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会型教会与小组牧养 /天明

我们都知道小组在教会中对弟兄姊妹的牧养所起的重要性。无论是从摩西时代设立千夫 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来牧养和管理 以色列百姓,还是从新约时代主耶稣亲自带领 十二门徒小组来看,我们相信小组模式是合乎 圣经、也是最理想的教会牧养模式。为此多数 采取小组牧养模式的教会,把小组的功用界定 为四个W,即Welcome(接纳新人)、Worship(敬拜)、Word(话语的分享)、Work(彼此分享、代祷及服侍)。当然不同教会界定自己牧 养小组的功用稍有不同,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过去中国家庭教会因小组教会而闻名于世界各教会(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此点)。尽管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把海外 较成功的小组牧养理念和模式介绍到中国家庭 教会,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家庭小组”(韩 国)、“细胞小组”(美国)、“G-12门徒小 组”(南美)等的小组牧养模式,但那时大多 数教会并没有特别觉得专门建立以牧养为目标 的小组之必要性。到了近几年,不少教会开始 感到建立牧养小组之必要,并探索适合现时代 的教会的小组牧养模式。究其原因在于家庭教 会在往堂会转型。

过去 ,大部分的家庭教会一般采取团契倍增式的教会增长模式,即当教会增长到人数 稍多时便分成两个聚会点(一般称聚会点为团 契),因此一个聚会点的人数一般从十几到几十个人不等,总之人数并不算很多。在此种情 况下,主日聚会本身就是极好的团契生活,无 须再加什么牧养的小组。团契的规模决定了它 本身就是牧养小组。但随着一个教会从团契倍增的成长,转型为堂会式增长模式时,牧养的问题就随之出现了。堂会 型的增长模式,就意味着教会不再倍增很多小团契,而是把原先的团契整合成一个或若干个大堂会。因堂会的人数较多(少则 七八十人,多则几百人),主日聚会变为单纯 的崇拜而不再起彼此团契的作用了。因此一个人主日来到教会,就“淹没”在大堂会里变得很“渺小”,也感觉不到被爱,面对众多的人 也不知道应该与谁“连接”团契,总之大家都 觉得牧养不够。因此,堂会型的教会,必须重新面对对弟兄姊妹的牧养问题,必须调整原先的牧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牧养的小组,在小组中建立与弟兄姊妹团契的生活。

过去我们读到西方教会史时, 除英国的约翰•卫斯理外,教会很少采取小组的牧养模 式。很多教会也都具有几百人的规模了,都没 有采取小组模式,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牧养不够”而建立小组呢?为什么直到上世 纪开始,世界各地的教会才开始建立牧养的小 组呢?究其原因,那些早期的西方教会大多是 社区型的教会,一个教会的信徒不单在主日见 面,在生活和工作领域里时常能见面,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镇或社区里,在日常生活中常 能团契。但随着都市化和一个城市的不断扩大,弟兄姊妹分散在城市的各处,除主日来到教会聚会外,平时很难见面,更不用说主里的 团契了。这也是现代海外的城市教会大都采取小组牧养模式的原因。
堂会型的现代都市教会,实在需要牧养小组!

附: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养小组事工理念

附: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养小组事工理念
一、牧养小组的定位

1、牧养小组是教会基本的牧养单位,其主要成员为教会稳定聚会的信徒。 原则上要求稳定聚会的成员必须参加(把所有的会友纳入或挂在牧养小
组);
在本教会稳定参加崇拜三个月以上且已受过洗的信徒为“稳定聚会的信 徒”。
2、牧养小组主要按照地域划分,其成员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原则上按照地域划分,方便信徒就近参加小组; 综合性特征指小组成员包括各个年龄层、不同性别、行业的人。
3、牧养小组主要以小组的方式承担信徒的牧养,帮助其在小组成长。 牧养小组的目标为帮助小组成员与神建立美好的关系,并与弟兄姊妹建立
肢体的关系,最终成长为基督的门徒,参与教会的服侍。 牧养小组的主要内容为:敬拜赞美;查考圣经;分享代祷;连接支持。原
则上教会不要求牧养小组承担牧养外的其他事工,但欢迎牧养小组以小组的名 义支持教会所需事工。
4、牧养小组是不断吸纳新人而具活力,并且不断成长而能倍增的小组。 原则上,凡是来到教会的新人都可以进入家庭小组,但是因为家庭小组主 要是开放家庭,并且是一个较为亲密的关系团体,所以也要考虑新人对小组已 有成员的冲击和大家的承受能力。一般情况下,新人如果是教会稳定聚会的弟 兄姊妹带来的了解较多的朋友(包括迎新等事工部门介绍来的),那么可以直 接进入家庭小组,但也不建议在短时间内有多个新人加入,如 1 个月里,小组 进入了 4—5 个新人,这样势必影响原有小组的成员关系。如果新人大家都不
了解,甚至新人有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建议暂时不进入家庭小组。 健康的小组必然会成长而因此倍增小组。

二、牧养小组的成立

1、成立要求:一个小组要求有 1 个小组长、1 个副组长、2 个以上核心稳 定成员。
2、建立流程:
(1)直接建立一个新的小组: 组长申请,提交相关信息,经小组事工部审批通过
小组事工部主动推动建立小组;
成立的条件虽然要求 4 个人,但是一个小组的成立起始可以就从 1 个人开 始,若是达到了 2 人就可以在小组列表上公布为“筹建中”,等报名的人员达 到了 4 人,就可以转变为一个正式的牧养小组。
(2)原小组拆分建立新小组: 原小组组长经负责其小组的主管同工同意后即可开始准备拆分原小组而建
立一个新小组,并正式向牧养事工部报告并备案。 牧养事工部根据教会小组的整体情况提出必要的意见及帮助。
(3)公布小组: 小组成立后牧养事工部正式向全教会公布新成立的小组。

三、牧养小组的架构 小组组成:一个小组成员的组成可以分为带领、稳定和不稳定三个层次:

带领层包括组长、副组长;稳定层相当于小组同工,不少于 2 人;不稳定层是 需要跟进关心的成员。
1、小组长 要求:受洗、基本真理清晰、有一定的教导恩赐,在教会稳定聚会 6 个月
以上。 职责:负责小组的查经带领和整体把握。
2、副组长
要求:受洗、基本真理清晰,稳定聚会 6 个月以上。 职责:负责小组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如活动通知、探访安排、祷告事项
的记录等配合小组长的事项安排。
3、核心成员要求:信主,稳定聚会 3 个月以上;参与对本小组不稳定成 员的关怀和帮助;除出差、加班、意外等情况外都能出席小组活动,并且非常 愿意委身于小组的人员。
4、不稳定成员:这既是不稳定层,也是一个小组的活力层。 人数范围:一个小组在建立时人员不能低于 4 人(包括小组长和副组长),
稳定参加人数一般不超过 12 人,不稳定人员配备比例为 2+x(x= 稳定成员数1/2),一般不超过 8 人;这样一个小组总人数一般不超过 20 人。

四、牧养小组的拆分

1、小组拆分的条件:当小组的稳定人员达到 10 个人的时候就要考虑分开 为两个小组,可以由副组长带领 5 个核心成员离开建立一个新的小组;
2、小组拆分的方式:拆分是一件较难的事情,但一个小组的规模及发展 活力要求拆分成为必然。至于如何拆分,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初步的拆分方式可以如下:
(1)在小组层面开始分享,让大家一起来为此祷告;
(2)确立可以新建小组的开放家庭是哪一家,同时确定新组长和新副组长;
(3)根据地理位置的就近原则将成员进行分组。
3、小组拆分的要求:当小组的稳定人员达到 12 人时必须要拆分。

