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夏季号卷首语

在中国文人所宠爱而常寄托情怀的名花中,很少有能够结出果实的。与它们相比,杏花不仅以其花的秀美显明神创造的美好,并且它还能结出甜美的果实,其中的杏仁在神所应许之地也被看作是贵重的出产(创 43:11)。在此世的生活中,世人所喜悦去行的,常常是没有结果的。虽然人们可能会为其所行的满足或踌躇一时,但时候一到,从亚当来的生命就像风前的落叶一样被吹入到永火之中。而那些在基督里得着的生命却有根本不同,它能够结出果实(加 5:22—23)。凭着这些果实,他们显示出与世人的不同(太 7:17-20)。

结出生命的果实,特别是在两性关系的方面,在当今这个败坏的世代尤其重要。如果我们留意的话,就会发现保罗在罗马书第一章中说的十分有理,人们今天在很多方面的败坏都会集中到性关系的败坏上表现出来。使得性在这个紧张、冷漠、燥动的时代既成为人们发泄与发现自己的途径,也成为人们试图从他人那里得到一点安慰的方式。不过,从众多的悲剧故事中,我们看到人在自我中心的辖制下,试图以这种方式得到一点人生安慰的努力,多以彼此的伤害带来生活更大的空洞而告终,因此沦为这个时代之最大牺牲品的则是婚姻与家庭的生活。在这个弯曲悖谬的时代,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扭曲是十分明显的。“ 她虽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约的妻,你却以诡诈待她。”(玛 2:14)

婚姻是神最初创世的时候施恩给人的一种社会建制,它是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要素。对于神的百姓来说,婚姻及其中的性关系是过一个圣洁生活的极重要的一环。以色列人从被掳之地回到耶路撒冷之后,所做的两个方面的事情就是:重建圣殿与城墙以及清洁以色列人的婚姻生活。加尔文重回日内瓦继续那里的宗教改革时,起草了教会法规并建立审查委员会,表明他不只是要改革人们的教会生活,也要清洁人的生活,特别是婚姻方面的生活。这些历史表明,作为神的儿女,信仰与婚姻及家庭生活有着重要的关系。

本期以婚姻生活为主题,希望以此让我们更多地认识神所定关于婚姻的真理,认识到基督徒的婚姻生活在这个世上当有怎样的不同,使我们真能够 “ 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 2:15—16)

卷首语

不平静的 2007 年过去了,而注定会不平凡的 2008 年已经在我们面 前展开。回顾过去一年中国家庭教会的成长,我们时常听到的一个词或 许就是转型。对于许多城市的家庭教会来说,无论是在聚会的规模上, 还是在牧养和治理的模式上,都在经历着一个调整与转型的过程。中国 教会就像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人,其身量在迅速地成长。基督的身 体在成长,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现在已经无法再隐藏。开始有家庭教 会从民居楼出来;开始有教会不再按照家族或朋友关系而是教会章程所 确定的秩序产生教会的同工;松散的团契开始整合为更具教会特征的堂 会,有自己的信约和纪律。这种转型使中国家庭教会的身份意识受到挑 战。构成中国家庭教会身份意识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是她的信仰根基? 还是她的存在形态?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把我们带到中国教会的历史中。 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教会可能正是身处其中、不能把自己从这段家庭教 会的历史中分离出来的教会。教会转型只能是回到其自身历史之中的转 型;在这种回顾、清理与反思之中,教会更加认识自己,并且更加认识 自己在当下的使命。

当我们回顾这半个多世纪中国家庭教会的历史的时候,像很多人一 样,我们心中满了感恩,甚至有一种下意识的自豪。在经历了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那样的历史处境之后,中国教会毕竟站立住了,没有重蹈前 两次基督教入华的覆辙。经过这段历史的磨练,中国家庭教会对纯正福 音信仰的忠诚,对教会自主性的坚持,甚至不惜将生命摆上,成为中国 教会重要的历史传承。不过,这种感恩不当归给某些教会,不当归给教 会中某些 “ 英雄人物 ”。他们无疑是我们这一代人效法的榜样,但我们 的感恩首先当归给神对中国教会的怜悯和保守。否则,在回顾这一段历 史的时候,我们就会被一种自豪甚至是自义所支配,而失去在神面前悔

