以它为我们的神。“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离弃耶和华的,那人有祸了!”(耶17:5)亚兰人倚靠自己的军兵,他们的军兵满了地面,但这血肉的膀臂萎缩了(王上20:27、 29)。我们所倚靠的东西,耶和华使它成为了我们的耻辱。羊跑到篱笆里寻求保护,结果失去了羊毛;同样,我们英国人也曾诉诸各种第二因(second causes),寻求帮助,结果损失了很多金色的羊毛,那些第二因不但是无法支撑我们的苇杖,还是刺伤我们的荆棘。我们过度地依靠议会,结果却折断了这副拐杖。
我们若倚靠自己的智慧,就是以它为我们的神。“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耶9:23)夸口是自信的巅峰,很多人以自己的才华智慧为偶像,崇拜自己,但神是如何常常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诡计啊!(约5:13)亚希多弗大有智慧,他所出的主意如同神谕,可是,他的智慧给他带来吊死的结局。(撒下17:23)
我们若倚靠自己良好的修养,就是以它为我们的神。很多人倚靠自己良好的修养,以便无人能以粗俗之罪指责他们。良好的修养不过是经过净化、培养形成的性格,人可以被洗净,但不可以被改变;他在生活中也许有良好的修养,但内心中也许有某种占支配地位的罪。法利赛人可以说:“我不奸淫”(路18:11),但他无法说:“我不骄傲。”倚靠自己良好的修养,就是倚靠蜘蛛网。
我们若倚靠自己的责任来拯救我们,就是以它为我们的神。我们“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罪孽好像风把我们吹去。(赛64:6)把金子放在火中,许多渣滓就会冒出来,同样,我们大多数的黄金责任(golden duty)也混合着缺点。我们倾向于要么忽视我们的责任,要么将它偶像化。利用你的责任,但不要倚靠它,否则,你就是以它为神。不要倚靠你的祷告和聆听,它们是救赎的手段,不是救主本身。你若将宗教责任变成倚靠的气囊,你就可能与它们一同坠入地狱。
我们若倚靠自己蒙受的恩典,就是以它为我们的神。恩典只是受造之物,我们若倚靠它,便是以它为偶像。恩典是不完美的,我们绝对不可倚靠不完美之物来拯救我们。“我向来行事纯全,我又倚靠耶和华并不摇动。”(诗26:1)大卫行事纯全,但不倚靠自己的纯全,“我又倚靠耶和华。”我们若倚靠自己蒙受的恩典,便将它们变成了救主。就恩典而言,它们是好的;就救主而言,它们却是坏的。

2、爱任何东西胜过爱耶和华,就是以它为神。我们若爱自己的产业胜过爱耶和华,就是以它为神。福音书中的那个青年财主爱他的金子胜过爱他的救主,世界离他的心比基督更近。(太19:22)瓦里乌斯(Varius)说,这金子闪亮,刺瞎了人的眼睛。《以弗所书》5:5称贪心的人为拜偶像者,为什么?因为,他爱自己的产业胜过爱耶和华,于是将它变成了自己的神。虽然他不向偶像叩拜,但是,如果他崇拜雕刻在他银钱上的像,他就是拜偶像者。何物占住了我们内心的大部分,我们就以何物为神。
我们若爱快乐胜过爱耶和华,就是以它为神。“那时人要……爱宴乐、不爱神。”(提后3:4)很多人放任自己,耽于各种各样的感官快乐,将快乐变为偶像,“他们随着琴鼓歌唱,又因箫声欢喜。他们度日诸事亨通”(伯21:12、13)。我曾读到非洲有个地方,那里的人们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跳舞作乐上。我们不是也有很多人以快乐为神,将时间花在看戏跳舞上,仿佛耶和华创造他们就是让他们快乐,如同创造鳄鱼,让它在水中游泳一样?(诗104:26)在撒丁岛有一种类似滇荆芥的药草,一个人若服食过多,就会大笑不止,直到笑死。快乐就是这种药草,一个人若过量地食用它,就会一直笑到进地狱。让那些以快乐为神的人读读这两节经文吧:“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传7:4),“她……怎样奢华,也当叫她照样痛苦悲哀”(启18:7)。糖放在潮湿的地方会化为水,罪人一切包着糖衣的欢喜快乐最终也都将化为泪水。

我们若爱自己的肚腹胜过爱耶和华,就是以它为神。“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腓3:19)。亚历山大的克莱门(Clement of Alexandria)写到一条鱼,它的心位于肚腹中。这是享乐主义者的象征,享乐主义者的心位于肚腹中,他们寻求口所喜悦的祭品,他们的肚腹就是他们的神,他们向这位神浇上奠祭。耶和华神应许赐给我们适合补充身体自然需要的东西,“他……也必使你吃得饱足,并使田野为你的牲畜长草。”(申11:15)但是,不在乎其他一切,一味沉溺于肚腹之欲,这是偶像崇拜,“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 灵魂——人最尊贵的部分,挥动着理性的权杖、类似天使的部分——竟然为兽性的肚腹所奴役,这是多么可惜啊!
我们若爱儿女胜过爱耶和华,就是以他/她为神。有多少人在这方面犯罪?他们考虑的是自己的儿女,喜悦他们胜过喜悦耶和华,为失去头生子悲伤甚于为失去起初的爱悲伤。这就是将儿女变成了偶像,将他/她放在神的位置上。我们常常这样惹怒神,以致让他把我们的儿女夺去。我们若爱珠宝胜过爱赐予我们珠宝的神,神就会夺去我们的珠宝,以便我们的爱能重新回到他身上。
应用一:“你不可有别的神”谴责了那些有别的神,因而弃绝了真神耶和华的人。
1、它谴责了那些设立偶像的人。“犹大啊,你神的数目与你城的数目相等”(耶2:28),“他们的祭坛,好像田间犁沟中的乱堆”(何12:11)。
2、它谴责了那些交鬼的人。交鬼是一桩受到耶和华的律法谴责的罪,“你们中间不可有……交鬼的。”(申18:10、11)通常情况下,人们若有财物遗失,就会去找术士和行巫术的,求问怎样才能把它们找回来。求问魔鬼,相信魔鬼,这不是以魔鬼为神,还是什么呢?难道因为散失了财物,你也要散失灵魂吗?你岂不是因为认为天上没有神,才求问魔鬼的吗?若有人犯有此罪,请他降卑。
应用二:“你不可有别的神”在我们的耳中吹响了撤退号。让这号声将我们从崇拜任何受造物中召回,领我们弃绝别神,忠于耶和华,忠心侍奉他吧。我们若离开耶和华,就不知道在哪里改正自己。
1、侍奉独一真神是荣耀的。侍奉耶和华就意味着统治为王,侍奉耶和华比让诸侯侍奉我们更荣耀。
2、侍奉独一真神是快乐的。“我必……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赛56:7)神常常在他的定例中扬起爱的旌旗,将喜乐油倒进人的心里,“他的道是安乐,他的路全是平安。”(箴3:17)
3、侍奉独一真神是有益的。人从中获得巨大的益处——隐藏的吗哪,内在的平安和将来巨大的赏赐。侍奉神的人死后必得国,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路12:32;彼前5:4)。侍奉独一真神确实于我们有益,神将他的荣耀与对我们的救赎编织在一起。他命令我们信他,为什么?为的是我们可以得救。因此,让我们忠于耶和华,弃绝一切别神。
4、你们已经立约要侍奉独一真神耶和华,弃绝一切别神。一个人与主人立约,在契上画押,将契封缄后就不能反悔,必须侍奉他到期满为止。我们在洗礼中立约,以耶和华为我们的神,弃绝一切别神,也在圣餐中续约,难道我们不应该坚守自己神圣的誓言和盟约吗?我们不可能在离弃神的同时不犯下最严重的伪证罪。“他若退后[像开小差的士兵],我心里就不喜欢他”(来10:38),“我要将盛我大怒的碗倒在他身上,我要使我的箭饮血饮醉。”
5、从来没有人为忠于耶和华、忠心侍奉他忏悔。有些人曾经为自己将世界变成自己的偶像忏悔,枢机主教沃尔西2说:“啊!假如我像侍奉我的国王那样侍奉了耶和华,神决不会让我落到今天这等地步!”从来没有人为侍奉耶和华抱怨,侍奉神是他们的安慰,是他们临终床塌上的冠冕。

——————————
1 本文选自Thomas Watson, The Ten Commandments,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5,第二章1节。
2 托马斯•沃尔西(Thomas Wolsey,约1473—1530),天主教英格兰枢机主教、政治家,曾深受亨利八世的宠爱,后因没有能够为国王向教皇克莱门七世争取到离婚而失宠,1530年被指控犯有叛逆罪,在被押往伦敦塔服刑途中去世。——译注

工作三部曲/宋军

求职篇



《罗马书》 12:6—9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在当今社会,工作正蚕食着每一个人的时间,从各方面来讲,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作为基督徒,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价值何在?它是否是我们使命的全部、天命所归?它的异化将会如何破坏人的生活?它与我们的信仰生活关系如何?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求和思考。由于我们教会有许多年轻的学子即将走上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而已在工作岗位上的弟兄姊妹也有反思自己工作观的必要,因此我愿意分数次与诸位分享有关基督徒工作观方面的信息,共同寻求神的心意。

首先,从求职开始。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呢?神有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些原则以便遵循呢?
这段经文是谈如何彼此搭配共同建立教会的,但其中所提到的原则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基督徒寻求神所托付的社会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一、 求职之前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恩赐(6—8节)

这里的恩赐,意为恩典的表达和显现,是指透过个人的言行来彰显神的恩典,更精确地说,就是透过个人在别人身上的服事而彰显神的恩典。为此,神将各种不同的恩赐即天赋赐给他的儿女们,使他们有可能在各个方面实践彼此相爱、相互帮扶的美好关系,共同兴旺教会、建设社会,神的荣耀借此彰显,自己的人生意义也因此实现。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体现之一就是恩赐都各有不同,没有人拥有所有的天赋,虽有多寡之分,但也绝不存在一个没有任何恩赐的人。相应地,我们没有指望也不可能去从事一切工作,我们只能按照神赋予我们的能力去从事他呼召我们去做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确认自己的天赋,并决心为他人实践这些天赋。
保罗在此列举出七个恩赐的例子,可分为讲道的恩赐(说预言、教导、劝化)和服侍的恩赐(作执事、施舍、治理、怜悯人)两组。