五、牧养小组的撤销

1、因出现特殊原因而撤销:一般情况下小组不撤销,但是当小组长和副 组长同时因为某些原因(如工作调换等)要离开,并且核心成员低于 3 个人时, 可以考虑此小组并入其他临近的小组,但小组长要提前和牧养事工部沟通。
2、因小组长期停滞而撤销:小组建立已有两年但基本没有成长时,牧养 事工部可酌情撤销小组,并安排其中成员到其他小组。

六、牧养小组的分区

1、牧区的划分:牧养小组是教会最为基本的牧养单位,信徒在生活、工 作当中所遇到的事情几乎都会在小组里分享出来,有很多事情并非是一般小组 长能够处理的,所以教会必须给小组长以有力的支持,来处理小组当中的各种 问题,如家庭纠纷、失业贫困、信仰困惑、犯罪跌倒、被罪缠累、交友婚礼、 重病去世等,这样,教会的全职同工和长老按照所能负担的,每个人负责数量 不等的牧养小组的支持和监督工作。这样的负责同工我们称为牧区长。
2、牧区长的职责:一般不建议牧区长直接带领超过 2 个的牧养小组,而 是建议采用巡回参加制,一方面是定期参加小组的活动,了解小组及成员的状 况,更重要的是和小组长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信任关系,牧养和帮助小组长 和副组长。
3、分层的牧养机制:对于拆分小组所产生出来的新小组,其牧养由原来 的组长(可以称之为大组长)来兼顾,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分层的分区牧养机 制,也能有效缓解牧区长的压力。当然,大组长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反映到牧 区长处解决;牧区长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反映到牧养事工部,由牧养事工部及牧 师团解决。

七、牧养小组的发展 为使教会整体的小组牧养更细致,能产生更长久的牧养果效

牧养事工部

根据教会的现状,规划并实际推动牧养小组的发展:
1、制定年度的牧养规划;
2、提供年度的小组教材;
3、给小组长必要的培训。

牧养小组事工访谈/本刊编辑部

《杏花》:2009 年守望教会新年祷告会上,我们注意到家庭小组已经改成牧养小组,顾名思义,从名称上就能看到小组所承载的使命和目标;目前牧养小组的事工成为守望教 会2009 年诸多事工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对教会而言 ,为什么2009 年小组事工具有如此的重要性?
张:
2009 年教会的整体目标为“ 合一的 建 造 ”,内容包括小组建造、同工团队建造、 建堂和圣洁生活四个方面,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小组建造就是牧养小组的建造。教会建造有很 多外在的表征,如聚会崇拜、各项事工、治理 构架等,但基础和内在属灵的核心是基督身体的建造,是在基督里肢体之间彼此相爱关系的 深入和侍奉中的配搭。
守望教会在从团契聚会模式进入到堂会聚会模式之后,随着人数的增多,事工开展和 治理构架方面有所发展,但肢体之间的联结关系却面临着很多挑战,单堂崇拜的人数加增、个人生活的紧张节奏和居住的分散性等因素,使得单靠主日崇拜的时间已经不能建立起比较紧密的团契关系,很多人只是来主日崇拜, 认识他的人很少,他认识的人也很少,即使认识也仅限于认识,没有彼此之间更深的了解,更谈不上彼此之间的关怀和属灵生命的支持了,这种局 面对于生命的建造和教会的成长都很不利。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培养肢体关系的机制,神透过这个机制可以让互为肢体的弟兄姊妹们 真的去操练和经历在基督里的肢体关系,有一个在真理上互相造就、在生命上彼此分享(包 括属灵经历、家庭、工作等)的平台,达到“彼 此牧养联结、重担互相担当”的目的。

《杏花》:从两年前开始有意识推动小组事 工到现在,守望教会纯粹意义上的牧养小组如今有 30 个左右,可否谈谈目前小组的现状?
张:
守望教会现在有五种类型的小组,分别是牧养小组(即过去所说的家庭小组)、团契小组、事奉同工小组、主日小组和其他小组。
牧养小组是现在小组的主体,主要在家庭 中;团契小组是面向特定群体所建立的小组,一般活动在主日,活动内容多样;事奉同工小组是各事工部门一起事奉的同工在事工之外自 发成立的分享祷告小组;主日小组特指在每一 堂主日崇拜结束后留在教会分享讲道内容和祷告的小组,一般三堂各有三四个左右;而在此之外还有一些读经小组、祷告小组等。
牧养小组现在有 30 个左右,如上面所说是小组事工的重点,小组数量最多,所覆盖的 人群也最大(小组主要分布在海淀区),当然所面临的问题也最复杂。各个牧养小组之间的
差别也很大,有的小组人数较多能够达到多人,有的人数较少;有的小组成员不太稳定, 多的时候很多,少的时候只有几个;缺乏目标 性的查经计划,活动方式多样;组长多在教会同时参与其他的事奉;活动周期大多是每周 一次,有的是隔周一次。总之,各牧养小组目 前从人数到形态彼此差异较大,不够均衡。

《杏花》:牧养小组的现状与目前教会整体需求有什么样的差距,换句话说,目前小组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张:牧养小组单从覆盖范围上来看,不考虑成员稳定与否,大约能够达到聚会人数 的2/3,所以牧养小组从数量和发展状况上与教 会的整体需求和发展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小组事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小组数 量不够。小组发展的目标是让所有会友和稳定 聚会的弟兄姊妹都能进入小组,而现在的小组 数量还远远不够,很多小组人员都已经饱和, 不能再接纳新成员的进入(产生这个问题的主 要原因其实不是开放家庭太少,而是能够带领 小组的小组长太匮乏),因此建立更多的小组就成为必需。现有小组自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小组的 稳定性、开放性和扩展性不够。这三个因素其 实互相关联,小组成员若是不够稳定,那么它 接纳新人的能力就很弱;没有新人进入小组,小组就不能发展再生;也有小组比较稳定但却 是封闭的,限于空间等因素不能进入新人。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小组长如何产 生的问题。过去的小组大多是自发建立的,小 组长主要是教会同工和在事奉中成熟的同工, 小组从查经到组织到日常关怀牧养都压在小组 长一个人的身上(单准备带领查经就要花费很 多时间和精力),使得我们对小组长的潜在要 求就很高,几乎相当于过去团契的带领人那样(不过这个“团契”比较小而已)。产生的后果 就是,小组的扩展分裂能力很弱,而且小组长 又要在教会参与侍奉,又要带家庭小组,同时 也是团契活动的主力,这样小组长的侍奉压力 就很大,而且使得我们放眼望去,看不到能够 带领小组的人选。
但 教 会 的 增 长 —— 不 单 是 会 友 人 数 的 增 长,而是整个教会稳定聚会人员的增长——却 带来迫在眉睫的压力,因此,如何解决小组数量少以及小组长的人选问题是重点。

《杏花》:能否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谈谈如何来架构小组?譬如如何成立小组,小组长的条件是什么,小组的人数范围是多少比较合适?