改的心。当上世纪六十年代极左思潮泛滥的时候,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公 开的教堂都被关闭。神曾赐给儿女的一块块教会土地被他人拿去,中 国教会不能不进入到家庭。我们要怎样面对这一段的历史?中国教会在 被掳的时候,还意识不到神对中国教会的审判与管教吗?只有当我们看 到神的管教,以悔改的心回到神面前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为神能够给 中国教会留下一些余民,由衷地发出感恩。只有当我们有悔改的心的时 候,我们看到中国教会在八九十年代的复兴,才会意识到这是神对中国 教会多么大的祝福。“ 你必不再称为 ʻ 撇弃的 ʼ,你的地也不再称为 ʻ 荒 凉的 ʼ,你却要称为 ʻ 我所喜悦的 ʼ,你的地也必称为 ʻ 有夫之妇 ʼ。因 为耶和华喜悦你,你的地也必归。”(赛 62:4)

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被掳后的余民,有一颗愿意悔改的心,我们 就不会把家庭教会这几十年形成的某些外在形态或传统当作是先辈不可 挪移的地界。我们才会意识到,在继承神赐给中国教会的信仰根基和纯 正传承的基础上,教会有再建的必要。借着历史的回顾,巴不得我们每 个人都成为那曾见过以往圣殿之光辉的人。圣殿的根基在,但上面的工 程还要继续,这地上的耶路撒冷城重修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这城一旦修 筑到一定的规模,它就是一座山上的城,是一座注定会被关注而不能再 被隐藏的城。当我们渐渐地看到神在这一代的教会所要继续的工作时, 我们恐惧战兢,因为我们实在是知道自己的有限。我们所求的只是愿神 自己的作为能够显明在的教会中。“ 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设立守 望的,他们昼夜必不静默。呼吁耶和华的,你们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 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为可赞美的。”(赛 62:6—7)

本期所载个别家庭教会寻求登记的历史过程及文献,目的不是为了 引起争议或批评。在寻求登记的过程告一段落之后,我们认为有必要将 这段历史保留下来,以便为日后教会历史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案例。如果 在当时的过程之中,曾经出现过某些误解,那么我们也盼望,在这个过 程之后,冷静的反思能够产生更多的相互理解。最后,我们也希望借此 促进教会对自身历史的反思。我们相信,转型是在反思历史承传基础上 的转型。

07特刊卷首语

基督新教在华的传播,自新教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1807年来中国算起,已经整整二百年了.这二百年来基督信仰在这块土地上扎根生长,取得了人所难以预料的发展。真不知马礼逊那一代的传教士,在中国的大门口经历百般艰难的时候,是否会想到他们所带来所播撒的种子,在二百年后的今天,会结出如此丰硕的果实来。相信当时神一定是让他们有所看见而让他们在那种处境下常有盼望与激励。和他们相比,我们这经历到二百年的一代人似乎更加幸福,我们不仅看到,同时也实际地享受到了以往神的工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所带给我们的果实。我们是否有他们那一代人的盼望,并让这种盼望成为我们在当下处境中的激励?“主对我如此说:你去设立守望的,使他将所看见的述说”(赛21:6)我们的盼望来自于我们对历史中神的作为的看见,来自于我们能够站在神让我们站立的位置上。

“他看见军队,就是骑马的一对一对地来,又看见驴队、骆驼队,就要侧耳细听。”(赛21:7)回顾新教在华传播的历史,我们好像是在观看在这块土地上展现的一出宏大的历史剧。一队一队的人上场,又下去,然而剧情仍在继续。在这出历史剧中,我们看到,第一幕: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大门口安静地登场的传教士们;第二幕:五口通商之后,传教士们向中国内地进发的身影;第三幕:义和团运动后中国本土教会的兴起;第四幕:改革开放后,乡村及城市教会的复兴。每一幕都有让人屏息的惊心动魄。有些侧耳细听的人,听到了从遥远他乡来的驴队与骆驼队带来的那位救主的大喜的信息,那些在主让他们设立的守望所中留心观看的人们看到了剧情的发展。确实在这出宏大的历史剧面前,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神让他的工人进入到这块土地,在这个禾场上工作,乃是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对中华古老传统的冲击放在一起,与船坚炮利和大刀长矛所代表的国家间激烈的利益冲突放在一起。人们完全可以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去观看,也可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去理解。但神让他的仆人站在他所安置的望楼上去观看,从一个普世教会的角度去理解,不只是看到人与国家的作为,也同时看到神自己的作为。对基督教会之基本立场的坚持,测度出神所用仆人的忠心。“主啊,我白日常站在望楼上,整夜立在我守望所。”(赛21:8)