其中“说预言”的意思是被神引导说出当说的话。“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注意“信心”一词是有定冠词的,表达的意思是“这信仰”,因此,这句话是说讲员讲道要合乎信仰,也即要确定自己的信息不在任何方面和基督教信仰发生冲突。
这段经文的主旨就是无论所得的恩赐是什么,都应当专心运用出来。

那我们拥有神所赐的哪些恩赐呢?这一认识过程本身就是困难、痛苦和漫长的,我们只有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它们。自我认识之路可能是漫长的,通常在我们必须作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比如四年大学毕业时,我们往往还不能确知自己拥有哪些恩赐。好在过去的经历可以作为借鉴:我曾经做过什么,而且做得很好?那时运用了哪些技能,是规划、调研、执行、创作、教导还是监管?我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汽车、电脑、财务、管理、音乐还是数学?我的工作对象是什么,数字、语言、人物、机械、生物还是程序?我以何种方式与他人相连?团体还是独行侠?我是处在一个充满自由和责任的岗位上,还是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地方工作以致自己的活动被彻底专门化?通过这种自传式的回顾,我们往往能初步发现自己能做好哪种工作。

除了反省过去的经历之外,对未来经历保持开放心态同样重要。因为自我认识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与个人已经拥有的条件相关,人的行为必须永远向各个方向保持开放,渴望学习,能够调整,允许自己重新定位,永远准备服从神至高无上的旨意。所以,在选择职业过程中,也应给自己留出实验的余地,在此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此前无法知晓的新东西,并能逐渐确信自己事实上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并能因此对自己更加了解,从而排除某种不适合自己的职业。职业选择很少是不可变更的,很多人在一生中要经历四五种职业变更,尝试与错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只有在开始从事工作时,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领域是适合自己的。

缺乏自知之明不是择业的唯一困难,诸如贪婪、傲慢、嫉妒、懒惰等罪性,以及恐惧、孤僻等心理问题也是困难的一部分,它们模糊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清自己是谁、被创造来做哪些事。我们可能因为收入问题而关注某一特定职业,把职业当作是通往巨大财富和物质享受的途径。或许,我们因为社会声望而被某一特定职业吸引,我们想向他人或自己证明,我们要比人们和自己想象的能干得多,以博得尊敬和钦佩。或许,我们对神所赋予的自身条件感到不满,嫉妒他人的天赋和成就,想通过工作来赢得自己不具备的所有才能和成绩。或者,我们因为家人对我们人生的期望,害怕令父母失望,而瞄准某些职业,患得患失地担心家人对我们的看法。于是,引导我们选择职业的因素与我们的特定天赋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基于连我们都不大清楚的某种潜在动机,我们身不由己地上了路,从此就被意义、价值、目标、方向等问题所困扰。

切莫认为每个人只能有一项适合自己的工作,明显的事实是,神所给予的恩赐,使我们能胜任很多种事情。比如,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抓捏的能力,通常应用在牙医、电工、外科医生、精密仪器制作等多种职业上。除此之外,神还赐给我们两样宝贝来帮助我们缩小选择范围。首先是关注,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对他人或社会的某一方面日益关注,比如他人的健康、婚姻家庭、环境卫生等,那我们就可以确信神正在我们内心作工,于是我们便可以培养相应技能来有效执行这些关注。

其次,神还会赐给我们独特的兴趣,比如对数学、音乐、历史的兴趣,这些兴趣进而使我们培养了一些可以服务他人的技能。要知道,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才能、关注和兴趣,都是神亲自赐予的礼物,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显示出神的旨意。我们发现神在我们身上的旨意,与其说是通过寻找神迹和异象,不如说是与了解我们的所有所是密不可分。离开了神,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发生。你在此时此地是你所是,绝非偶然。正是神使你处于你所在的位置。我们最好的顺服,就是按照你之所是,在你所处的位置行动。

另外我们还需知道,神有时召唤人去做一些他极不能胜任的事,他有时也召人去做他们完全不情愿的事。如口齿不伶俐的摩西受召去劝说法老;内心很希望尼尼微被毁灭的约拿受召去呼唤对方悔改。神这样做,目的就是要特别彰显他的大能和荣耀。也就是说,虽然按常规而言,人应做那些他们能胜任的事,但也有例外。经由祈祷和意识到神的引导之手,我们应对自己生活中这种例外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

二、合乎神心意的职业应能实践爱邻舍的命令且能满足离恶为善的原则(9节)

基督教把工作看作是神圣召唤整体的一部分,神向所有人发出了同样的召唤,邀请我们跟随基督,一心一意成为他的门徒;同时,我们也被召唤去爱邻居,用神所赋予的才能去为邻人服务,这不仅限于教会内的服侍,也包括服务社会,职业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爱人不可虚假”。不可虚假的意思是不可假冒为善。爱和假冒为善是互相排斥的。爱心若是德行的总纲,假冒为善就是罪恶的缩影。假冒的爱所暴露的邪恶就出现在犹大卖主的一吻中。

真诚地爱人,还应该持守一个原则,就是离恶行善。“恶要厌恶,善要亲近”。恨的要求紧接在爱的命令之后,对照鲜明,因为基督信仰的爱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辨识力,对所爱的对象的热切和忠诚,使它痛恨一切会危及对象幸福的恶事。爱与恨这两个词在这里充满激情。爱对于恶事的憎恨,表达了一种厌恶的态度,爱对于善的亲近,则表达了一种如胶似漆的联系。

在职业选择方面,这一命令和原则规限了为邻舍的益处这一目的性。加尔文主张,那些拥有基督信仰的人,应该“选择能给邻居带来最大利益的职业”。因为神使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情形之中,即我们每个人都须考虑自己在哪方面能帮助有求于自己的人”。然而,自私的动机经常妨碍人作出正确选择。一种持续的诱惑是仅仅从收入、安全、地位和满足感来评价工作,这些都直接增加我们自身的利益,是求职者普遍视为重要的因素。

例如,我可能怀着对那些会被虫蛀坏的世俗财富的过分渴求而着手选择职业。我真正想从工作中得到的是充足的金钱,以便能购买时尚豪宅、高级轿车,并去国外旅游,这些都是诸多媒体和商业广告所鼓吹的当代都市人体面生活方式所必备的因素。于是我便下决心去获取在现行劳务市场能带来年薪6位数字的那些技能。
但是我们能说那些许诺高报酬的职业同时也是最能服务于邻人,使其获得益处吗?在日本打工,一小时付给600—1000日元的属于正常的工作,而每小时一万日元的则绝大多数与色情行业有关。作为一名基督徒,则必须拒绝这些所谓满足人类需要的行业。即使是在道德上无可非议的领域,考虑到某些职业给邻居提供的有益服务要少于其他职业,很明显在优先性方面就略逊。美国天主教主教协会在致会众的信《所有人的经济公义》 (1986)中指出:“个人决定、私人和公共团体政策,各种权力关系,都必须由它们对那些在营养、住房、教育和保健方面缺乏最基本必需品的人所产生的影响来评估。对最基本的人类需求的满足必须优先于对奢侈品、无益于公共利益的利润及不必要的军事配备等各种欲望的满足。”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我们自身工作的社会内容:对一名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服务。我们在选择和评价自己的职业时,要问自己一些问题:我是否在工作中对人类集体作出了积极贡献?我是否帮助人们满足了正当的需求?我是否在以某种方式提高或促进人生中真实、美善、有价值的事物?
求神帮助我们认清他所赐给我们的恩赐,使我们立志为了神的荣耀和邻舍的益处的缘故,在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中,尽心竭力地发挥我们的恩赐。

天职篇

《使徒行传》 26:19—20
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

很多父母都谈到观察一个孩子从在襁褓里到长大成人,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是极大的享受。同样,看一个新生的属灵婴儿如何经历一连串的成长阶段,而最终在主里锁定人生目标的过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在悔改信主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会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主啊,你是谁?”第二个是“你要我做什么?”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耶稣会通过临到我们身上的各种事、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主动向我们启示他自己。至于第二个问题,则更多地需要我们去寻求,仰望主耶稣的启示和引导,发现自己当行的路。在上下求索过程中,并非一路平坦,有时以为看清了方向便兴冲冲地走下去,结果会发现那其实是一大段弯路;有时我们也会茫然地停在那里,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往。经过反复努力、挫折、失望、灰心、气馁甚至绝望,我们才渐渐觉悟神的道路非同我们的道路,他的意念非同我们的意念。他早为我们安排了周全的计划。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等年纪大了,才让那位爱我们的主牵引,带我们到没想到要去的地方。

保罗的人生历程就是见证。在他晚年,他站在新上任的罗马巡抚官府里,当着巡抚非斯都、大张威势而来的亚基帕王和他妹妹百尼基以及众多当地权贵、显要,伸手分诉。与这些高高在上、衣着光耀的达官贵人相比,这名阶下囚应是多么寒酸呢!然而,这位背负忧伤重担的60岁老人,却在这群虚荣艳俗的权贵中,显得那样高贵、悦目。他滔滔不绝地传讲耶稣基督的救恩,描述受苦、复活的主;自己是如何与主相遇,接受并认识他。最后,保罗充满尊严地说:“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这掷地有声的话,道出了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笃定,以及对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的无怨无悔。保罗深信他的使命是从天上的神而来的,是主耶稣亲自向他显现赐给他的。保罗非常准确地将自己的使命概括为:“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令人羡慕的明确和执著。从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保罗在自己行将离世的时候,为何可以那么有把握地说出: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4:7)。