张:一个小组的构架要求至少有 4 个人,一个组长,一个副组长,两个稳定成员。小组 在建立时人员不能低于 4 个人(包括小组长和 副组长),而在小组发展扩展之后稳定参加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2 个人,一般不超过8人;这样一个小组总人数一般不超过 20 人。
小组长主要负责小组查经的带领和小组整 体状况的把握。负责查经不一定完全是小组长 自己带,他可以拟定轮流带领等方式。对小组 长的基本要求是受洗、基本真理清晰、生命状 况稳定、有一定的教导恩赐,在教会稳定聚会 六个月以上即可。而对副组长除了不要求教导 恩赐之外,其他的要求和小组长一样,副组长 主要配合小组长安排小组的日常事务。
一个新小组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新建和拆分。
新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某个特定的区域有建立小组的需要,并且有可以担当小组长的人 选;现在一个新小组的建立一般采取的步骤是有2—3 个人想成立小组就可以向小组事 工部提出成立申请,并且这两三个人同时就可 以开始聚会,但是不列入正式小组列表当中,可以标注为筹建中,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事工部 会来帮助推动这个小组的建立。但是,新建这 种方式在初期较多,随着教会小组事工发展, 可能会逐步减少,而更多的是采用现有小组拆 分的方式,因为这个时候大部分稳定聚会的弟 兄姊妹已经进入一个小组了。
可以说小组的构架设想本身也是解决小组 长人选问题的辅助方式之一。

《杏花》:牧养小组比较重视的是对组员进行长期的生命的真理造就,彼此牧养。那在小组内部活动内容和模式上请问你有什么规划,譬如采用什么教材,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真理造就的目的?

张:牧养小组作为教会最为基本的牧养单 位,原则上不承担教会的其他事工,除了我们鼓励小组以整体的方式来参与教会堂会卫生的打扫之外。 对小组成员的真理造就和彼此牧养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支持,一方面是查经材料上。过 去几年当中各个牧养小组完全自主选择所查考 的经卷,因此各个小组彼此之间所查考的经文 都不相同,方式也有所区别。这样对于带领的 小组长而言就有诸多的压力,尤其考虑到小组 长有平时的工作、教会的侍奉,还要准备小组 查经,压力就更加重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新的一年当中我们开始初步尝试通过使用同 一查经材料的方式来缓解小组长的压力,同时 也为了配合教会的异象目标,比如 2009 年教 会的整体目标是“合一的建造”,主日证道的 规划是《哥林多前书》系列讲道,那么在上半 年小组查经的内容也是同步进行《哥林多前书》 查经,和主日证道所不同的是,小组查经更多 侧重在具体应用和生命造就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采取牧区长的方式对各 小组进行支持,所谓牧区长就是基本按照地域 把几个牧养小组划为一个牧区,由一个教会同 工或者是成熟弟兄来巡回几个小组,针对这几 个小组的真理疑问、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给 予帮助,这样可以分担小组长的压力,也就是 说小组当中若有小组长解决不了的真理问题和 实际生活问题,可以提到牧区长这里来解决。

《杏花》:如何让小组保持活力?你对一个小组成员的成长轨迹有什么样的期待?小组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进行拆分?

张:小组活力的保持首先表现在小组人数 的增长上面,小组要有接纳新人的开放性;但 一个小组的人数不可能无限增长,尤其当小组 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彼此之间的分享和关系 建立就会产生很多困难;一般来说当小组的稳定人员达到 10 个人的时候就要考虑分开为两
个小组,这也是我们推动副组长构架的一方面 考虑,这样既可以让小组本身的稳定性增加, 也可以为将来小组的拆分做准备。当小组的稳 定人员达到 12 个人的时候,就必须分为两个 小组,可以由副组长带领 5 个核心成员离开建 立一个新的小组。
另一方面,即使小组人数增长到了一个应 该拆分的程度,但是小组成员的生命状况还是 和刚开始一样没有什么成长,那也很难硬性地 拆为两个小组,虽然对小组长的要求并不高, 但是对一个能够带领小组的小组长的生命状况 的考察依然是新小组产生的重要条件。所以, 小组活力的保持外在特征是稳定有序的人员数 目的加增,内在特征依然是小组成员属灵生命 的成长。最好是每个人都能出来做小组长,神 有特别的恩典也不是不可能,我们所盼望的是 每一个弟兄姊妹都能在小组当中生命被造就, 达到能做小组长的程度,进而参与到更多教会 层面的事奉当中。

《杏花》:家庭小组是教会最为基本的牧养和团契关系的单位,信徒在生活、工作当中所遇到的所有事项几乎都会在这个小组分享出来,有很多事情并非是小组长能够处理的,教会如何给小组长以有力的支持,来处理小组当中的各种问题?

张:牧养小组是教会基本的牧养和团契关 系单位,随着彼此关系的熟悉和深入,弟兄姊 妹会把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疑惑、难处、 问题分享出来,可能有很多事情是小组之力所 无法解决的,比如涉及到家庭的纠纷、失业贫 困、信仰上的特有困惑、犯罪跌倒、交友婚礼、 重病去世等等问题,所以教会要给小组长以有 力的支持,来处理小组当中的各种问题。在开始的阶段对于小组的支持模式是教会的全职同 工和长老按照每个人所能负担的负责数量不等 的家庭小组的支持和监督工作(这样的负责同 工称为牧区长),而今后会让更多在真理和生 命上成熟的弟兄弟妹来担任牧区长,因为随着 小组数目的增加,教会同工不可能都能顾及过 来。有更多的牧区长的同时,还可以有大组长 的产生,就是把新拆分出来的小组考虑放在原 小组组长的照看之下,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小组 长、大组长、牧区长、牧师团这样的一个分区 分层的牧养体系。
我们一般不建议牧区长自己直接带几个小 组,当然牧区长自己既能直接带又能有时间精 力去照看其他小组也行,只是一般人没这样的 精力和时间。最好的方式是巡回参加,定期去 几个小组,一方面可以了解小组的情况提供支 持,回答一些问题,更进一步的是和小组长建 立起更紧密的联系牧养和帮助他们。

《杏花》:我们知道,除了牧养小组外,我们教会还成立有若干个团契,有青年团契、香柏团契、妈妈团契等等,请问牧养小组和团契 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张:牧养小组和特定群体的团契之间的关 系处理可能是小组事工当前的难点,主要问题 其实聚焦在各自的定位是什么上面。
牧养小组是基本的牧养单位,不承担教会 事工,主要按照地域来划分。虽然小组构成中 可能有的以年轻人为主,有的以学生为主,有的以夫妻为主,但这些都不是小组的特点,小 组的特点就在于它没有特点,不区分年龄、性别、行业背景等,一个小组当中各个年龄层各种背景的弟兄姊妹都有。其实,综合性的好处是互相之间牧养和帮助的互补性,且不受团契身份变化的影响。
而团契主要是面向特定人群的事奉,其面向人群有鲜明的特点,它的事奉内容也有同样 的特点。如果把牧养小组比喻成一个属灵的家 庭的话,那么可以把团契比喻成不同家庭的具 有类似特点的不同成员组织的“协会”,如不 同家庭的年轻人的活动、妈妈们的活动等等。团契活跃且成员身份处在变化中,如学生毕业 进入青年团契,结婚后可以进入夫妻团契等。在教会层面上,团契更像一个面向特定群体事奉的事工部门,有年度事工计划、预算、同工团队等,透过特定主题的营会、讲座、传福音 等方式来事奉相对应的特定群体。
小组注重的是属灵家庭中成员彼此关系的建立和日常牧 养,团契是面向特定群体的事奉;前者如果是一个人的家庭生活的话,后者就是一个人的兴趣伙伴,可以作为小组不足的补充;小组原则上要求稳定委身的弟兄姊妹都 参加,这是基本的信仰生活;团契是在小组基础之上有更多负担和精力的弟兄姊妹参与事奉的团队。

《杏花》:目前我们教会的现状,是部分信徒既参加某个牧养小组,又委身在某一个团契之中,这样的重合和交叉,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是否参在浪费?如何谐调解决这样的问题?