新教入华二百年,从历史的长河看时间并不算长。如果和当年基督信仰进入到希腊文化圈相比,在发展的进程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教会在罗马帝国迅速传播;随之受到迫害与误解;然后是护教士兴起……这让我们看到基督信仰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文化,它是普世性的.它怎样成为今天希腊文化,圈的精神,也会怎样成为未来亚洲文化圈的重要基点。闻道不分先后。看神的道在希腊文化圈的发展不由感叹,世上各种体制的巴别塔都有过去的一天,但神的道却永存。“他就说: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赛21:9)在历史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神的大怜悯。神让他的福音进入到希腊文化圈的时候,正是希罗文化外有蛮族入侵、内有思想颓废的历史危机关头。虽然罗马帝国过去了,但福音并没有消解这个文化,而是借着其所赋予的新生命在千年后产生了文艺复兴。福音在二百年前进入华土的时候,也是这个文化帝国遭遇“三千年未见之大变局”,外有列强的威胁,内有打倒孔家店之呼声的历史时刻。这都不是历史上偶然的巧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神对这块土地的怜悯。神不只是怜悯这里的每个个体,他也怜悯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群体借着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积累下来的文明。正是神的这种大怜悯,给我们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他的仆人带来了盼望。

“有人声从西珥呼问我说: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守望的说:早晨将到,黑夜也来。你们若要问就可以问,可以回头再来。”(赛21:11-12)在中国基督教会的历史上,我们既看到教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复兴,也看到其在义和团以及文革时期所遭遇的惨烈.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其中有早晨有黑夜,我们也不知这代人会迎来怎样的一个时期,然而我们相信神在历史中掌权.但愿神让我们能够看见,当中国教会迎来新教入华第三或第四个百年的时候,神在这块土地上的工作是怎样的,让我们看见他要借我们的工作为以后的中国教会留下什么。

我们为这份特刊所得到的每一份稿件向神感恩,也向作者表达我们的感谢。在某些问题上,不同的作者可能观点有别,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我们的祷告是,愿神借着本刊及其中文章的不同视角,让我们看到神在中国这出历史剧的背景画布上所绘出的更大更完整的图画。

卷首语

在还不了解圣经对杏花的描述前,有人提到杏花,我们身上多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会让我们联想起那些古时的文人骚客所描绘的杏花形象,这种杏花的形象传达出的是一幅纤细柔弱的、些许春雨带来之感伤的、带着脂粉色的杏花。但在圣经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幅杏花的形象。

在西奈山上,神向摩西启示会幕的样式时,特别提到会幕中金灯台的制作样式。“ 灯台两旁要杈出六个枝子,这旁三个,那旁三个。这旁每枝上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那旁每枝上也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出25:32-33)简言之,会幕中灯台的样式像是一棵开满了杏花的杏树。为什么神要摩西照着杏树的样式来做会幕中的金灯台?在神的眼中,一棵开了杏花的树是怎样的景象?这或许是我们永远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不过,这种联系所产生的异象,还是带给我们一些联想。在会幕中,金灯台的作用不只是照亮帐幕的作用;更预表着人侍立在神的面前,与神自己从他约柜上的施恩座所发出的光辉相映照;特别预表着一种能够彰显他荣耀之光辉的圣洁生活。主耶稣在这个世上的时候,特别强调,“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5-16)在这末后的日子,金灯台特别代表了神与之同在的地上的教会。那么,教会在这个世上所起的金灯台的作用,与原野上一棵开满了杏花的杏树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呢?这是已经失去了四季感受的现代人难以体会到的。在巴勒斯坦地区,杏树是春天开花最早的植物。如果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天,经历了漫漫冬夜的寒冷和黑暗,有一天看到原野上那棵杏树开花的时候,这棵杏树以及其上的杏花将带给他们何等的安慰与盼望!或许在神的眼中,原野上杏树的特征就在于,在经历着漫长的冬季时,它仍然保持着对时辰的体察,一旦时候到了,便毫不犹豫地让自己绽放出来,去承受早春的风雨,以传达出春天的来到,让人们感受到扑面而来、带来生命的春风。教会在这个世上传达的正是天国的来到,教会应该让人们感受到的正是天国带给人生命的盼望。因此,杏花带出来的第一个异象是: 初春时节一棵在原野中开出了雪白杏花的杏树,它报告着春天的来到,传达出生命的盼望。