然而,保罗并非一开始就知道神要他做什么。他是个热心追求的青年,熟读圣经,深研律法,学识广博,禀赋出众,深得犹太领袖的重用,并被赋予逼迫基督徒的权柄,他为此大发热心,干得非常尽心竭力,以为是在事奉神。他整天忙着挨家挨户去搜查、逮捕、审问基督徒,忙得没有时间思想。当大祭司委派他离开耶路撒冷到大马色去逮捕更多的基督徒时,他踏上一条漫长而孤寂的旅程。不知走了多少天,终于大马色城已遥遥在望,突然天上发出强烈的光芒,比叙利亚正午的太阳还亮,大光四面照着他,他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用希伯来语叫他的名字。保罗问道:“主啊,你是谁?”耶稣回答了他,于是,一个新生的属灵婴儿诞生了。接下来,就是主叫保罗做什么的问题。当时,主耶稣并没有直接告诉保罗,而是吩咐他“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必有人告诉你”(徒9:6)。主耶稣的确向大马色的门徒亚拿尼亚透露了他要保罗做的事——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主的名(徒9:15),甚至连保罗今后的境遇——将会为主的名受许多的苦难也告诉了亚拿尼亚。然而,亚拿尼亚并没有向保罗透露这些内容,他只是按手在保罗身上,使他恢复视力,告诉他将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向万人为主作见证,并为他施洗,给他饭食而已。异象必须来自天上,召命出自神亲自的吩咐(我信主不久即有姊妹当面说我将作全时间传道人,我不但不信,还莫名其妙地烦她这么说,想想都怕。直到神直接呼召我)。

信主之初的三年,保罗独自前往亚拉伯亲近主耶稣,当地人烟稀少,触目荒凉。这个渴慕的灵魂,寻求着主耶稣在旧约中的启示。他迫不及待地翻查所有有关弥赛亚的经文,终于惊喜地发现,先知的每一段预言,都与基督的受苦至死,最终进入荣耀的事实相符。他的心是何等兴奋喜乐,又何等遗憾阖族的人对圣经的明白启示长久以来盲目不察!他时刻也没有忘记主借亚拿尼亚对他的吩咐——你要将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对着万人为他作见证。(徒22:15)
可以想见,三年以后回到大马色的保罗是何等急迫地想向他的同胞宣告这旷世的真理!保罗觉得自己未来的事奉应该是在自己的百姓中间。他是个希伯来人,拥有纯正的选民血统,从小即接受严格的犹太教育和训练,这一切不都是为特别的使命预备的吗?显然,他对万人一词的理解是自己的犹太同胞。

保罗和大马色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即刻在各犹太会堂宣传耶稣,说他是神的儿子。他大有能力,驳倒大马色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初战告捷,仿佛为他的憧憬大开了大门。然而,不久这胜利的远象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当地愤怒的犹太人商议要杀他,多亏门徒趁夜用箩筐把他从城上缒下去,保罗才得以逃生。
但他的心意仍坚定不移,直接上耶路撒冷,在同窗好友巴拿巴的引见下与彼得、雅各会面,在那里奉主的名放胆传道,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不久,忍无可忍的犹太人设法杀他。大马色的门关上了,随着迫害的逼近,耶路撒冷的门也即将关闭。保罗是个不轻言放弃的人,他来到圣殿中祷告。直到主亲口让他离开耶路撒冷,保罗与主争论,企图扭转神的心意。但主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你去吧!我要差你远远地往外邦人那里去。”(徒22:21)他做梦也没想到神会差他去向外邦人传福音,作为一名法利赛人出身的犹太人,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被自己偏狭的本民本族所厌弃。犹太律法师的教导是:“如果外邦人落水快淹死,犹太人不可去救他。虽然经上说不可流邻舍的血,但外邦人不是我们的邻舍!”
保罗回到家乡大数,重操旧业,织帐篷为生,一等就是四五年,想必保罗在此期间重寻自己的使命,从听到神的旨意到顺服,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尤其在神的旨意与自己为神大发热心所拟定的计划相左的时候。保罗必定在主里面对自己多有对付。直到有一天好友巴拿巴来找他,兴奋地告诉他神在安提阿的奇妙工作,邀请他一同到这外邦城市去收割成熟的庄稼。保罗在安提阿教会工作了一年,就被这具有宣教异象的教会差派到外邦人中间传福音。主为保罗预备的大门终于开启了,一位外邦人的使徒踏上了征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来自天上的异象,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头,历经艰难险阻,直到他到了晚年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时自豪地说: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我们每一个神的儿女都能够寻得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就是听见神的召唤,确定我们的天职,用我们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那从上面召我们来完成的使命。
在此,我们必须厘清“天职”这一概念。在圣经中,天职或召命的基本含义是指福音的召唤,纯粹又简单。我们被召唤来忏悔和笃信(徒2:38);我们被召唤来与耶稣基督建立关系(林前1:9);我们被召传扬那使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我们奉召成圣(彼前1:15,林前1:2);我们奉召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太28:19)。在此我们并无选择的余地决定哪一项适合自己,这些是神向所有人发出的召唤,是成为门徒的召唤。全体基督徒都有责任跟随基督,并在此过程中成为神要我们成为的人。福音的召唤不是就某一特定职业发出的,而是针对圣徒身份的。

然而,作为基督徒,我们也被召唤去爱邻舍,用神赋予的才能去为邻人服务。因此,我们不仅被召唤成为特定的一种人,而且还要行特定的一些事。此即所谓普遍呼召与特别呼召。前者就是号召我们成为基督徒,无论个人的人生岗位是什么,都要具备基督门徒的美德。而后者,就是召唤人来做某些特定的职业,以利用我们的恩赐去实践神让我们爱人如己的命令。我们通过在一系列的岗位中寻求各种天职,使饥者有食,寒者有衣,病者得治,无知者受到开导,弱者得到保护。借此我们实际上参与了神对人类的看护,神借我们的手赐下他的礼物,使人类能在世上生活,当我们每天早上为今天的面包祈祷时,已经有人在面包房忙着生产了。

天职当然包括我们寻找到的有薪职业,但实际上它的内涵更为广阔,所有人都拥有许多岗位: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等,这其中的每一个都是一种天职。也就是说,把我引入与他人联系中的每一件事情,使我的行为成为他人生命一部分的所有事情,都包含在天职之中。因此,我或许没有报酬性的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生命中没有召唤。我们应该摆脱天职只不过是一种工作,寻找生命的召唤就是去寻找职业的看法。职业只是我们整个天职结构的一个因素,在作为员工做完工作后,作为配偶、父母、基督徒、邻居和公民,我们仍然有其他事情要做。如果我们只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没有给爱人、孩子、教会、社区留下任何时间,那么我们就没有听到和注意到神在我们生命中全方位的召唤。一位哲人呼吁:“人生不应在劳动中被折磨得精疲力竭。”这样的天职观要求我们将工作、家庭、教会、教育、休息都安排得妥贴平衡。

我自信主之后,寻得神对我的召命——牧会治史。可是,很长一段时期,我一直陷于困惑当中,总认为二者不可兼得,牧会与治中国教会史相争相吞,在时间和精力上顾此失彼,非常苦闷。年内本欲重拾旧业专以治史为念,但又被神拦阻,命我以牧会为重,同时不忘治史。感到甚难。直到前日接到主内好友一篇文章,才豁然开朗。文中提到沈从文对《史记》 的评价:“史记列传中写人,着笔不多,二千年来还如一幅幅肖相画,个性鲜明,神情逼真。⋯⋯史记这种长处,从来都以为近于奇迹,不可学,不可解。”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作者生命是有分量的,是成熟的。这分量或成熟,又都是和痛苦忧患相关,不仅仅是积学而来的!⋯⋯和当时作者对于人、对于事的理解认识相关,和作者个人生命所负担的时代分量也有关。”此即治史的关键所在——“必由痛苦方能成熟积聚的情,这个情即深入的体会,深挚的爱。”好友提醒我现今的牧会难道不是这份深入的体会、深挚的爱的预备吗?如此积蓄,他日才有望写出一部有血有肉、有泪有笑、万般阴霾终归一天赞美之朝阳、始于恩典终于恩典的历史。

神借好友文章发我昏昧,点醒我心,诚然如是!随着牧会年月的增长,每次讲授中国教会史都有更多更深看见,从中足见神用心美善!我的心中立时充满感恩和赞美,深感神叫万事都互相效力,不仅使我的召命更为清晰,也使目前所走的路更显其意义和价值,牧会治史二者终于整合为一,相得益彰。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在寻求你的天职吗?你听见神在你生命中的呼唤了吗?他要你做什么呢?还是你正在经历迷茫的旷野,辨不清方向?让我们像保罗那样作一个寻求的人,哪怕付出想当然而走上弯路的代价,哪怕是漫长的等待,神必会顾念我们这颗渴求的心,向我们显明他的旨意。我真盼望我们每一个人在见主前,都能无悔地说出: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

动静有时篇

《路加福音》 10:38—42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简单回顾一下这件事的经过:耶稣进入一个村庄,村中的马大认识耶稣,邀请耶稣到家里歇息,于是耶稣来到这家人当中。姐姐马大忙着准备饭食,妹妹马利亚则坐在耶稣脚前听他讲道。面对发怨言的马大,耶稣肯定了妹妹。问题在于主耶稣肯定了什么呢?