张:从前面我们对小组和团契事工的分析 当中可以看到,小组是一个基本的牧养单位,是弟兄姊妹们进行生命分享和安息更新之处,小组当中没有具体的教会事工内容;而团契是 面向特定人群的侍奉团队,专门服侍此群体当 中有需要的人群。团契所组织的活动和讲座并 不要求所有这个群体的人都来参加,要看每个人的需要和精力状况;但小组却是推动每一个人都进入。这样交叉一定会存在,因为所有的人都参加小组,其中很多人要在团契和教会其他事工中参与事奉,并参加活动。因此,在团 契层面谈委身,倒不如在教会层面谈委身;团契层面的委身应当更多是在同工团队当中。这里并没有矛盾,而是一个正常教会生活的扩展;或者说,团契是一个比小组更为“高级”的团契生活层面。
资源配置可能指教会同工事奉力量的投入、年度计划中时间空间的协调和参与事奉的弟兄姊妹自身时间精力的分配等。这是一个协 调和规划的问题,做好了不但没有浪费,相反还可能做到互相补充。如果确定了教会的年度异象目标,那么所有事工的计划投入都在同一个目标下来进行,就容易协调。特别是,既然 牧养小组是基本的牧养单位,那么一个委身教会的弟兄姊妹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基本的小组信 仰生活层面,而应当在生命成长到合适的程度后更多地参与教会的其他事工。

《杏花》:请你对2009年度的小组事工作一个展望,在新的一年里,小组事工会有些什么样的新气象?

张:2009 年小组事工的重点是小组的扩展,以及对小组长的支持。
小组的扩展主要集中在互为表里的两个方 面,一方面我们会推进会友和稳定聚会的弟兄 姊妹都能够进入小组当中,我们也有这方面事工的具体安排;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弟兄姊 妹进入小组就要求小组数量必须有所加增,我们初步的目标是今年小组能够增加1/3,就是增加10 个小。
对小组长的支持,这是过去小组事工的一 个主要难点。对小组长的支持包括三个方面: 查经材料的支持;牧区长的帮助;圣经学校为 小组长提供更进一步的真理造就平台。
“新气象”这个词很有意思,不敢奢望;愿神照着他的美意为我们成就,我想在原来的 基础上小组数量多一些,活力多一些就行。

与基督的团契及与肢体的团契 /布雷克

一、 与基督的联合必然带来与基督的团契

在彼此相属以及互相联合的基础之上,必然会有团契:即这种关系的操练与运用。这
种团契既是与耶稣基督本身的联合,也是与其他各样恩惠的联合。
第一,信徒与耶稣本身有团契并操练这种团契。属世的信徒只认为自己与基督的各样的恩惠有关,对基督本身毫无兴趣。但是,真正的信徒与基督本身有团契。然而,许多人既没有深思如何与基督团契,也没有留心这种操练。他们在这方面有失偏颇,这损害到他们信心的力量,也会妨碍他们信心的成长。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劝勉这些信徒,在彼此相属这一真理方面多多操练,也多多操练与耶稣本身的联合及团契。那样,他们就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上帝的恩典与良善是何等地长阔高深,以至于我们这样卑劣而且罪恶的人都可以如此亲密地与上帝的儿子联合。这样的反思会奇妙地点燃人心中爱的火焰,也会坚定他们的决心,使他们毫无惧怕地信靠基督。这会给他们带来力量和自由,从基督那里获取一切来满足他们灵魂的渴望,使他们在基督里成长,而这反过来也会生发出更多的亮光和喜乐。所以在谈到基督的位格时,提到了信、望、爱。圣经中说到接受他、相信他、信靠他、住在他里面、盼望他。下列经文表述了与基督的位格的联合:“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一 1:3);“上帝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林前 1:9);“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掰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林前 10:16)
第二,信徒因着与基督联合,也在他的一切恩惠上有份。主耶稣这样谈到他与父亲的关系:“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约17:10)。信徒也可以这样对基督说:“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我们一定会为此感到惊奇。信徒与基督和基督的产业都有份,并且可以把这一切当作他们自己的来使用。
1、他们具有同样的人性(来 2:11,14),信徒可以在这一位份上与耶稣团契。
2、他们也与基督的儿子身份有关系,因为在基督里面,信徒都是上帝的孩子,同有一位父。(约 20:17)
3、耶稣满足了上帝的公义,这是他为信徒作出的补赎。因着耶稣的补赎 , 他们可以来到上帝面前 , 盼望上帝因着耶稣的义 , 称他们为义。基于耶稣基督的复活 , 他们能够以清洁的良心问上帝:“难道耶稣没有为我一切的罪付上代价吗 ? 难道我还没有得到补赎 , 与他和好吗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5 章 10 节中确认了这一点:“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 , 且借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与上帝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4、耶稣的全然顺服,以及对律法的成全,就是信徒的圣洁,这使信徒在上帝面前被看为完全(西 2:10),在基督里面成为上帝的义(林后 5:21)。因此他们有权利说:“他以拯救为衣给我穿上,以公义为袍给我披上”(赛61:10)。
5、耶稣基督代表信徒,作为大祭司出现在施恩宝座前,并为信徒代祷。“他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 7:25)。信徒可以支取大祭司为他们所做的祷告,这祷告总是得蒙上帝的垂听:“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约 17:24)。
6、基督的荣耀就是信徒的荣耀,基督的产业也是信徒的产业。头得了荣耀,整个身体当然也得了荣耀。“你所赐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约 17:22);“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上帝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罗 8:17)。
7、基督的灵是信徒的灵。“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 …… 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 8:11,9)。
8、耶稣的力量是信徒的力量,信徒可以把这力量当作自己的力量,靠此力量积极行事。“不然,让他持住我的能力”(赛 27:5);“靠你有力量 …… 的,这人便为有福”(诗84:5);“耶和华是我性命的力量”(诗 27:1)。
9、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恩典之约中所有的恩惠都是信徒的恩惠,基督一切的丰富都是信徒的丰富。“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约1:16)。
10、最后,信徒也在基督的受苦上与他有团契,在基督的受苦上与他有份,这是信徒极大的荣耀。“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上帝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彼前 4:14)。