与牡丹花的富贵不同,杏花看上去更显卑微;与兰花的高雅不同,杏花像是更适于生长在原野。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杏花与其他中国传统名花的主要区别。其实,中国文人所宠爱的那些名花很少有能够结出果实的。对中国文人来说,花有没有果实并不重要,它们的意义只在于花本身所寄托的诗人的人生感受。但杏花的意义在于它能结出珍贵的果实。

圣经中记载了或许让现代人更难以理解的一件有关杏花的事,不过,这次圣经中没有提到杏花,而是突出了杏树的果实。“ 摩西晓谕以色列人,他们的首领就把杖交给他,按着支派,每首领一根,共有十二根。亚伦的杖也在其中。摩西就把杖存在法柜的帐幕内,在耶和华面前。第二天,摩西进法柜的帐幕去。谁知,利未族亚伦的杖已经发了芽,生了花苞,开了花,结了熟杏。”(民17:6-8)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知道,为什么神让亚伦的杖结出的是熟杏,而不是其他的果实。从圣经中,我们能够了解到的一点是,这种果实的核在那个时代的巴勒斯坦地区,被看作是最为贵重的出产之一(创43:11)。这个事件发生时,以色列人还没有进入迦南地,但神让他们那时就看到了那块流奶与蜜之地上最为贵重的出产。而这贵重的果实竟然是从一根木杖上生发出来。其实,神的这个工作是要让他自己所拣选的祭司显明出来。这事件使我们意识到,不是教会自己的工作能够把自己的祭司身份显明给这个世界。在外表上,教会不过是一根杖而已,一根从常理看不会开花结果的木棒而已,与其他的社会群体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教会顺服他的头耶稣基督,把自己一心摆上的时候,神借着教会所做的工作,把教会作为神的祭司的身份显明出来,把她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表现出来。其实,按照彼得前书,众教会都已经是祭司:“ 唯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教会已经有了这个身份,但这个身份还需要向这个世界显明出来。这不是靠教会自己,而是要靠神在教会中的工作。因此,杏花带出来的第二个异象是:一根结出了贵重果实的木杖。这木杖因其所结出的果实,而显出与其他木杖的不同。

作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人,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消除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我们可以学习不再像前人那样以多愁善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只把这个世界的事物当作自己寄托情思的对象,而是学习用神引导我们的眼光去看这个神所造的世界,将其看作是神彰显其作为的舞台。在这个方面,神是引导我们的老师,而杏花是他用来纠正我们眼光的道具。

圣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堂与杏树有关的示范课。“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耶利米,你看见什么? ’ 我说:‘ 我看见一根杏树枝。’ 耶和华对我说:‘ 你看得不错,因为我留意保守我的话,使得成就。’”(耶1:11-12)这里“ 杏树枝”(希伯来词:shaqed,发音:shaw-kad)和“ 留意”(希伯来词:shaqad,发音:shaw-kad)是发音完全一样的双关语。“ 留意” 这个词在圣经中更多地被译为“ 守望”。“ 你看得不错” 或许是神对他仆人最好的夸奖。因为他的仆人看到了耶和华神的作为;也因为他的看见是对神的应许满有信心的看见。这个世代和以往的世代一样,教会只能把自己的信念和希望寄托在神那里,而不是世界的事物那里,相信神自己要留意保守,相信神会使他的话得以实现。如果不是神自己为他的教会负责,如果不是神自己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是枉然警醒。教会所能够做的,就是耐心地守望,让自己时时警醒,注意观看并回应神自己的作为,而不让自己稍稍沉浸于人的情绪。这大概是神对一个守望者最高的要求。因此,杏花带出来的第三个异象是: 一个原野上的守望者,他在警醒守望时,看到了神的作为。

基于上述异象,本刊办刊的宗旨有三个方面: 一、神学思考: 以圣经及教会传统为基础,注重教会神学思想的探讨与建构,特别是中国教会自身的建造。二、生命造就: 用真理及生命的见证供应弟兄姊妹生命成长的需要。三、文化透视: 教会应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这个世代中公开地为神作见证,成为山上的城,灯台上的灯,用圣经真理去透视这个社会的思想及文化。刊物栏目的设置、稿件的预约及编排,均围绕以上三个方面。

我们相信,虽然这个时代更像是一个没有四季的时代,但那久违的春天近了。但愿这份新生的刊物能够成为一棵报告春天的杏树,一朵迎接春风的杏花。