中世纪的解经方法是喻意式的,认为马利亚代表了沉思生活,她专心安静在耶稣的面前,聆听、默想。马大则代表了实际生活,在厨房忙碌,以满足日常的身体需求,让耶稣感觉舒适。对于马大抱怨马利亚不参加劳动,耶稣回答说马利亚选择了上好的事。于是,便得出结论说耶稣在此给我们的教导是:沉思生活优于实际生活。这样,中世纪虔敬的基督徒便认为摆脱现实生活,完全献身于沉思生活,就是在过一种神圣的天使般的生活。其实,这一古老的错误是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把人生的至善和终极目标归于沉思,即对美德的享受。一些人沉醉于隐修式的信仰生活,享受着对积极生活的鄙视态度,仿佛这种生活会使其远离天堂。
其实,耶稣在此仅是称赞马利亚对自己来临的反应比马大更恰当。既然耶稣通常满足于简朴的招待,那么马大当时应该做的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聆听耶稣的教导,而不是过度地操心食物。然而,马大却忙于操持,没有时间去聆听教诲。这就像人们盛情款待一位教师,却不在意倾听他所讲的,做出大量没有必要的准备,以致淹没了一切教诲。耶稣在称赞马利亚好过马大时,不是在表扬某一种生活方式,贬低其他。主耶稣是在指出这两姐妹在特定时刻,对自己的来临和教导所作出的不同反应的相对优缺点。当他探访她们时,一个在聆听,另一个却在劳动。圣经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原则: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3:1)。人有工作的时间,也有聆听的时间。毫无疑问,马利亚也有劳动的时间,但她明智地安排好她的时间,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耶稣批评马大,不是因为她工作,而是因为她在错误的时间里劳动。

如果说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问题在于人们基于错误的理解上争作马利亚的话,今天的世界潮流则完全走到另一个极端,很多人都是忙碌的马大,这位姐姐在今天的名字是“工作狂”。在今天,工作是第一位的,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极不均衡地蚕食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那些白领和专业人士,被工作掌控得最紧。他们所有的人际关系,与父母、与妻子、与朋友,都必须让位于对成功职业的高速追求。许多人发现工作之不可抵御之处在于,它代表了竞争和认可,挑战和成就,刺激和兴奋。对成功和认可的小小品尝造就了人们更大的胃口,最后工作成为个人生命中的主宰,主宰就意味着它将提出一个要求:其他一切都退让为次要。于是,人们将自己献给工作,当作活祭。

为此,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越来越多热衷于职业发展的人最终拥有的是破碎的婚姻、记恨的孩子、被遗忘的朋友、备用和边缘化的神。他们生活在对失败的持久恐惧之中,并且受他人评估和观点的束缚,陷入完美主义的网罗,对于他们的生命,耶稣描绘得最为到位,就像马大一样充满烦恼、焦躁,时常感受到伤害,对事物失去判断力。工作简直就像一个残忍的暴君,拿去人们的时间、温情和友善,它靠着充满世俗功利的承诺,把上钩者诱入其寺庙大门,并从他们生命中要求越来越多的付出,奴役和束缚把自己献上的人,而给予的满足感却特别少。
尽管如此,人们仍迫不及待地准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失业的压力成为当代都市人所面对的最为紧张的课题。上周走过某天桥,看见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人把头埋在手臂中坐着,地上的粉笔字很清秀:饿极了,找不到工作,谁能给我一份工作!工作,一个占据着我们头脑的词,一个仿佛左右着我们命运的家伙。
今天的时代病——工作狂,这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促使人们需要与富有恩惠的主耶稣相遇,寻求彻底的医治。

请听这段经文的现代版:一天,耶稣进了一个城市。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她认出了主耶稣,就欢喜快乐地接他到自己家里。她有一个妹妹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很爱主耶稣,因为主耶稣使她的内心充满着平安和喜乐,给她的一切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她决心从此以后要为主而活。如何表达自己对主的爱呢?为了让耶稣住得宽敞一些,起居舒服一些,吃得营养且可口一些,出行方便一些,她盘算了一下,需要买高级别墅和轿车、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高档饮食,这得努力工作赚钱才行。于是她出去找了两份工作,忙得七窍生烟、不舍昼夜。渐渐心里焦躁,感到自己都成了老妈子了。而主却没有赞赏自己,反而好像是马利亚深得主心,因而感到备受伤害。她三步两步冲到主耶稣面前,说:主啊,我的妹妹让我一人拼死拼活挣钱,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满足生活的要诀在于适度和简单,你应该每天都有与我安静交流的时间,马利亚也工作,但她知道与我亲近是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当我们真实遇见耶稣的时候,我们就相信了他,并邀请他来到我们的生命中,然后我们是作了马大呢,还是作了马利亚?
基督的门徒被呼召成为神要求我们成为的样式,培养基督的跟随者应有的美德。工作当然是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生命的全部,我们还需要祈祷、读经和沉思。基督徒的生活既不是单纯的沉思,也不是单纯的工作,而是沉思与工作之间的一种结合,二者经常互换。有时我们积极地从事上帝呼召我们去做的事,有时,我们又需要远离繁忙而去安静地祈祷和沉思。就如主耶稣在积极辛劳的工作之前或之后,都习惯花时间与天父在一起。基督徒的生活也应该体现出劳动与休息,行动与沉思,释放能量与休整积蓄之间的二重节奏,有动有静,有近有远,有张有弛,有进有出,各有定时,平衡而完美。如此,我们才能活得荣神益人,与众不同,满有基督属天的气质:荣美但不虚华、洒脱但不轻浮,淡泊但不木讷,辛勤但不愁烦⋯⋯我们因着主耶稣得到的实在美好!盼望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感恩和赞美!

职场上的基督徒/科顿·马瑟文 汪咏梅译

“天职”这个清教徒信念既是对敬拜的劝诫,也同样是对工作的劝诫。在真正清教徒的教会中,每个信徒在日常生活中都遵从上帝的呼召,即便上帝呼召他去从事的工作是经商。在下面的讲章中,科顿·马瑟概括了基督徒经商应当遵行的道德标准。《职场上的基督徒》初印于1701年,美国各个教派的教会都在重述这篇讲道的要点,只是侧重点稍有不同,如今这些要点已被重述数千次。

《创世记》 47:3
你们以何事为业?

所有基督徒都要注意两个呼召。每个基督徒都有一个普遍呼召,那就是在宗教服侍中事奉主耶稣基督,拯救自己的灵魂,这是上帝所有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帝呼召我们信他的儿子、悔罪、谨守与他相交的神圣方法、在世间为他的真理和道路作见证。上帝用这种神圣的召唤呼召我们,世上每个人都应该顺从上帝的呼召。
但是,每个基督徒也有一个个人的呼召,或曰一份具体的工作,借此他的作用与周围其他人区别开来。上帝将人塑造成社会性的人,我们期望从人类社会中获益,同样,人类社会也应该从我们当中获益。我们遵照上帝的吩咐去从事一项专门的职业, 通过这个职业的工作,我们对社会作贡献。

身负两个呼召的基督徒是一个船夫,他的船要划向天国——天父已经为我们预备的天家。假如他只注意其中一个呼召,只划一边的船桨,在通往永恒极乐之岸的旅程中,他的调度会很糟糕。基督徒不仅需要顺从神对他的普遍呼召,还需要顺从神对他的个人呼召。
因此,我们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对基督徒而言,什么叫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或者说,一个基督徒应当怎样从事上帝呼召他做的那份工作才能够把它做好?在今天的讲道中我们将讨论这个话题。

一、一个基督徒应当能够这样说:我有一份工作。

正常情况下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有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时候基督徒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某项专门、固定的工作,以便可以通过为别人及自己谋福利来荣耀上帝。基督徒若无事可干,他既谈不上可敬,也不合基督信仰。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正如这些职业所精通的对象各种各样,这些职业当初被设计的目的各种各样一样。有些职业更直接地为我们邻人的灵魂服务,有些是为他们的安全服务,有些是为他们的防卫服务,有些是为他们的身体服务,有些是为他们的财产服务,有些是为他们的快乐服务。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个基督徒一生不从事任何工作,直至疾病不幸降临,丧失工作了能力,这是不符合基督教信仰的。……
对“你们以何事为业?”这个问题,一个基督徒应当能够进一步说:我有一份被上帝允许的工作,而且是一份惬意的工作,也非常适合我的性格。……如果我们从事的职业会冒犯上帝,我们自己就不可能从中得到帮助。一份将人置于上帝的震怒之下的职业,人从中能得什么益处?从圣经严令禁止的职业中获得的一切收益,上帝的震怒都会将它劈成碎片。一个人从事上帝没有呼召他去从事的职业,此人和他的后代从中都不会得到什么益处。为了我们人生的道路,我们必须求教圣经,以免在选择职业时陷入罪的道路当中。……

我们应该视此为理所当然,那就是,除非这份职业倾向于给人类带来幸福,除非它有助于增进他人灵魂或现世的善,否则,你就不能去碰它,而且这份职业是邪恶的,良善的上帝呼召你将它弃之一边。……
凡是会让上帝蒙羞的职业,凡是只会助长人的情欲的职业,凡是使人真正的利益受损的职业,都应该一概拒绝。……我要说:一份职业,如果它的主旨与节制、与公平、与敬虔相背,基督徒就不可以借它谋生。只要是罪的工具,一切都不被上帝允许。
仅此还不够。基督徒应该设法做到使自己的职业既是被上帝允许的又是惬意的。从事一份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极其不便的。父母们啊!在为儿女选择职业时,你们务必要考虑他们的能力和爱好,以免毁了他们。在对如此重大的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请你们通过祷告,通过禁食和祷告,大声地向上帝呼求,寻求他的指引。儿女们啊!你们在决定自己的职业时,也应该恒切地祷告,三思而后行,最重要的是,要审慎地为自己的工作设计正确的目标……

二、从事自己的职业时当有的一些美德

一个基督徒不仅应当能够清楚地说明他从事何种职业,还应当能够清楚地说明他在自己的职业中表现如何。仅只有一份职业是不够的,基督徒还必须重视自己的职业。要想把工作做好,基督徒在从事自己的职业时必须具备一些基督教的美德,尤其是:

1、基督徒工作应当勤奋

一个在工作上懒惰的人似乎不是事奉上帝的人。人们懒惰,除了给自己带来贫穷、痛苦、各种各样的失败外,还能带来什么呢?……相反,一个人勤奋工作,有什么他不能心想事成呢?勤奋的人鲜有贫穷的。一个人会因自己的工作得以高升吗?我要说,让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得以高升。……我告诉你们,一个人凭勤奋能够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年轻人,年轻时要努力工作,年老时就可以收获你劳动的果实。而且通常情况下,如果白天你没有好好工作,夜晚你怎能享受安眠?让工作占住你大部分的时间吧。……

真丢脸,来,工作吧。在工作中投入你的力量,发挥你的技能,杜绝一切不恰当的业余爱好。你可以不时地从事一些高尚的娱乐活动,但我恳求你,不要将它们当作肉食,而要当作调味品。如果娱乐活动侵占了你太多的工作,就取消这些活动。也许有一些人,他们忽视了自己的工作,而将一小时又一小时,甚至一天又一天的时间浪费在抽烟、喝酒、赌博、在酒馆虚度时光上。啊!对你们这些可悲的人,我必须像主耶稣那样说:你们这些可恶、懒惰的人,改邪归正吧,否则,你们离外面的黑暗就不远了。因为你如此地懒惰,你的钱财在日渐减少,你的信用及其他一切都在逐渐下降;因为双手无所事事,你的房屋将要归于无有,这些你都无动于衷吗?你慢慢就养成了懒汉和浪子的性格,这些你都无动于衷吗?……如果主耶稣基督发现你在仓库里,或商店里、小船上、田地里、你工作所在的地方,谁知道他会赐给你怎样的福气呢?……