二、劝勉信徒要寻求与基督团契

既然信徒在基督和他一切恩惠上有份,那么信徒该以何等热情,不断操练这种联合啊!
第一,这是他们的份,他们有权利这样做。耶稣本身是他们的耶稣,耶稣的一切恩惠都是属于他们的。
第二,信徒啊,既然你们为自己内里空空而感到愁烦,不想被别的任何东西干扰,不想装上别的东西,只想被耶稣和他丰富的恩典充满,那你为什么还一直停留在这种空空的状态中呢? 振作起来吧,以耶稣来使自己满足,以耶稣来装满自己;在他及其恩惠里面欢喜吧。
第三,你们不以他为耻,对吗?与耶稣互相熟悉,与耶稣像家人一样团契,难道这不是你们极大的喜乐吗?
第四,耶稣自己喜欢与你们团契,向你们发出了友善的邀请,使你们也愿意操练与他的团契。“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来,与我同去 …… 求你容我得见你的面貌,得听你的声音;因为你的声音柔和,你的面貌秀美”(歌 2:13—14);“我的新妇,求你与我一同离开黎巴嫩,与我一同离开黎巴嫩”(歌 4:8);“我的良人,来吧!你我可以往田间去,你我可以在村庄住宿 …… 我在那里要将我的爱情给你”(歌 7:11—12)。
第五,在操练这团契的过程中,有甜蜜和满溢的喜乐。“愿他用口与我亲嘴;因你的爱情比酒更美”(歌 1:2);“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他带我入筵宴所,以爱为旗在我以上”(歌 2:3—4);“他们必因你殿里的肥甘得以饱足;你也必叫
他们喝你乐河的水”(诗 36:8)。
第六,就像摩西在山上与上帝团契之后脸上发光一样,操练与基督的团契也会使信徒的脸上闪耀着圣洁的光辉。因此与基督的团契将会使灵魂闪耀出圣洁之光。“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 3:18)。
第七,借着操练这种团契,无论遭遇的环境如何,信徒都能得到强烈的充满爱的安慰。
1、这使信徒能忍受来自世界的各种蔑视。耶稣是他们的荣耀和喜乐,他们知道,终有一天,他们将在全世界眼前,在荣耀里被安置在主耶稣的右边。
2、当他们不得不忍受极度的贫穷时,也不会感到沮丧,因为他们可以在耶稣里看到自己的富足,而耶稣虽然本身是富足的,却因他们的缘故成为贫穷,借着耶稣的贫穷,他们也会变得富足(林后 8:9)。
3、他们必不惧怕逼迫,因为知道主耶稣与他们有同样的感受,就像他自己受到逼迫一样。“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徒9:4);“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 116:15)。
4、在这里,他们能为自己生病的灵魂找到疗伤的香膏,为自己找到驱除黑暗的光明,为自己的僵死找回生命,为自己的饥渴找到饮食,为自己的烦乱之心找到平安,为自己的罪找到补偿的宝血,为自己成圣找到圣灵,在自己无计可施时找到良策,为自己的软弱找到力量,在自己有各样的缺乏时找到丰富的供应。
5、这一团契能带来安慰,驱除对死亡的惧怕。操练这团契不仅能消除对于永远沉沦的惧怕,而且还能消除生来就有的对肉体死亡的惧怕,这种惧怕有时也能给人带来相当大的焦虑。因为那时他们必会相信并且品尝到耶稣的话是真真切切的:“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
6、操练这团契能使他们为大审判日将要到来而感到喜乐。他们渴想盼望那一天的到来。他们爱慕基督的显现,因为那时全世界都将看见他们的新郎在荣耀里;那时信徒将会在近处看见基督,他必会带领信徒进入新耶路撒冷。
所有这些荣耀无比、令人愉悦的事,都当使信主的人喜爱操练与基督的团契,他们必会渴慕如何操练这一团契,有什么蒙恩之道能够使人致力于这一操练呢?

三、信徒操练与基督团契的方式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操练这一团契:
第一,仰望主耶稣的美丽、丰盛和值得渴慕。深深地反思“和平会议”,在这一会议中,上帝之子出于爱,甘愿献上自己,作他选民的中保。然后默想他取了人的样式,承受各样的苦难,遭受被咒诅的死。然后继续默想他的复活、升天、坐在上帝的右边为信徒代求。在这一切中,信徒得见他的大爱、他的心甘情愿、他补赎的功效,以及他为罪人所成就的完全的救恩。此时,信徒的灵魂暂时停歇,眼里仍然充满了渴慕,盼望更深入、更清楚、更接近地得见他的完全。她渴望在这样的沉思中找到喜乐点燃自己的爱心,愉快地承认并赞同他的确是这样的,然后,赞美他,歌颂他。信徒以这样的方式得见基督的荣美。如此仰望耶稣,也促使耶稣表达他对信徒的爱。“我妹子,我新妇,你夺了我的心。你用眼一看,用你项上的一条金链,夺了我的心”(歌 4:9)。
第二,信徒的心出于爱慕而奔向耶稣,把他视为自己的产业,当作自己的新郎。信徒会愿意双眼注目仰望自己所爱的良人,在不断仰望的过程中,爱就会越来越强烈,因为良人会从注视他者的脸上看到爱。这种爱中的互相注视是一种团契,彼此之间的爱慕就得以维系。
第三,借着亲近的谈话。如此仰望耶稣的人,心灵出于爱而奔向耶稣,向他的良人分享自己的心情、爱慕以及没有更多地爱他的愁苦。她会告诉耶稣自己的一切需要,告诉他自己的渴望,向他祈求,满怀深情地请求他,甜蜜地求他满足自己的愿望。她倾听耶稣对她所说的话,使自己转向他的圣言,认为那就是她所爱的良人的声音。耶稣把一节经文清楚、有力、甜蜜地印在她的心里,使她向他回话,向他表达因为爱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然后耶稣再回答她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灵魂会失去自己,忘记自己;如果对话中断,或者她的身体太软弱,无法承受他强烈的爱慕,无法承受耶稣爱的亲吻和影响,她就会感到黯然忧伤。
第四,借着仰赖主耶稣。在爱中,她把她的灵魂、身体和所遭遇的一切都交托给主耶稣,仰赖他,信靠他。她向她的新郎诉说一切;她在他的荫下寻求庇护,在他的保护下得享安息。她毫无惧怕,把这一切都交托给她所爱的耶稣,寻求他的庇护,知道耶稣不仅永不转离她,永不丢弃她 ,而且这是他所喜悦的,并且促使她的心转向他。
第五,借着求问耶稣的指示。如果必须做某件事或需要避免某件事,她不会盲目去行,也不会依仗自己的判断,更不会按自己的愿望任意而行。相反,她必求问主的指示,问他什么是他所喜悦的,因为他的旨意就是他的意愿。得到主的指示后,她必行在正直的道路上。
第六,借着把主耶稣的力量和一切恩惠作为自己的来使用。信主的灵魂知道,她可以
使用耶稣的一切恩惠来帮助自己,那是耶稣所喜悦的,耶稣把这些恩惠赐给她就是让她使用的。如果她犯了罪,她就逃向耶稣的宝血。如果她污染了自己,她就来到耶稣的面前,把她当作洁净自己的源泉。如果她软弱,她就抓住耶稣的力量,与耶稣联合就能够胜过一切拦阻。无论做什么,她都遵照耶稣的旨意行。耶稣的力量使她大受鼓舞。她凭着耶稣的恩惠夸口,把那些当作是属他自己的;她相信自己在耶稣里面有光明、生命、力量、财富、荣耀以及一切。这使她轻看世界。她必行走在天上,她向全世界表明她确实如此。…