2、基督徒工作应当谨慎

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信仰基督教,在工作中却丝毫没有表现出谨慎,这对他所信仰的宗教是一种羞辱。每个人都应当以一种值得称赞的拼搏之心,努力去得到约瑟曾经得到的赞赏:没有人像你这样谨慎。
我尤其要提醒你们:人人都应当谨慎,好好学习,知晓、熟悉自己工作中的一切奥秘。成为你那个职业的能手,视自己不是一名行家为耻辱。谨慎会要求你对自己的工作有洞见,谨慎也同样要求你对自己的工作有远见。……因此,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都能觉察到做每件事情的最佳时机吧,因为凡事都有定期。《传道书》中的那位智慧人说:“保守有时,舍弃有时。”聪明人会尽一切可能觉察行动的恰当时机。

同样的谨慎一定也会教导一个人在工作中怎样量力而行。一个人在工作中投入过多的精力是不谨慎的;工作时分心、毁了自己的健康、投资超出自己的财力,这都是不谨慎的,应当受到责备。此外,关于谨慎,我还有一点要告诫你们,那就是要量入而出。基督徒们啊!要听从这一忠告:一个人花得多、挣得少,或是投资多、收入少,这都是罪,通常都是罪,最终会成为一种耻辱。
因此,要经常检查自己生意的状况,这在谨慎的原则当中并不是最小的,古时关于智慧的《箴言》中就说到:你要详细知道你羊群的景况,也就是说,要经常检查你的生意状况,看看是红火了还是萧条了,学会相应地调整你所关心之事的次序。……

3、基督徒工作应当诚实

的的确确,在我们借以谋生的工作当中,我们应该严格地奉行公义的原则。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基督徒在他所行的一切事上都应当彻底地公义,以便他能够和保罗一样说:“弟兄们,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徒23:1)基督徒应当效法他的主,圣经上说主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生意场上你要与别人做买卖,一种坚定的、不带半点掺假的诚实应该贯彻在所有买卖过程中。你工作的目的是要得金银,但你始终应该以金律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我再讲具体点好吗?我要说:在你的职业中,让诚实的原则促使你讲真话,在一切场合只讲真话。……

因此,不要向任何客户隐瞒你出于公平或仁爱应该让他知晓的事情,尤其是当客户信赖你的诚实时。无论在称赞商品还是在批评商品时,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对商品的类型、用途、价格,不要作任何与事实不符的宣称。……在每一桩交易中,都让诚实的原则使你免于任何欺诈或欺压行为。……因此,不要利用对方的需要或笨拙占他的便宜。利用对方的弱点掠夺对方,这是无情的、诡诈的、不人道的。

还有,如果你要从一个人手里买一样东西,但你怀疑这东西不是那人正当得来的,那就永远不要与这种人做交易。如果你担心人家要卖给你的是赃物,那就永远不要碰这些火炭,也不要招此污名,说你看到有人偷盗时,与他争夺赃物。有什么产品你需要为别人加工吗?那就好好加工这些产品,将每件产品做得完美无缺。不要拿任何不实用的东西欺骗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疏忽,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卑鄙,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欺骗。

但是我还有一点要说,那就是:让诚实的原则促使你认真地偿还你在生意中无法避免的债务。尽可能避免债务。……但是,一旦陷入债务,那就要随时准备偿清,正如此前你随时准备背负债务一样。先生们,我必须跟你们打官司,我要带你们到法庭上,我的意思只是要让你们明白法律!……不要随随便便陷入债务,既而随随便便一直背负着债务。的确在通常情况下(尤其在今日世界),没有债权人和债务人,生意就不可能进行下去。但是任何时候,只要你一想到自己手中握着另一个人这么多的资产,你不偿还给他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你就应该感到不安。据说有些人在深深陷入债务危机时,就用一些我不知道是什么的伪造物来欺骗债权人。对这些人,我无法用更温和的言辞,我只能告诉他们:你们这些盗贼,至高的神知道你们一切伪造、欺诈的行为,你们不会因之昌盛。最后我还有一点要说:让诚实的原则促使你在一切生意中守信。有时候你会许诺,让你的承诺像你的契约那样可靠。

        4、基督徒工作应当知足


基督徒不应该动不动就与自己的工作翻脸。一个人怀着一颗知足、满足的心从事自己的职业,这是上帝对他独特的恩惠。一个人具备某种气质,适合从事某一职业,另一个人具备另一种气质,适合从事另一种职业,这都是出自上帝的作为,上帝在那个人身上塑造了那种气质。……当一个人到了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而这份职业处处使他烦恼不安的地步时,这个人离灾祸恐怕就不远了!因此,我首先要极力奉劝大家:不要将你的工作视为你的负担或污点,不要因心地骄傲而以自己的工作为耻,在这份工作中你也许会成为他人的祝福。至于我自己,不管一个人从事的工作多么卑微(也许只是推独轮车),只要看见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地工作,我的心就深受感动,对他不禁肃然起敬。

有可能你发现别人从事的工作比你的更伟大、更富有,你也许认为,自己若从事另外一种工作,也可能变得更伟大、更富有。是的。可是,天父岂不是将你投放在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当中吗?……你现在的工作遇到了什么困难和不便的阻碍吗?在困境中知足,这是你向将你安置在此地的上帝所表达的崇高敬意。不要陷入烦躁的不满足之中,而要忍耐,像先知耶利米那样,得出结论说:这真是我的痛苦,我必须忍受!我必须忍受!……

因此,我还要极力奉劝大家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注意,不要过于突然地离开上帝为他安排的工作。当一个人变得不适合他的工作,或他的工作变得不适合他时,他无疑可以离开这份工作。一个人可能会应邀变换工作,这种变换有时候是应当的,对此我毫不怀疑。但是有很多人,他们放弃自己的工作仅仅是出于贪婪和不满足。想一想,多少人会为之后悔?……我请大家自己去观察。

至于我自己,我对那些乘船远航、从事海上贸易的邻人有一种特别的敬意,他们为大众带来的福祉几乎可与从事任何其他行业的人相媲美。很多年轻人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引,出海贸易,我们不应该阻拦他们。可是,年轻人啊!你们当中很多人在岸上原本也有很好的工作,借这份工作你们也可能生活得很富裕。可是,在海上赚取的更多,这个希望令你们过于着迷,你们就到海上去了。请问:你们当中,是否十有八九都是这样破产!我想说的只是:圣人廷德尔说过:“上帝可以为我的良心作证,我为自己向上帝所求的世上之物,只限于满足我基本的生活需要,使我不至因缺乏而违背上帝的律法去偷盗。”若有人能够这样说,他们便有福了!

        5、基督徒工作应当虔诚

啊!让每个基督徒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都与上帝同行,在工作中考虑到上帝,仿佛在上帝的眼皮底下工作吧。先生们,我下面说的话是非常奇妙的:一个穷人,他关注上帝呼召他所从事的工作,在自己一切的工作中都织入一缕神圣的丝线,他最终在天国得到的可能是一些最大的荣耀。……

三、需要注意的几点


但是,现在有这样几点要提请大家注意:

第一,不要让你的个人呼召吞噬了你的普遍呼召。人啊,你们要小心,免得落入与可拉一党同样的命运,甚至被地吞灭。……终有一死的人啊,不要忘记,你有一个不朽的灵魂需要满足。“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而要忧虑“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不要忧虑前者而忘记了后者。对很多为工作中各种事务缠身、不得解脱之人,我们可以引用《路加福音》 10:41—42,对他们说:“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为了减轻身体需要的缺乏,你认真地做该做的事,这没错,做吧,做吧。但是,你的灵魂,你灵魂的得救,与上帝相亲,与基督——你灵魂唯一的救主——联合,这才是那唯一不可少的事。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愚蠢轻率到忽略这事的地步!啊!要努力确保在最后审判的时刻,你不但看到永恒中巨大的幸福,还看到这句话的应验:“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3)

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工作负担过重。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祷告、默想上帝的话语,不但自己独自祷告、默想,还要和家人一起祷告、默想。不管你身上背负着怎样的工作压力,都不要剥夺至高神从你这里收取的每日献祭。请放心,因为你对上帝的这般忠实,你一整天工作都会进展得更顺利。

更重要的是,要让生意为主日让位。在主日,要将所有的生意放到一边,单单在祷告中与上帝对话。……我要极力奉劝大家:主日不可从事任何买卖,不要惦念你世俗的生意,亵渎主日。只可祷告,将其他一切事务关闭在你灵魂之外,直等到安息日过去。先生们,我确信,如果你愿意做此实验,通常你会发现,由于你严格地守安息日,在整个星期当中你的工作都非常成功。
第二,要让对上帝的顺服成为你一切工作的源泉和动力。……
第三,在工作过程中,要仰赖上帝以取得成功。……
第四,要在你一切的工作中融入无数敬虔的思想和突然发出的祷告。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几千个神圣的思想?通过一个“化学过程”,从世界上最世俗的工作中提取神圣的思想,你可以使最世俗的工作变得超凡脱俗。甚至在工作之时,你就可以将这些思想转化为祷告,不管你正在尘世上做什么,你都可以使你的祷告上达于天。这是真正地顺着圣灵而行,这样为圣灵所充满,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平安与活力啊!

圣经中为什么会提到那么多职业?部分原因是为了让你在工作过程中思考圣经。圣经将商人引向这样的渴望——愿我做一个聪明的买卖人,找到重价的珠子!将农民引向这样的渴望——愿我心中的荒地被开垦!将水手引向这样的渴望——愿我的希望之锚通入幔内!将木匠引向这样的渴望——愿我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将金匠引向这样的渴望——愿我因得火炼的真金而富足!将裁缝引向这样的渴望——愿我的灵魂披上拯救的衣袍!谁会有这样的渴望呢——愿我的双脚随时准备去传和平的福音?