四、地上圣徒的交通

上帝的儿女为世界所恨恶,他们能够互相团契,知道彼此的需要,在爱与亲密中享受彼此之间的交通,这是多么令人愉悦啊!他们作为上帝唯一的子民,作为真理和救恩之路的唯一追随者,认信唯独基督是他们的头,他们与上帝的教会有普遍性的交通(这教会分散在全世界)。因为他们同有一灵,关心同样的事情,所以当教会兴盛时他们同样喜乐,教会在某处遭遇患难时,他们同样担忧。他们为整个教会祷告、感恩。他们与位于同一个国家的教会交通,也与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或村庄的个别教会交通。当然,他们与敬虔之人有特别的交通;即使如此,在进行这种交通时,他们一直继续留在教会内部。他们可能与某些人有特殊的关系,但他们不会使这些人离开教会,也不会在教会内部制造分裂,真理讲台 因为他们珍惜教会胜过珍惜世上最大的喜乐。
因此一个信徒应与组成教会的所有信徒联合在一起,无论他是否认识他们。尽管他认识少数一部分,但他仍然相信还有成千上万他不认识的信徒。他也知道教会内部有许多尚未归正的人,与这些人的联合不过局限在一般认信的层面。很多人认信基督,教会有很多机会为基督赢得灵魂,他为此感到高兴。敬虔之人总是为教会中尚未归正的人祷告,愿他们的灵魂得救。
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信徒都是平等地在父、子、圣灵上有份。他们都同样与中保主耶稣有份,在耶稣的一切丰富和惠益上有份。
这一交通以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出来。第一,他们会欢欢喜喜地参加上帝选民的聚会,以便聆听上帝的圣言,参加圣礼。他们和大卫一样,为此感到高兴欢喜(诗 122:1)。他们与教会、会众、那里的一切敬虔之人联合在一起,作为共同的认信者,加入一切认信主耶稣的人之中。他们这样行,就见证了这个聚会是耶稣基督的教会;他们是教会的肢体,与教会有团契,有同样的利益,同样的意愿,与教会同生共死。他们这样行,公开表明他们承认耶稣是唯一的救主,是教会唯一的元首。以这样的方式,他们向世界、向教会显明自己。借着同一位圣灵,他们唱颂《诗篇》,呼求上帝的圣名,聆听上帝仆人口中传讲的上帝的圣言,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他们一起盼望得到上帝应许要赐给这种聚会的祝福。这一切都包含在下面的劝勉之中:“不可停止聚会”(来 10:25)。
第二,他们竭尽全力保持和平。他们并不是靠容忍各种谬误来达到和平,因为诚实与
和平密不可分。“所以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亚 8:19)。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容忍各种罪恶和过犯,因为主命令说:“总要指摘你的邻舍,免得因他担罪”(利 19:17)。以弗所教会因此而受到主的称赞,“你不能容忍恶人”(启 2:2)。只有在下列情况下,和平才能得以保持:
1、持守同样的真道。若是有人坚持一种特别的观点,就当寻求智慧之人的教导;但是,当他这样行的时候,要保守自己,只可自己知道,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意见分歧会导致情绪激动。
2、忍受邻舍的苦待,不让他人知道自己受了苦待,也不表现出来。“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弗 4:2);“彼此包容”(西 3:13)。
3、不管是看待自己,还是行事为人,总要把自己视作最卑微的。为自己能够得见上帝的儿女,能够与他们在一起,能够服事他们而感到高兴欢喜。“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
4、遮盖别人的短处,不背后议论,不听流言蜚语,相反,多留心别人的美德,留意他怎样受到我们和别人的尊敬。“不可在民中往来搬弄是非”(利 19:16);“爱 …… 凡事包容”(林前 13:7)。
第三,他们竭力拥有爱心,表明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西 3:14)。爱把人连在一起。“因爱心互相联络”(西 2:2)。既然我们灵命的源头是上帝,而上帝就是爱,那么我们也当有颗爱心;既然我们爱上帝,那么我们也当爱他的儿女。“凡爱生他之上帝的,也必爱从上帝生的”( 约一 5:1)。信徒遇见一个他认为是上帝所爱的并且也爱上帝的人,他的心必定会爱这个人。如果这爱心足够强大,那么,即使他发现这人有软弱之处,他的爱心也不会受到拦阻。“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林前 13:4—5)。不仅心里要有爱,还要借着见到这个人时喜乐的表情显明出来——与他们说话时要友善,与他们交往时要和睦,有机会时就服事他们(尽管别人也能提供帮助),彼此交谈时当亲切。
第四,在行善方面都彼此作榜样,互相效法。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够奇妙地吸引人。基督是完美的榜样,“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 2:21)。然而,信徒是基督的肢体,必须表现出基督的形象,也要把为别人作好榜样当作自己行事的目的。“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 5:16);“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罗12:10);“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雅2:18);“你们作了 …… 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帖前 1:7);“你自己凡事要显出善行的榜样”(多 2:7)。我们每个人都要竭力作别人的好榜样,同时也要竭力效法主在他的教会内赐给我们的好榜样。“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 11:1);“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来 6:12);“弟兄们,你们要一同效法我,也当留意看那些照我们榜样行的人”(腓 3:17)。在教会内作别人的榜样,就能挑旺别人敬虔度日,同时自己也被挑旺起来,效法别人,这是令人幸福之事。这两方面都有操练,就会有圣徒的相通。
第五,通过彼此促进灵命的成长,操练圣徒的交通。
1、 这表现在对方跌倒之后,帮助对方重新站起来,纠正有错误的人。“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加 6:1)。
2、 这也表现在互相鼓励劝勉上。“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来 3:13)。
3、 这表现在沮丧之时互相安慰上。“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 帖前 4:18)。使徒保罗把这几项基督徒彼此当尽的本分合在一起,这些本分必须出于圣徒的相通,使教会得建造。“又因他们(牧师们)所做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你们也要彼此和睦。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帖前 5:13—15)。
第六,通过困惑时忠心地互相扶持,操练圣徒的交通。有人需要建议就根据你的能力为他解答。你的建议或许恰到好处,或者他从你的建议中得到启发。如果他受到毁谤,就当为他的名誉辩护;如果他生病了,就当去探访他;如果他很穷,就当根据你的收入情况帮助他,或者用别的方法帮助他,在这一切的事上都当显明你的爱心、同情和勤勉。
1、在这方面,约伯是我们的榜样。“我为瞎子的眼,瘸子的脚。我为穷乏人的父;素不认识的人,我查明他的案件。我打破不义之人的牙床,从他牙齿中夺了所抢的”(伯29:15—17)。
2、在大审判那日,主耶稣将当众赞扬这些美德。他将显明他的选民在一生中确实操练了这些美德。想要在那时听到主耶稣盛赞这些美德的人,必须现在就开始操练这些美德。“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太 25:35—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本文选自《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事奉——改革宗灵修
系统神学》第二册,第26章。布雷克著,王志勇等译,
中国改教出版社,2006 年。

教会是信徒的母亲/加尔文

一、教会是敬虔之人的母亲

1. 教会的必要性 
就如我们在第三卷所说的,基督借着我们对福音的信心成为我们的,并且我们借这信心与基督的救恩和永恒的幸福有份。然而,由于我们因为无知和懒惰(甚至善变)需要外在的帮助使我们获得信心,并使之成长至神所预定的目标,神就顾念我们的软弱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帮助。而且神将这外在的帮助交托教会,使传福音的事工兴旺。神兴起了“牧师和教师”(弗 4:11),好借他们的口教导自己的百姓;神赏赐他们权威;最后,神不遗漏能促成信仰的神圣合一和正当秩序的一切。首先,他设立了圣礼。领受过圣礼的人都知道,它们对于造就和坚固人的信心十分有益。我们既因被关在这肉体的监牢中,而尚未达到与天使一样高的地位,因此神出于他奇妙的护理俯就我们,使我们这仍与他疏远的人能亲近他。
根据我原先的计划,我们现在就要讨论
教会、教会行政、职分以及权柄;稍后将讨论圣礼;最后讨论社会的管理。2同时我也想借此救敬虔的读者们脱离撒旦借着罗马天主教来污染神指定使我们所蒙的救恩。 我要开始讨论教会,因神喜悦将他一切的儿女们呼召到教会的怀中,不只为了要在他们的婴儿和孩童时期喂养他们,也是要他们受教会母亲般的关怀,直到被引领至成熟的地步,并至终达成信心最后的目标。“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可 10:9),这样,神做谁的父亲,教会也就做谁的母亲 3。不但在律法时代如此,在基督降临之后也是如此。保罗见证我们属于新的、天上的耶路撒冷也有同样的含意(加 4:26)。