愿你们众人都从事自己正当的职业!愿恩惠慈爱在工作中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

摘自科顿·马瑟著《职场上的基督徒——两篇简短的讲道,分别就普遍呼召和个人呼召对基督徒进行指导》,波士顿,1701年,36页及以后。原文存于耶鲁大学图书馆。有部分删节。

大使命的本质/唐崇荣

大使命是教会最大的使命,背后有圣父永远的旨意,这旨意在圣子的身上显出来。在这个使命以前有耶稣基督所流的宝血,在这个使命以后有圣徒所流的血;在这个使命以前有圣父对圣子的差遣,在这个使命以后有千万宣教士蒙差遣;在这个使命以前有基督愿意牺牲的精神,在这个使命以后有千千万万被主宝血救赎回来的人,甘心为主牺牲的精神。因为这个使命,有许多的家庭破裂;因为这个使命,有许多的人被杀,虽然代价这么大,主的旨意却一定要遵行。
到底这个使命有什么本质特征呢?

一、超自然的本质

如果没有超自然的主胜过了这个自然的世界,就没有大使命。他乃是以复活主这个超然的身份,来差派我们。
从何处可以看见这个使命有超自然的本质呢?《马太福音》28章告诉我们,十一个门徒去耶稣所约定的加利利山,见了耶稣就拜他。这表示基督是主,是从死里复活的主,所以门徒才敬拜他。
在耶稣平静风浪时,这些人拜他,说:“你是谁,连风和海都听从你?”另一处记载多马在他的面前跪下来对他说:“我的主,我的神。”除此以外,还有什么经节让我们看到门徒向耶稣基督下拜呢?
许多人在接受大使命时,一方面虽已发现基督的超自然性,但另一方面却发现自己还不能够完全地敬拜这位超自然的主,所以一面敬拜主,一面疑惑;一面跟随主,一面没有把握;一面奉献,一面却还有着诸多的挂虑。可能这正是我们的情形。这位差派门徒的主,接受了敬拜,表示差派本身是超自然的。
长久以来,新派神学离开、忽略了基督的属性,只注重耶稣的德性,而不注重耶稣的神性。如果我们的主没有在教会里享有绝对的主权,我们传扬福音就没有真正的根据。一个不懂得敬拜主的人,是个不懂得大使命的人;一个不能把基督的超然地位放在内心的人,是个不能遵行传福音命令的人。
永远的、超自然的主,他是得胜的宇宙主宰,凭着他的属性建立了这个使命的特性。

二、权威性的本质

他以超过天上地上的权柄来颁布这个大使命。
我们的主耶稣大有权柄。“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这不是基督神性的得胜,而是基督人性的得胜。基督的神性不需要再提高,因为上帝已经是最高的了;基督的神性不需要再授予任何权柄,因为他已经是最高的权柄。基督来世界上做人的时候,他曾经做了一个没有权柄的人。生为人而没有人权,出生的时候借动物住的地方,死的时候借人的坟墓。但是感谢上帝,正如亚当代表我们走了一条失败的道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把真正的得胜向我们显明出来。
基督人性的得胜,是整个人类最伟大的得胜;基督人性所成就的,是人类永远的理想中,所要达到而没有达到的。
我们正是靠他的这个权柄传扬福音。天上地下的权柄都已赐给他了,我们的主把权柄赐给教会,所以我们做差传的工作。我们今天就凭着这个权柄,站在众人的面前传福音。你们这小群啊!不要惧怕,今天主给我们的是权柄,而不是经验。不要想靠学位、知识叫人离开阴间的权柄,归向上帝,我们要把人信仰的这些拦阻除掉。使人产生信心的是圣灵及真理。
权柄是超过能力的。能力是从权柄产生的。能力不足的时候,权柄可以继续作奇妙的工作。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坐火车到雅加达,同车的旅客提了一个极有趣,且耐人寻味的问题:什么东西是几百个人推都推不动,但是一个人来了,“哗”地吹了一声哨子,它就动的?
这个问题许多人都答不上来,结果还是由发问的人宣布答案:火车。由此我们可得到一个启示,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做工,常常无法做成;但是主有权柄,而且这样的权柄大过能力,所以他一吩咐,环境就开动了。因此,我们能凭着权柄站在众人面前,向世界宣布耶稣基督是独一的救主。
基督的差派,从人的眼光来看,是残忍的、苛刻的,“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想想豺狼把小羊整个身体撕碎的情形,你就知道什么叫差传。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有主的权柄在我们的身上,多大的困难、多重的牺牲,我们都要去做。今日世界所有的教会被建立起来,千千万万的人做了这美好的工作,不是靠别的,乃是靠着上帝在基督里面的权柄。

三、积极行动的本质

“你们要去!”亲爱的弟兄姊妹,多少时候我们只做“你们要来”的工作,没有做“你们要去”的工作——你们来听福音,不是我们去传福音。如果我们不是用“去”的观念建立大使命,我们就不懂其积极性。如果我们没有主动地到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中间,把天上的信息传开,教会的工作永远不会突破。
你在等什么呢?你在等你的生命更成熟一些再去吗?你的生命是在去传扬福音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你要等到人喜欢我们吗?你要等到人欢迎、接受我们吗?没有一个文化与圣经的道完全配合,当福音传开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一些文化的冲突。但那积极的、主动的本质,使我们不惧怕困难,去把福音传开,因为“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权柄”是与“去”关联在一起的。

四、普世性的本质

耶稣没有只差遣他的门徒到以色列迷失的羊那里,也没有叫他们不要到别的邦国去,而是叫他们往普天下去,把福音传给万民。在所有的人、宗教、哲学家、先知,以及哲学体系里面,有哪一个像基督的差派那样具有超国籍的性质呢?如果我们对大使命的普世性不了解的话,我们怎么传、怎么讲差传,对普世传福音的工作怎能有负担?
《马太福音》 24章14节提到:“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可见基督徒若是不肯传福音,对于福音的普世性认识不清的话,必将使基督的再来延迟。因此,求主帮助我们,趁着还有今日,快快把福音传扬开来。
我们能不能用更宽广的心胸去发掘其他民族的可爱之处呢?非华裔民族也需要福音,福音不是单为自己或自己的民族,而是普世性的、为所有民族的。有些人以为,等自己的民族都接受主,再传福音给别人也不迟。若当初犹太人也有这种想法,今天岂不是没有一个中国人信耶稣吗?
近一二个世纪中,中国接受了多少宣教士到我们中间来,我们该送多少宣教士到别的国家去?
感谢上帝,借着福音的普世性,叫我们起来与全世界真正蒙主救赎的人一起同工,让所有还没认识主的人都有机会归入他的名下。盼望中国教会不是一个只顾自己的教会,而是一个知道“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教会,使我们在领受福音一二百年之后,能差派更多的人到别的地方去传福音。
当我们的眼界被打开,看到全世界对福音的需要,跳出民族观念的束缚以后,便可以与上帝永远的旨意同工。
耶稣基督生前曾被限制在以色列地,受到语言、地区、能力等的限制。但他在暂时为人时,所行的和所说的一切,也不是凭着自己的意思,乃是完全顺服在那差遣他来者的旨意之下。所以即使他曾受这样大的限制,他还是希望我们能作比他更大的工作,放长幔子,到普天下去传福音。
今天,圣经已被译成几千种语言,福音也传到世界各国,可见福音是普世性的。在这时候,我们中国人是愿意在普世传福音的工作上有份,还是只注意华裔的血统?
求主帮助我们,把上帝那宇宙性的永恒旨意放在每一个人心里,使我们都能跳出自我的范围,跨越家族、文化以及民族的无形局限,得以进入上帝永远的普世计划里,有份参与圣灵的引导!

五、教会性的本质

在《马太福音》 28章19节,耶稣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这里的“给他们施洗”,就是把信徒带到有形的教会来,借着施洗这个有形的标记,归入基督的死与复活,使所有属于基督团契的人在地上建立教会。这表示大使命有教会性的本质特征。
努力传福音而不懂教会意义、没有教会观念的福音运动,是不健全的。今天我们不但传福音,还要在传福音的地方建立教会。传福音是教会的许多功用之一,福音的工作不等于整个教会工作,团契的工作、敬拜的工作也不等于整个教会的工作。一个教会对上帝有敬拜,对弟兄姊妹有团契,对世界有传福音,这个教会才是健全的。
教会的生活,使传福音的结果不止于撒种,也能建立永生上帝的家;所以福音每传到一个地方,地上就多了见证的一群——就是称为永生上帝的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的教会。
耶稣基督说:“我要建立我的教会在这地上”,因此我们要引人归主,回到教会当中事奉。“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乃是耶稣基督给予教会的使命,要我们到世界中去,建立基督的教会和身体:一个丰丰满满的,有上帝的印证、真理、圣灵,以及慈爱的身体。

六、教义性的本质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可称为大使命教义性的本质,就是教导合乎上帝真理的教义。许多热心传福音的人非常看不起教义,许多很注重神学的人又不爱传福音。有正确教义的教会没有雄心;有雄心的教会没有正确的教义。这两样都是不对的。
这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教会中不要单单喜爱那些有故事性、凭感情作用、单谈灵意的讲道;应当要求有神学性、教义性、系统性的教导,否则中国教会没有前途。
有时候我们祷告很大声,感情很丰富,爱主也很深切,但是别人和我们讨论三位一体,或是为何拒绝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会时,若我们在圣经基础、系统神学以及教义的分辨上经验不够,我们将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无论教会再怎么蓬勃兴旺,正统教义和系统神学的功能总是不容抹杀的。求主可怜我们,让我们真看见这方面的重要性。
昔日教会历史中狂热的现象如今何在?只凭着一时的火热事奉,却没有真理基础的结果是什么?那些只有一时的火热,或是只致力于布道、宣道,却没有神学或教义基础的教会,一定是脆弱落伍的;反之,只有神学而没有传福音的教会,也是死的。我们必须从这两种偏差中走出来,除了有火热的事奉之外,更要有结实的真理基础,这样,教会才站立得稳,能在患难和逼迫来临时站起来为上帝作见证。
保罗对提摩太说:“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这实在关乎生命、灵性以及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义若教导得对,教会就走正路;反之,就走错路。因此,每一个传福音的人,不能只在肤浅的传福音以及基本信息的认识上火热,也要有深一层的扎实的圣经基础。这样,在至圣的真道上我们才能站立得稳,得以在大使命中成为真正的勇士。
盼望我们对教义有严谨、正统的教导,也对传福音有火热、实际的行动。“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教会传福音之后,就有教导,这是不能分开的。