2、圣徒的交通

这信条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外在的教会,因为每个信徒都当与神的众儿女们竭力保守合而为一的心,并将教会所应得的权柄交给她。简言之,我们应当作基督羊群中的羊。可见信经包括“圣徒的交通”是应当的。虽然古时的神学家们普遍忽略了这信条,但我们却不可忽略,因为它很好地表达了教会是什么。意即,圣徒之所以在基督里聚集归一是根据这原则,即他们应当在教会中互相分享神赏赐各肢体的恩赐。但这与神个别施恩于信徒也无冲突。因为圣灵随己意将恩赐分给各信徒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而且为了社会的安定,人必须有自己的财产。路加的描述告诉我们,哪里信徒同心合意,哪里就有真正的社会(徒 4:32),保罗的形容也是如此,他提醒以弗所信徒“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弗  真理讲台 4:4)。信徒若确信神是他们共同的父亲,基督是他们共同的元首,他们就必被弟兄的爱联合,而互相分享自己的恩赐。
知道信徒的交通使我们获益是很重要的。我们之所以相信教会,是因为我们确信自己是教会的一份子。因此,我们的救恩有确凿、稳固的支撑,即使全世界被毁灭,教会仍屹立不摇。首先,教会是建立在神的拣选之上,所以屹立不摇,就如他永恒的护理屹立不摇一样。其次,信徒的交通与基督的信实密不可分。基督不容让他的信徒被夺去,就如他不容让他的肢体被分裂。此外,我们确信只要我们仍在教会的怀中,神的真道就永远与我们同在。最后,我们相信这些应许是给我们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珥2:32;俄 17);“神在其中,城必不动摇”(诗46:5)。我们参与教会就大有能力,因这保守我们在神的会中。“交通”(communion) 这一词带给我们极大的安慰,因为当我们发现主所赏赐他众肢体的一切也属于我们时,他们多受祝福就增加我们的盼望。
然而,相信教会的合一无须(就如我们以上所说)借眼见或手摸。这合一属于信心的范围,这提醒我们对它要与那清楚可见的同等重视,因它超乎我们的理解。我们的信心也不软弱,因为它在我们理解的范围之外看见了教会。因为神在此并没有吩咐我们分辨谁是选民,谁是被遗弃的人——这唯独是神的事工,而不是我们的——相反,神要我们心里确信:一切因父神的慈爱借着圣灵的重生与基督有交通的人,都是被神分别出来作为自己产业的;只要我们是其中的一份子,就与这莫大的恩典有份。

3、有型的教会是信徒的母亲

但是,我们现在要开始讨论有形的教会。“母亲”这个简单的称呼使我们看到,有形的教会对我们而言是多么必要,我们必须认识她。因除非这母亲怀我们、生我们、喂我们奶,并关怀和引领我们,直到我们脱去这必死的肉体成为和天使一样(太 22:30),否则我们无法进入生命。因为我们的软弱,我们不能从这学校休学,反而一生要作这学校的学生。此外,若不在这母亲的怀中,没有人能盼望蒙赦罪或得救,就如以赛亚(赛 37:32)以及约珥(珥 2:32)所记载的那样。当以西结宣告一切被神排斥在永生之外的人,都不会成为神的百姓(结 13:9)时,也是同样的含意。另一方面,圣经记载那些追求真敬虔的人,他们的名字都会被记录在耶路撒冷国民的名单上(赛 56:5;诗 87:6)。因这缘故,诗篇告诉我们:“耶和华啊,你用恩惠待你的百姓;求你也用这恩惠记念我,开你的救恩眷顾我,使我见你选民的福,乐你国民的乐,与你的产业一同夸耀”(诗 106:4-5;参诗 105:4)。这告诉我们:神慈父般的眷顾和属灵生命的特别见证只属于他的羊群,所以离开教会都是很悲惨的事。

二、舍己与团契生活

1、自我否定使我们对他人有正确的心态

以上的教导 4告诉我们,自我否定一方面在乎我们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在乎的是我们与神的关系。当圣经吩咐我们要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并诚实、全心全意地善待他人时(罗12:10),这里所给我们的吩咐,我们无法遵守,除非我们的心灵先倒空它自然的感受。因为我们盲目、不由自主地爱自己,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有极好的理由骄傲并轻看别人。神若赏赐我们任何的恩赐,我们很容易就会依靠这恩赐并视之为自己的,而骄傲到极点。我们在他人面前掩饰那些最缠扰我们的罪,而在心里奉承自己,假装这些恶行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有时将它们当作美德。若别人也拥有我们自己所自夸的美德,或比我们所自夸更好的美德,我们就藐视这些恩赐,免得承认别人比我们强。若别人有缺点,我们不会只满足于刻薄地指责他,我们甚至可恶地夸大这些缺点。我们极其悖逆,每一个人都自认自己与众不同,深盼能高过万人,并傲慢、野蛮地对待每一个人,或至少看不起他们。虽然穷人降服于富有的人;村夫俗子降服于贵族;仆人降服于主人;没有学问的降服于有学问的,但没有一个人在自己的心里不是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
这样,每个人因如此奉承自己,在心中就怀着某个国度。他既因将自己的优点视为出于自己,就斥责别人的人格和道德。他若与别人发生冲突,心里的恶毒就暴发出来。许多人,只要一切过得很顺利,表面上还是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温和。然而,究竟有多少人在被烦扰或刺激时能保持这样的节制呢?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将这爱争辩和爱自己的致命毒害从心里根除,而且唯有神的真道才能将之根除。因圣经教导我们,当记住神所赏赐我们的才能并不属自己,而是神白白的恩赐;而当我们开始以这些恩赐为傲时,就证明我们的忘恩负义。保罗问 :“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 4:7)

我们应当持续不断地省察自己的过错,使自己常常谦卑下来。这样,我们的心里就不会有任何叫我们自高自大的;反而会有极好的理由自卑。另一方面,圣经也同样吩咐我们当珍惜神在别人身上的恩赐并尊荣这些人。因我们若夺去神所赐给别人的尊荣,便落入巨大的邪恶。神的话也教导我们不可计算人的恶。这并不是说要接受或喜欢这些恶行,而是说我们不应当斥责我们所应当善待和尊荣的人。这样,不管我们遇到任何人,我们不但会尊重他,而且会善待他并将他视为自己的朋友。获得一颗温柔的心只有一个方法:从心里感到自己的卑微并尊敬别人。

2. 自我否定使我们能帮助自己的邻舍

当我们想要帮助邻舍时,尽这本分是很艰难的!除非你能忘记自己,并在某种程度上离弃自己,否则你将一无所得。因除非你否定自己并服事别人,否则你如何能如保罗所说出于爱心善待别人呢?保罗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林前 13:4—5)。若这是神对我们唯一的要求——不求自己的益处——这就与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有极大的冲突,因我们既然生来就唯独爱自己,这趋向不太可能让我们为了照顾别人的需要而忽略自己和自己的财产,或甘心乐意地将我们的一切送给别人。然而,圣经牵着我们的手引领我们不求自己的益处。圣经告诉我们,神所赏赐我们一切的福分都伴随着这个条件:我们要用一切的福分使整个教会获益。神所要求我们的是慷慨、仁慈地将一切的福分与别人分享。最好的准则和对此准则的劝勉就是,神教导我们他赏赐我们一切恩赐所附带的条件是,他要我们用这些恩赐服侍邻舍(参见彼前 4:10)。 圣经也进一步地教导说,这些恩赐就如身体的能力(林前 12:12 以下)。没有任何身上肢体的力量是单单为了自己的;各肢体的力量都是为了众肢体的。并且这肢体的力量能使整个身体获益,也唯有这时这肢体才能获益。照样,敬虔的人也应当尽他所能帮助他的弟兄,并将教会的造就视为自己的益处。这应当作为我们慷慨和善待别人的原则:神所赏赐我们的一切,我们负责用这一切来帮助邻舍,神也将在审判之日要求我们向他交账。此外,神唯一所悦纳的管家是出于爱心的管家。我们这样做不但使我们对别人热心的帮助与自己的利益联合,也是更看重别人的利益超过自己的利益。 为了防止我们仍不明白这是神赏赐我们管理一切恩赐的原则,神在古时也运用这原则在他所赏赐人最小的恩赐上。那时,神吩咐以色列人将初熟的果子献给他,证明除非是先献给神,否则神不允许人享受任何他所赏赐的恩赐(出 23:19;参 22:29)。我们若只在将神的恩赐亲手献给他之后才被允许享受它们,那么若没有献给神,任何的使用都算是滥用。然而,你也不要以为你向神献上自己的财产会使神获益;既然你的慷慨无法使神获益,你就必须如先知所言,对信徒慷慨(诗16:2—3)。圣经也将施舍与圣洁的祭作比较,表示施舍对应神在旧约里所吩咐的献祭(来13:16)。