七、永恒性的本质

“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这句话表示福音的工作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世界结束的时候。这大使命先对十一个门徒讲,福音传出后,领受福音的再传福音,历世历代传下去,教会的工作就得以建立在世界。
不但如此,这个大使命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应许:主的同在。主的同在不是在道成肉身的时候已经显明出来了吗?是的,按地位而论,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上帝与人同在;但按生命的属灵经验来说,一个教会遵行传福音的使命时,这教会将真正经历、享受主的同在。圣经里主的命令总有这样的一个原则,命令同应许摆在一起。上帝把命令赐下来时,他的应许一定赐下来。人遵行上帝的命令时,他就享受上帝在命令中给他的应许。大使命也是如此,耶稣基督说,你们若吩咐他们遵守我所吩咐的,“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愿主的恩、主的爱再激励我们,主的圣灵再用他启示的真理光照我们,使我们再次被提醒,回到加利利那主约定的山上,看到大使命的这些本质特征,好叫我们所做的工作没有偏差。

圣灵带领下的团队服侍/萧寿华

圣灵在五旬节那天降临在门徒身上,在此之前,所有门徒都因为基督升天前的嘱咐而在耶路撒冷等候。他们聚集在一起,同心警醒祷告和等候。就在这时,圣灵便临到,使新约的教会得以产生。所有门徒都被圣灵充满,他们向人传讲福音,指出任何人只要奉耶稣的名悔改、受洗,也同时可以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新约的教会是因着圣灵的降临而开始的,而使徒也相信圣灵会带领教会成长。他们经历到圣灵的大能与力量,也继续等候圣灵进一步的工作。《使徒行传》并没有将新约教会的每一项组织和管理细节都铺陈出来,然而,经文却明确指出,教会领袖是有意识地住在圣灵里,并且透过圣灵去治理和领导教会。

一、集体领导

十二使徒(包括刚选立的马提亚)很自然地成了教会的领袖。他们亲眼见过基督,受过他的教导,也是他所拣选的。《使徒行传》内的多次记载都指出,这个“十二使徒团”(College of Twelve)是以集体的方式治理教会和作出各项决定的。虽然有时彼得和约翰以独立的身份在经文中出现,但都是在传道或行神迹的时候才是这样。十二使徒以集体的方式拣选和按立了第一批执事(徒6:2—6);他们又一起作出决定,打发其中二人到撒玛利亚,在撒玛利亚人中间完成圣灵的工作(徒8:14—17);他们在巴拿巴的引荐之下,共同接纳保罗,也共同确认保罗所说的话是出自真心(徒9:27);后来彼得在外邦人中间的事奉引起了争论,其他的使徒便共同合作,一起解决此事(徒11:1);最重要的是十二使徒彼此委身,如同一人般委身服侍耶路撒冷教会;逼迫临到的时候,许多门徒都逃离了耶路撒冷,而十二使徒却坚定不移,一起稳守于城中(徒 8:1)。
十二使徒这种集体领导的管理方式明显地反映出各人均乐意放下自己的主见,转而留心圣灵对整体的引导;并相信圣灵的引导在整体的探求中可以辨识出来。
使徒并非只是以特权阶层的身份来治理教会的,他们在耶路撒冷教会内拣选了一群长老,并与他们一同治理教会。在耶路撒冷会议之中,“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徒15:6)。由此可以看出,这些长老后来更承接了使徒的职事,成为教会领导群体的成员。
有关这次商议的经文,记录了新约教会领袖举行会议的时候几个十分重要的议项。整体说来,他们都是在寻求圣灵的带领。第一,参与这次讨论的有安提阿的代表,他们分别是保罗、巴拿巴和其他一些信徒;第二,会议开始的时候,大家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能路加认为没有必要记载,所以没有详述其中的细节;第三,彼得、保罗和巴拿巴都分享了他们亲身经历到圣灵在外邦人中间的工作。这些重要的工作调校了犹太人旧有的观念,叫他们重新明白神在外邦人身上的旨意;第四,雅各是保守派的犹太基督教代表,而且很可能是主持该次会议的使徒。他引述神的话,然后宣布最终的决议;第五,雅各针对一些可能对会议结果影响最大的事物,提出了一些有关外邦基督徒生活的建议,那就是,叫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奸淫,以及勒死的牲畜与血。对于严守律法的犹太基督徒来说,雅各所提出的实在是非常重要的折衷建议,这叫他们明白应该如何与外邦信徒相处,尤其是如何一起用饭;最后,会议决定差派两名耶路撒冷的领袖,带着一封信前往外邦信徒为主的教会去,亲自向他们解释使徒的决议,并且澄清一切可能出现的误会。
耶路撒冷会议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解释如何透过领袖的会议来解决纷争。这些领袖相信,在议论的过程中,需要小心聆听当事人如何经历圣灵的引导,思想神的话语在某件事上的应用,并且在不违背真理的原则下作出妥协,以维护信徒群体的合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清楚意识到,他们是在倚靠圣灵的带领,所以他们所作的决定是“圣灵和我们的意向”(徒15:28),彼此并没有抵触。

二、会议中对圣灵带领的辨识

不少人以为明白神的旨意是个人的事,历世历代的基督徒也都只是这样问道:“我怎样才能明白神的旨意?”过分强调自我,是导致教会缺乏操练集体寻求神旨意的原因。这种情况使教会越来越难以建立圣灵领导的团队服侍。信徒通常都是依赖教会一般惯常的会议程序为教会作各等的决定,并且以为由此而得的决议就必然是神的旨意,他们当中纵使有人不赞同其中的决定,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有时个别团队成员为了取得自己想望的结果,便四处进行游说和拉拢,可是,如果决定是以这种方式达至,必不能取得整支团队的一致认同,部分成员甚至可能会不愿执行有关决定。如何让同工可以集体地明白神对整体的旨意而不至于被会议程序操控,是属灵群体今天要迫切探讨的问题。
奥罗义(Roy M. Oswald)和麦泽奇(Jacki McMakin)在他们的著作《如何防止信徒领袖枯竭》中指出,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导致信徒领袖枯竭的六项根本原因中,排行最高的是“令人气馁的会议”。问卷中有一个问题问道:“你对堂区会议的决议常感到很气馁吗?”受访者之中有57.9%填答“是”,只有9.8%填答“非” ,其中一位受访领袖更对他的事奉经历有这样的感受:“75%的时间都是白费的。我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承诺,就不得不出席会议,尽管他们花费3小时的时间来处理45分钟的工作。”这两位作者进一步强调说,导致工人枯竭的,不一定是劳累的工作,而是因为工作徒劳无功和白费心机所带来的挫折感,而缺乏组织和准备不足的会议往往是造成这类挫折感的根源。
大多数研究者都指出,有效的事务会议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会议开宗明义,一开始就解释会议的目的;2、所有报告都应编印出来,在会议之前先发给各与会者,大家不应在开会的时侯阅读报告,而只应就着报告发出简短的提问和解释;3、每项议程都应写上“仅供参考”,“仅供讨论”或“有待议决”等注脚,而与会者必须在开会之前已经翻阅各项议程;4、因为资料未备齐而不宜讨论的议程应留待下一次会议商讨; 5、简单的项目应安排在会议开始或结束的时候讨论,会议早些时段所取得的效果会使大家更有动力并受到鼓励,然后才进入会议中段,着手处理较复杂的项目。

一切能促进会议取得成效的技巧固然是重要的,可是,基督徒在考虑这些因素以先,更要明白会议的最要紧工作是寻求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他们最首要的目的,不是收集大家的意见和投票议决;大家聚在一起,是要以诚恳的态度来明白神最高的主权,并且细查在那些重要的决定上他的旨意是什么。他们最大的需要,是一种共有的渴求——渴求明白神对他们这个群体有什么指示。
在辨识神旨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各种喧闹的声音中分辨神的声音,因为属世界的意见、骄傲所带来的欲望、竞争的心,以及众多属血气的声音,都会与圣灵的声音混在一起,有时我们会将自己的声音、至亲好友所发的声音,或是忧虑和恐惧所造成的声音看为神的声音。《聆听的心》的几位作者说:“所谓辨识(discernment),原是一种祷告的模式,我们在其中需要将自己全然向圣灵敞开,让他动工。他要我们放下过去已有的旧观念,接纳新的可能性,并且准备随时以新的角度去看事务..从而使我们加入神的阵线。”
因此,当大家开始共同辨识神旨意的时候,必须先将自己调校进入神里面,着意地向神敞开自己,让圣灵住在大家中间,各人必须相信主耶稣必会主动带领那些等候他的人,大家须有所准备,尽自己所能够理解的能力,以耶稣的心去思想问题。大家必须全人投入,在这个会议的过程中使用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也运用属灵的感情和触角,好叫自己整个人贴近耶稣的心思。换言之,每个成员必须以自己和耶稣的关系为最首要的关注:要做到这一点,大家不仅仅是出席会议,还要每天委身,巩固和更新自己与耶稣的关系。
我们若是留意到基督在会议中的临在,就必须开启自己的心,随时准备谦卑恭听。开始会议之前,主席应该先和大家拨出一段安静的时间,好使思想和心情都平静下来,大家心里可能还纠缠着生活上所遇到的事情,或是忧虑着会议之后所要面对的挑战。这一刻的安静可以帮助大家取得内心所需要的宁静,从而更能够清楚听到神的声音。有些人可能不习惯在人群之中安静,他们的心或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平静下来,学习共同辨识神的旨意。对这些人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进行安静的操练:“我们若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聆听神的习惯,日常生活与举行会议便会越来越协调一致,二者都是在事奉神,也可以在互相确立中建立更完全属神的生命。”如果个人私下从来不曾尝试过聆听神,那么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时侯就绝不可能会一同听到神的声音。个人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常常操练,大家在一起聆听神的事上就必会变得越来越敏锐,而群体辨识的能力提高,个人明白神旨意的能力也会加强。故此,大家在共同辨识神旨意的同时,其实也促进了个人灵命的成长。
在辨识神旨意的会议中,我们可以祈求神的引领,但是却无需抹杀人的判断。虽然圣灵不会受制于任何启示的形式,但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神的旨意,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从其中一个方面得到引领。第一,我们可以借着认真研读与寻求神的话语而得着引领。第二,圣灵会以各种方式在我们心里运行,向我们启示他的指引。第三,各方面的客观环境因素循着类似的方向互相印证,从而叫我们看到清晰的指引。
在会议中辨识神的旨意的时候,翻看相关经文,或是讨论最近发生的事情对要决定的问题的意义,以寻求亮光,都是合宜的。出席会议的人一方面可以理智地分析眼前的处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分享他们怎样感受到圣灵在他们自己和群体中间运行引导。
《聆听的心》的众作者在讲解圣灵引导的标记时指出,除了感受到一份平安、喜乐和一阵涌现的干劲之外,还会出现两个很重要的标记,那就是持续浮现和不谋而合的现象。所谓持续浮现,就是“如果同一个信息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在群体中出现,那可能表示神正在说话”。至于不谋而合,就是“群体在一段时间内分别思考并做着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事情表面上看来是互不关联的,但却突然间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产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又或是群体中的各样资源竟然不寻常地配合在一起,因而回应了某些需要”。要是我们看到一些信息多次出现,或是看到一些事件同时发生,以至带出一个清楚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众人就能轻易地取得共识,并且也会共同地被一种热切点燃起来。

三、寻求印证的领导

神在教会历史中确曾兴起一些重要的领袖,以权威的身份独自领导一个运动,或是一个宗派的发展,但在具魅力的领袖离去后,多半没有另一位同等分量的人物接上;而教会的领导则需要一小群同心合意的领袖接续事奉。权威领袖的权柄并不是来自个人,而是来自神的道,任何一个人失去对神真理的尊崇与谨守,他便失去了领导的权柄。旧约圣经谈及当一位君主登基时,他必须特别为自己抄录一本律法书,“存在他那里,要平生诵读,好学习敬畏耶和华他的神,谨守遵行这律法书上的一切..这样,他和他的子孙,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国位上年长日久。”(申 17:19—20)在更多情况下,教会并不是由一人专权地领导,而是在一小群领袖中,由其中一位做主要的牧者,连同整群领袖一起带领教会成长。这位主要的牧者,首要的关注是要建立同工团队中彼此间生命的关系。倘若教会领导的工作建基于同工团队的生命,同工团队便需要彼此立约,互相守望,互相负责,不容许任何一人的生命出现缺口,以至恶者可以乘机破坏教会。旧约亚干一人犯罪,牵连整体会众,是今天的教会领袖当常引以为戒的。
主要的牧者在领导教会时,要谦卑地寻求其他领袖们的认同与印证,并相信圣灵会同时在其他领袖心中运行工作。有些主要牧者认为,当别人不赞同他的鸿图大计时,便是没有信心;当别人要求一些具体数据以支持某些立论时,便是“凭眼见不凭信心”,随之而来的便是以各种属灵的“高调”,批评其他人善意的质询及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同工因这位牧者的权威而慑服,但实行时却是阳奉阴违,勉强敷衍;或者会在长久受压制下,产生激烈的争论,而终以分裂结束。

事实上,主要的牧者需要有异象,他才能带领教会前进,但领导者要知道真正的异象必然是从天上而来的异象,而创始成终的掌权者必然会引领异象的成就。在祷告依靠中,我们相信任何个人的软弱或环境的阻碍,都不能拦阻神成就他的旨意。牧者或同工团队当存有这份信心,分享所领受的异象、方向,而分享的重点应包括:1、个人如何从神领受方向,探索的过程、内心的印证及仍有的疑惑。2、在客观环境上有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所要付出的代价,对可能有的正面和反面的影响作详细分析、描述(这也可以交由另一个特别研究小组负责)。3、分享个人如何看待这些可能的困难,再放开地让个人自由讨论,寻求神的旨意。过去我曾经历带领教会思想扩堂的方向,对于其他领袖们提出的一些可能有的问题感到难于接受,也深怕他们的小信会拦阻神要给教会的恩典。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体会这不是别人的小信,而是自己的小信:难道我不相信神的能力可以超越我们的讨论吗?难道他的作为会被会议桌上的议决所限制吗?记得在一次晚间执事会的会议后,我带着不安的心情回到家中,心想执事会所定下的条件,卖家必不能接受,整个计划可能会告吹。
临睡前随意打开圣经,一句经文亮在我的眼前:“你只管安坐等候,看这事怎样成就!”(得3:18)神的话似当头棒喝,我立刻把事情交托给主,未几,事情便在出乎预料的情况下成全了。
从那次的经历中,我初步学会了向别人分享异象、发展方向的步骤:1、提出个人的领受;2、安心地容让其他领袖提出各种客观的困难,不认为他们是反对自己; 3、给予别人反复思想的空间,不要求别人立刻认同个人的方向,同时勉励每个人热切祷告及组织各项祷告活动; 4、在要做最后决定的会议中,除复述一些客观的困难外,邀请个人讲述内心的感受、个人的信念,让整群可以接触到别人的心灵,将决定从思维分析的层面引往心灵的层面,然后在祷告中同心决定。
在某些情况下,主要牧者所提出的发展方向,可能得不到正面的回应,又或是在探索过程中感到领袖间有明显的分歧,作主要牧者的便当在信心中谦卑地放下提案,等候将来更适合的时机。这并不表示该次的探讨失败,因为不少教会重要的发展方向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讨论,逐步明朗起来,及至最美好的时刻才作出决定。揠苗助长不但不能让全教会同心以赴,反而会破坏教会的合一或结出未成熟的果子。

四、天职的呼召

新约教会有一点令人赞叹的,就是十二使徒虽然背景迥异,但彼此却能合作得水乳交融,其中最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他们同感神的呼召,而神的呼召引领他们一起承担使命,以至他们能够克服彼此相异之处。他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耶稣的亲自呼召,也知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呼召。当他们决定要选立另一个人来代替犹大时,是因为他们全都相信需要有一个新人来与他们共同完成受托的使命:“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徒 1:22)这支十二人的同工团队并非被迫走到一起,而是因着一个内在的呼召和共同的异象被联合在一起,这也就是同工得着圣灵领导的重要先决条件。
如果团队同工的焦点不是放在大家共同的使命上,而是集中于各自的恩赐与能力上,那就很容易出现成员之间彼此争竞的现象。天职有别于职业,“天职”的英文 vocation源自拉丁文vocare,意思是“呼召”,神呼召我们一起进入神国的群体中,成为他的子民,他呼召个别的子民,也呼召整个群体去实践他的使命。所谓天职,就是我们个人的人生方向,也即把基督徒召聚在一起共同承担使命的神圣呼召。属世的社会是根据我们的成就和功绩来衡量我们的价值。于是职业、地位也就成了我们的身份象征,每个人千方百计地在事业上冒出头来,目的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胜,比别人有价值。卢云及一些作者指出这是个陷阱:“在一个如此看重成就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会因着只关心自己的事业而越来越对自己的天职充耳不闻,如果我们误以为事业是最重要的,我们就无法再听见那呼召我们众人同负一轭的声音,我们内心会充斥着自己的大计、企划、推广工作,以至排斥一切阻碍我们追寻个人目标的人。 ”
我们需要不断将焦点调向自己的属灵天职,好叫我们能够摆脱职业化本身所带来的危机,使我们专注于神对我们的属天计划。固然,事业不一定是与天职对立的,有时我们的事业可以是回应天职过程中的一个人生阶段,不过,我们却不能纯为事业的缘故而建立事业,我们需要恒常检讨自己的事业是仍能协助我们履行天职,还是叫我们逐渐远离天职。每当我们容让事业凌驾自己的天职,我们就陷入与他人竞争长短的血气危机之中。卢云进一步解释道:“一份与天职割裂开的事业必会带来两不相容的情况,但一份与天职配合的事业,却能具体地帮助我们将自己特有的才能运用于身旁的群体。”
传道同工队伍中的牧者有时也会视自己的事奉为一份事业,不自觉地将天职的事奉转变为个人要追求发展的事业。比方说,有些牧者会千方百计争取机会到一些大型聚会中讲道,借此建立自己的“属灵权威地位”;有些牧者则夙夜不懈地工作,把事工推展得有声有色,但动机却是要显示自己比其他牧者优胜。将事奉天职降格为一份纯粹的事业,必然会将团队的团结和谐破坏净尽;牧者之间的不同随即引发彼此间的争竞,而不是为整个群体带来更强大、更丰富的潜在动力。
相对而言,倘若个人都是定睛于神对整个团队的呼召,就必能体会到:别人的恩赐也就是全体的恩赐。故此,每个成员便可以支持其他成员运用和发展他们的恩赐,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恩赐视为属于整个群体的恩赐。一间教会的主任牧师的个人讲道恩赐并不强,其后他发现同工团队中一位牧者有明显的讲道潜力,便安排他多负责讲道,并且公开感谢神赐给教会一位善于讲道的牧者,而自己也可以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教会其他的领导工作上。

哥林多的信徒多好争竞,所以保罗提醒他们不要拿“人”来夸口。保罗反对以人作为比较,他倒宣告一个伟大的真理,以解释在基督里的一种属灵拥有权:“所以无论谁,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或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现今的事,或将来的事,全是你们的;并且你们是属基督的,基督又是属神的。”(林前3:21—23)如果大家都清楚明白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基督所赐的丰厚的恩典——包括基督徒群体之中最出色的品质和恩赐——都是归属于基督的,基督徒的团队成员就不会有嫉妒和骄傲,而大家也会明白自己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本领过人,而是出于神对他们的恩惠和整支团队所被托付的天职。

————————————
1本文选自萧寿华牧师所著《圣灵领导下的教会管理》第二章和第五章的部分章节,本刊对选文做了一些编辑。萧寿华牧师是香港北角宣道会的主任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