3. 爱邻舍不是看邻舍是否应得,乃是仰望神而行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善上丧志(加 6:9),我们当提醒读者保罗所说的另一句话:“爱是恒久忍耐 …… 不轻易发怒”(林前 13:4—5)。若没有留意这劝勉,我们必定立刻在行善上丧志。神毫无例外地吩咐众人“不可忘记行善”(来 13:16)。然而,若考虑大多数人有多少功劳,就一点都不值得人向他们行善。然而圣经对此的教导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它教导我们不要考虑人本身所应得的,乃要思考神在众人身上的形象,因我们欠神一切的尊荣和爱。但神要我们特别留意神的形象在信徒一家的人身上(加 6:10),因基督的灵在他们身上已经更新了这形象。因此,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需要帮助之人,你没有任何的理由拒绝帮助他。你或许会说:“他是陌生人”;但神已在他身上刻上你应当很熟悉的记号,因同样的缘故,神也禁止你恨恶自己的骨肉(赛 58:7)。你若说:“他是可恶、无用的人”;但神却喜悦这人带着他光荣的形象。你若说你没有因他曾经对你怎样欠他什么;然而神将他摆在你眼前,好让你在他身上因神所赏赐你一切的福分还清你所欠他的债。你若说他本身不值得你任何帮助;然而你当留意在他身上之神的形象,却值得你一生和一切财产的牺牲。他若不但不值得你任何的帮助,甚至以不公义的行为和咒诅激怒你,这也不是你拒绝用行为爱他的正当理由(太 6:14;18:35;路 17:3)。你或许会说:“他所应得的与爱截然不同。”然而,神所应得的是什么呢?神吩咐你原谅这人对你一切的冒犯,也要你视这些冒犯的代价为神自己已经付出的。显然,我们若想成就这困难、甚至与我们的本性相反的事:就是爱那些恨恶我们的人,以善报恶,以祝福报辱骂(太 5:44),只有一个方法。这方法是要留意,神不要我们考虑人对我们的恶意,而是要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神的形象,这样的考虑将使我们不再记念他们的过犯,而且这形象的光荣和威严将会吸引我们爱并接受他们。

4、主要是意图,并非外在的表现

如此,我们只有在尽爱的本分时才能治死自己的肉体。人若尽神所吩咐我们关于爱人的一切本分,甚至连一个都不忽视,也不算满足神对爱人如己的要求;遵守这命令的人乃是从心里真诚地感受到对他人的爱而尽这本分。因或许有人在外表的确尽他一切爱人的本分,内心却离真正的爱人如己仍旧遥远。因有人希望被看待为极为慷慨,但他们高傲的表情或傲慢的言语就证明他们的慷慨是可憎恶的。而且在这可怕、悲惨的时代中,大多数人在施舍的时候怀着轻看他人的心态。这样的败坏连在异教徒的身上也应该是不容许的,但就基督徒而论,在尽本分时神对我们的要求比带着快乐的面容和说友善的言语更大。首先,基督徒反而应当站在需要他人帮助之人的立场上,可怜他人的困境就如是自己所经历和担当的一样,好让自己能出于怜悯和仁慈的心态,帮助他就像帮助自己一样。
抱着这种心态帮助弟兄的人必不会以傲慢或斥责别人的态度玷污自己的行为。此外,在施舍时他也不会看不起需要他帮助的弟兄,或之后将他视为欠他债的人。因为这与身体因某一个肢体生病,而其他的肢体因为了叫它复原必须更吃力而斥责它,或将它视为对其他肢体的亏欠,因他无法回报这样的协助,是一样不合理的。我们并不认为身体上的肢体彼此分享责任是不合理的,我们反而认为肢体与肢体彼此的协助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拒绝这样的互助才是完全不合理的。而且,一个人若在某事上已经尽了他的本分,他也不会以为他不再有责任了,就如富人常常在捐了一些钱之后,就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就如这事已经与他无关了。相反,每一个人都应当在心里承认他从神所领受的丰盛不过是他欠他邻舍的债,并且他应当在善待他人时,不限制自己只给多少,反而随时预备奉献自己所有的;唯一限制自己只给多少的原则是因为爱的缘故。

————————————————————————————
1  本文选自于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第一部分选自第四卷第一章 1、3、4 节。第二部分选自第三卷第七章4-7节。译文参考了钱曜诚总编、加尔文出版社 2007年出版的译本,并经过本刊编辑的修订。
2  这句话可以说是第四卷的大纲。——编者注

3  引用了西普里安的名言:“你若以教会为母,才会以上帝为父。”——编者注

4  这里是指第三卷第七章 1-3节中加尔文通过引用圣经教导对舍己含义的分析。

2009春季号卷首语

“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33)基督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愿意为主撇下一切所有的。为什么一定要撇下一切所有的才能够跟从主?原因是,如果我们不愿意放下,在挑战到来的时候,就总还是会下意识地抓住自己那些东西,会心怀二意;而“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1:8)。

或许我们自以为愿意为基督撇下一切,毕竟撇下一切首先表现在我们的意愿层面。问题是,一个人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心志上的这一意愿在他的现实生活中会是真实的,而不是一种自欺?如果这个人说,“主啊,我的信不足,求你帮助我,不要让我在一次大的争战中需要全然摆上时,才发现自己没有预备好”,那么他当怎样操练放下一切呢?

要操练对基督的委身,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委身教会。人若说自己愿意全然委身基督,却不愿意委身地上有形的教会(理由是教会有问题),他就是在自欺,就如约翰说:“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一4:20)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真把教会看作是基督在这个世界中的有形身体,那么委身教会的程度就代表我们委身基督的程度。大致说来,对有形教会的委身可以有如下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人们只是有规律地参加教会的主日敬拜,或者还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如复活节或圣诞节的活动等;第二个层次,不仅如此,还规律地参加教会的家庭小组,并且参与小组与教会的一些事工服侍;第三层次,不仅如此,还通过成为教会的会友或其他职分,包括小组长、执事、传道、长老、牧师等,承担一定的服侍及决策上的责任;第四层次,不仅如此,还在教会的理念及异象层面上保持认同,参与神对教会带领的印证。

我们会发现,对教会的委身每上一个层次,都不仅仅意味着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标志着我们更愿意放下自己,在心思意念上更多地与教会认同。当然,除了教会外,我们还可以在家庭或工作等场所操练委身。不过,作为栽培生命、装备圣徒的学校,教会仍是基督徒最初操练委身的主要场所。就如一个孩子还没有长大、或者一个学生还没有毕业之前,他还不太能够明确并且承担起他的社会责任一样,一个基督徒若没有经历在教会中的成长和委身操练,他就不太能够明确并且承担起基督对他的托付。神给我们每个人的可能是不同的托付,但不论是什么样的托付,都需要我们的生命成长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担当起来并且委身其中。

本期的主题是委身教会。这是一个可以从多方面去思想的主题。希望本期刊登的这组文章能帮助读者认识到委身教会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委身教会的生活中,随时预备好放下一切,直到见主面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